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十四

子部十一 类书类

《古今同姓名录》二卷

梁孝元皇帝撰,唐陆善经续,元叶森补。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录同姓名人,虽不及后来余寅诸家之备,然类书之存于今者,莫古于是,故仍录之以冠首。

《编珠》二卷,《补遗》二卷,《续编珠》二卷

旧本题隋杜公瞻撰。其《补遗》及《续》,则国朝高士奇作也。公瞻书《宋志》著录,然《文渊阁书目》不载,士奇称得自内库,殊不可信。其中多犯隋讳,尤为可疑。殆与所补、所续,均一手伪作。以所引皆唐以前书,颇为古雅,故知其赝而仍存之。

《艺文类聚》一百卷

唐欧阳询等奉敕撰。中有苏味道、李峤、宋之问、沈佺期诗,皆后人窜入也。凡四十八门,以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在诸类书中,体例最善。

《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唐虞世南撰。北堂者,隋秘书省之后堂,犹朱入唐时所作也。凡八百一类。多摘录字句,而不尽注所出,不及欧阳询书首尾完具。又原本为明陈禹谟所窜改,亦非其旧。然所引究多古书,故考证家犹援以为据焉。

《龙筋凤髓判》四卷

唐张 撰。其名似乎法家,实则隶事之书。盖唐制以判试士,故辑以备用也。其书胪比官曹,条分件系,组织颇工。其注为明刘允鹏作,意主详明。而稍伤冗蔓。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奉敕撰。凡三十二部。其例前为叙事,次为事对,次为诗文。叙事虽杂取群书,而次第若相连属,较他类书,独有条理。事对、诗文,采录亦皆不苟。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

《元和姓纂》十八卷

唐林宝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惟阙其卷首国姓一门。其书以《唐韵》二百六部,排比诸姓,各载受氏之源,与诸家之谱系,虽不免于附会,而要为详赅。

《白孔六帖》一百卷

《六帖》本三十卷,唐白居易撰。《续六帖》本亦三十卷,宋孔传撰。其合两书为一,而析成百卷,不知为谁。据《玉海》所载,则宋本已然矣。二书均仿《北堂书钞》之例,而传书稍详其名。“六帖”者,唐制帖经,以得六为通也。

谨案:《六帖》自合并以后,世遂竟无单行本。然孔传续白居易书,当以居易书为主,故今仍以居易之时代为次。

《小名录》二卷

唐陆龟蒙撰。所载古人小名,始于秦,终于南北朝。证以赵希弁《读书附志》,已非完书。所录亦多讹漏,特以其旧本而存之。

《蒙求集注》二卷

晋李瀚撰,宋徐子光注。瀚书取古人事迹,类为四字韵语,以便记诵,皆以对偶成文。子光注虽稍冗蔓,而援引赅博,多所纠正。

《事类赋》三十卷

宋吴淑撰,并自注。凡一百篇。皆隐括故实,以一题为一赋,颇为简要。康熙末,华希闵尝病其未备而广之。然精博不逮淑也。

《太平御览》一千卷

宋太平兴国二年,李昉等奉敕撰。凡五十五门。所采书一千六百九十种。虽多转引类书,不能一一出自原本,而搜罗浩博,至今为考据之渊薮,他类书莫能先也。

《册府元龟》一千卷

宋景德二年,王钦若等奉敕撰。凡三十一部,部有总序;一千一百四门,门有小序。采摭浩繁,而惟取六经子史,不录小说。去取特为谨严。旧有《音义》十卷,为孙奭奉诏所作,今则佚矣。

《事物纪原》十卷

宋高承撰。考《书录解题》,称承书凡二百十七事,而此本乃多至一千七百六十五事,非陈振孙所记有讹,即后人有所窜入也。其书于一事一物,皆考索古书,求其缘起,虽不必尽确,而多可以资博识。

《实宾录》十四卷

宋马永易撰,文彪续补。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采古人殊名别号,汇为一编。初名《异号录》,后彪增广其书,乃取庄子“名者实宾”之意,改题此名。

《书叙指南》二十卷

宋任广撰。案:《文献通考》作任浚,盖以广浚仪人而致讹 。皆采掇典籍成语,以备尺牍之用,故以书叙为名。征引不免丛冗,而大抵皆采自本书,不由稗贩。

《海录碎事》二十二卷

宋叶廷珪撰。凡十六部五百八十四目。《闽书》称廷珪闻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读,因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后知泉州,因取类之。然则廷珪所录,皆从本书而来,故此书颇简而有要。

《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宋邓名世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以韵隶姓,亦如《元和姓纂》之例,而考订讹舛,特为精核。盖林宝书以二百日而成,此书则始于政和,成于绍兴,父子相继,积数十年之力也。

《帝王经世图谱》十六卷

宋唐仲友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分类纂言,而各系以图谱,于先圣大经大法,咸综括贯串,故以“帝王经世”为名。其所辨订,亦皆精确,非空谈心法者所能及也。

《职官分纪》五十卷

宋孙逢吉撰。每官先列《周官》典章,次叙历代沿革及居是官者姓名事迹。采摭颇为繁富。其名似乎职制,实则隶事之书,故不入史部职官类。犹《全芳备祖》,虽皆花木故实,而不入农家也。

《历代制度详说》十二卷

宋吕祖谦撰。凡十三门。每门前列制度,叙述简赅;后为评说,议论明切。祖谦年谱不载此书,盖采辑事类,以备答策,本家塾私课之本,转相传录,遂以付刊,非所特著之书也。

《永嘉八面锋》十三卷

不著撰人名氏,或曰陈傅良,或曰叶适,莫之详也。凡提纲八十有八,皆备程试答策之用。大旨不失醇正,亦不至迂阔。信其为永嘉之学也。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

不著撰人名氏。其原本成于淳熙中,书肆辗转增加,乃下括绍定、端平事迹。前集凡二百四十二类,后集凡三百二十六类,续集凡四十七类。所录虽冗杂琐碎,多无条理,而所引究多古书。宋代轶事逸诗,所载尤夥。

《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遗集》十五卷

前、后、续、别四集,皆宋祝穆撰;新集、外集,元富大用撰;遗集,元祝渊撰。穆书每类皆始以群书要语,次古今事实,次古今文集,略仿《艺文类聚》,其诗文多载全篇,亦复相同。大用与渊,相继增加,体例皆一无所改。

《记纂渊海》一百卷

宋潘自牧撰。其分门隶事,与他家略同。惟以天地人物提纲,而天道仅五卷,地理则二十卷,人事则六十四卷,物类又仅十一卷,详近略远,详大略细,与他家体例迥殊。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

宋章定撰。以姓氏分韵排编,而以历代名人之言行,依姓氏分隶,盖以谱牒传记类为一书也。

《群书会元截江网》三十五卷

不著撰人名氏。盖宋理宗时书肆本。或作元胡助撰者,误也。凡六十五门,以历代事实、宋朝事实、经传格言、名臣奏议、诸儒至论为大纲,又有主意、事证、时政、散段、结尾诸目。盖为程试策论而设。在南宋类书中,仅胜于《万卷菁华》。然其中宋代事迹议论,多史传文集所不载,存之亦可备参考。

《鸡肋》一卷

宋赵崇绚撰。取古事之相似而不同者,各以类聚,为后来《骈雅》《同书》之祖。类书之别出此、格,犹袁枢于史家二体之外,别创纪事本末之一体,后遂亦不能废也。

《小字录》一卷,补录一卷

宋陈思撰。因唐陆龟蒙《侍儿小名录》,稍加推广,并集史传所载小字以为一编。存之亦足为识小之助。

《全芳备祖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

宋陈景沂撰。前集为花部,后集为果部、卉部、草部、木部、农桑部、蔬部、药部。每部分事实祖、赋咏祖二类。事实与诸书相出入,赋咏则采录宋诗特详。后来总集多即据此为出典。

《山堂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

宋章俊卿撰。前集分十三类,后集分七类,续集分十五类,别集分十一类。门目互相出入。大抵此集所遗,即彼集补苴,节节叶叶而成之,故体例颇为糅杂,亦南宋类书之通弊。至其引据博赡,考辨精核者,则非南宋类书所及也。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

宋谢维新撰。前集凡六十一门,后集凡四十八门,续集别集各六门,外集十六门。采掇颇详,惟不载郡县山川名胜,以祝穆《方舆胜览》已备也。每门皆前为事实,后为诗文。宋代轶事逸篇,往往而在。后集所列宋代官职,尤多史志所未详,远在《锦绣万花谷》之上。

《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

前集、后集、续集,宋林 撰;别集,宋黄履翁撰。其书亦备程试之用,而于历代政治沿革,别目分门,条列件系,尚有体要。于宋代朝章国典,叙述尤详。

《玉海》二百卷,附《词学指南》四卷

宋王应麟撰。凡二十一类。本为词科而作,故所列门目,率巨典鸿章,所录故实,亦多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又应麟博极群书,谙练掌故,征引奥博,条理通贯。唐宋诸大类书中,杜佑《通典》可以抗行;马端临以下,皆非其敌也。旧附刻书十三种,惟《词学指南》,原附书末,今仍存其旧,而其余则别著录焉。

《小学绀珠》十卷

宋王应麟撰。分门隶事,与诸类书略同。而每门之中,以数为纲,以所统之目,系于数下,其例始自陶潜《四八目》,应麟取以类事,遂为创格。张九韶以下,皆沿其余波者也。

《姓氏急就篇》二卷

宋王应麟撰。仿史游《急就篇》体,以姓氏联贯成章,取便记诵。文词古雅,亦不减于游。惟篇中复姓如申屠,不能避申字屠字之类,其余单姓,皆无一字重见。其注亦应麟自作,援引证明,皆一一典核。

《六帖补》二十卷

宋杨伯岩撰。凡二十门,皆补白居易、孔传二书之遗。二书所有,即不复见,故所采未能繁富。其故实或不注出典,亦沿白居易之例也。

《翰苑新书前集》七十卷,《后集上》二十六卷,《后集下》六卷,《别集》十二卷,《续集》四十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旧序但称为宋人刻本,题谢枋得者,妄也。前集皆备书启之用,后集上皆备笺表之用,后集下为类姓,而补前集未备者三门,别集皆录宋人笺表之类,续集皆录宋人书启之类。大例以前集、后集载事,别集、续集载文也。其书虽为应酬而作,而于宋代典故文章,颇资考证。

《韵府群玉》二十卷

元阴时夫撰,其弟中夫注。以韵隶事,始于《韵海镜源》。然其书不传,传于今者,以此书为最古。《今韵》称刘渊所并,其书亦不传,世所通行之韵,即从此抄出,录之以著韵府及诗韵之所始焉。

《纯正蒙求》三卷

元胡炳文撰。炳文以李瀚《蒙求》,多以对偶求工,不尽有关于法戒,因别作是书。上卷叙设教明伦,中卷叙立身行己,下卷叙待人接物。每卷一百二十句,并自为之注。

《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二十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所述事迹,迄于宋末,盖元人所作。其书以韵隶姓,以姓统人,与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体例相同,而互有详略,是以并存。

《名疑》四卷

明陈士元撰。于古人姓名异字、更名更字与同姓名者,上起三皇,下迄元代,一一援据诸书,分条胪载。虽嗜博好奇,间伤驳杂,其博赡要不可没。

《荆川稗编》一百二十卷

明唐顺之撰。其体例略仿章如愚《山堂考索》,而大旨欲无所不该。故门目浩博,始以六经,六经所不能括者,条列以九流之学术,凡为类二十有七。终以六官,六官所不能括者,赅举以历代史传,凡为类二十有五。顺之没后,颇为茅一相所窜乱,故瑕颣在所不免。而搜罗宏富,要足为渔猎之资。

《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

明凌迪知撰。其书亦仿章定《氏族言行类稿》,而搜罗较广,其庞杂抵牾,亦以骛广而生。以世俗之所通行,故亦存备参考焉。

《喻林》一百二十卷

明徐元太撰。采古人设譬之词,分类编辑,凡十门五百八十余子目。其体例为古所未有,其征引古籍,具列书名,又仿《资暇集》《演繁露》之例,并注其篇目卷第,尤明人之所不能。

《经济类编》一百卷

明冯琦撰。其以琦手稿删定排纂,分为二十三类者,琦弟瑗及琦门人周家栋、吴光仪也。大致仿《册府元龟》,而兼录文章,体例小异,惟道术、物类二门,颇为芜杂,是瑗等刊削之无法矣。

《同姓名录》十二卷,录补一卷

明余寅撰,周应宾补。梁元帝《同姓名录》,明代已无传本。寅因补撰为四卷,应宾谓其未备,为补一卷,寅复自补为八卷,与应宾书共为一编刻之。二人争相捃拾,不免泛滥,然亦赅博。

《说略》三十卷

明顾起元撰。其书摘录说部,分门编次,但纂言而不记事,与徐元太《喻林》相近,翦裁镕铸,颇为条理分明。

《天中记》六十卷

明陈耀文撰。以所居近天中山,因以为名。明代博洽推杨慎,起而与之争者,惟胡应麟与耀文。故所辑类书,终较有根据,间附辨证,亦创类书之所无。世所行本五十卷,此刻独六十卷,乃晚年所定足本也。

《图书编》一百二十七卷

明章潢撰。取古人左图右书之义,裒辑诸图,系以论断。凡经义十五卷,象纬历算十三卷,地理三十九卷,人道六十八卷,附以易象、类编、学诗、多识各一卷。引据古今,详赅本末,远在王圻《三才图会》之上。

《骈志》二十卷

明陈禹谟撰。取古事之相类者,对偶标题,而各注其事于条下。大抵与方中德之《古事比》,大致相近而博赡则胜之矣。

《山堂肆考》二百二十八卷,补遗十二卷

明彭大翼撰。凡四十五门,大抵荟萃类书而成,非伐山自作。编次亦未免芜杂,然包括群言,取材终富。

《古俪府》十二卷

明王志庆撰。皆取六朝、唐、宋骈偶之文,采摭英华,分类编载。凡十八门,一百八十二子目。或录全篇,或取节本,如《艺文类聚》之例,皆采自本书,不同割裂饾饤,迷其所出。在明人类书中,犹为具有根柢者。

《广博物志》五十卷

明董斯张撰。凡二十二门,一百六十七子目。凡所引据于古书之佚亡者,虽不免转取类书,然多据唐、宋巨帙,不至贩鬻于坊本。其古籍尚存者,则皆采自原书,具有首尾,故往往文句略繁,然胜他类书之割裂多矣。

《御定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

康熙四十九年奉敕撰。体例本俞安期《唐类函》,而博采诸书,益以唐、宋、元、明诗文事迹。计其卷数,虽仅及《太平御览》之半,而细行密字,篇页繁重,所载乃赢于《太平御览》三之一,实古今类书之渊海也。

《御定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

康熙五十八年奉敕撰。雍正四年告成。所采诸书词藻,并括以二字,而以上一字类从,凡一千六百有四字,分隶为十有三门。周亮工《书影》谓《韵府》惟齐句尾一字,欲创一书齐句首一字以便检核,举一白字为例,然其书未成,至是乃为类书补此一体云。

《御定分类字锦》六十四卷

康熙六十年奉敕撰。类书之有事对,始于徐坚《初学记》,案:隋杜公瞻《编珠》,亦全用事对,然其书真伪难明,故不以为始 。然每门不过数联。至全书皆以成语对偶,巧合天然,则自古以来,未有巨于是编者;亦未有翦裁组织,更精于是编者。与《御定骈字类编》,皆超轶前代之制作也。

《御定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

康熙六十年奉敕撰。四库之中,惟史部最为浩繁,惟子部最为芜杂。纂言记事,博涉为难。乃特命撷其要语,别类分门。以大书挈纲领,以细注具始末,俾学者弃其糟粕,而咀其膏腴。于读子史者,良有事半功倍之益焉。

《御定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

康熙四十三年奉敕撰。以《韵府群玉》《五车韵瑞》所已载者列前,而博征典籍,补所未备列于后,并以经、史、子、集为次。然旧有者不及十之二三,新增者逾于十之七八。自《韵海镜源》以来,未有如是之总括词林、环络藻府者也。

《御定韵府拾遗》一百一十二卷

康熙五十九年奉敕撰。以拾《佩文韵府》之遗,凡前编所未载者,谓之补藻;其已载而增所未备者,谓之补注。务期清词丽句,咸入搜罗。仰见睿虑周详,织微必察,虽一典籍之编摩,亦反复研求,至精至密,不留只字之挂漏也。

《格致镜原》一百卷

国朝陈元龙撰。类事之书,大都缕陈事迹,胪列典章。此书所分三十门,皆博识之学,故名曰“格致”。每物必溯其源委,略如高承《事物纪原》之例,故名曰“镜原”。较诸类书之采掇字句,不具始末者,特有条理,足资考证。

《读书记数略》五十四卷

国朝宫梦仁撰。分类隶事,各以数为纲。大致因王应麟《小学绀珠》、张九韵《群书拾唾》为蓝本,而旁摭他书附益之。

《花木鸟兽集类》一三卷

国朝吴宝芝撰。所集花木鸟兽故实,凡一百一十目,皆以备词藻之用,故惟以新颖为宗,异类书之陈因剿说。

《别号录》九卷

国朝葛万里撰。取宋、金、元、明人别号,以下一字,分韵编辑,颇便考核。

《宋稗类抄》三十六卷

国朝潘永因编。杂采诸家说部,分六十门,名为“宋稗”,然颇及元、明事,又皆不注所出,殊乖体例。然州区部列,颇便检寻。

右类书类。六十五部,七千零四十五卷。

子部十二 小说家类

《西京杂记》六卷

旧本或题汉刘歆撰,或题晋葛洪撰,实则梁吴均撰,托言葛洪得刘歆汉书《遗稿》,录班固所不载者为此书也。

《世说新语》三卷

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本名“世说新书”,后相沿称“新语”,遂不可复正。其书取汉至晋轶事琐语,分为三十八门,叙述名隽,为清言之渊薮。孝标所注,征引赅博,多所纠正,考证家亦取材不竭。

《朝野佥载》六卷

旧本题唐张 撰。然 没于玄宗时,而书中有敬宗、宣宗时事,核以诸书所载,盖原本久佚,后人掇拾成编,与无名氏《朝野佥载补遗》并为一书,故卷数、门目,皆与所传 书不合也。其书记唐代轶事,多琐屑猥杂,然古来小说之体,大抵如此。

《国史补》三卷

唐李肇撰。凡二百五条。皆开元、长庆间杂事。自序谓书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薄则去之,纪事实、采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在唐、宋说部中,最为近正。

《大唐新语》十三卷

唐刘肃撰。所记唐事,起自武德,迄于大历。以类相从,分为三十门。《唐志》列诸杂史中,然其中谐谑一门,殊为猥杂,其义例亦全为小说,非史体也。

《次柳氏旧闻》一卷

唐李德裕撰。一名《桯史》。所记凡玄宗遗事十七条。盖柳芳闻之高力士,尝记为一书,后诏求芳书不获,而德裕之父吉甫尝闻其说于芳之子冕,德裕因述为此编,故名曰《次柳氏旧闻》。

《刘宾客嘉话录》一卷

唐韦绚撰。追述长庆元年在白帝城闻刘禹锡所谈。其文与李绰《尚书故实》相同者,凡三十八条。疑原书残缺,妄人采补,以足卷帙。今删除重复,仍勒为一卷,以还其旧。

《明皇杂录》二卷,补遗一卷

唐郑处诲撰。皆记开元、天宝轶闻。卷数与晁公武《读书志》所载合。而叶梦得《避暑录话》所引卢怀慎好俭一条,此本无之,则尚有所佚脱也。

《因话录》六卷

唐赵璘撰。以五音分五部。一卷宫部为君,记帝王;二卷、三卷商部为臣,记公卿百僚;四卷角部为民,案:民字原本作人,避太宗讳也 。凡不仕者咸隶之;五卷征部为事,多记典故,而附以谐戏;六卷羽部为物,杂述诸物,而一时琐事,无所附丽者,亦入焉。在唐人说部之中,颇严整有体例。

《大唐传载》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记武德至元和杂事,多唐代公卿言行,《新唐书》颇采用之。其间及诙嘲琐语,则小说之本色也。

《教坊记》一卷

唐崔令钦撰。所记皆天宝中乐部杂事,故陈振孙《书录解题》斥其猥亵。然后记一篇,谆谆于声色之亡国,虽无一语及玄宗,而历引汉成帝、高纬、陈叔宝、慕容熙旧事,反复推明,其言至为痛切。振孙盖略观其书,而未详其著书示戒之本旨也。

《幽闲鼓吹》一卷

唐张固撰。顾元庆跋,称二十五篇,此本二十六篇,盖误分元载一条为二也。所记皆中唐遗事,多有关于劝戒。

《松窗杂录》一卷

唐李浚撰。案:李浚或作韦浚,乃字之误 。所记唐代杂事,明皇最详。其中宗称“苏瑰有子,李峤无儿”一条,《通鉴考异》斥其诬说,盖小说家言,自古虚实相半也。

《云溪友议》三卷

唐范摅撰。云溪者,摅所居若耶溪,一名五云溪也。其书凡六十五条,各以三字标题。诗话居十之七八,大抵孟棨《本事诗》所未载也。

《玉泉子》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所记皆唐代杂事,颇与《因话录》《尚书故实》诸书相出入,盖亦杂采小说以为之,不尽其所自作。

《云仙杂记》十卷

旧本题唐冯贽撰。或以为王铚所伪作也。皆杂记古人逸事,各注其所出之书,而其书皆古来史志所不载,依托显然。然工于造语,词赋家转相引用,知其赝而不能废焉。

《唐摭言》十五卷

五代王定保撰。商维浚尝刻于《稗海》中,删削不完,此乃扬州所刊宋宾王家足本也。凡一百三门。述唐代贡举之制特详。其一切杂事,亦足见当日之士风,有资法戒。

《中朝故事》二卷

南唐尉迟偓撰。盖奉先主李升之命,述唐宣、懿、昭、哀四朝旧闻。升自称系出太宗子吴王恪,故称长安为中朝。上卷记君臣事迹、朝廷制度;下卷则杂陈神怪,纯为小说体矣。

《金华子》二卷

南唐刘崇远撰。崇远自号金华子,因以名书。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凡六十余条。皆唐大中以后,朝野之佚事。于将相贤奸,藩镇强弱,言之颇悉。而述文章、志神怪,亦错杂其间。

《开元天宝遗事》四卷

五代王仁裕撰。仁裕初仕蜀,为翰林学士,蜀亡后栖寓长安,得民间所传玄宗时遗事,记为此书。凡一百五十九条。洪迈《容斋随笔》,尝摭其失实者四事;然小说家言,得诸委巷,不能一一责以必实也。

《鉴戒录》十卷

蜀何光远撰。凡六十六条,皆以三字标题。名为鉴戒,实则杂记唐及五代杂事,多诙嘲神怪之谈,不尽有关于美刺。《书录解题》以为辑唐以来君臣事迹可为世鉴者,似未观其书,但据名臆说也。

《南唐近事》一卷

宋郑文宝撰。所记皆琐语碎事。疑文宝裒集遗文,以朝廷大政为《江表志》,以其余文为此编。一为史体,一为小说体也。

谨案:偏霸事迹,例入载记。惟此书虽标南唐之名,而非其国记,故入之小说家。盖以书之体例为断。犹《明皇杂录》不可以入史部也。

《北梦琐言》二十卷

宋孙光宪撰。旧本题五代人者,误也。光宪初从高季兴于荆州,在梦泽之北,因以名书。所载皆唐末、五代轶事,多记某人所说,以示有征。记载芜杂,叙述亦复冗沓;而遗文琐语,亦往往可资考订。

《贾氏谈录》一卷

宋张洎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盖洎仕南唐之时,奉使至宋,录所闻于馆伴贾黄中者也。史称黄中多知台阁故事,故此录所述,多唐代旧闻。

《洛阳缙绅旧闻记》五卷

宋张齐贤撰。皆述梁唐以来洛中旧事,凡二十一篇。多据传闻之词,约载事实,以明劝戒。自称凡与正史差异者,并录而存之,亦别传、外传之比云。

《南部新书》十卷

宋钱易撰。所记皆唐时故实,兼及五代。多采轶闻琐语,而朝章国典,因革损益,亦杂载其间。故虽小说家言,而不似他书之侈谈迂怪。

《王文正笔录》一卷

宋王曾撰。所记皆太祖、太宗、真宗时廊庙旧闻。下及仁宗初年,仅一二条。曾谙习掌故,所言多确凿有据,故李焘作《通鉴长编》,往往全采其文。

《儒林公议》二卷

宋田况撰。所记建隆以迄庆历,朝廷政令、士大夫言行甚详。亦间及五代十国时事。持论平允,不以恩怨亲疏为是非;“公议”之名,卓然不忝。

《涑水纪闻》十六卷

宋司马光撰。杂记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纪闻”。虽亦偶涉琐事,而国家大政为多。盖光欲辑录宋事,作《资治通鉴后纪》,故以此储史料也。后黄庭坚等修神宗实录,多取是书。绍圣初,蔡京等重修朱墨本,乃悉刊削云。

《渑水燕谈录》十卷

宋王辟之撰。案:《宋志》作王关之,盖字之误 。皆记绍圣以前事,分十五类。晁公武《读书志》称,所载三百六十余条,此本仅二百八十五条,疑商维浚刻入《稗海》,有所删节。盖明人所刻古书,未有不妄行点窜者也。

《归田录》二卷

宋欧阳修撰。以作于致仕居颍之后,故名曰“归田”。多记朝廷旧事,及士大夫谐谑之言。自序谓以李肇《国史补》为法,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也。

《嘉祐杂志》一卷

宋江休复撰。亦曰《江邻几杂志》。“邻几”,即休复之字也。所记皆当代轶事,兼以杂说。

《东斋记事》六卷

宋范镇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盖镇致仕家居时作,故所记多蜀事。时新法方行,故所述多祖宗美政,有鱼藻之意。惟其中间涉语怪,不免稗官之习。《文献通考》列之小说家,殆以是焉。

《青箱杂记》十卷

宋吴处厚撰。所记多当代见闻,亦多诗话。处厚人不足道,而吟咏则颇工。故其论诗之语,往往可取。

《钱氏私志》一卷

宋钱世昭撰。盖纂录其世父愐之所述,或题愐撰,或题钱彦远撰,皆误也。是书杂述家世见闻,而颇诋斥欧阳修,自称报东门之役。盖修《五代史·吴越世家》及《归田录》,皆颇不满钱氏耳。

《龙川略志》十卷,《别志》八卷

宋苏辙撰。皆其元符二年谪居循州时作。《略志》三十九条,惟首末两卷记杂事者十四条,余二十五条皆记朝政。于众议之同异,颇详。《别志》四十八条,则皆述耆旧余闻也。

《后山谈丛》四卷

宋陈师道撰。陆游以为依托,未详考也。所记皆宋代杂事,洪迈尝摭其失实者四条,然称其笔力高简,必传于后世。

《孙公谈圃》三卷

宋刘延世撰。皆记闻于孙升之语。升虽列元祐党籍,而观其所论,既不满王安石,又不满苏轼,又不满程子,盖于洛、蜀二党之外,自行其意,无所偏附,则是书当为公议矣。

《孔氏谈苑》四卷

旧本题宋孔平仲撰。所记杂事,多与宋人小说相出入,似杂摭诸书以成之。其不见于他小说者,又或失实。赵与峕《宾退录》,疑为依托,似乎不诬。姑以宋人旧本,存备参考尔。

《画墁录》一卷

宋张舜民撰。皆记所见闻,颇存臧否。如《新唐书》《五代史记》,皆屡致不满。盖虽在党籍之中,而自行己意,大致类乎孙升也。

《甲申杂记》一卷,《闻见近录》一卷,《随手杂录》一卷

宋王巩撰。皆纪东都旧闻,本各自为书,后其曾孙从谨合为一编。《甲申杂记》凡二十二条,甲申者崇宁三年也,故所记上起仁宗,迄崇宁而止。《闻见近录》凡一百四条,所记上起周世宗,下迄宋神宗,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为多。《随手杂录》凡三十三条,所记惟周及南唐、吴越各一条,余皆宋事,止于英宗之初。虽皆稍涉神怪,而朝廷大事为多。

《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

宋释文莹撰。以作于荆州金銮寺,故以“湘山”为名。所记皆北宋杂事。《续录》中,太宗即位一条,李焘引入《通鉴长编》,启千古之论端。今详核其文,实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宝耳。

《玉壶野史》十卷

宋释文莹撰。本名《玉壶清话》,“玉壶”者其所居之地也。《湘山野录》作于熙宁中,此书则作于元丰中,盖即《野录》后集尔。

《侯鲭录》八卷

宋赵令畤撰。令畤晚节颓唐,而早年坐与苏轼游,入元祐党籍。所往还酬唱,皆一代胜流,故目染耳擩,典型终在。所记前辈遗事,及诗话文评,皆斐然可观。

《东轩笔录》十五卷

宋魏泰撰。泰为曾布之妇弟,故此书所记多尊熙宁新法,而抑元祐党籍。持论不甚可凭,而所记琐事尚有可采。

《泊宅编》三卷

宋方勺撰。勺寓居湖州之泊宅村,因以名书。原本十卷,此本三卷,似尚非足本。所纪皆见闻杂事,间有附注,或驳正本书,不知何人所加也。

《珍席放谈》二卷

宋高晦叟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记北宋旧闻,上自太祖,下迄哲宗。于朝廷制度沿革,士大夫言行得失,言之颇详。

《铁围山丛谈》六卷

宋蔡绦撰。绦为蔡京之子,故是书多为其父饰非。然绦颇娴翰墨,又预直中禁,于朝廷令典,知之为详,故所记徽宗时一切制作始末,乃多足以资考证。鸷兽当殪,而骨革不害其适用,则是书亦未可竟废矣。

《国老谈苑》一卷

旧本题仪门隐叟王君玉撰。据《书录解题》及《宋志》,则此书本名《国老闲谈》,而君玉亦佚其姓。今本实明人妄改妄增也。所记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遗事,于当时士大夫褒贬,无所假借。不著姓名,或以是欤。

《道山清话》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旧本题王 者,误也。所记皆北宋杂事。终于崇宁五年。于王安石深致诋諆;而于伊川程子及刘挚,亦不甚满。惟苏、黄、晁、张,交际议论特详。其为蜀党中人,则灼然可见耳。

《墨客挥犀》十卷

宋彭乘撰。皆记宋代轶事及诗话文评。大旨皆推重苏、黄,中有数条与《冷斋夜话》一字不异。又有数条但录旧史原文,而无所论断,或原本残缺,后人又有所窜乱欤。

《唐语林》八卷

宋王谠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校补。其体例虽仿《世说新语》,而所记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与刘义庆之标举清谈,用意又殊。

《枫窗小牍》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但以书中“袁良碑”一条,知其姓袁。查慎行注苏轼诗指为袁褧,则非也。其人上及见徽宗崇宁,下及见宁宗嘉泰,故旧本题为百岁老人。所记多汴京故事。

《南窗记谈》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袁文《瓮牖闲评》,已引其书,则作于南北宋间也。多记北宋盛时事,其中有延祐戊午开元宫立虞集碑一条,乃元人附注之语,误连为正文也。

《过庭录》一卷

宋范公偁撰。公偁为仲淹之玄孙,中间多述祖德,亦间及诗文杂事。以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于其父,故名曰“过庭”。

《萍洲可谈》三卷

宋朱彧撰。原本残缺,今从《永乐大典》校补。彧父服尝使于辽,后帅广州,故是书多述其父所闻见。又彧初与苏轼兄弟游,后乃隙,末党附舒亶、吕惠卿,故与熙宁、元祐之际,颇有意抑扬。然所记朝章国典、土俗民风,皆颇足以资考证。

《高斋漫录》一卷

宋曾慥撰。原本残缺,今从《永乐大典》校补。是书虽卷帙寥寥,而所述朝廷典制及士大夫言行,往往可资法戒。其品诗文、供谐戏者,亦皆有理致可观。

《默记》三卷

宋王铚撰。所记皆汴京朝野遗闻,惟末一条为考证曹植《感甄赋》事。

《挥麈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第三录》三卷,《余话》二卷

宋王明清撰。前录、后录、第三录,皆记朝廷故事。于前录自跋,谓记忆残缺,以补册府之遗。第三录于高宗东狩事尤详。余话则兼及诗文碑铭之属。惟明清为曾布之弥甥,故于布及王安石,皆有溢美,而于米芾极丑诋,皆不为公论云。

《玉照新志》六卷

宋王明清撰。多谈神怪琐事,亦间及朝野旧闻,及前人逸作。如王尧臣《谏取燕云疏》,李长民《广汴都赋》,姚平仲《预拟破敌露布》,及曾布、冯燕《水调歌头·排遍七章》,皆出自此书。其曰“玉照新志”者,盖尝得一玉照,因以名其所居,并名其书云。

《投辖录》一卷

宋王明清撰。乃其晚年所作。凡四十四条。以皆奇闻异事,客所乐闻,不待投辖而自留,故以“投辖”为名。

《张氏可书》一卷

宋张知甫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知甫生北宋末年,犹及见汴都全盛,故于徽宗时朝廷故事,记载特详,往往意存劝戒。其杂以神怪诙谐,虽不出小说之体,要其大旨,固《东京梦华》之类也。

《闻见前录》二十卷

宋邵伯温撰。前十六卷记太祖以来故事,于熙宁变法、元祐分党,言之尤详。十七卷记杂事。末三卷记邵子言行,如黑猿感孕之类,乃颇涉于语怪。

《清波杂志》十二卷,《别志》三卷

宋周辉撰。案:《宋诗纪事》作周燀,盖误以讹本为据 。所记皆宋人杂事。方回《桐江续集》,力诋其尊王安石之非。盖辉之曾祖于安石为中表,亲串之间,不免回护。犹王明清《挥麈录》,多为曾布解耳。知其私意所在,则可以此并废其书,则又门户之见矣。

《鸡肋编》三卷

宋庄季裕撰。季裕之父与黄庭坚、苏轼、米芾游,季裕犹及识芾及晁补之,故学问颇有渊源,亦多识旧事。此编略见其梗概。

《闻见后录》三十卷

宋邵博撰。以其父伯温有《闻见录》,故此以后名。然伯温尊程氏,博乃助苏氏以攻程,其宗旨迥异。盖两家后人,始以标榜相附,终以争名相失也。其持论驳杂,尤乖家法。惟所辨订考证,颇有可取,持论亦时复可观。

《北窗炙輠录》一卷

宋施德操撰。炙輠之名,盖取《史记》所载淳于髡事。然所记多当时前辈盛德可为世法者,间及杂事杂说,亦无滑稽之意,不识何以立此名也。

《步里客谈》二卷

宋陈长方撰。步里,长方所居地也。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记多嘉祐以来名臣言行,而于熙宁、元丰之间,邪正是非,尤三致意。其论元祐党人,不皆君子,其见迥在宋人上。其评论文章,亦多可采。

《桯史》十五卷

宋岳珂撰。其曰“桯史”,盖袭李德裕之故名,而取义则不甚可解。所载南北宋事,凡一百四十余条,多足补正史之遗。虽颇及诙嘲琐语,然大旨亦多寓劝惩。

《独醒杂志》十卷

宋曾敏行撰。敏行曾祖孝先、祖君彦,在熙宁中皆不肯以新学求进。敏行守其家法,所与游者皆胡铨、杨万里之流。故是书所记是非,皆不诡于正,闻有疏舛,要不害其宏旨。

《耆旧续闻》十卷

宋陈鹄撰。所录皆南北宋遗事,大抵采掇诸家文集家传而成。往往不改其称谓,故有似自述者,有似子孙之词者,颇乖体例。然皆据南渡以后故家遗老之所传,故多有元祐诸人绪论。其品评文艺,亦具有渊源。

《四朝闻见录》五卷

宋叶绍翁撰。记高、孝、光、宁四朝事迹,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七条。皆随事标题,不分时代。惟丁集但载宁宗受禅、庆元党禁二事,不及其他。绍翁之学,一以朱子为宗。然卖武夷山一条,于朱在无所回护,足知其是非之公。惟王士祯《居易录》,病其颇涉烦碎,不及李心传《朝野杂记》。今核之信然。故心传书入史部,而此入小说家焉。

《癸辛杂识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

宋周密撰。与所作《齐东野语》大致相近。然《野语》兼考证旧文,此则辨订者无多;《野语》多记朝廷大政,此则琐事杂言居十之九。故入之小说家。

《随隐漫录》五卷

宋陈世崇撰。“随隐”,其自号也。多记同时人诗词。而于南宋宫禁故事,言之尤详。盖世崇,陈郁之子,又尝为东宫掌书故也。

《东南纪闻》三卷

不著撰人名氏。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核其词意,盖元人所作,故称宋曰“东南”。所纪间有北宋事,则连类及之也。

《归潜志》十四卷

元刘祁撰。旧题金人者,误。其曰“归潜”,乃祁未仕元时,自署所居。后西山之节不终,亦非其实也。其书一卷至六卷,为金末诸人小传;七卷至十卷,杂记轶事;十一卷记哀宗亡国始末;十二卷记崔立作乱,劫群臣立碑事,而附以《辨亡论》一篇;自是以下至末,皆祁之语录诗文。后元修《金史》,多采此书。然其体则小说也。

《山房随笔》一卷

元蒋子正撰。所记多宋末元初事,而叙贾似道误国始末尤详。

《山居新语》四卷

元杨瑀撰。大致似陶宗仪《辍耕录》,而所记多有关政典,有裨劝戒,则非宗仪之所及也。

《遂昌杂录》一卷

元郑元祐撰。元祐家钱塘、寓平江,而此录题曰“遂昌”,不忘本也。元祐生元中叶,上及见宋诸遗老,下及见泰哈布哈,案:泰哈布哈,原作泰不华,今改正 。倪瓒、杜本,故是书多记宋代轶闻。而遭逢丧乱,亦多忧时感事之言。

《乐郊私语》一卷

元姚桐寿撰。至正之末,寇乱相仍,桐寿避地海盐,独未遭兵燹,故以“乐郊”名书。所记轶闻琐语,多类小说;记赵孟坚事,尤失实。然亦有可补史传之遗者,所辨天册碑、秦桧像赞、鲁訔注杜诗诸条,亦颇见考据。

《辍耕录》三十卷

明陶宗仪撰。书中称明兵曰集庆军,又曰江南游军,盖元末作也。于元代法制,及至正末东南兵乱,纪载颇详。所考订书画诗文,亦足备参证。惟好采猥谈鄙事,自秽其书,是其大瑕耳。

《水东日记》三十八卷

明叶盛撰。是书征引繁而议论夥,不免时有抵牾。又好著己长,亦为一失。然所记明代制度,及一时遗闻轶事,颇足以资考证。盖盛既练习掌故,又家富藏书,故终与道听涂说者异也。

《菽园杂记》十五卷

明陆容撰。多记明代朝野故实,多可以参证史传。其杂以诙嘲鄙事,盖小说之体。惟考辨古义,或有偏驳,存而不论可矣。

《先进遗风》二卷

明耿定向撰,毛在增补。所录皆明代名臣言行,大抵严操守、砺品行、存忠厚者居多。又多居家行己之事,而朝政不及焉。其意似为当时士大夫讽也。

《觚不觚录》一卷

明王世贞撰。皆叙明代朝廷制度、搢绅仪注之沿革,虽多细故,而一代风气之升降,可略见焉。

《何氏语林》三十卷

明何良俊撰。是书袭裴启《语林》之名,而体例门目则因刘义庆《世说新语》,益以宋、齐以后之事,并原书为二千七百余条。每条之下,并自为之注。翦裁镕铸,皆雅有体裁。

右小说家类杂事之属。八十六部,五百八十一卷。

谨案:纪录闻见之书,小说与杂史最易相淆,诸家著录亦往往牵混。今以述朝廷关军国者,入杂史;其兼涉里巷闲谈、词章细故者,则均隶此门。《世说新语》,古来列之小说,其明例矣。

《山海经》十八卷

是书或称夏禹撰,或称伯益撰,其中乃有帝启、周文王及秦、汉地名,则妄不待辨。然司马迁已称之,则亦周、秦以来古书也。其注为晋郭璞作。《隋志》以来,皆列地理之首。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未允也。

《山海经广注》十八卷

国朝吴任臣撰。因郭璞《山海经注》而广之。于名物训诂、山川道里,皆有所订正。虽引据稍繁,要不失为博赡。

《穆天子传》六卷

汲家古本,晋郭璞注。所纪周穆王西行之事,为经典所不载,而与《列子·周穆王》篇互相出入。知当时委巷流传,有此杂记。旧史以其编纪月日,皆列起居注中,今改隶小说,以从其实。

《神异经》一卷

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考诸《隋志》所载亦符。则其依托已久矣。所记皆八荒以外之言,不可究诘。而文采缛丽,词赋家恒所引用,要亦六朝文士所为。《隋志》列入地理类,《唐志》列入神仙家,均非其实,今亦改隶于小说。

《海内十洲记》一卷

旧本题汉东方朔撰。皆神仙恍惚之说,亦依托也。《隋志》著录。李善《文选注》、陆德明《庄子音义》,已屡引其文,则亦六朝人所为矣。

《汉武故事》一卷

旧本题汉班固撰,或以为齐王俭作。语出唐人,或不诬也。所说与《史记》《汉书》相出入,但杂以妖妄之语。自《三辅黄图》已引用,然诸书所引,今本往往不载,疑其抄合而成,又非王俭原本也。

《汉武帝内传》一卷

旧本题汉班固撰。然《隋志》著录二卷,不云班固,殆后人以《汉武故事》,托名于固,并举此书而归之也。证以诸书所引,其文盖出于魏、晋之间。

《汉武洞冥记》四卷

旧本题汉郭宪撰。其言荒诞不可诘,其词华艳丽,亦迥异东京。其中影娥池事,唐上官仪采以入诗,时称博洽,是犹唐以前之伪书。

《拾遗记》十卷

秦王嘉撰。原本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经乱佚阙,梁萧绮掇拾残文,编为十卷,并为序录,录即论赞之别名也。所记上起三皇,下迄石虎事迹,十不一真,而词条艳发,摛华掞藻者,挹取不穷。

《搜神记》二十卷

旧本题晋干宝撰。证以古书所引,或有或无。其第六、第七卷,乃全抄《续汉书·五行志》,一字不更,殆亦出于依托。然犹为多见古书之人,联缀旧文,傅以他说。故核其体例,俨然唐以前书,非谛审详稽,不能知其伪也。

《搜神后记》十卷

旧本题晋陶潜撰。考潜卒于宋元嘉四年,而书中有元嘉十四年、十六年事,其伪可不待辨。然其书文词古雅,体例严整,实非抄撮补缀而成,亦非唐以后所作。故《隋志》著录,而唐人所引,文亦一一相合。盖犹隋以前之完帙也。

《异苑》十卷

宋刘敬叔撰。所记皆神怪之事。遣词简古,而意态具足。不类唐人小说之冗沓。

《续齐谐记》一卷

梁吴均撰。或作唐吴筠,误也。案《隋志》,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先有《齐谐记》七卷,故此书称续。卷帙不多,而所载异闻,恒为唐人所引用。

《还冤志》三卷

隋颜之推撰。书名之上,或冠以“北齐”字者,误也。所述皆冤报之事。之推《家训》有“归心篇”,精信因果,此书盖犹是志。然自《左传》以来,即有是事,亦不尽佛氏之说也。

《集异记》一卷

唐薛用弱撰。凡十六条。多述唐代轶闻,亦间涉灵异。序述颇有文采,胜他小说之凡鄙。

《博异记》一卷

旧本题唐谷神子撰,或云冯廓,或云郑还古,均无确证也。所记凡十条。皆鬼神灵迹,叙述雅赡,所录诗词亦工致,盖犹能文之士所为。

《杜阳杂编》三卷

唐苏鹗撰。所记唐代异闻,上起代宗广德元年,下迄懿宗咸通十四年。皆以三字为标题,文词瑰丽,皆类郭宪、王嘉之体。其荒诞亦复相似。虽一一学其闻自某某,恐亦俗语之为丹青也。

《前定录》一卷,《续录》一卷

唐钟辂撰。录前定之事,凡二十三则。自序称:“庶达识之士,知其不诬;奔竞之徒,亦足以自警。”其著书之旨,较他小说为有劝戒。《续录》一卷,不知谁作。中引柳宗元《龙城录》,柳录为王铚伪作,则书在王铚以后矣。

《桂苑丛谈》一卷

旧本题冯翊子子休撰,不著姓名。《邯郸书目》称其姓严,名则终莫考也。书前十条,皆神怪之事;后十八条,别题曰“史遗”,皆记杂事。凡唐代十二条、南北朝六条。

《剧谈录》二卷

唐康骈撰。案:康或作唐,骈或作軿,皆传写之误 。其书成于乾宁二年,皆记天宝以来杂事,凡四十条。

《宣室志》十卷,补遗一卷

唐张读撰。所记皆鬼神灵异之事。其曰“宣室”,盖取汉文帝问贾谊事。然文帝以受厘宣室,偶问贾谊,非必于宣室问鬼神,亦非问鬼神必于宣室,核以名义,实属未安。

《唐阙史》二卷

五代高彦休撰。旧本题唐人,误也。凡五十一篇。所记怪妄诸事,如“丁约剑解”一条,王士祯斥其导逆,所说良是。然其中如“李可及说三教”一条,颇有正论;“刘蜕单长鸣”诸条,亦颇资考证。

《甘泽谣》一卷

唐袁郊撰。自序谓,春雨泽应,甘泽成谣,故以名书。所记异闻凡九事,皆从《太平广记》录出,非其原本也。

《开天传信记》一卷

唐郑棨撰。凡三十二条。自序谓,搜求遗逸,期于必信,故以“传信”为名。然如华阴岳神、梦游月宫,及罗公远、叶法善诸事,恐非信史,以文士久相引用,存备唐人小说之一种尔。

《稽神录》六卷

宋徐铉撰。所记皆唐末、五代异闻。晁公武《读书志》称凡一百五十事,此本乃有一百七十四事,又有拾遗十三事。案:《枫窗小牍》载,修《太平广记》时,此书全部收入,疑从《广记》录出,又误录他书并入之,故数浮于旧也 。

《江淮异人录》二卷

宋吴淑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载道流、侠客、术士,凡唐代二人、南唐二十三人。大抵语怪。然其中耿先生事,马令、陆游并采入《南唐书》中,则亦不尽凿空也。

《太平广记》五百卷

宋太平兴国二年,李昉等奉敕撰。凡分五十五部,所采书三百四十五种。古来奇文秘笈,咸在焉。小说家之渊海也。

《茅亭客话》十卷

宋黄休复撰。所记蜀中轶事,始于王、孟二氏,终于宋真宗时。多涉神怪,而大旨主乎劝戒。其他杂说,亦颇资博识。

《分门古今类事》二十卷

不著撰人名氏。但据书中“龙泉梦记”,知其姓宋耳。其书分十二门,大抵即先兆以明定数,示人无庸妄觊,与钟辂《前定录》同意。其异于辂者,在终以为善而增、为恶而损二门,有教人立命之义焉。

《陶朱新录》一卷

宋马纯撰。陶朱,其所居乡名也。所载皆宋时琐事,语怪者十之七八。末附元祐党籍碑,与全书体例不类。盖纯为马默之孙,默为党籍中人,欲以表其先德也。

《睽车志》六卷

宋郭象撰。所记皆奇异之事,故取《易》睽卦上爻“载鬼一车”之义为名。

《夷坚支志》五十卷

宋洪迈撰。其以“夷坚”为名,取《列子》“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语也。原书四百二十卷,初十集以甲、乙等十干记,次以支甲、支乙等记,次以三甲、三乙等记,次以四甲、四乙等记,凡三十二编。此乃其支甲至支戊五集也。

右小说家类异闻之属。三十二部,七百二十四卷。

《博物志》十卷

旧本题晋张华撰。实则原本散佚,后人采其遗文,裒合成编,又杂取他说附益之。故证以诸书所引,或有或无,或合或不合也。

《述异记》二卷

旧本题梁任昉撰。其中有北齐武成、河清年事,盖亦如张华《博物志》裒合而成,半真半伪之书也。

《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

唐段成式撰。原本三十篇,今佚其“破虱录”一篇。《续集》十卷,胡应麟《笔丛》称,自《太平广记》抄出,然具有篇目,又似本书,莫能详也。所记多荒怪不经,而古来佚文秘典,往往而在。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其曰“酉阳杂俎”者,取梁元帝“访酉阳之逸典”语,谓二酉山也。

《清异录》二卷

宋陶谷撰。采唐及五代新颖之语,分三十七门,各为标题,而注事实缘起于其下。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不类宋初人语。今观其“花九命”一绦,乃似南唐人所作,诚不可解。然词人引用已数百年。撷其华藻足矣,其真赝亦不足深诘也。

《续博物志》十卷

宋李石撰。旧本题晋李石者,误也。其书以补张华所未备,多采掇旧文,失于刊改,如称宋太祖为“今上”之类,往往有之,而轶闻琐语,亦多可以备参考。

右小说家类琐记之属。五部,五十四卷。

子部十三 释家类

《宏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祐撰。凡十篇。皆东汉以下,至于梁代,阐明佛法之文。其辨难攻诘者,亦具载其往复之语。大旨斥道以尊释,因并抑儒。

《广宏明集》三十卷

唐释道宣撰,以续僧祐《宏明集》。亦分十篇。体例与僧祐小异。其不攻儒而惟攻道家,宗旨亦小异。盖其时方诏孔颖达、贾公彦等修《五经疏义》,古学方明,知其必不能攻,故知难而退也。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

唐释道世撰。以佛经故实,分类编排,凡一百篇。每篇各有述意,如史传之序。大旨推明福罪之由,以生人敬信之念。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

唐释智升撰。以三藏经论,叙为自录。分为二编:一曰“总括群经录”,皆以释人先后为次第,先列朝代姓名,次列所译经名卷数,及或存或佚,末为小传,凡九卷,其第十卷则历代佛经目录四十一家;一曰“别分乘藏录”,分七子目,各以经论类从,以辨别存亡真伪,及删并重修之类,凡八卷,其十九、二十卷,则大、小乘经论入藏目录也。后朱彝尊作《经义考》,其体例一准此书。

《宋高僧传》三十卷

宋释赞宁撰。唐释道宣作《高僧传》,所载至贞观而止。太平兴国七年,敕赞宁续之。故所载自唐高宗时为始,凡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分为十类,亦仍道宣之例。

《法藏碎金录》十卷

宋晁迥撰。乃其退居昭德里时所作,融会佛书,随笔记录,亦禅门语录之属。而迥本文士,能饰以雅词。其曰“碎金”者,取《世说新语》“谢安碎金”之义也。

《道院集要》三卷

宋晁迥撰,王古删定。迥耽于禅悦,所著有《道院别集》《自择增修百法》《法藏碎金录》《随因记述》《髦智余书》,凡五编。古删除重复,择其精要,为此书。

《僧宝传》三十卷,附《补僧宝传》一卷,《临济宗旨》一卷

宋释惠洪撰。其书总括五宗于禅门宿望,各述其事迹始末,为之传赞,凡八十一人。末附补传一卷,题丹峰庵僧庆老,盖北宋人。又《临济宗旨》一卷,亦惠洪所撰。

《林间录》二卷,后集一卷

宋释惠洪撰,本明编次。所记皆禅门古德,嘉言善行。多订赞宁《高僧传》之讹,中颇自抒己意,发明佛理,不尽叙录旧事。后集一卷,则惠洪所作赞偈铭三十一首。《渔父词》六首,不知何人所附入也。

《五灯会元》二十卷

宋释普济撰。取道原《传灯录》、李遵勖《广灯录》、白运中《续灯录》、通明《联灯会要》、正受《普灯录》,合为一编。故以“五灯”为名,删薙冗杂,颇为简要。其考论宗系,亦最详明。

《罗湖野录》四卷

宋释晓莹撰。自序谓倦游归憩罗湖,追忆昔所见闻,录为四卷。其中多载机锋问答,而于禅门故实,叙述颇详。所载士大夫投赠诗歌,尤夥。

《释氏稽古略》四卷

元释觉岸撰。用编年之体,以历代统系为纲,而释家源流始末,随手编载。始于伏羲,终于南宋瀛国公,援据颇博。

《佛祖通载》二十二卷

元释念常撰。所载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至顺帝元统元年。编年纪载,于佛教之废兴、禅宗之授受,一一分明。

右释家类。十三部,三百十二卷。

谨案:佛氏之书,浩如烟海,非惟经论语录,不可胜收,即叙述释家故实者,亦难以赅载。故今惟即官库所有,择可录者录之,以见梗概;官库所未收者,则自有彼之佛藏在,无庸代为搜辑也。其道家之书,亦仿此例焉。

子部十四 道家类

《阴符经解》一卷

旧本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案此经造自李筌,则筌注自为真本,余皆依托而已。然世传《阴符经》注,以此本为最古。

《阴符经考异》一卷

宋朱子撰。阴符之伪,自黄庭坚发之,《朱子语录》亦以为然。然以其时有精语,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乃考诸本之同异,刊定其文。

《阴符经讲义》四卷

宋夏元鼎撰。其说以丹法释《阴符》,绘图列说,亦居然成理。阴符之变为炉火,自此书始。

《老子注》二卷

旧本题河上公撰。唐刘知几尝辨其伪,词意颇浅,实不类秦、汉人书,且注附句下,马融以前亦无此例。姑以唐以前本而存之。

《道德指归论》六卷

旧本题汉严遵撰。《唐志》亦著于录,此本仅存说德经者六卷。据曹学佺《元羽外篇》序,乃明末人所伪作,胡震亨误收入《秘册函》也。然其说颇近于理,存之亦足备一解。

《老子注》二卷

魏王弼撰。弼以老庄说《易》,论者互有异同;至于解老,则用其所长。故是注,词义简远,妙得微契。《老子》注本,此为最古。

《道德经解》二卷

宋苏辙撰。大旨主于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说,以相比附。朱子作《杂学辨》,极攻之。然在儒家为异说,在道家则正其本旨也。

《道德宝章》一卷

宋葛长庚撰。陈继儒《秘笈》刻之作《蟾仙解老》,以长庚自号白玉蟾也。其书随文标识,不涉训诂,亦无所推阐。注文乃少于本经,语意多近禅偈,盖佛老本同源也。

《道德真经注》四卷

元吴澄撰。大旨与苏辙略同。其并为六十八章,则澄之独见。澄所注《易》《书》《春秋》《礼记》《孝经》,均有删改,不独此书也。

《老子翼》三卷,《考异》一卷

明焦竑撰。采古来解《老子》者六十四家,裒其精语,以成一编,而益以自著之《笔乘》。竑讲学皆涉老、庄,其讲老、庄之书,乃多得其本旨。所附《考异》,亦颇赅备。

《御注道德经》二卷

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前有御制序,明《老子》非虚无寂灭之道,亦非权谋术数之学。故注中所阐明者,皆人事常经。盖睿鉴宏通,包涵万有,随在可以观理,即随在可以择善。渊怀所契,固非拘牵文句者,所能窥也。

《老子说略》二卷

国朝张尔岐撰。以解《老子》者多缴绕穿凿,自生障碍,乃屏除繁说,但疏通其大意,故名“说略”。

《道德经注》二卷,附《阴符经注》一卷

国朝徐大椿撰。其凡例诋諆河上公、王弼诸家,未免已甚。其谓老氏之道,在六经以上,亦属偏见。其所注,则实简而明。

《关尹子》一卷

旧本题周尹喜撰。凡九篇。《汉志》著录,而《隋志》《唐志》皆不载。知原本久佚,此本出宋人依托。然在伪书之中,颇有理致、有词采,犹能文者所为。

《列子》八卷

旧本题周列御寇撰。而书中有御寇以后事,故柳宗元《列子辨》,谓其经后人增窜;高似孙《子略》,遂以为庄周寓言,并无其人。然据《尔雅》疏,引《尸子·广泽篇》,知当日实有《列子》,特书为门人所追记耳。晋张湛所注,具有名理,亦肩随向、郭之注《庄》。

《冲虚至德真经解》八卷

宋江遹撰。其称《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者,“冲虚真经”,唐所尊;“至德”字,又宋所加也。所注摆落训诂,多得言外之旨。惟书作于徽宗时,于《周穆王》篇,灼然露附合方士之意。

《庄子注》十卷

晋郭象撰。《世说新语》称象攘窃向秀注,后向注复出,遂两本并行。今乃向佚而郭存,以陆德明《庄子释文》所引向注互校,攘窃之迹,灼然可见。然象亦有所补缀改定,不可目为秀书,故今仍题象名焉。

《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

宋王雱撰。唐天宝元年,尊《庄子》为《南华真经》,雱书盖仍其旧号。所注详于内篇,略于外篇、杂篇。大致规仿郭象,而更约其词。后附“拾遗杂说”一卷,疑其书成以后所补也。

《庄子口义》十卷

宋林希逸撰。所得于《庄子》者颇浅,乃排斥旧注,殊不自量。然词旨明显易入,尚有裨于初学。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卷

宋褚伯秀撰。辑郭象以下注《庄子》者十三家,并附以己意。间引陆德明《音义》,而不列于十三家,所重不在训诂也。又引成玄英、文如海、张潜夫,亦不列于十三家,以采自陈景玄书也。宋以前注《庄子》者,梗概略具于此书。

《庄子翼》八卷,《庄子阙误》一卷,附录一卷

明焦竑撰。体例与《老子翼》同。所采《庄子》注,自郭象以下,凡二十二家,旁引他说者,自支遁以下,凡十六家,又章句音义,自郭象以下,凡十一家。而大旨以郭象、吕惠卿、褚伯秀、罗勉道、陆西星五家为主。所附《阙误》一卷,乃陈景玄之旧文。附录一卷,则“庄子列传”之类也。

《文子》二卷

文子不知其名字。《汉志》但称老聃弟子而已。或曰计然者,误也。书凡十二篇,皆述老聃之说。柳宗元称其多窃取他书以合之,然要是唐以前之古本也。

《文子缵义》十二卷

宋杜道坚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惟缺其五篇。凡所采李暹、徐灵府诸说,皆不标姓名,但题曰“旧注”。道坚自为说者,则题缵义以别之。其文子原文字句,多与今本异。核以文义,并此本为长。

《列仙传》二卷

旧本题汉刘向撰。自赤松子至玄俗,凡七十一人。人系一赞,篇末又为总赞一首,全如《列女传》之体。然《汉志》载刘向六十七篇,无此书。疑魏、晋间方士所依托,故葛洪《神仙传》已引之。其总赞引《孝经》《援神契》,亦《七略》不载之书。疑即《隋志》所谓郭元祖《列仙传赞》也。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

《参同契》,汉魏伯阳撰;《通真义》者,后蜀彭晓所注也。葛洪《神仙传》称,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似《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盖丹经以此为最古。晓此书作于唐末,于注《参同契》者,亦为最古。惟移易“歌鼎器”一篇于后,开后来窜乱之门。

谨案:《唐志》列《参同契》于五行类,固为失当;朱彝尊《经义考》列之易类,则又不伦。惟葛洪所云,得作书本旨。若预睹陈抟以后,牵异学以乱圣经者,是此书本末,道家原了了,儒者反愦愦也。今仍列之道家,庶可知丹经自丹经,易数自易数;不以方士之说,乱羲、文、周、孔之大训焉。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旧本题空同道士邹欣撰,朱子之寓名也。然订正文字者,不过七八处,余皆诠释丹法,实即笺注。考《朱子年谱》载,庆元三年,蔡元定将编管道州,朱子与论《参同契》。《文集》又有《答元定书》,论《参同契》,有“但望他日为刘安鸡犬”之语。盖遭逢世难,不得已而托诸神仙;亦犹韩愈谪潮州日,与大颠往还之意耳。

《周易参同契解》三卷

宋陈显微撰。书中篇次,悉从彭晓之本;其分三篇而不分章,则从葛洪之说。惟移“象彼仲冬”节以下七十字,于“太阳流珠”一节前,盖是时王柏诸人日煽六经错简之说,余波并流入道家矣。其解则诠释详明,尚不失为善本。

《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

宋俞琰撰。其说以一身之阴阳水火,发明丹法。虽不及彭晓等道家专门之学,然取材甚博。其《释疑》三篇,考订同异,亦较朱子为详。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

元陈致虚撰。分《参同契》伪三十五章,次第一从旧本,无所改易。李光地《参同契注》称,诸本之中,惟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此本即朱本所自出也。其疏解亦颇明畅,无所穿凿。

《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

明蒋一彪撰。用杨慎所传伪古本,而割裂彭晓以下诸家之注分附之。然自慎以后,世遂别有此本,不可磨灭,故今亦录备一家焉。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

晋葛洪撰。抱朴子,其自号也。内篇论神仙修炼符箓劾治诸事,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多作排偶之体,而词旨辨博,饶有名理。故《隋志》以内篇入道家,外篇入杂家。然外篇大旨亦以黄、老为宗,今并入于道家。

《神仙传》十卷

晋葛洪撰。所录凡八十四人。证以诸书所引,确为古本。《汉魏丛书》别载一本,所录凡九十二人;核检其文,乃自《太平广记》抄合,多剿取他书以足数,舛漏殊甚,不足为据也。

《真诰》二十卷

梁陶弘景撰。凡七篇。所记皆神仙授受真诀之事,凡降现月日、文字语言,一一详载。其事不足辨诘,而叙述雅饬。诗歌书牍,亦斐然可观。乃不类道家之野谈,盖弘景本博学工文也。

《亢仓子》一卷

唐王士元撰。士元作孟浩然集序,尝自述其事。旧本题周庚桑楚者,妄也。然柳宗元已有《亢仓子辨》,则唐本即题周庚桑楚矣。凡九篇。其文多杂掇古书,融以己意,亦颇亹亹有理致,惟多作奇字,与卫元嵩《元包》相类,为中不足而涂饰于外耳。

《亢仓子注》九卷

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据柳宗元《亢仓子辨》,则是书唐代已有注。晁公武《读书志》亦载何璨注《亢仓子》二卷,当即此本。粲字从玉,盖传写异文耳。然则此本在公武前安。注中间有音释,为明黄谏所加,谏即作《从古正文》,以小篆改隶者也。

《玄真子》一卷,附《天隐子》一卷

《玄真子》,唐张志和撰。原本十二卷,今存三篇。其言略似《抱朴子》外篇,但词采不及其博丽。《天隐子》亦唐人撰,佚其姓名。书虽八篇,而寥寥仅两三页,不能自为卷帙,以与志和同时,宗旨词格皆相类,故附缀志和书末焉。

《无能子》三卷

不著撰人名氏。盖唐僖宗时人也。原本四十二篇,今存者三十四篇。其说原本老、庄,而傅以佛理,词旨未为深奥,以唐人旧本而存之。

《续仙传》三卷

南唐沈汾撰。案:汾或作玢,盖字之误 。上卷载飞升十六人,中卷载隐化十二人,下卷载隐化八人。

《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

宋张君房撰。盖真宗时校正遗书,王钦若等荐君房司其事,因撮其精要,以成是书。其称“七签”者,以天宝君说洞真为上乘,灵宝君说洞玄为中乘,神宝君说洞神为下乘。又太玄、太平、太清三部为辅经,又正一法文遍陈三乘,别为一部,共七部也。

《悟真篇注疏》三卷,附《直指详说》一卷

宋张伯端撰,翁葆光注,元戴启宗疏。伯端书以诗词百篇,演说金丹之旨,与《参同契》互相发明。葆光、启宗所注疏,亦言之有故,执之成理。

《古文龙虎经注疏》三卷

宋王道撰。取世传《龙虎经》三十三章自为注,而自疏之。末附二图,大旨以魏伯阳书为根柢。

案:四库编录之例,凡伪书各从其所伪之时代,以便检寻。故《阴符经》知出李筌,而既称黄帝,即以冠道家之首。此经虽称古文,而不著撰人,亦不著时代,无可位置,故惟从作注之人,列宋人书中。

《易外别传》一卷

宋俞琰撰。以邵子《先天图》,明丹家之旨。考《先天图》原出丹家,琰还以明丹家之说,可谓不失其本旨。其称“易外别传”,亦分明不苟也。

谨案:此书旧附《周易集说》后,然琰已自言非《易》之本义,故析而列诸道家。

《席上腐谈》二卷

宋俞琰撰。乃其随笔札记。推上卷有考证数条,其余则皆辟容成之术,及论《褚氏遗书》胎孕之说;下卷则备述丹经,而终以黄白为戒。故虽兼杂说,而从其所重,列之道家。

《道藏目录详注》四卷

明白云霁撰。以道家之书,分三洞、四辅七部,与《云笈七签》同。七部之中,又分十二子目,以千字文为次,一字当一函,“天”字至“群”字为旧藏之目,“英”字至“将”字为明人新续之目,每条各为解题,如《崇文总目》之例。

右道家类。四十四部,四百三十二卷。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