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天童寺志卷之七

塔像考(舊志缺)

多寶塔

唐開元間,秘書省正字萬齊融,建塔于今東谷古天童精舎之西南隅。萬公自記,備述其事。碑係順陽范的書。時法璿禪師重建于興師結茅處,碑記無稽。

七佛塔

唐至德二載,徙寺于今址,遂濬萬工內外雙池。宋宏智禪師建塔于方塘,七錐離立,倒影池中,天光雲影相上下焉。形家云:「兩池象斗,七塔乃七星之象。」

〔續紀〕明萬曆丁亥,為洪水圮。崇禎間重建。密雲和尚偈云:

七塔尖尖七古錐 一行排列路傍堤 死生箇裏同模樣 特使行人著眼窺

石奇雲:七佛塔偈

日炙風吹七古錐 無遮無隱絕威儀 一行立在長堤上 不識渠儂等阿誰

山幢褱:七佛塔偈

七佛同途展化儀 尖頭大腹沒高低 看來狹處無人識 笑殺天王殿吻鴟

鎮蟒塔

唐心鏡禪師建于小白嶺上。因蟒蛇作祟,建塔以鎮之。

白塔

相傳在寺之東南,無迹可稽。

青塔

在西澗、祖印嵓下。舊有塔菴,久廢,其石塔移建於七塔之中。稽古,東者是青,白者是西。

舍利塔

舊志載東西四座,今無迹可稽。

明楊實詩云:

亭亭窣堵波 沖霄名舍利 夜半走珠光 如來現平地

三塔

舊志載唐嶴。

〔參紀〕上二則俱載在《嘉靖志》中,相去一百餘年,無迹可考。

普同塔

唐嶴之左隴,始建無稽。密雲和尚重修,弘覺禪師建塔院。康熈丁巳圮,山曉禪師重建。

開山義興祖師塔(續)

在寺之南山盧家嶴,久湮沒。國朝康熈間,壽昌寺比丘恩璿重建。

弘覺禪師道忞著塔銘,序云:

義興師,不知何處人;以時考之,蓋在孫吳間。誅茅于越東之絕壑,雲深路僻、人迹罕經之所。時山尚未有名。西晉永康元年,傳有童子來供薪水之役。久之,告師辭去,曰:「我本太白星,天帝以師道行高卓,故命我化身執侍耳。」由是厥後,山名太白,寺號天童。歷唐及明,宗風代振。迨谷遷陵變,向之規制,竟幻寒烟衰草。崇禎間,先師悟和尚主席,頓還舊觀。天童之名復克寰宇,皆師發祥有以造之也。師正當摩騰始漢、大法未東之候,一切教門佛事,尚属天開草昧,故師生平、語言、行迹無聞,出生入滅皆不可考。國朝康熈乙酉,壽昌菊窗璿公誅茅于寺前南山之隖。從深澗得石幢八棱,上鐫「開山興禪師塔」,字畫分明。去數百武,舊有竁穴。于是捐資買山,礱石建塔,復奉師焉。嗟乎!聖帝明王山陵,世遠亦多湮沒疑似。師幻化千百餘年,其塔由成而毁,復由晦而彰;非天帝欽崇道德、不忘夙心,故假手于我璿公歟?璿公稟戒于余,從余乞銘,將以昭告來兹,甚盛心也。余忝兩主天童,于師有蔦蘿附松之義,義不敢辭。謹拜手稽首,為之銘曰:

維昔義興 委身絕壑 路僻雲深 世人罔覺

爰有童子 職勞水薪 行滿將去 辭告師因 始信西金 天帝遣來 名山太白 精藍肇開

陞堂說法 四海雲從 千秋萬歲 奔走象龍 師有靈塔 歲遠莫徵 孰審前山 草沒佳城 長庚夜泣 天帝悲增

乃眷璿公 假手重興 高建雲幢 再礱砌石 燒香散花 作禮晨夕 咨爾山君 并及水王 仰體瑤階 永護勿忘

又:懷開山興禪師詩

插莖茆見寶雲甍 端信神功遇五丁 世遠不知師道大 叢林千古說長庚

又:題像贊

摩騰始漢 達磨未東 不有神通 孰警瞶聾 六環飛舉 帝座冥通 矧開終古 般若禪叢

千燈照夜 百蟄驚蒙 飲師之澤 與山無窮

古閩弘峻贊

透水穿雲 尋幽得異 拈莖草以量天 持龜毛而度地 順轉乾坤兮無為 逆推甲子兮均利

于無陰陽地上頓現輝煌 向喚不應谷中突出崇麗 指南而袖有金針 宅中而匣無玉記

來天童而不敬 驅蛇虎而適意 鑿出龍門萬仞高 坐看金麟摩天翅

巨靈融贊

眉毛罅闊山岫 眼目橫開宇宙 來時達磨之前 兀坐威音之後 未嘗說著拈花禪 鼻孔何由缺半邊

劈空鑿出玲瓏石 漏逗空勞太白仙

康熈三十八年豎塔亭,檢討.蕭山毛奇齡著頌記云:

今天下禪宗之宗太白,比梁大同中之宗少室,唐永隆前後之宗寶林,較為尤盛。甬東三佛國,諸佛化身,應現其地,相傳太白得名最久。在吳赤烏閒,興師住此山。永康間,忽有童子來侍師,久而辭去,詢之,曰:「我非他,即金天太白星也。帝慕師篤于道行,使執役焉。」是時名其山曰太白,寺曰天童。今上康熈八年,壽昌菊窗璿公結茅于寺南,澗中得石幢,乃師之塔石。就澗數百武,舊有塔基,因豎建焉。師在當時,初祖未入,凡東南名僧,率以高座講論相矜高;而師獨孤居兹山,徙倚于玲巒蓊薈之鄉,一似初祖面壁。而東禪之坐碓者,則是天童捆奧,師實開之。宜乎雞足之藏,歷數世而彌顯也。然而璿公翳剔之功,何可泯哉?歲在戊寅,因重構塔亭而請為之記,遂作頌曰:

維是清淨身 化作百千億

枉石為三身 究之不得一 如何紫金藏 留此不壞迹 髮相等墨雲 骨象變金色 得非太白光 結是大慧力

藏室無幾延 甃石不盈尺 仰視六幕閒 鴻濛總開闢

侯官雲客高兆跋

余嘗于釋氏之修建塔廟,嚴正統系,有感于吾儒之立言有相拂戾也。三代而降,孔子之徒,以形家吉凶不葬其親、以門第榮貴亂其宗譜者接頂踵,可勝歎哉?甬東壽昌古剎,菊公誅茅天童南山,于絕壑蔓草閒,得義興禪師遺塔石幢;越數百武,又見竁穴。于是稽首發願,捐衣鉢之資,買山重建窣堵,請銘弘覺老人。按山志,興師,晉永康時居山。太白化童子執侍之迹,迄今千有餘年復著現。世祖章皇帝、今上皇帝,皈崇天童之日,豈非累代勝因恭逢于聖朝歟?予夏五月之浙,毛簡討大可座中讀斯銘,知為天童異事。秋八月,至鄮,從菊公瞻視浮槎小柏張摢寮《法華》、《金剛》二經,時菊公止勾勒天岳禪師手書銘,捧覽,恍然踊躍。明日,詣山中訪天翁,申皈依之衷。留三日歸。菊公且潢禪師墨迹成卷,属予跋後。予私惟垂衰之年,獲登名山,遭值盛緣,或由夙世敬三寶之因。至于我菊公偕于公,中興壽昌、明教闡宗、力扶末法,稱明州第一耆舊,不謂之「興師再來」不可!予既識其末,且欲令師孔氏者,聞菊公此舉,皆自反、毋妄言,毋以堪輿宗黨得罪人倫,甚幸也。

〔附紀〕德介〈重豎塔詩〉,序曰:

康熈庚戌春,伏翠菴成。時雨初晴,偶步溪上,得石幢于澗中。泥蘚剝落,隱有字迹。細拭視之,乃興祖幢石也。時悲喜交集,即白之上人,乃就山古竁貿地重豎。何世相傳「仗錫山太白塔」者,云師塔也。詎知仗錫者,乃李唐龍紀間,天童紀禪師飛錫創建,以其燈分太白,得以是名。因成俚言二章志感。詩云:

每從東谷尋遺迹 偶爾風雷破草堙 短碣猶存知古塔 千年恍若見前人

雲山盡是袈裟影 松隖依然晏寂身 童子殷勤昔日事 至今高岫仰儀真

謾云金骨瘞他山 別有開茅龍紀間 今尚相傳太白塔 昔曾仗錫萬松關 神龍夭矯隨雲駐 野鶴回翔帶月還

莫擬一川稱異派 清流從此聽潺潺

曇粹禪師塔(補)

心鏡禪師居長壽時,謂眾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乃吾之前身,有塔存焉。」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

法璿禪師塔

在本山。

清閑禪師塔

相國第五琦著師塔銘,失傳。

勅賜壽相塔(補)

心鏡藏奐禪師塔,建於萬松嶺外。諡「心鏡」,塔號「壽相」。郡守崔琪狀師塔銘。舊有塔院壽相菴,久廢。

咸啟禪師塔

在本山。

清簡禪師塔

師後居雪竇,塔于雪竇寺之西南。

宋孝宗皇帝:題師遺像

百尺竿頭猶進步 殺人須是猛烈漢 敝衣糲食未為貧 中有明珠價億萬

利章禪師塔

在玲瓏巖西。

可齊禪師塔

寺之西。

佛國禪師塔

玲瓏巖西南。有菴曰佛國,即師之塔院。

普交禪師塔(補銘)

寺之西山。

中書舍人黃龜年,著師塔銘,序曰:

黃龍南禪師,受法于慈明,傳臨濟正法眼藏。叢席之盛,冠絕諸方。一傳而東林總得之,東坡先生贊之曰:「巍巍總公,僧中之龍。」再傳而泐潭乾得之,無盡居士贊之曰:「禪人過得香卓子,他日鑪中莫負恩。」又再傳而天童交得之,穎川了翁贊之曰:「拶破黃龍第四關,世人猶問生緣法。」是二三巨公遍遊名社,究此一事因緣,非大善知識,深悟宗乘,確然奇特,為天人眼目,詎肯筆端推重之如此耶?余大觀初,寓四明招提,見了翁贊語,讀之聳然。又聞四方衲子繭足而至者,歎慕畏服,交口一詞。詢其宗旨所自來,則曰:「臨濟兒孫是真端的者。」遂攜杖履,請從師遊。徐而扣之,則崇岡峻嶺,壁立千仞,未足以喻堂皇之峭拔也;迅霆怒雷,不及掩耳,未足以喻機鋒之敏捷也;長江活流,洪鐘巨響,未足以喻辯才之無窮也。是真所謂大善識者歟!從遊久之,因以遐想,當年黃龍叢席之盛而坐揖東林泐潭之遺風,知師之門庭凜凜,其所由來舊矣。師諱普交,明州鄞縣萬齡鄉畢氏子。自幼穎異,未冠從釋。初往錢塘,聽天台教觀,因修懺悔佛事。遇道人于塗中,忽問曰:「師之懺罪,為自懺耶?為懺他耶?若自懺罪,罪性何來?若懺他罪,汝烏能懺之?」師不能對。歸誥南屏,亦不能決。遂憤然辭去,尋師訪道,幾遍天下。逮造泐潭,潭知其為法器,入門即訶之,擬問則杖之,使去不復敢進。一日忽呼之曰:「我有古人公案,要與商量,何不自室中來?」師擬進,泐潭喝之。師豁然有省,呵呵大笑。泐潭下牀執師手,曰:「汝會法耶?」師以手托開,亦喝之,潭呵呵大笑而坐。師以偈呈曰:

若人問我解何宗 一喝須教兩耳聾

滿杓黃虀飽喫了 生涯總在鉢盂中

自是機辯迅發,學徒爭歸之。士大夫數虛席以迎,師悉遁去,歸隱天童山,掩關却埽者八年。偶寺闕主,郡僚邀師甚力,遣介候于道。師不得遁,居之。以宣和六年三月二十日,沐浴陞座,留偈辭眾曰:

寶杖敲空觸處春 光陰掣電舊曾聞 昨宵風動寒巖冷 驚起泥牛耕白雲

擲筆,坐逝。俗壽七十七,僧臘五十八。後七日開龕,儼然如生。闍維獲五色舍利,頂骨、牙齒不壞,葬于天童山之西原。師修持清苦,行履孤潔;正揚祖令,灑落軼羣,鮮有能湊泊其機者。凡見僧來,必訶罵之曰:「楖𣗖未擔時,為汝說了也。且道說箇什麼?吹毛洗鉢、招扇張弓、趙州柏子、靈雲桃花,且擲放一邊。山僧無恁麼閑唇吻與汝打葛藤,何不休歇去!」拈拄杖,悉逐之。泐潭聞之,笑曰:「要人如此悟解,僧堂草深一丈去也。」師既得法于泐潭,猶欲遍參。聞師至,皆倒屣出迎,必居第一座。雖為天童山主人矣,而叢林至今猶以「交首座」稱之。亦足以見師之禪望疇昔,藹然不待出世而後道行也。嗣法者三十餘人,雪巖泰誠、香山彥文、吉祥清逢、智門行潛、茂椿圓應、太平子瑫、德圓、道場山曇俊,皆能傳師之道,闡揚于時。以余知師最詳,屢以銘文見屬。義不可辭,乃銘曰:

西來誰露真消息 教外別傳要端的

黃龍佛法付兒孫 臨濟宗風本奇特 珍重天童老古錐 聲名四海日星垂 當年一喝獅子吼 狐狸望風而避之

直截機鋒難湊泊 摘葉尋枝何太錯 滿堂龍象兢交參 側耳唯聆師一諾

空虛撲落水流東 護塔松楸長舊叢 龜毛拂子三千丈 光彩流傳太白峯

勅賜妙光塔

賜號「宏智」,塔曰「妙光」,建于東谷。狀元張孝祥書碑。

龍圖周葵著銘,序曰:

紹興戊寅春二月,詔諡故明州天童山景德寺僧正覺「宏智禪師」,塔曰「妙光」。其徒相與侈上德意,刻之琬琰,傳示永久,且使來告,求銘師塔。余聞中國自東漢始有經像,學焉者率以有為為功德,逮梁益甚。達磨自竺乾西來,傳佛心印,佛道由是大明。至唐褒崇諸祖,有易名、名塔之號,其去圓寂已百年或二百年。今師亡未幾,而蒙上四字之褒,所以寵光之至矣;非能荷佛法棟梁、得祖師命脉、攝化緇素、為天人師、出入生死如遊戲事,何以得此哉?乃摭其示世之實,序而銘之。

師,李姓,正覺,名也。隰州人。祖寂,父宗道,世學般若。母趙氏嘗夢五臺山一僧,解右臂環與之。巳而有娠,遂屏葷茹。及師之生,右臂隆起如環狀。年甫七歲,警悟絕人,日誦數千言。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遊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淨明寺本宗大師,得戒于晉州慈雲寺智瓊律師,得法于鄧州丹霞山德淳禪師。初住泗州普照,繼住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晚住天童。初,師過舒、蘄,徧禮祖塔。夢至一山寺,長松夾道。有句紀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及至天童,宛如昔夢,故有終焉之志。歲在戊午,被旨住靈隱。未閱月,丐歸天童最久。惟祖道自達磨五傳而離為南能北秀,其後益離而為五家宗派。今溈仰、法眼二宗絕,而臨濟、雲門、曹洞三家鼎盛。顧其徒未必深究其師之道,而各襲其跡,更相詆訶,未有能一之者。師嘗曰:「佛祖之燈,以悟為則,惟證乃知。若執其區區之跡,則初祖見神州有大乘氣象,崎嶇數萬里而來;使有方便,豈不顯以示人?而少林九年,似專修壁觀者。六祖云:『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大慧亦云:『坐禪豈能成佛?』學者可便以是為初祖之過耶?」蓋師初以宴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後誨人,專明空劫前事。惟師徹證佛祖根源,機鋒峻激,非中下之流所能湊泊。而晝夜不眠,與眾危坐;三輪俱寂,六用不痕;宗通說通,盡善盡美。故其持身也嚴,其倡道也文,其莊嚴佛事、接引迷途,亦惟恐不至。自初得戒,坐必跏趺,食不過午。所至,施者相踵,悉歸之常住,間以與餓疾者。而一瓶一鉢,丈室蕭然。諸行方厲,而一性常如,非出于矯拂也。淳作頌古,令師叙其首,芙蓉楷禪師見之,曰:「僧中復有此耶?吾宗不墜矣。」其退能仁,受長蘆之請,適遊雲居。圓悟勤禪師見其提倡,以偈送之,有「一千五百老禪將」之語。然辯才三昧,自然成文,非出于思惟也。其住天童三十年,寺為一新。即三門為大閣,廣三十楹,安奉千佛。又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知識。燈鑒相臨,光景互入,觀者如遊華藏界海。所以輝耀塵世,使生厭離,以發起善根。而僧堂、眾寮、臥具、飲食器,所以處其徒者,亦皆精緻華好,如寶坊、化城。又即濵海之隙,障其醎鹵而耕之,以給僧供。末年不發化人,而齋廚豐衍,甲于他方。學者無一不滿,得以專意于道。然師所規畫,人競趨之;不動聲色,坐以告辦。疑有鬼神陰為之助,而師無作相也。然則師之所在,願一見威儀、聞謦咳、效供養、誓皈依者,越數百千里,襁負而至。戶外之履,常踰千數。其辦道之勤、得道之多,獨冠一時。而識曹溪之路者,必能牧溈山之牛。非因眾力推出,不肯輕以為人。當世賢士大夫亦樂與之遊者,內外進也。丁丑秋九月壬申,師入四明,又命舟至越上,遍見常所往來者,若與之別。冬十月己亥,還山,飯客,笑語無異平日。翌旦,作遺書于佛日杲禪師,且為徒書四句偈,投筆而逝。自佛日住育王,與師相得歡甚,常戲曰:「脫我先去,公當主後事。」及佛日得遺書,夜至天童,凡送終之禮,悉主之。因舉師弟子法為繼席。識者方知二尊宿各傳一宗,而以道相與,初無彼此之間也。龕留七日,顏色如生。初議茶毘,以取舍利,或曰:「師嘗薙髮,有墮火中者,輒成舍利。自是遺髮,人所爭取,豈嫌無舍利也耶?」丙午,乃奉全身葬山之東谷。自師之化,風雨晦冥;至塟開霽,訖事復雨。送者逾萬人,彌滿山谷,無不涕慕歎仰者。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歲,弟子二百八十人。嗣法者:嗣宗、法智、世釗、道林、法潤、信悟、法為、慧輝、了默、師秀、行從、宗榮、法聰、清華、正光、集成、圓法、濟明、慧中、翼法、恭子、靈師、儼師、全覺照、法海,皆于諸方坐大道場。若其分化幽遠,晦跡林泉,則又未易悉紀也。銘曰:

師昔侍佛靈鷲山 受佛屬絫來人間 慧刀慈力鐫世頑 出入生死非其難 一性常如萬行圓 筆端三峽為波瀾

化城仍作寶所先 華藏界海生塵寰 攝化四海犇人天 學者爭趨曹洞關 示以自己空劫前 得無所得非言傳

弟子所至闓法筵 無盡之燈耀大千 海山秀處東谷原 我作銘詩貽永年

大慧杲:題宏智禪師像贊

烹佛烹祖大爐鞴 煅凡煅聖惡鉗錘 起曹洞于已墮之際 針膏肓于必死之時

善說法要 罔涉離微 不起于座而變荊棘林為釋梵龍天之宮 而無作無為 神澄定靈 雪頂龎眉

良工寫出兮不許僧繇知 虛堂張挂兮梁寶公猶迷 箇是天童老古錐 妙喜知音更有誰

放翁陸游贊

死諸葛走生仲達 死姚崇賣生張說 看渠臨了一著子 諸方倒退三千里

南堂欲贊

丹霞克家 真歇畏友 顯君臣相向之機 具正偏不犯之手 平高就下 知清稅之未貧 捨短從長 受曹山之顛酒

是所謂隰州古佛 笑談而起洞上宗風 顧盼而碎邪師窠臼者也

祭宏智禪師

無文燦代文

師挾丹霞之道,自北而南。光明吾宗,如曉色破夜;發越斯文,如花氣揚春。皇皇曹洞,與日月爭光,老臂獨支之力也。某不敏,不幸而不見典型于乾淳之前,又不幸而繆寄孤宗于寶紹之後。盛大如曾大父,簡靖如王父,三者俱欠焉。大臣薦之而天子命之,意謂廣陵王之子孫,雖十世猶有乃祖風烈也。萬樹松風,四山春色;老舌古心故無恙。左之右之,俾小子有造化光也。不敢不告。

(左菴)原良祭文

侑以詞曰:

嗚呼!山不讓塵,故能成其高;海不讓流,故能成其深。師非夙備六度萬行之願輪,則曷由樹此大法之功于古今?聖人出興,作百世師。千載一時,惟師得之。巍巍窣堵,鎮兹東谷。洞上一宗,真規復復。昭告菲詞,深勒厓石。願師再來,為法作則。尚饗!

山翁忞贊

禪將魁千五百儔 剎竿低厭建炎秋 玄爐紅燦烹羣象 古岸星排下玉鈎 試巧天孫繅帝錦 觸機三峽倒洪流

川勤父子猶推讓 震旦何人出一頭

法為禪師塔

玲瓏巖西。

應菴華禪師塔

唐嶴之左壠。舊有塔院,曰堆雲。

太常丞李浩著銘,序曰:

隆興改元,癸未六月十三,住持天童山應菴禪師曇華遷寂,塔全身于院之西麓。其侍者興會持遺書,副以趙州之頂相來,且需文以銘。余曰:「銘,余宜為。歲在庚午,始識師于番陽,十四年于今。念有所至,雖千里命車,忽焉去之,亦不為少頃留,以是為常。家居、官居,其門弟子以化事往還,蓋未嘗絕也。知師之所歷至詳,銘,余宜為。示之信入,導以進步,既久,而本然之法軒豁呈露,靡所逃遁。考觀其極,與吾儒所謂一貫兩端,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無得踰之日月,不可階之天,無或少戾。知師之所造至悉,銘,余宜為。負二宜為,最後又以古佛相貌寄意,銘,余責也,其可辭?」

師,江氏子,蘄之黃梅人。生而奇傑,骨目聳秀。童穉便厭世,故具決定志,津濟羣品。年十七,出家于邑之東禪。明年為大僧。又明年杖錫參訪,首謁隨州水南遂和尚。染指法味,歡喜踴躍,遂遍歷湖南北、江東西。所至與諸老激揚,無不投契。然師根器遠大,不肯得少為足。要求向上鉗錘,透頂透底。諸佛列祖羅籠,不住一著。以厭滿初願,乃上雲居,禮圓悟禪師。一見拊勞,痛與提策。以為法之故,服勞難事,趨走惟恐居後。會圓悟入蜀,指以往見彰教隆于宣。隆,其子也。隆移虎丘,師實為先馳。未半載閒,通徹大法,頓明圓悟為人處。機關深固,運用恢廓。言句之出,皆越格超量,人天罔測。道聲藹然,洽于叢林。未幾,禮辭,遊戲諸方。初分座于處之連雲,處守遂以妙嚴請師出世。繼住衢之明果,蘄之德章,饒之報恩、薦福,婺之寶林、報恩,江之東林,建康之蔣山,平江之萬壽;兩住南康、歸宗,末乃住天童。皆緇素欣慕,同辭公舉。開大施門垂手,未悟遠近奔湊,如水赴壑。師于普說、小參、問答、勘辯之屬,皆從容暇豫,曲盡善巧。而室中機辨、操縱殺活,尤號明妙。飽參宿學,一近槌拂,亦汗下心死,恨見之晚。先意出力,辦所難集,以申報效。舊嘗領徒興剎者,皆晦匿名迹,以得寓巾鉢于下陳為幸。嗚呼!道亦宏矣。師既大振宗風,為世眼目。至于行業高潔,咸可稱述。師初有發明,即與此菴禪師(時號元布袋)同行。反覆博約,日益深奧。及從此菴于護國,相得歡甚。此菴之亡意,于師不無所屬。而開堂嗣法訖,不忘虎丘。與近世眩于名聞、牽于利養、燒香不原所得者異矣。矩範嚴峻,或有過失,往往面質,無所寬假。言既脫口,亦釋然無間,以是學者畏而仰之。每于住持,泛應虛受,雖料理建置,小物細故,動為無窮計,未嘗苟且。至纖毫不可于意,即翩然徑去,莫能回奪。嘗自言:「衲僧家著草鞋住院,何啻如蚖蛇戀窟?」徒眾不許放逸,事事必身率之。其將示疾也,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類是。將終,或以辭世偈為請,師曰:「吾嘗笑諸方所為,而自為之耶?」區處院事,纖悉不遺。奄然趺坐而化,春秋六十一,僧臘四十三。偈頌、語錄甚富,未及詮次,已盛傳于世矣。徑山妙喜禪師,聲價隆重。方其顯赫時,爭屈下之,師執常禮無加損。及其在梅陽,有僧傳師垂示語者,妙喜見之,極口稱歎。後以偈寄歸宗,云:

坐斷金輪第一峯 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正脈通

其歸重如此。逮妙喜還徑山,退居月明菴;師演化于明,叔姪相望。往來憧憧,必至二大士之門。咸曰:「妙喜、應菴無異辭。」師寂後,未踰月,妙喜亦化去。祖道其遂陵夷矣乎!後生可畏,必將有紹之者。銘曰:

臨濟一宗 支派分布 大于楊岐 盛于五祖

善美具并 厥唯圓悟 生子若孫 益振門戶 師固後出 氣雄諸方 發端水南 徧參江湖

所至皆靡 陳既堂堂 師視缺然 高翥遠驤 窮法頂底 乃梯乃航 槌拂巾瓶 一十三剎 示無緣慈 縱無畏說

魔族萬千 我殺我活 驅耕奪飢 定動智拔 還其本然 同此大達 太白峯之前 玲瓏巖之下 有窣堵波 靈骨是舍

三十年後話行 猶是閉眼作夜

又祭師文

維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左承議郎太常丞.兼權尚書吏部郎官李浩,謹以香茶之奠,致祭于故天童山應菴禪師和尚。嗚呼!師遂遷寂矣夫?抑世諦流布也。弗祭其弗來矣夫?祭之果亦至也。方其彷徨于水南,周旋于江東、西湖南北,困頓于雲居章教之久,如求亡子,如喪考妣。兹其未悟矣夫?抑未嘗不巍巍堂堂、煒煒煌煌也。已而,獨踞道場一十有五,說法如雷如風,奔走衲僧如鳳如麟。兹其既悟矣,亦未嘗不跛跛挈挈、百醜千拙也。烹鍛諸佛,其無功矣夫?抑最上之功也。呵咄列祖,是無德矣夫?亦無等等之德也。走之于師,爰自相視而笑,授受兩忘。昔不為初學,今不為宿習;淮江異出不為阻,儒釋異容不為間。時從杖履,日瞻槌拂不為親;曠絕彌年,元字脚不通不為疎;生而咨叩不為敬;死不哭臨不為慢。善觀走于師者,于一奠焉而觀之,無餘蘊矣。尚饗!

自題像

形枯豈是持齋叟 貌古還非入定僧 馬不成兮驢不是 當頭一著得人憎

密菴傑贊

眼大如環 頭匾似扇 從來不省己非 偏笑漳泉福建 著實處無用七縱八橫 脫空時日有千化萬變

焚香稽首贊揚 也是神頭鬼面

東石禮贊

楊岐正脈一絲危 洋嶼菴中特付衣 畢竟恩深成父子 到頭叔姪不傳持

滅翁禮贊

亭亭相對兩蒼松 不覺當門觸祖翁 後代兒孫無著莫 忍聽蕭瑟起凄風

天如則贊

用虎口奪食之機恣行五逆 展蛇頭揩癢之手觸撥諸方 海湧山前干戈卸却 金輪峯頂妖怪潛藏

視妙喜甘露門兩强不下 通楊岐正法脈五世其昌 碧桃帶雨春風濕 吹下優曇徧界香

南堂欲贊

出家行脚 總是正因 氣吞佛祖 眼蓋乾坤 妙喜徑山禪師太白 叔姪相望二甘露門

衲衣有托 佛日再暾 簡點將來成什麼 三家村裏臭胡孫

又:禮塔偈

不受雲居腦後錐 却來虎穴奮全威 關情最是梅陽老 遙付楊岐五世衣

中峰本贊

播屋頭春 料老虎尾 太白峯高 甘露門啟

恕中慍贊

咄哉老古錐 平生愛打哄 耕種蒺藜園 徧布三毒種 要續楊岐正宗 大似開眼作夢

當時若不得一領破衲衣 我也知你餓殺凍殺有分

弘覺忞贊

門啟甘露 道震梅衡 𢿥三脚驢風蹄十分潑剌 擎瞌睡虎頭角數倍崢嶸 橫揮雪刃埽蕩欃槍 佛受煅兮祖受烹

邪舍塔中敲鐵磬 天台雁宕絕人行 越格量出謂情 虛空背上白毛生

牧雲門:禮塔偈

塔禮全身誰个見 脚頭荊棘漫參天 摳衣眷眷空嵓下 信有楊岐正脈傳

慈航朴禪師塔

寺西新菴上。

密菴傑禪師塔

在中峰,明密雲禪師重修。昔有塔院,曰中峰菴,久廢。康熈癸亥,山曉晳禪師重修塔亭,甃堦石,重建菴,裝供傑祖像。

約菴張直閣畫師頂相請贊

挨開不二門 千聖須却步 直下便承當 畧通一線路 佛也不柰何 誰敢當頭道

道著頭角生 一點黑如皂 盡情分付約齋大居士 一等人間任揚播

東石:題像贊

先師手段咬猪狗 持戒如何報得伊 破砂盆是正法眼 不妨依樣畫猫兒

中峰本贊

投機以句 頂門廓徹 惟破砂盆 萬古一傑

弘覺忞贊

投機以句 廓切頂門 唱脫空歌 白格樹頭魚扇子 捏人痛處 等閒佛祖黯消魂

風馳七剎 響徹九閽 口似乞兒席袋 鼻如歉歲塵甗 人言匡俗再世 我道蒺藜重蕃 黃金骨鎖中峯塔 破砂盆注萬溪源

牧雲門:禮塔偈

孤峯石塔儼然存 坐斷乾坤氣宇尊 慚愧兒孫來頂禮 人人憶著破砂盆

塩梅鼎:禮塔偈

孤蹤虎跡雜苔紋 古木荒藤遶塔門 七裂八花無別物 依前這个破砂盆

無用全禪師塔

在應菴禪師塔左。

學士錢象祖撰銘,序云:

越之暨陽,有大比丘,名淨全,翁氏子。無用,其自號。朴野無儀飾,丰神秀爽,面目奕奕有光。幼失所恃,長與父兄躬耕。凡至泉石間,必宴坐忘歸,人異之。甫冠,從大悲山神辨禪師出家。以典客,畧無所解,乃幡然入徑山,投大慧杲公。公問曰:「汝有何能?」答曰:「能打坐。」曰:「打坐何為?」師曰:「若問何為,直是無下口處。」大慧知為法器。時有王族以一度僧牒施,杲命其給侍者十輩,各探籌以卜其分緣。師信手拈出而首得之。師時韜光不耀,人以為椎魯,故列下陳。九人者,意皆不能平,謂師非其倫,不應倖而有之,更相評語。杲復命探之,如初再獲。若是者,三探三得之,眾始駭服。遂師杲公,祝髮、具戒。嘗請益,杲曰:「但起滅不停處看。」師夙夜參究,曾不少懈。一夕,聞山門宵邏者傳呼「照管火燭」,忽有省,乃疾趨方丈。杲喝云:「得之本有,失之本無,宜息狂躁。」師不覺淚下,寢食俱忘,若有所負。因入室,杲舉「靈雲見桃花,那裏是他不疑處?」師擬開口,杲遽批頰一擊,豁然契悟,即說偈曰:

靈雲一見兩眉橫 引得魚郎良計生

白浪起時拋一釣 任教魚鼈並頭爭

杲復哂曰:「汝既知,老僧不瞞爾,宜自善護!」因顧侍者曰:「這拙漢披剃未幾,便能性躁如許。三十年後,人望其風不及在。」杲公既示寂,時瞎堂遠、無菴全、水菴一,門庭角立,師咸往扣焉。入閩見水菴,舉「有句無句,如藤依樹」,師云:「焦磚打著連底凍。」「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師云:「正在半途。」「因甚溈山呵呵大笑?」師云:「忍俊不禁。」水深相器重,法炬許之。自是問答勘辨,與師無不機投道合,多所發明。留數載,出嶺嶠,遊吳中。拙菴光公居靈隱,延師典賓。混源密公主淨慈,命分半座,為眾入室。師志在晦藏,無應世念。然天稟夙成,不假師授。雖不識一丁字,而吐詞發語,老師、宿學所不能及,斯亦奇矣。尚書尤公袤、寶文王公厚之,過門,袖出部使者,相與勸請主狼山,師勉為一出。師嗣大慧,移錫蘇之承天、宣城廣教、建業保寧。師之住保寧也,余時守蘥,病在丐閒,得請,將歸。師退院事,許以相從,為天台遊。病中,日得晤語,聞法音如藥石。天童適虛席,四明首聞師道價,亟馳書迎。自是衲子風趨座下。余假守會稽,時復杖錫相過。公退之暇,猶得共說無生,多至夜分。逮還山,未幾,巳報示疾。說偈而寂,開僖三年六月廿九日也。其徒用師治命,遠持其壞衲袈裟,以見遺意。且侍奉師軀于寺之西麓,與應菴華禪師香火同龕,對峙浮圖以瘞之,號「雙塔」。蓋應菴與師為伯仲,亦法門殊勝事也。行春秋七十一夏,臘四十五。度弟子五十。從師入道者,駸駸見于湖海矣。師機鋒峭峻,惟以單提直截,鍛鍊學者。住持未嘗泛應眾同,清風凜然。其法行未盡徧錄,而已流傳大千。其門人思卓,以余有舊且厚善,遠來需余銘。銘曰:

師振宗風 作獅子吼 妙法無邊 空諸所有

優鉢羅花 開揚啟後 為世導師 禪林日茂 太白峯前 雙窣堵波 亘千萬年 高風不磨

雪菴瑾禪師塔(補)

師嗣萬年賁。晚主天童。壽八十四,索浴、更衣、書偈,投筆而逝。命葬全身于台州萬年,心聞賁禪師塔旁。

海門齊禪師塔

西崖弁山禪師塔南。

無際派禪師塔

寺之西,慈航禪師塔右。

虛菴敞禪師塔

新菴後。

千光西:禮塔偈

海外精藍特特來 青山迎我笑顏開 三生未朽梅花骨 石上尋思埽綠苔

天目禮禪師舍利塔

在無用禪師塔左。

釋法照:天目禪師祭文

維淳祐六年,歲在庚戌,十月癸巳朔十四日丙午,天台山人法照,謹以湯茗果饌之奠,致祭于天目禪師之靈曰:

魂兮歸來兮 梁渚之風蕭蕭兮木葉下 瞻太白兮芒寒 蹇獨立兮誰語

麋何食兮中洲 蛟何為乎元浦 夕惕兮余懷 奠薀藻兮筐筥

天台德雲:天目禪師行狀

師諱文禮,號滅翁,杭之臨安人。姓阮氏,家在天目山之麓,因號云。主京城之廣壽、永嘉之能仁、安吉之福泉、行都之淨慈、四明之天童,歸終于梁渚西丘焉。嬰微恙,說偈脫去。茶毘,不壞者二,頂骨、齒。舍利如燦珠。祔天童應菴塔之東。壽八十四,臘六十八,淳祐十年十月十日卒也。師生于乾道丁亥。六歲,攜籃隨母採桑,俄而窮念「攜之者誰?」始有出家志。入塾絃誦,度越他童子。十六,依鄉之真相寺智月剃落。走淨慈,參混源密源。舉「現成公案,放汝三十棒」話,不契。謁育王佛照光,照問:「恁麼來者,那箇是汝主人公?」師豁然領旨。他日,佛照再問:「是風動,是旛動,這僧如何?」師云:「物見主,眼卓豎。」又問:「不是風動,不是旛動,甚處見祖師?」師云:「揭却腦蓋。」照然之。松源嶽唱應菴之道于饒之薦福,室中問僧:「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擬議即棒出!」師聞之,頓忘知解。又聞餞僧偈云:

天童佛法龍歸水 玉几叢林虎靠山 賺了幾人深著脚 遠烟浪裏白雲間

師志始大愜,乃參趨焉。松源曰:「何舍光而來?」師因道所以然,俾左右得盡其旨。辭松源,廵禮江淮間祖塔。暨還浙,謁塗毒于徑山、遯菴于華藏、葦堂于瑞巖、無用于天童。得松源家法,則為其嗣焉。有學問,尤通《易》。乾淳諸儒大闡道學,朱晦菴起二程,楊慈湖起象山,皆少進浮圖氏。師與之遊,直示以心法,不為世語狥悅也。晦菴問「毋不敬」,師叉手示之。慈湖問「不欺之力」,師答以偈曰:

此力分明在不欺 不欺能有幾人知

要明象兎全提句 看取陞階正笏時

其曉人,類如此。師所閱五剎不過十年,而得閒之歲月,多逍遙于梁渚之西丘。羣衲參叩,無異領眾時也。其為人高古簡儉,不苟為笑語,又不俯狥物情。傷今衲子習豢餂脆,豈寤為嫌已?至呈露見解,則敲扑,不少假借,孰知為教哉?以故多牴牾,落落愈不與世偶,而徒也始合而終暌之矣。於戲!師固未易知也,豈假人為重也哉?既裒刊禪語為一集,他著述又別裒焉。謹撰次如右,謹狀。

自題像

無韶陽來扣門 終不拶人脚折 有德山來詰問 方才吹滅紙燭 堪嗟狐媚 妄相嗣續

寧教法堂草滿 苔封古屋 楊岐不得保寧白雲 晦堂若非死心靈源 其他碌碌 難為接足

東石:禮塔

三督黃牙竅到天 鷲峯何處有親傳 自知終始有交涉 一瓣兜樓拜塔前

南堂欲:題像贊

平生一味督黃牙 不解成家只破家 郎罷耳聾兒口吃 眼頭何處辨金沙

晦巖光禪師舍利塔

在中峰之麓。

枯禪鏡禪師塔

中峰密菴禪師塔左。

愚谷智:禮塔偈

青鳳山前古澗邊 屋簷頭上更無天 而今冷地思量著 細剪春雲作紙錢

西江謀禪師塔

玲瓏嵓西南有塔菴,曰伏翠塔。上有銘碑,逸名,僅存殘碣,云:「師枯瘁寒瘠,無生氣。陞座說法,機語波峭,音吐洪亮。江南老不被黃敕者四十年。師末路,受理宗寵命三錫,際遇之盛,近未有也。」

弁山阡禪師塔

在玲瓏嵓南。

癡絕冲禪師塔(補)

歸葬于金陵山。

趙若琚著師行狀云:

禪師名道冲,自號「癡絕」,武信長江荀氏子。母郭氏,夢經山水瓜樹下,其實纍纍,取而食之。占者謂當產奇士。已而,師生,豐上短下,資稟過人。長應進士舉,不利。受釋氏學于梓州妙音院,落髮。游成都,習經于聖慈。未幾,以名相厭,有志于出世間法,遂出峽。旋荊楚時,松源岳倡道于饒之薦福,造其室。又聞曹源生首座出世妙果,聽其入門語,有省。參堂,俾侍香。甲寅夏,從龜峯。三年,以偈辭。入浙,有「尚餘窮相一雙手,要向諸方癢處爬」之句。松源主靈隱,門庭高峻,不妄許可。閱八月,未得歸堂。一日,有告之者,源曰:「我八字打開挂搭他,自是他當面錯過。」師聞此語,口耳俱喪,始知侍曹源于妙果、龜峯時,嘻笑怒罵,無非善巧方便,自此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既而曹順寂,徧歷諸老之門,淨慈克華藏演一見,以為法器。又于諸大老座下,皆分半座。嘉定乙卯,由徑山應嘉定光孝請。乙酉被堂帖,移蔣山。寺之歲租不足以供眾,師攻苦食淡,相安于寂莫十四年,始終如一日。時參摳抑齋陳公,開閫金陵,素敬師操行孤高,舉似于閩師東畝曹公。會鼓山虛席,即命師主之。未行,遷雪峯。嘉熈戊戌,入院甫半載,有旨住太白。適育王住持未定,又强之兼領。師往來兩山間,四方學者從之如歸,聲聞京師。淳祐甲辰,詔移靈隱。追念密菴、松源舊游,方思所以振起祖風,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難以口舌爭,遽動終老故山之志,伐鼓亟去。諸大老致書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又以蔣山起之,俱莫能回其意。戊申春,育王散席,眾舉于朝,俟師之出,亦固辭乃已。明年己酉,訪舊于苕溪。歸途,京兆諸公欲留為法華開山,懇祈再三,不允。而勅牒住徑山之命繼至,師謂君命豈應引避?至止,人神嚮合,聲懽如雷。俄染疾,自冬涉春,雖形羸,而陞座、提唱如平時。三月六日且口占法語,寄無準塔所,曰:「無準忌在十八,吾以十五即行,不得瓣香修供矣。」侍僧駭其言,亟以遺偈請。師笑曰:「末後一句,無可商量,只要个人直下承當。」即命筆書,辭眾,上堂曰:「世尊昔日入涅槃,告眾云:『汝等善觀我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無令後悔。今日即有,明日即無。』」拈世尊云:「平生用盡伎倆,臨死之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山僧則不然,要行便行,要去便去,八臂那吒攔不住。」十四日夜分,起坐,移頃而逝。茶毘,舍利五色。靈骨歸塔于金陵之玉山菴。學徒不舍,分其半,建塔于徑山。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七。

石室輝:癡絕和尚祭文

嗚呼!師乎!法施如雲如雨,道鳴如雷如霆;上而天子,下而庶士,皆能知之。至于有古尊宿之道,三世之論者或未知焉。曹洞門戶,荒寒寂寥,老臂獨支,卒使之廣大高明,大庇天下;雖道盛如松源,不以易其素,一也。氣正而嚴,不以詞色少假學者;我從我違,不爾暇顧,二也。僵臥一榻,泰定清明,說偈書贊,終日無倦;侍僧以遺頌請,則麾斥不顧,而以月望自期,三也。嗟乎!是豈志滿氣揭、嘗試為之者所及哉?嘗謂勢可以服眾,而不可以服善類之口;力可以得位,而不可以得善類之心。今夫方丈其居,絢彩其衣;彼信矣,此或不服;此服矣,彼或不信。師不求信而人信之,不求服而人服之。故其高臥玉山,望之者如渴;養疴雙徑,從之者如市。此其必有不依勢而立、不恃力而行者。遵稟遺言,服彼大事,輝也何幸身親見之。然隳此大法之幢,滅此大法之炬,而抑以大法之梁棟,天下將安仰哉?悲夫!

石門來禪師塔

寺西,普同塔右。

別山智禪師塔

中峰之麓。

朝散大夫.直煥章閣.主管玉局.文復之撰銘,序曰:

慶元之景德招提,甲于東南。自宏智覺據丈室,唱洞山之道,行解孤絕,戶外履滿,至無容跡。覺乃因其舊而宏敞之,層樓複閣,幻出佛境;僧坊寶所,架迥凌虛。由是一新來者之耳目,盡著四方之包笠,勤亦至矣。歲丙辰,不幸燬于火,蕩無一存,瓦礫眯目。一方穉耋,每對之相歎息咨嗟,惜其舊而難其新也。或有曰:「智天王乃無準範嫡子,真知密行,四眾推服。且心念真實,屢試名剎,植仆起僵,有成效矣!倘得此人主持,庶幾可復舊觀。」于是本州帥守吳公潛,以輿議聞于朝,有旨召師主其山。師聞命,毅然曰:「經始用力,獨匪人歟?吾其可不逮其志?」則一囊一鉢,亟前,無難色。始至,埽灰燼、除瓦礫;縛數椽,與厮役雜處,欲以歲月遲其成。會鄞閔雨,請師禱焉。師默祝于心曰:「此寺若有緣再造,當隨禱為霖,以起眾志。」登座舉揚,雲作雨施,盡三日,田疇告足。朝家聞其事,以僧牒五十賜之,由是人情大和。會士夫耆舊,從臾出力惟恐後,殿宇像設,三年落成。金碧輝映,輪奐斬新。「智天王」之名愈播眾口,而師自視欿然,如未始著力者。名山勝地,雖廢興有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天童始于興師、宏智、應菴,載造于師,前後千百年,如出一人。機緣匼帀,豈其默有司人者,不可以智慮籌量耶!師諱祖智,俗楊氏,蜀之順慶人。母滿娠,夢一僧龎然,形狀瑰偉,遽來求寄宿地,已而孕。師生而頎然,稍長,性不好弄。甫七歲,有僧紹印訪其家,見其相與常兒異,試出言求為行童,師忻然隨往其廬。印授以圭峯〈圓覺序〉,一脫口即成誦,如宿習者。十四歲祝髮,十九歲往成都昭覺依仁-二+幻牛全,始學出世法。後出峽,抵公安,聞僧誦六巖語,喜之,徑往蘇之穹窿謁巖。巖著之堂中,因閱《華嚴.法界品》「善財見彌勒樓閣因緣入已還閉」之語,恍然如夢而覺。遂頌「靈雲見桃花機緣」,云:「萬綠叢中紅一點,幾人歡喜幾人嗔。」巖頷之。隨眾二年,往見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淳菴淨、妙峯善,皆有頭角之譽。最後見無準範于雪竇。範知其為法器,以峻絕門庭待之。棒喝俱下,一語不假貸。師擬賡對輒噤,不發諸口,由是知解俱喪而服膺焉。久之,或作而曰:「吾平生伎倆皆死法,今見無準範,始行活路矣。」準被命住育王,令師歸藏司。未幾,移徑山,請分座。嘉熈戊戌,洞庭天王虛席,郡守趙公遴選于眾,以師為請。師至,百廢具舉,規式一新。夙參如西巖慧、高峯密、兀菴寧、別菴甄,皆同志者,住後互擊扣焉。時癡絕冲住靈隱,衲子往來,道師提唱,稱賞不容口,由是名聲籍甚。丞相游公侶,以西余招之;金陵留守王公埜以蔣山招之。師皆任緣以往,鉢袋隨身;或久或近,俱無適莫。而學徒從之不舍,所至叢林,名播遠近。會寶祐丙辰,天童之景德罹火,而師以宿緣受請。事事赤立,無以妥眾,人不堪其憂。師以忍力宿願,皆不介意,風饕霧宿,糲食不充,始始終終,曾不告勞。會機緣成就,而僧牒至焉,幾何梵宮巍然,如神力變現,突出目前。人無智愚,普指贊歎,驚詫未有,而師之精力亦疲于是矣。師本無宿疾,領眾如常。歲庚申九月旦,忽示眾云:「雲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有天有地來,幾箇眼睛活。」於是老參宿衲,始疑師有出末後句者。自是不復出丈室矣。有省問者,遽曰:「不及相見,各宜努力。」後十日夜分,呼侍者,囑後事。無一語珍重大眾,叉手長寂。壽六十一,臘四十七。師常日囑其徒曰「令從火浴」。已而,寺眾謂師于本山有大功,寧忍?遂塔全身于中峯密菴之右。送者填塞,皆掩袖飲泣,如喪至戚。浮圖氏有殿宇坊居,皆像季法;然化緣安眾,于是乎在。世有肯為眾服勞而知解不足服人者,有眼明白而不屑于從事力役者,有念慮及此而機緣不偶者,有一于此,皆不潰于成。師知見、踐履皆絕人,為眾一念,出于真實,故其成就如此。四處住山皆名剎,道號別山,而衲子乃以「智天王」目之,耳根習熟故也。平生為眾激揚、語言三昧,其徒錄之別楮。吁!師以真正眼目,名播江湖,為龍天推出,辦如上事。學者願其年登上壽,為本山住一二十年主人。以臨濟興化之傳,成就學徒,續佛慧命。而緣法止此,此可深痛也。復之素不識師,而知其名。師之參學,永言會徹。狀師平生,求刻諸銘。於是不推其請,而繫之以辭曰:

少林一脈 法以心傳 心本無心 言那可詮 後來夸毘 騰說紛喧

師于雪竇 得魚忘筌 事事活路 著著機先 匪傳匪授 匪法匪禪 寶坊載締 克還其前 匪師之故 孰相其緣

惟山太白 高高矗天 惟寺景德 久久福田 智天王之名 維千萬年

西巖惠禪師塔(補)

建塔于盤山下,幻智菴上山。

雪窗光:禮塔偈

北嶺南邊南嶺東 都盧無處覓渠蹤 誰知月落猿啼處 峭壁懸崖有路通

東巖日禪師塔(補銘)

塔建于西巖之清風塢,舊志悞載于幻智菴後。

元學士.文清袁桷撰銘,序曰:

紹定辛卯,蜀破,士大夫蔽江東下。成都大慈寺主,華嚴教僧之秀朗,率棄舊業,以教外傳游東南。若癡絕沖、無準範,導達後進、表表名世者,皆其門人。而範之成就益眾,天童師,其一也。師諱淨日,號東嵓,俗居南康之都昌,姓廖氏。幼歲喜誦佛經,解大義。常食蔬果以自持。年十五,告父母願為浮圖氏。明年祝髮于廬山香林。訪道仰山石霜,遂入浙,見沖師于靈隱。越二夏,不契,乃登徑山,見無準師,範大許之,語在《傳道錄》。後見西嵓惠于天童。惠,無準大弟子,其提示與無準無異。危機敏鋒,迎拒莫覩;風止水息,渙然帖順。遂密契其旨,卒服從之,俾守藏室。後開先無文璨屈為第一,璨亦僧之俊傑,由是譽聞益彰。宋景定某年,江東帥汪公立信(慎)許可,推以主圓通。咸淳間,江東漕使錢真孫,俾兼領東林。至元壬辰主育王。三年歸隱雪竇。大德四年,集公議,主天童。師之行峻絜以完,語溫氣和,眾益得以親。納其徒,俾明徹復性。不侈于言,解其蔓惑。處于世若無所施為,遐邇嚮慕。傑閣、銅像,無踵以至。而于天童,功最著。久居東林,化俗警眾,民爭繪以祝。故其興天童,廬山之民奉資以助尤夥。生嘉定辛巳,終至大戊申,年八十有八,僧臘七十有一。將示寂,戒其徒,書韻語以示曰:

天為蓋兮地為函 吾奚為乎塔與菴

灰吾骨兮山阿 言已矢兮勿鑱

越二日,沐浴,端坐而逝。其徒奉遺言以化,齒根不壞,遂斂藏于西嵓之清風塢。噫!耆舊日淪,爭憝恣蕩,甚于世人。理不勝欲,靡然頹瀾,莫有障窒。觀師景行,實泚其顙。今弟子在浙東西、江東西若干人。蠻溪嶺嶠,承師之教,亦不可勝紀。如砥等來請銘,銘曰:

七情盪摩 約性返源

喻以攝持 匪夸浮繁 末俗濫觴 競立險艱 眩一駭百 莫執其凡 性本湛虛 分別則二 不以解通 不以思擬

寂非有存 感乃隨義 達磨之功 空其所空 奚後人馳騁 庸失玄宗 空不假為 兹惟用中

蜀學簡易 師承其風 開盲振瘖 發機以崇 云彼摩尼 非淨非穢 往安自然 是謂至止 鮐背長身 從者如水

丹霞嵌空 匪耀凡目 曰兹山之頹 否極斯復 敬者效輸 罔不率服 山君來朝 雲釃霧矗 幻身既空 勿鍤勿甓

一氣孔周 窮彼變易 清風之塢 石列五色 恍焉如存 嗣者是式

中峰本:題師像贊

匡廬山高 太白山高 較吾圓老人面門鼻孔 猶太虛之一毫 腥膻露兮螻旋蟻聚 槌拂動兮鬼哭神號

雙眸四海空牢牢 下視佛祖為兒曹

竺西坦禪師塔

舊志載:在中峰菴後。

月江印:題師像贊

河目海口 錦心繡腸 汪汪吞太湖之氣量 煌煌粲太白之光芒 怒罵時海涵春育 慈悲處烈日秋霜

舉玄沙未徹語 如真淨驗寂音黃金百鍊之色 拈洞山三頓棒 類慈明發積翠丹砂九轉之香

橫機莫莫 有有陣堂堂 夫是之謂中峯五世 大樹之廕凉者也

雲外岫禪師塔

在東谷妙光塔旁。

〔質疑〕明時,菴山為他姓所得,塔石皆重豎。師塔該在左,性空習禪師塔該在右。

中峰本:題師像贊

太白峯為屏 廿里松作座 雲影外藏身 幾多人蹉過 不蹉過原是隰州古佛再來 切忌機前說破

且道破後如何 夜明簾挂須彌顛 走盤珠向空中墮

龍門膺禪師塔

寺西,普同塔左,與法為禪師塔坦並峙。

孚中信禪師髮爪塔(補銘)

中峰枯禪禪師塔左。夢堂禪師著師塔銘,失傳。師之舍利遺骨,葬于金陵山中。

學士.金華宋濂撰銘,序曰:

孚中禪師信公示寂十年,其弟子似桂謁濂于禁林,合掌而白言曰:「先師之塔,在金陵牛首山者,則真骨與舍利之所藏;其別分髮爪而瘞之,則四明太白山也。太白之銘,佛真文懿大師國清噩公實為之;而牛首乃師之全塔,反有石而無詞,甚闕典歟!居士深究內典,海內尊宿多濬發其幽光,豈宜于先師獨漠然乎?敢援例以請。」濂來江表,聞師之道德,人人不能殊,則師誠有道之士也。文辭固無益于道,後之人欲求其行業,將何所徵之哉?因不欲讓而書之。

師諱懷信,字孚中,俗姓姜,明之奉化人。父某曾為某縣校官。母劉氏,夢大星墮室中,有光如火,亟取而吞之,覺有孕。及誕,狀貌異凡。性不妄動,見沙門至,必躍而親之。長受三經于宋進士戴公表元,經旨悉暢,然非其好也。年十五離家,從法華院子思執童子役。祝髮為大僧,受具戒于鄞五臺寺。聞延慶半嵓全公弘三觀之旨,與之游。久之,歎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窮之,是誠筭沙,徒自困耳。」即棄去,渡浙而西。名山叢林,輒往參扣,多弗契合。竺西坦公居天童,師隨質所疑。坦見,知為法器,厲色待之,師羣疑愈熾。一日上堂,舉「興化打克賓」公案問師,師擬曰:「俊哉!師子兒也!」師自是依止不忍去,就維那之職。竺西入滅,雲外岫公來繼席,命司藏鑰,文彩漸致彰露不可掩。泰定丙寅,宣政院請師出世明之觀音。師策厲徒眾,視分陰如尺璧。天曆己巳,遷住補陀洛迦山。師出,持一鉢,丐食吳楚。鎮南王具香花以迎,至府中問道,且出達磨像求贊。師運筆無停,辭旨淵邃,王甚歎服。宣讓王亦遣使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請示法要,師隨其性質而導之。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禮,諸侯庶民無不瞻敬,施資填委。姑蘇產奇石,師購善工造多寶佛塔,載歸東海。駙馬都尉高麗王繹而吉尼、丞相撒敦,以師行上聞,詔賜「廣慧妙悟智寶弘教禪師」之號,及金襴法衣一襲。至正壬午,升主中天竺。乙酉遷天童,不半載間,百廢具舉。佛殿之役最鉅,而更新之,丹輝碧明,照耀海濵。師建塔中峯之祖庭,概然有終焉之志。己丑冬,江表大龍翔寺虛席,行御司臺奉疏迎師主之。龍翔,文宗潛邸。及至踐祚,建佛剎于其地,棟宇之麗甲天下。其秉住持事者,若笑隱訢公、曇芳忠公,皆名德之士,為東南之楷則。居亡何,燬于火,忠公新之,惟海會堂未就而化。僉謂繼忠公之躅,非師不可。往反者三,始赴之。升座提唱,玄機自融,大小驩然。師度眾誠感,乃出衣盂之私,補前未建之堂。時戎馬紛紜,寺事日見艱窘,師處之裕如。一旦晨興,索湯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將歸矣!汝等當以荷法自期,厲精進行可也。」言畢瞑目。侍者撼且呼曰:「和上去則去矣,寧不留是言以示人乎?」師復目叱之,握筆書偈曰:

平生為人戾契 七十八年漏洩 今朝撒手便行 萬里晴空片雪

書畢復瞑。時丁酉秋八月二十四日也。停龕七日,顏面如生。作禮者,名香、炬蠟,積如丘陵。九月一日茶毘于聚寶山,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燦爛。隨烟所及,顆顆晶瑩。貯以寶瓶,光發瓶外。其弟子輩即以牛首山麓營藏之。師賦性恬澹,未嘗以聲色忤人;然進修極勤,自壯至耄,默誦《法華》一部,屢感蓮香,滿院芬郁,非世間者可比。當大明兵下,僧徒散去,師獨結跏晏坐,執兵者莫不擲杖而拜。上常親幸寺中,聽師說法。佳師言行,特改龍翔為大天界寺。寺之逋粮在民間者,遣官徵之。師之將告終前一日,上統兵駐江陰。上當晝而寢,夢師服褐色禪袍來見,上問曰:「師胡為乎來也?」曰:「將西歸,故告別耳。」上還,聞師遷化,與夢中正同,大悅。詔出內府帛幣,助其喪事,且命堪輿家賀齊叔為卜金藏。舉龕之夕,上親致奠,送出都門之外。其寵榮之加,近代無與同者。師有《五會語錄》行世,其傳法弟子雙林致凱、江心慧恩、大慈寶定、某剎賓璋、瑞巖文淵、保福宗秩、翠山志理、淨土永顯、妙智淨琚、定光文摭、某剎明晟、天華士謙、豐安至慶、聖泉普彝、福林道巽、五峯普錫、石門永泰、霞嶼元良、廣祐永瓌,皆其人也。惟昔天童坦公,以一真之學士,承松源四葉之傳,黑白趨慕,儼如毛之有麟、甲之有龜也。師亦以真承之故,能樹精進幢、持金剛劍、入般若關,巋然為一代人天師。此無他,真則不妄,不妄則近佛之道矣。宜乎遭逢維新之朝,簡帝心,昭被殊渥;至親枉乘輿而臨幸之。龍光赫奕,絢耀吐吞,至今山川尚有餘輝。是當揭之崇碑,明示方來,使學佛者有所歆艶而起信焉。系之銘曰:

乾竺之道 貴乎一真 真則非妄 日趨精明 煌煌松源 其道孔熾

正暢旁達 非真曷致 惟廣慧師 起于海東 歷抵諸師 罕契其逢 太白諸峯 上摩穹碧 舉頭觸之 堅如鐵壁

一喝轟處 豈直耳聾 毫髮之端 妙義俱融 天高日晶 森羅萬象 不即不離 了明諸相

五坐道塲 大振其宗 一音演法 聞者心空 此妙法華 權實雙舉 我受我持 忘其寒暑 天香何來 鼻觀先聞

豈伊天女 吐兹奇芬 記謂靈通 與道乖撝 我尚不有 亦何心故 世緣已竭 幡然西歸 夢寐潛通 皇情為怡

烈火如輪 煅兹玄魄 設利燦然 逐烟而結 存昔諸師 何人不然 誕勝真漓 多隨物遷 師我藩維 師我干櫓

舍我而逝 有生孰度 寵恩聯翩 表自九天 師則何憾 名與道傳 太史造銘 建于牛首

此山若移 斯文方朽

雪窗光禪師塔(補銘)

建于鄮峰草堂。

中奉大夫.大司農.臨川危素撰銘,序曰:

宋自南遷,都虎林,大剎相望。其說法居尊席者,多蜀之大浮圖師,若無準範公、北磵簡公輩,聲光震輝,號為極盛。國朝既混一宇內,蜀土寧謐,學佛之士游觀東南者,何其未數數然也?禪師悟光,成都之新都縣人。近歲教行江左,德美先哲,奎章虞公集數為素言。後以事至鄞,訪師于阿育王山。素謂昔居吾鄉佛照師,住此山,結知世諦,化行寺興,師名適同,殆非偶然,于是一紀矣。而師示寂,門人懷本等具狀來求余銘其塔。按師字公實,姓楊氏,世有文章顯仕。母張氏,以無子禱觀音大士,夢授貫珠一顆,遂有娠。及生,有風雨光景之變。幼則儀狀嶷然,性不好弄。父母繼沒,哀慟服禮如成人。舅氏賢公學佛天王寺,師往依之,日以講習為業。賢沒,僧了沖度為弟子。間與同學者游,若素為禪學者。年十有五,詣大慈講席,披閱鈔疏,慨然曰:「以名義為宗,毋乃滯于見解乎?」振衣出峽,徧歷禪林。至杭,見東嶼海,知以法器,問師曰:「三乘十二分教即不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擬答,亟以杖逐出。師堅坐堂中,夜半飛蛾撲燈,見之即省。旦造方丈,應答如響,羣疑頓釋。師因歎曰:「若非及早行脚,遇善知識,究明此事,幾困于義解矣!」自是益通內外典,充淨慈記室。海公遷靈隱,師猶執侍數載,盡啟心要,聲聞日閎。至順元年,平江白馬寺請師開法,朝夕為學者提唱,清規嚴整,時論歸之。元統元年,廣教都督管府請住開元寺,勿就,郡守士民强起之。屬天旱,太守道章公請師說法,即雨。至正二年,行宣政院使納麟公欲盡革僧寺宿弊,首舉師主阿育山。先是,諸僧搆訟,產業淪沒者過半,至饘粥不繼。師力除其螙,旬月之間,山川草木為之改觀。墾田既復,倉庾日積。殿廊廡下,至庖廥諸屋,次第完整。重建祖堂、蒙堂,嚴四天王像于山門。朝廷以釋迦佛舍利所藏,歲頒金帛,至是寵渥益加。師悉以市林木,建承恩閣以侈上賜。帝師錫號「佛日圓明普濟禪師」。結夏盈千人,東南禪席視為全盛,盡舉叢林之墜典。常垂三語,以諗來者:曰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因甚不見自己?曰透過荊林是好手,因甚平地上死人無數?曰西天九十六種,你是第幾種?僧或由答,師即打,少有契其旨者。然師機鋒峻絕,而隨緣開導,誘掖接授,亦得人為多焉。會天童虛席,行宣政院俾請師兼領寺事。師以五日分會說法。俄得疾,危坐,索紙筆作書數十通,別所與遊者。遺偈付弟子,戒以進道,勿謬為吾家種子。語竟而逝,至正十七年六月甲辰朔也。世壽六十有六,僧臘五十有三。後七日,瘞諸所建鄮峯草堂。是時彌月不雨,方暑熾,陰雲凉風。緇素送者,填塞山谷。既掩壙,雲日開朗,莫不嘉歎。初,師居蒙堂,寒暑一衲,淡如也。諸方名德以書幣招之,皆不就。虞公外家楊氏,師至京師,留館焉。為文送之,又為畫像贊:

雪嶺西來 岷峨最高 橫絕江海 天風雲濤 佛果一枝 鳳毛麐角

芳躅遠踐 鄉有先覺

可以識師之造矣。若金華胡先生長孺、魏國公趙文敏公、巴西鄧文肅公、天山馬文貞公,皆一時魁士鉅人,相與為忘年交。師有《心要》、《四會語錄》行于世。為詩清麗可傳,門人拾其稿,得二卷,素題曰《雪窗集》,蓋別號「雪窗」云。所度弟子若干人,嗣法若于人。銘曰:

岷峨山高天可捫 長江發源勢崩奔

子雲著書善摛文 後來方外見裔孫 摩尼不遣濁水渾 天風浩蕩雲濤翻 何年飛錫度海門 游觀吳越道彌尊

撞鐘說法天下聞 離絕義解超語言 刊條落葉見本根 裵回玉几采芳蓀 振衣太白挹朝暾

飄然長往辭塵諠 萬劫不礙真性存 嶙峋寶塔毫光分 穹碑篆銘照乾坤

恕中慍:雪窗禪師像贊

真本川僧 頭顱自別 一味溫和 十分列挈 拈却栗棘蓬 拔却釘根橛

六月降青霜 紅爐飛白雪 致使天童育王 兩處存途轍 途轍空成大同 風從虎兮雲從龍

原明良禪師塔

東谷菴左隴。

木菴聰禪師塔(補)

寺之西麓。

壽巖昌禪師塔(補)

伏翠菴前有塔銘斷文云:

國朝洪武二年,退居東澗菴。又三年,以在京諸山公選,起赴昌國吉祥寺。又二年,遷天童,疲力人所不堪,而師怡然自處。皇帝詔兩浙有道行諸師入見內庭,而師在行。親奉綸音,令制天下僧徒以「晝講夜禪」之規。明年東還,示疾而逝。三會說法有錄。師賦性重厚,吐語不葩藻。御眾仁慈,攜挈誘掖,務使之長進,各就器用乃已。夫出世為師者,不務辯舌,不騁機智,各持坦坦,所至莫不靡然從化。噫!亦偉矣。是山安于磐石,後人仰戴之有不能忘者,是豈偶然也哉?嗣法比丘:保福希素、妙嚴道遠。

〔決證〕舊志闕其名。伏翠菴前有殘碑,不知其為誰者。《永樂鄞誌鈔》有傳,因得參訂之。

仁叟懷禪師塔

塔在中峰之麓。

雲莊慶禪師塔

天童大嶺山邊。

竺菴冏:祭師文

嗚呼!自歸真,歲閱一周。不覩青眼,吾亦白頭。笑言在耳,顏範在眸。歎彼東逝,那復西流?生死一貫,旦暮是求。嘅念諸子,孝慕不休。今卜葬事,東谷是謀。眷彼東谷,環拱山幽。締營密室,以為藏修。歷千萬祀,靈妥優悠。而我寮屬,不忘所由。果食在梪,香茗在甌。惟以鑒饗,樂國云遊。

天泉淵禪師塔(補)

塔建于江南鳳翔山。(設利分葬于天童)

曦菴暟禪師塔

佛國菴後。

無傳嗣禪師塔

東谷菴山麓。

大用機禪師塔

中峰山麓。(旁附靜菴寧首座二塔)

性空習禪師塔

妙光塔旁。

圓愷禪師塔

新菴後山。

(介子)黃毓祺:修祖塔記

人所由靈,惟孝以為寶。老人乙卯春,修葺祖塔,尋被謗出山。答留行書曰:「貧道濫主天童,誠非其人。但身處此地,不得不任其責。山中一切事,俱當理問,况歷代祖師之塔乎?有祖師,故法道有今日;有祖師,故天童有今日。飲水尚當知源,學道人可以忘本乎?然則貧道初入天童,即當以修塔為第一義,而貧道不敢。所以遲至今者,于中良有不得已也。一則念久弊不可頓革;一則念己于天童無絲髮之功,驟舉難行之事,人必不信;一則念某宅萬一不能以道義自持,或有煩言,則貧道惟有一去,如此則天童有再興之机,而某宅實敗之,辜負諸檀信苦心,且陷某宅于無量罪過,非吾度生本願。為此三者,所以遲遲至今。今辛苦九年,百廢粗舉。自揣于諸檀信請我初心,稍可無愧,方敢為修塔之舉。然自知無德,不足以化人;又不忍坐視祖塔終于毁壞,其勢亦惟有一去而已。故貧道之去天童,雖在祖塔既修之時;而貧道去天童之心,則在未修祖塔之前」云云。其孝思為何如哉?先是,有〈禮應祖塔偈〉,小序云:十八世孫圓悟,嘗閱《傳燈》所載,宋時吾祖華禪師全身塔于太白峯前。悟于崇禎四年受請入院,謹懷瓣香,恭禮祖塔,惟見空穴,有感。偈云:「傳燈傳載全身塔,我來瞻禮惟空穴;翻思各各有宗塋,誰忍將鋤握拋撒。」讀之而不泫然淚下者,非人也。昔天目禮亦有〈拜應祖塔偈〉云「忍聽蕭瑟起凄風」之句。夫曰「凄風蕭瑟」,蓋亦感慨係之。同參張客卿有言:「向者天子題額,卿相書銘,倏為樵夫牧子之所辱,等于瓦礫灰燼。」塔中之人有所以重是塔者,而猶然若此;况本非其有,冀長有之以為快?噫!愚亦甚矣乎。

東谷菴十尊宿像

費隱禪師復東谷,事詳如如居士記中。癸巳春,牧雲禪師塐近菴十座塔像,供于影堂。師有安座法語云:「東谷海山之秀,西來祖印之尊。恭惟十老古錐,闡法既同此山,歸真又同此谷,先後相承,燈傳無盡。是宜叢林永祀,香火時修,為後學之典刑,揚先佛之教化。今者梅香雪瑞,日吉時良。重飾真儀,請安舊座。大眾且仍舊一句作麼生?白雲深處梵王家,古碣穹碑映林壑。」

勅賜慧定禪師密雲悟和尚塔

寺之南山,幻智菴右。

宗伯.虞山錢謙益撰銘,序曰:

崇禎十四年癸巳,上以天步方艱,物多疵癘,命國戚田弘遇捧御香,祈福普陀大士,還,賫紫衣賜天童悟和尚。弘遇齋祓將事,請悟陞座說法,祝延聖壽,還朝具奏。上大佳悅,俞其請。詔所司議修成祖文皇帝所建南京大報恩寺,命為住持。弘遇啣命敦趨,以老病辭,踰年而示寂。又二年,甲申,國有大故,龍馭上賓。越十有五年,戊戌,嗣法弟子道忞,具行狀、年譜,申請謙益,俾為塔上之銘。於乎!先皇帝現身轉輪,廻心付囑,懲黃頭之左道,禮白足于耆年。智眼遙矚,龍光昭回;法音信衣,如授佛記,誠法末希有盛事也。乾坤焚蕩,人天雨泣;佛日長新,祖燈未艾。草土舊臣,劫灰餘燼,其忍不刳心雕腎、假詞空門,以導揚仁皇之末命?謹拜手稽首捫淚而誌之曰:「師諱圓悟,號密雲。嘉靖戊寅歲,生常州之宜興蔣氏。八歲知念佛,輒動世間無常想。十五能躬耕以養親。二十六閱《壇經》,歡喜讀誦,知有向上事。負薪入市,釋肩,橫立街,竟日不見有人。三十安置妻孥,依禹門傳和上脫白。執爨,賃舂負米百里外。時以己事叩,傳瞪目直視,雜以詢罵。慙悶成病,二七日,汗下乃蘇。服勞四載,始納僧服。掩關千日,矢明此事。傳屢加勘驗,終不許可。師亦自諗,一似有物,昭昭靈靈。卒未泯懷,如是者六載。秋日,過銅棺山頂,豁然大悟。忽覺情與無情煥然等現,大端說似人不得,正大地平沉境界,從前礙膺,渙然冰釋。與其師往復縱辯,箭鋒相觸,如紀昌飛衞之交射,幾于輾車直過,拽倒繩牀矣!傳入神京,參侍二載。歸而上雙徑、禮天台、探禹穴。海門周公汝登唱道東南,以宗傳證聖學,師與之水乳相契。祭酒陶公望齡、司空王公舜鼎交參扣擊,師之法道盈于海東,自二公始也。傳歸龍池,且老,撾鼓集眾,以衣拂付師。傳入滅,心喪三年,始徇眾請,陞座開法。秀眉稚齒,瞠目側耳。一聞提唱,肅然改容。開剏五年,百廢具舉。一日告眾:『者裏無人證明,且向別討尋。』下座,即登匡廬,過衡岳,結夏。後應天台通玄之請,幡然南歸,就樹縛屋。坐夏才三十輩,開發者數人。明年,移海塩之金粟。師初出龍池,夢旂亭下有大井,可飲千人。有偉丈夫指曰:『是師住處金粟,故有千人井。』師居六年,食堂滿萬指矣。已,復應閩人黃檗之請。有瞽男子,杖而𧥣師,師為開示,霍然識道而去。明州司李黃君端伯餐風味道,迎主鄮山阿育王寺。住三月,又遷天童。自是一住十一年。師六住道塲,于金粟、天童最久;建立恢弘,機緣翕集,此二地為最盛。始至,皆灰塲草地、斷礎敗甓。既而高簷三丈,連閣四周;金田香界,隨地湧出。天童宗風,洋溢海宇。輪蹏交蹠,竿牘旁午。三韓南詔,氊車蕃舶,莫不炷香頂禮,重譯問訊。盛矣哉!近古未有也。應緣甫畢,息機投老,曳杖入通玄。萬眾挽之,不可。鳥道騰空,學人糜至;鱗宗翼集,蔚為僧海,而師報齡盡矣。居六月,示微疾。晨起,案行工築。亭午,臥榻;少選,趺坐,頻伸而逝,崇禎十五年壬午七月七日也。世壽七十七,僧夏四十四。明年癸未,弟子建塔天童,迎全身,窆幻智菴之右隴。余觀忞公請師說法,以謂掀翻露布,洞示真源;當門踞坐,秖以一棒接人。如大火聚,觸著便燒;如太阿劒,血不濡縷。辦真實心,行真實行,悟真實道,說真實法,化真實眾。折旋俯仰、咳唾掉臂,乃至挑磚運瓦、搬土拽石,或笑或罵,有烹有煉,無事而非真實法門。大矣哉!一切眾生中之平等寂滅光明幢也。忞公,師之嫡子,馬駒蹋蹴,可信不誣。而余之心服師者有三:霜雹利養,傳舍殿堂,挂壁一瓢,隨身兩厀,仗緣偶住,撩衣自行,黃龍心、丹稜浩之芳規也。全提正令,不當人情,劈面鉗錘,驀頭坐按,不惜貴要之顏騂,不護飽參之舌短,真點胸、秀鐵面之孤風也。牢衞法城,堅持智刃,唱高皇之御制,攘斥島夷,鐫護法之虛詞,鏟除邪種,明教嵩、大慧杲之餘勇也。後五百年,鬬諍牢固,機緣錯迕,妨難弘多,師以慈心接之,以直道御之,以正理格之,以妙辯摧之;消有無于三幡,窮立要于四載,務使其霜降水涸,智訖情枯而後已。初則攝抑多門,終乃鎔融大冶。事有激而相濟,理有倒而相資。非銕石鑽磨,則火光不發;非峽之束鬬,則水勢不雄。天其或者假發難端,激揚真說;握提婆之正印,化同異為大通。于人何尤?于物何有?佛無定法,禪有綱宗;無取雷同,何妨料揀。舜老訶天衣說葛藤禪,翠嵓罵舜老說無事禪,各具隻眼,都無死句。正用以破壞籬壁、斫伐稠林,何獨以貶駁諸方,為師訽病乎?五燈之譜,非我作故,是則不看他面,非則誤在前車;未識畫裏之龍,徒訟夢中之鹿。爭嫡孽則黃帝之兄同年,考祖禰則玄元之孫後至。斯則可以聽其吹萬,付諸兩行者也。師鬀度弟子三百餘人,嗣法如大溈如學、鄧尉法藏、梁山海明、徑山通容、金粟通乘、寶華通忍、龍池通徹、天童道忞、雪竇通雲、鶴林通門、善權通賢、天童通奇,十有二人,皆親承爐鞴。其未及付授者又若干人。王臣國士參請皈依者,不可勝數。偕忞公、二通輩,結集語錄、書問,標揭眼目者,江陰黃介子(毓祺)也。師既沒,介子裁書,介鶴林門公屬余為塔銘。遭世變,不果作;而介子殉義以死又十年矣。余為此文,鄭重載筆,平心直書,誓不敢黨枯仇朽、欺誣法門。用以副忞公、門公後先之請,且慰介子于九京也。」銘曰:

有大浮屠 住浙河東 樹大法幢 聲光熊熊 晚提法印 坐天童山 如妙高峯 巖巖死關 帝居穆清 具天眼通

揀別斯人 以殿正宗 唯師之興 耕稼陶漁 誓鞭識牛 以裂身車 銅棺之巔 擺脫囚僒 大地虛空 平沉稍殞

踞曲盝牀 雷轟電激 棒如雨點 佛祖辟易 棒頭有眼 光爍天下 其如婆心 磁石不捨

棒頭有口 吼無畏音 縱彼叫嚎 終歸啞喑 門庭揭揭 戈戟差差 明明天王 作證明師 天衣放光 天鼓發音

天龍神鬼 罔敢弗欽 閻浮日中 鬱單夜半 龍漢不遐 楚凡孰判 太白名山 上摩斗垣 我刻銘詩 色正芒寒

石室籌滿 白氎夜分 稻麻韋粟 瓶拂如雲 拗折拄杖 拋擲拂子 余與老人 覿面伊始

海門弟子.虞山蒙叟錢謙益槃譚謹造

督學.心韋徐之垣撰銘,序曰:

吾郡天童,開山在晉,歷唐宋入我國朝,盛衰興廢,幾經劫灰矣。乃有鐵漢學道,攝折兼施;金鎞度人,緇白坌集。以無為宗,建無縫塔;以無漏義,化無漏因。用使丹雘觚棆,輪奐赫赩。此惟骨僧堪任骨山,而寶坊媲于寶所,則密雲禪師揮戈,而崦嵫中佛日再麗,普照大千,蓋大雄氏的的龍象也。師名圓悟,號密雲,陽羨蔣氏子。父曦,母潘氏。師生而淵穆,兀坐終日。八歲好誦佛號,切世相無常之想。年二十餘,見堆柴突露面前,有省。三十,安置室家,若釋重負,志已肩荷法擔矣。時幻有傳和尚弘道于龍池,師荷橐從之,操作良苦。二六時多所迷悶,亦復多所參究。三十三歲祝髮,依龍池數載。偶歸,道經銅棺,豁然大徹。而瓢笠所遇,若居士、開士,機鋒相觸,殺活縱奪,提唱都成津梁,而爐鞴于龍池者。自記莂後,參之燕都,重參之龍池,最後有分明賞罰之偈。自此紺目一瞬,若震雷霆。龍池早付衣拂,弘開法幢。乃智過于師,倘所稱「烜赫兒孫反轉面皮」者也?狀師者曰:「六坐道塲,秖以一棒接人。如大火聚,觸著便燒;如太阿劒,血不濡縷;如金翅鳥,劈海直取龍吞。使學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妙二覺,曝腮龍門。」六坐道塲,蓋指禹門、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也。他若會稽之護生,宜興之法幢,海塩之天寧,侯官之西禪,杭之報國、鳳林,蘇之聖恩、北禪;飛錫、住錫,劒挂眉毛;全字、半字,蓮含舌本。而未至天童,則金粟之廣慧實先之。寺為吳赤烏中,僧會所建。迨師至,道風遠肩,灌渝如流。精藍柰苑,頓改舊觀。常應高麗僧曇晦之請,舉「今晚不答」因緣,有云:「僧未免向未跨船舷時,新羅國裏躱根。老僧恁麼披判,眾中莫有為德山為主者?出來與老僧拄杖子相見;無則老僧作一塲獨弄去也。」似此高登猊座,眼目人天,其孰能與于斯哉?初,父蔣翁考終,語師「和尚度我」,師曰:「父子上山,各人努力。」清漳王東里居士讀法語,至「若汗淋淋時是,乾爆爆時如何?若乾爆爆時是,汗淋淋時如何?」不覺身心踴躍。此可窺師之徹底婆心。說法通玄:舉「開山韶國師偈,法眼謂『即此一偈,堪起吾宗』,殊不知滅汝宗者,即此一偈。不見道,毘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其赴黃檗,至三門,以拄杖指曰:「昔日遠祖斷際從此出,今日不肖兒孫從此入。雖然出入不同,要且同為標格。」其示眾云:「當頭一著,坐斷要津,纔然側耳,喪却家珍。重今佛法不順人情。」斯又肅然和尚家風,臨濟所云「赤稍鯉魚,不被人家虀甕裏淹殺」者耶?其全提正令,不少假借,又類若此。至先赴阿育王,後入天童山,而演唱真乘,肆啟傑構也,始則黃元公司李,繼則王園長海憲、顧瑞屏宗伯為大護法。吾兩郡諸大老,飲耨池味佩伽陀丸,共金湯之,而弟子垣亦與焉。先是,寺圮于萬曆丁亥之水,鞠而荊棘,師愴然新而拓之。萬戶千門,翔雲蕩日,度非金錢億萬,未易告落。而任運莊嚴,以無為行之。首尾十又一年,而報十方佛、供十方僧者,靡一不備,瞻禮者詫以為神。雙融色空,咸提宗趣,孰得訾為有漏之因、悖以尸羅妙躅?以至玄要、照用,一切臨時;賓主、料揀,縱橫自在,猶是剩義。所謂揮戈提崦嵫之日普照大千者,太白山不殊師子窟矣。今銅棺山頂,情與無情煥然等現,十方世界悉是遮那佛身。拘留孫見身無異,維摩詰觀身實相,各下注脚,秪道得一半。身外無餘之旨,豈諸方半生半滅、半不生滅者所能勘破?此可闢疑網者一。師讀壽昌語,沾嘗曹洞水,如酪凉心。入堂告眾曰:「此老正如鼹鼠飲河,豈知大鵬劈海?待老僧劈脊一棒,使伊和心嘔出,然後更與一棒。」遂謂師偏舉臨濟,抹殺曹洞。師不云乎,譬如一家兩子五孫,支庶繁衍,致門戶啟訟端。解紛者曰:「汝等支分派別,其初原只一人。」則當下爭息矣。如南嶽、青原兩頌掀翻舊案,各有旨要,亦何嘗是南嶽、非青原,而諸方以此為口實耶?此可闢疑網者二。師又云:「黃檗打臨濟,破夏來,何不終夏去?雲菴罵兜率吐血秃丁,脫空妄語。悟後切劘,古人往往有之。但今時習氣,聞阿難不知迦葉則怒,聞巖頭不肯德山則喜,我見崢嶸,離地求起,是後生過,非老僧咎。」抑嘗稱:「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即如來。」又嘗稱:「勿輕未悟,回機本得。」乃知師努力,正是低眉也,此可闢疑網者三。觀師所行語錄、闢妄諸錄、據評說、辯天說、判語直說、闢妄救畧說,其于向上最後之旨,法筵梵袷,灌頂熏心;而其後,岐者一,叛者皈,當世津梁大總持,微師誰屬焉?武原朱上申,聞師名,未信。夕夢人持巨幅展示,見僧相挺特,類古應真,其人曰:「此宋慈受深禪師像也。」翌日,見像與夢中同,讀其贊,知為師像。由是觀之,師豈偶現比丘身者哉?之垣,最服膺于師者。師名聞天子,崇禎十四年,俞旨住金陵大報恩寺。終以老疾遜謝,且援道信大師、芙蓉道楷為辭。此其風孤峻,誠非近時名振叢林、身挂世網者可攀。至岧嶤天半之名山,畢力經營,累時經歲;飛樓擁殿,照壑蟠崖,豈無十笏退居地?而垂老𧘣襼,楖栗橫肩,浩然不顧,竟終于通玄澗肅林寒之頂,始終南嶽一樵夫耳。師示有云:「中書堂事誰知道,六祖原來是古樵。乘如而來,乘如而往,解脫門中一絲不挂。置般若位中,必無退轉耳。」師生于嘉靖丙寅十一月十六日,示寂于崇禎壬午七月七日,世壽七十七,僧臘四十四,說法二十六年。明年癸未,門弟子自天台迎龕歸太白,塔于寺之南山,幻智菴之右隴。師開堂既久,嗣法弟子,如五峯學公等十有二人,皆分化四方,為緇素所仰望。而三剎鬀度弟子,通壽等三百餘人,并嗣法,更僕未易數也。且吳越閩楚間,名公鉅儒、宗藩勳戚有慕師宗風者,或摳衣問道,親見指歸;或諦信投誠,而弘護無斁,共若干人,不能載之。垣謭劣下根,當進步,既乏精勤;參話頭,復鮮直截。妄欲以儒語談禪觀,譬如甕中,何能見日?第據門弟子所撰行狀中,摭其一二明白易曉者,約畧勒之玄扃,以示末法儀的。其于實諦玄音,尚未夢見在。敢云子厚之銘大鑒、香山之銘照公耶?銘曰:

廣大妙湛 實惟大雄 有象設教 無言標宗 臨濟一棒 丕闢塵埄

無句之句 啟瞶擊蒙 我師嗣法 總持普同 孤燈獨炳 萬象撤雺 熱腸冷喝 大眾耳聾 微言不漏 普說尤工

雨花點石 其三必公 金翅香象 造極登峯 道德彌峻 皈依益崇 如日經天 師當其中

如水行地 師障其東 卓錫爰止 太白巃嵸 肇馺婆殿 開忉利宮 金航粟輦 萬國雲從 甚深法力 伊尸其功

是老船師 克濟洞浲 是大醫王 克起疲癃 名聞天扆 命主鎬豐 師辭嬾殘 斜陽墮空 闢榮紫襴 歸于舊叢

孤笻絕巘 嶺嵐澗楓 雙樹夜壑 鬱鬱蔥蔥 僧臘有盡 佛日長紅 爰遡靈蹟 天賜之童 紹多耆宿 共扇玄風

童者匪始 耆者匪終 循環萬古 華葉無窮 宵聞塗毒 其聲逢逢 儼焉一會 靈山在瞳

不昧斯語 視石所礱

四明弟子徐之垣撰

雪嶠信:上供法語

昔日南岳讓禪師曰:「道一去,一向不見持个信來。」著一僧去,見他上堂出云:「作麼?」其僧如法出眾云:「作麼?」馬祖云:「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塩醬。」今日天童者裏作麼生?君子千里同法。弟信辦一箸羮飯供養師兄,雖塩醬不多,且喜滋味肯馨香。禮拜而退。

又挽詩

同出龍池入夢長 吳興分袂過錢塘 當年挂錫玲瓏石 今已藏身寂莫鄉 雲面揭開紅日眼 山眉愁斷白花香

離離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山茨際:和韻輓詩

眉間劍氣倚天長 豈料癡人戽夜塘 月落峯頭愁法海 梅空石室悵雲鄉

雙池水活清流遠 太白峯高道價香 徧界全彰真面目 孰云師不在虛堂

靈章蘊:祭師文

大人應迹,起自樵漁。靈樞宿運,縣解化初。佩曹溪玦,服臨濟琚。驪珠燦爛,曇鉢敷舒。振關嶺墜淵之鼎,騰禹門衝浪之魚。春日輝而開物,秋水濊而成渠。鑿人天之眼目,揭玄要之干旟。洵同天而同地,蓋一親而一疎。景高山而仰止,搆峭壁之巍巍。衣襏襫于風烟,經十載而有餘。摧霜鋒之劈箭,辯瞹目之先機。欣化風之普煽,何生死之足歔。聳摩空之骨塔,劖穹石之大書。蔭松筠之幽茂,瞷磵水之沮如。末光輝而昭晰,獅窟振而未虛。翼寂光昭格,薦澗藻與山薇。匪酬恩而報德,明此志之莫渝。

又晦日挽詩云:

石麟掣斷玉樓韁 古木風悲夜壑狂 從此每逢牛女節 曉堂深炷一爐香

弘覺忞:欽賜密雲悟和尚像,奉旨題贊

序云:

己亥菊月,忞被召至京師,留住內萬善殿。上一日備問先師勤至,乃出處士曾鯨所畫頂相進呈。上自展,親命學士王熈讀先師自題贊及忞製贊,動容久之。然後詔近臣收進內宮臨摹。一日語忞曰:「先和尚道影傳寫極工,所題贊果真筆否?」忞曰:「的係先師手書。」上曰:「朕已命工臨下二幅。」忞因進曰:「如原寫當聖意,可留存大內。願賜忞摹本還山,俾先師叨皇恩光被,當不朽耳。」至十月之晦,依原本臨摹者,裝潢始就。其一幅則沉香龍座,備極莊嚴。于元正三日畢工。上皆親送至萬善方丈,展挂示忞,并召忞門弟子俱來隨喜。于時皇情極為歡悅,指所畫衣褶曰:「此皆朕手自著墨也。」復一日,展示曹王二學士,因謂忞曰:「即請老和尚題贊于上。」忞曰:「謹遵慈旨。」於乎!先師自壬午入滅,迨今十有八年,猶能道契人主,至人主景懷若此。使與上生同一時,對揚休命,其遇合之隆,又不知當何如者!雖然,先師之道誠大矣,德誠備矣。今上嗜道好德之心,亦萬世而旦莫遇之也。明神廟手書《金剛經》,為汗所漬,思欲易之。詔問達觀可師,可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竊為此段因緣為法津梁,光于有昔。故特表而出之,以示後之來者。

大法身縣只一絲 拔山有力等閒持 鋒亡佛祖提綱日 舌結天魔妙辯時 毛孔敢為千聖眼 道標留作帝王師

從兹太白歸藏後 殃累兒孫曷盡期

黃端伯:題像贊

菩薩面 夜叉心 惡聲流布滿叢林 禹門浪急龍騰處 翻轉山河大地沉 佛也打 祖也打 眼光爍破四天下

阿師大似敗家婆 教得孩兒會相罵 牛頭沒 馬頭回 狂風驟雨滿天來

四方八面相追逼 縱有神通掣不開 行脚僧 會不會 腦後一槌百雜碎 沙界眾生結大冤 秃奴忒殺無慚愧

風顛漢 老成魔 諸方那个柰伊何 巖頭獨現大人相 直上德山頭上屙 咄

破山明:題師贊

遠嗣曹溪 近嗣龍池 年將九九 鬚髮銀絲 婆心不歇 示我威儀 脫于紙上 命不肖題

欲贊欲罵 且信且疑 付之以焚 真報吾師

費隱容:三周拈香語

一二三 三二一 鐵馬嘶空沒踪迹 憶得當年騰踏時 一回飲水一回噎

雖然如是 心不負人 面無慚色

箬菴問:題像贊

慣釣獰龍 偏騎猛虎 抹殺天下英靈 幾个超佛越祖 太白峯高 飛鳥不度

我亦遭渠鈍置來 憧憧四海知無數

三宜盂:題像贊

手握靈蛇 穿破髑髏 起濟北欲墮之風 障東南趨下之流 玲瓏嵓坐嘯乾坤 化雨所及 葉落知秋

石奇雲:題師贊

山形拄杖子 頂天而立地 豈是如來禪 亦非祖師意 有人問甚麼 頭顱便打碎

不打碎如何 謂天童密老和尚是再來臨濟

牧雲門:題師贊

生平愛打人 一杖手摩挲 奮然提正令 人天沒柰何 者般窮伎倆 殃及子孫多

林野奇:晦日語

才說有生早是狂 更說無生轉見賖 兩種牢關如踢脫 方堪上奠先師茶

諸兄弟且道 先師還來也無 若道來以何為驗 若道不來又成虛設 到者裏如何剖決 良久云 冬不寒臘後看

弘覺國師壽藏衣鉢塔

在玲瓏巖下。

自題曰「西嵓隱詩」云。

綢繆未雨得從容 誰逼生蛇便化龍 我亦乾城如蜃結 玉礲金鎖待關空

盡空法界一方墳 身後身前孰與論

可歎投湘人去後 大招不起遠遊魂

誰搬雜劇不收塲 燭燼中宵好主張

休竢臺空人散去 牛山徒有淚千行

雞峯未死先趨滅 熊耳埋藏後脫空 我本不來今不去 且栽松竹引清風

(崑山)張立廉作壽塔銘,序曰:

師諱道忞,號山翁,潮陽大浦林氏子。年二十七歲,念世無常,棄弟子員,從匡廬開先若昧法師出家。受具戒于憨山大師,得法為天童密雲悟和上嫡胤。悟寂,師繼席三年,退居五磊。遷台州廣潤、紹興大能仁、吳興道場山、青州大覺寺。明州緇白請再住天童。有語錄三十卷,《布水臺集》、《雲僑集》共二十五卷行世。嗣法弟子,分化一方者廿餘人。銘曰:

儒門傑 釋氏雄 決曹溪 浪翻空 法雷徧吼震西東 中山千載一燈紅

復興會稽縣之化鹿山傳燈寺,建藏真骨塔于黃龍峰下,自著銘,序曰:

諸佛不出世,亦無涅槃者。十法界中,凡聖雖殊,其致一也。然則山僧固有出世入滅,可煩徵詰者乎?不過一期幻業,招致幻緣,如化人,如夢事;本無名氏,權號僧忞者也。多見諸方生前自著悟由,身後復假文人筆舌,制為諛墓之辭。生愚死智,識者羞焉。山僧道牽于習,行業不純。忝作人師,無可稱述。恐後之來者罔察其心,蹈前之為文、致篇章,以重吾過。論次生平,自銘其藏云:山僧名道忞,字木陳,號山翁,又晚號夢隱道人,潮陽大浦林氏子。甫冠,棄弟子員,從匡廬開先明法師薙染,受具戒于五乳憨山清法師,得法為天童密雲悟和尚嗣。悟寂,眾請繼席,住三年,退居五磊。遷台州廣潤、越州大能仁、吳興道場山、青州法慶寺。復循明州緇素請,再住天童。順治十六年己亥,世祖章皇帝嚮其名,遣官徵召,至京問道。留住齋宮萬善殿,結冬開堂,待以師禮,錫「弘覺禪師」號。晚謝事金粟,從雲門弟子竟可請,投老會稽化鹿山之陽明洞天。愛其峯叢壑濬、原膴隴平,乃自相山,擇吉鼎建名坊,卜諸兆宅于黃龍峯下,為開山第一代焉。世壽七十九,僧臘五十五。文言有《九會錄》、《北游集》、《布水臺集》若干卷行世。至若門下弟子分化一方者,則有靈山權等二十人。其未出世者,不具載。銘曰:

事魯儒 裂章縫 皈釋氏 反學雄 長河北 大江東

流毒遠 造殃洪 兜率無端昇夢裏 化山千載錯流通

黃毓祺:題像贊

憶自黃巖 嗣席天童 踞先覺堂 卓卓孤風 楔以楔出 毒以毒攻 蛇吞鼈鼻 虎咬大虫

正令全提 孰敢攖鋒 出語成咏 百折不窮 佛果列侯 大慧附庸 糠秕之導 往來愚衷 國難以來 踪迹西東

兄游天外 我戲圜中 世出世間 皆大英雄 不負先師 舊補蒙茸 眉毛結共 鼻孔氣通

曹溪正脈 臨濟真宗 是木上座 亦號山翁

費隱容禪師塔

塔于石門福嚴。有舍利塔,分供諸方。

牧雲門禪師舍利塔

南山幻智菴之右隴。

林野奇禪師塔

玲瓏巖麓。

弘覺禪師道忞著塔銘,序曰:

李白之送友入蜀也,則曰:「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其早發夔城也,則曰:「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蓋蜀地山川險阻,自古記之矣。惟山峻水湍,故其人,類性剛而果決,堅忍耐苦勞。以之向道,則勇往易于入作,殆亦風土使然。不然,或蹋殺天下人之馬駒,間世而一出焉,斯有之。何以緇雄代作,半起蠶叢之國?無論法眼、雲門,從金剛大士劈華嶽以分流;即臨濟兒孫,光明烜赫,統系相承以來,十傳則有東山演,十一傳則有昭覺勤,十五傳則有臥龍先,十六傳則有徑山範,二十四傳則有海舟慈。沿流至先師悟和尚,閱世且三十矣。復有今林野禪師。豈五丁鑿道,天固為法社開象龍之路與?師名通奇,林野其字也。合州人,姓蔡氏。生而澄靜,不類孺子。不喜肉食。年十歲,父母度其志向非塵網中人,因命依金鐘寺叔父(道然)為童行。十七歲剃落,性樂禪寂,厭讀誦。至十九,恥州縣僧庸碌,不足尚,即慨然動他山之念。由是出峽南遊,厭飫江南講肆十有餘載。息肩當湖,方期掩室千朝,翻閱如來一代時教。俄患痢,瀕死,乃知經論之學,非究竟法也。時先師悟和尚正王化金粟,渴欲就參;為緇素留,不果往。適有傳粟示眾參禪偈,師聞之,懷疑不已。極力冥搜,茫無所入。會粟過當湖,則加額曰:「天賜我也。」亟遣僧請益。粟曰:「教伊關中莫妄想。」益溟涬莫測。所謂心智為竭,殆如土木偶人者。經歲時,忽一日失足墮樓,恍然而覺,遂成偈曰:

一念未生前 六戶絕消息 瞥爾揚雙眉 大似眼無力

聞粟在吳門,即日破關走金閶,不以寒暄起居玉帛見粟,直奪角衝關,左屬櫜鞬,右執鞭弭,與粟相周旋,粟固奇之。逮明年,粟赴鄮山,師亦隨往。偶檀越入山設茶,粟舉「洞山與泰首座喫果子因緣」,命眾下語,諦當方許安排。時師在眾,即曰:「食到口邊,被伊奪卻。」粟為首肯,叢林以此知名。又粟因佛誕示眾:「世尊纔出母胎,便解指天指地;你等諸人,猶向山僧擬討甚盌?」拽拄杖,下座,一時打散。師于此全身脫落,透頂透底,無復纖機留礙。凡侍粟十年,逢場對壘,兵交刃接,每每倒捋虎鬚,未或當仁少讓。既受囑累,猶居天童座下。踰年,始應禹航廣化之命。至壬午秋,悟和尚示寂,師奔赴通玄。眾議住持,枚卜同門,三卜而得師名。不容推遜,乃繼席焉。提策方來,直據本有。雲薶雪擁,五見冰霜。羣峯讓其高寒,禪侶慕其慈嫗。雖極枯淡寂寥,學者恒轂湊如歸。以出隊嘉禾,為闇齋黃觀察、寓公高水部、會城汪進士堅留,勉住東塔。未幾,移主棲真。既而天童席虛,明州當道士紳,公議歸師。復遷居太白,前後蒞眾十年,夙興夜寐,寅畏小心。雖在安常處順之中,每懷臨深履薄之懼。然屈申以道,持正不阿。苟道在必申,不以利害權勢稍為貶損。方師初赴天童山門,以夙釁,搆訟在郡。郡司李欲一瞻顏色,左右亦謂乘間得以相凂,師堅志不往。及司李專人請齋,為一往。然竟席,未嘗片詞于訟事。其持正皆此類,所以四坐名坊,非有子貢之先,一出輿情共舉。視彼巧力而謀,與夫詭遇而獲者,顧不可風範一世也耶?師應機接物,出語渾樸,不為趙昌之華、葉公之龍,徒事藻繪,以炫燿見聞。至其一二見狀中者,則所謂想酢生液,雖未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住二年,感微疾。眾請辭世偈,師瞋目曰:「要去便去,害甚熱大?」時有出冶上座求更名,師援筆書「行果」二字,乃曰:「行果圓成。」遂擿筆,端坐而逝。世壽五十八,僧臘四十一。塔瘞全身于寺前新菴之左。予蓋有語封其戶矣,其門人:二隱謐、自閑覺、佛古聞,來乞予銘其塔。予媿不文,無以行遠;然辱在同門,知師最悉。念非予,恐師行業久而遂湮抑;後有景行之賢,將無由考鏡而仰止夫師,則予責也。乃論次其大端,序而銘之。銘曰:

達磨一宗 丕顯曹溪 南嶽衍長 曰讖于西 馬駒是育 血染雙蹄 跭𨇯一蹋 四海平夷 臨濟振興 光賁五燈

有嚴孫子 碩大無朋 世更太白 六五親承 雲蒸霞蔚 鳳翥龍騰 一二人中 師其後出 䖃苴川僧 性實難匹

撒手危樓 翻身楖栗 機警用圓 風雨暴疾 起坐通玄 眾山為低 騰空漢迥 華頂雲迷 蘭滋芳甸 蕙紉春畦

聲馳湖海 著意攀躋 櫂謌東塔 灣弄棲真 幔天布網 萬里垂綸 鼇山連釣 丹穴齊緡

鼓須彌浪 揚渤海塵 晚據天童 奠安太白 風漾文波 池涵素魄 逸翮摩蒼 神魚縱澤 合浦珠還 風規猶昔

馭眾圓合 律己端方 逢强不弱 遇柔寧剛 孤峯卓卓 瞱瞱謙光 下無與儓 上無侯王 行果圓成 出世功終

破沙盆碎 正法眼空 一錐無縫 八面玲瓏 嗣燈有人 光照無窮

錢光繡:禮塔偈

東塔曾相晤 而今覿面非 墓前柏樹子 依舊露天機

牧雲門:題像贊

初住通玄後太白 垂手為人唯楖栗 卓禪描寫渠供養 照顧頂門那一隻

浮石賢禪師塔

在徑山鵬摶峰下。

遠菴㒥禪師塔

重興蛟川瑞巖,塔于十二峰下。

山曉晳禪師塔

葬陶龕于中峰。

侍郎.遂寧李仙根撰銘,序曰:

丙寅春,山曉和尚訂余作「天童重興碑序」。夏來吳,面囑之,余未俞也。師曰:「晳早以是趣先弘覺,覺曰:『姑遲之,將有大福德人應此緣事。』今晳老不能復待,惟君足當先讖。欲一見以謝世也。」余不得巳,勉属草。師為大喜,是日即過余,言餐加一倍,且請書以登石。余書竟,又至舍,益喜曰:「吾無憾于祖山矣!然君似猶有餘欠者。」余曰:「非我所及,海水豈易枯?」師曰:「正賴百川俯就。」大笑去。閱冬季,而師寂音至。弟子元盛等,以遺命請銘塔,余愴然曰:「師何歸之遽也?」今余再入都,正愁抑中,展狀疾書。知師不盡,稍著梗概。按師諱本晳,字山曉,蜀之長壽縣魏氏。父國琦,世儒業。母楊氏,夢梵僧授一如意,生師。幼見經書、佛像,即知敬愛。有塵外志,父母不能奪。從邑之定慧寺薙染。聞南方禪宗大振,慕之。十九歲,下三峽,抵金陵。聽講時,以所學質法侶,辨晰折衷,同席有聲者推服焉。適密雲和尚至長干,師往謁。公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汝作麼生會?」師云:「不會。」公踏一踏,云:「向者裏會。」師茫然,于是習參禪。二十一,從三昧和尚受具,華山見月和尚即以法器目之。聞報恩玉公名,遂至浙。見重于名人高士,如胡彥遠、江道闇、陳平遠諸子。因與彥遠同參報恩打七,愈憤礪。展轉經行,忽見面前如地陷相似,向不退首座問:「還我參本來面目底人。」座痛打一掌,頓覺輕快。復參「牛過窗楞公案」,如癡者三年。往見木陳忞公于雲門。一日,公問:「真月不問汝諸人,如何是第二月?」眾不契。自云:「賺殺人師。」乃豁然。隨舉古人機鋒,無不了了,深自晦默。又于東海郁州山,結茆七年。彥遠思師甚,招住西泠法華山,廬曰「嘯堂」。先是,師出蜀,假宿山菴,其僧夢神人曰「藥山禪師至」。次日,師拽笠入,僧訝述其夢,師不以為異;而「嘯堂」之名,亦樂取披雲澧陽義也。忞公再主天童,師充首座。順治十六年,隨公赴召。公得錫號「弘覺」,明年請還山。有旨留師,上曰:「北方法道久廢,特留闡揚,勿以風土有異為念。」命近侍李國柱,選隆安寺,賜椹衣,請為國開堂。尋駕至,問:「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如何是不傳底事?」師曰:「飢餐渴飲。」問:「如何是末後句?」師曰:「東方日出卯。」問:「世尊初生,道『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因甚又要雪山苦行,覩明星方得大悟?」師曰:「疑殺古今。」問:「如何是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境界?」師曰:「急水打毬子。」上乃諭眾僧云:「親近師家,一須具眼,二須看古人樣子。如浮山遠初參葉縣,縣打罵,又以水潑。山云:『數千里為佛法來親近和尚,豈可以一杓水便潑去耶?』縣方許挂搭。今時恐難得有此等人。然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况學出世之法,了生脫死,豈可不辦一副鐵石心腸?朕痛佛法澆漓,過在學者辦道之心不切,親師之念不真,故諄諄諭此,爾等勉之。」越日,駕幸隆安,上云:「素有轉法輪之願,今始得遂。朕去冬于萬善殿一見,便覺動止不凡,足堪師表人天,心甚喜。今法席森嚴,道風遠振,不辜相留之意矣。」其他闊畧優沃,不能悉述;而王公鉅卿,亦莫不傾心慕道。至息齋金公、易齋馮公、胥庭王公、芝麓龔公、灝亭嚴公,則握手朂勉,誼更洽也。未幾,龍馭上賓,蒙今上賜驛還山,一切宮衣、御札各寵錫,封奉秘閣,人無知者。師固自恥衒侈,亦不能忘情,或感愴飲淚耳。壬寅,住佛日三年,將歸蜀,過吳門,息齋金公固留,住包山。己酉,復主佛日。壬子住天童,慕從者益眾。遵忞公命,編《寶積錄》九十三卷。而密公締構五十餘年,有應修葺、建置、開鑿、丹雘、翦除、恢復者,咸秩焉。住十年,欲去,諸護法懇留。又五年,辛酉,重修巾峯密菴傑祖塔,依巘架屋、祀祖像;且將為休老地,并營壽藏。乙丑,弟子柏堂靜代主院事,師退中峯。丙寅,至吳門,凡僧俗、檀信,來者無不接見、笑語,勉以向上事,若大別者然。秋渡錢塘,示微疾。居鄞城壽昌三月,當事與縉紳居士問候者,日闐門戶。十月還山,眾禮拜,師曰:「冬至方與汝等相見。」十一月初六,至前一日別眾,弟子請偈,師笑而不答。懇請再四,說偈、索浴。將晚,趺坐微笑而逝。師生于泰昌庚申九月十七日,世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凡五坐道塲。有《奏對錄全錄》二十卷行世。夫一切興替皆有數,而佛法不至中湮者,則亦時賴有人耳。若密雲大師,振迹名藍,乃為佛日中天之會。其下十餘人,莫非法海智幢,化滿方州。而忞公以大師語錄請旨入藏;師則又繼續光明,無一虧缺。老不少懈,而恬淡夷然、規範弘達。自昔道席祖裔,開承昌裕,近百年如斯者,蓋亦罕矣。甬上葛同果先生叙師語錄,謂:「師風味似大覺璉焚龍腦鉢、政黃牛去國士筵;而其調護心宗、申晰大義,則虎丘隆、明教嵩,柔剛並濟也。若其應机抒緒、游戲墨林,勞于求賢,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針石!」斯可謂知師矣。嗣法者,元智、超靜等二十餘人;宰官、居士記莂者,合肥龔伯通、四明戎含大、婁東楊紫儀等若而人。剃度者,元秀、元珞等八十餘人。奉陶龕,窆于青鳳山之麓,即師所自營者。銘曰:

大法東度 皮髓競得 聖哲興蔚 體全用殖 師挺三峽 夙因不惑

辭親向道 以為孝極 義海精研 毘尼進飭 如有遠適 先究南北 如列車從 宿春旅食 方造紅爐 不揃自逼

疑悟雙鎔 廓然天則 升翔禁籞 聖神動色 周旋啟沃 錫賚頻勅 賜還白峯 助揚益力 百年創構 纘勝奇特

祖燈心燄 搜羅定式 隨堂萬指 肅聽洗拭 而昔恩遇 束匱緘纆 入室及門 罔從探測 如斯風格 光映古德

標冠嵓阿 瞻依攸即 當令觀覩 動感含識 金石或渝 心腑有勒 綿綿龍象 昌壽佛國

鄮山周容:題像贊

昨夜當空明月 今朝滿地春風 觸目可逢此老 却費丹青畫工 欲畫慈悲在腹 即見歡喜笑容

但恐一時變臉 怒喝大眾耳聾 畢竟是喜是怒 峩嵋插起玲瓏

證山周斯盛贊

玲瓏嵓下雪中逢 覿面犀牛扇上風 三十年來重得見 春風依舊徧晴空

曉日曨曨太白開 龜毛拂子動如雷 家門毒鼓撾聲急 留得餘殃徧九垓

天嶽晝禪師塔

戊寅春,諸子為余卜藏真之地于東谷。登覽徘徊,頗愜鄙意,賦詩三首:

久客歸心劇 兹丘喜漫登

山空無縫塔 石老坐禪僧 野徑行來少 危厓攀未能 誰將青玉案 留待老夫憑(案山如几)

造物偏予厚 翛然手一笻 但尋陽煖地 休問幹支龍 繡虎蹲奇石 仙屏列翠峰 羚羊方挂角 來者恐迷踪

野服同諸子 天高氣復清 花多春懶去 林密鳥交鳴 必欲崇碑版 何如泯姓名 歸當圖此景 倚石聽雲聲

柏堂靜禪師塔

幻智菴後。

慰弘盛禪師塔

玲瓏巖南墳山隴。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