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繇役第四十九

【题解】

“繇役”正文作“徭役”,“繇”“徭”古通。本篇就由于反抗匈奴侵扰的正义战争,而带来的繇役——即动员人力的问题,展开辩论。大夫继续说明备边的重要性,认为“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故守御征伐,所由来久矣”。而文学则高唱“偃武修文”的旧调,以“徭役远而外内烦”为理由,坚持“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的主张。

大夫曰:屠者解分中理①,可横以手而离也;至其抽筋凿骨②,非行金斧不能决③。圣主循性而化,有不从者,亦将举兵而征之。是以汤洙葛伯④,文王诛犬夷⑤。及后戎、狄猾夏⑥,中国不宁,周宣王、仲山甫式遏寇虐⑦。《诗》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⑧。”“出车彭彭,城彼朔方⑨。”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

【注释】

①解分:剖开,解剖。中(zh^ng)理:合乎肌肉纹理。

②抽筋:把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提取出来。凿骨:剁骨。

③金斧:当作“斤斧”。《汉书·贾谊传》:“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斤斧,斧刃纵,斤刃横。都是砍东西用的工具。

④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史称汤居毫,与葛为邻。他借口葛伯不祭祀鬼神,举兵灭之。事见《孟子·滕文公下》。

⑤犬夷:我国古代戎人的一支,又称“畎夷”、“昆夷”等。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周文王、穆王曾对它进行战争。

⑥猾(hu2):扰乱。

⑦周宣王:周厉王子,名静。仲山甫:周宣王卿士,食采于樊(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境),故又称樊仲山父,谥曰穆仲。式:文言发语词。遏:阻止。

⑧诗出《诗经·小雅·六月》。薄:文言语助词。猃狁(xiany(n):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太原:古地名,今山西省西南部。

⑨诗出《诗经·小雅·出车》。出车:出征的战车。彭彭:指出征的军队浩浩荡荡。朔方:今甘肃省灵武县及陕西省横山县一带地。

【译文】

大夫说:屠夫按照肌肉的纹理解剖,用手掌就可以把牲畜的皮肉扯断分开,互于抽筋剁骨,不使用斧子是砍不断的。贤明的君主依照人性进行教化,有不服从统治的,就派兵去征服,因此商汤王杀了葛伯,周文王灭了犬夷。后来,西方的戎人和北方的狄人骚扰周朝,使中原不得安宁,周宣王和仲山甫率兵阻止敌寇的侵害。《诗经》上说:“讨伐猃狁,直达太原。”“战车浩荡,安营朔方。”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不能不用战争去征服敌人,不能不修筑城堡来防御强暴。

文学曰:舜执干戚而有苗服(1),文王底德而怀四夷(2)。《诗》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3)。”普天之下,惟人面之伦(4),莫不引领而归其义(5)。故画地为境,人莫之犯。子曰:“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6)。”至德之谓也。故善攻不待坚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7)。武王之伐殷也,执黄钺(8),誓牧之野(9),天下之士莫不愿为之用。既而偃兵,搢笏而朝(10),天下之民莫不愿为之臣。既以义取之,以德守之(11)。秦以力取之,以法守之,本末不得,故亡。夫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也。

【注释】

(1)舜服有苗事:见《韩非子·五蠹》篇。原文云:“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盾。戚,斧。有苗,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又叫“苗”、“三苗”。

(2)王先谦曰:“《北堂书钞·地部》引‘底’作‘宜’。底德:犹言修德。

(3)诗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镐京:周朝初年的国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辟雍,见《崇礼篇》注释。无思不服:无不心服。

(4)人面之伦:所有的人。人面,具有人形的人。伦,类,辈。

(5)引领:伸长脖子盼望。

(6)这是《礼记:中庸》文。今本“冒”作“蹈”,“入”作“能”。中庸,指道德最纯正者。

(7)渠:大。梁:堰。这里指绕城的大水沟。《淮南子·泰族篇》:“故守不待渠堑而固,攻不待冲隆而拔。”义与此同。

(8)黄钺(yu8):金斧,古代兵器名。《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

(9)牧野:商朝国都南郊,在今河南省淇县南。《书·牧誓》:“王朝至于牧野乃誓。”

(10)搢(j@n):插。笏(h)):古代大臣朝见帝王时拿的手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做成,用以记事。

(11)这两句活是总结上文,指周武王言。《吕氏春秋·原乱篇》:“武王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就是这个意思。

【译文】

文学说:舜让士兵拿着兵器跳舞而使苗人服从了他的统治,周文王修仁德来感化四方民族。《诗经》上说:“镐京设有学堂,宣传圣德,从西方到东方,从南方到北方,没有人不向往。”普天之下,只要是人,没有不殷切盼望归附他的统治。所以,那时只要划地为界限,便没有人敢来侵犯。孔子说:“雪白利刃可以冒犯,中庸之道不可触动。”因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所以,善于进攻的人不穿盔甲可以攻克敌人,善于防御的人不凭借城池堡塞也能牢固地防守。周武王为了征伐商纣王,手拿黄钺,在牧野召开各部族誓师会,天下的人没有不愿为他效劳的。灭商以后停止用兵,大臣们插笏上朝,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做他的臣民的。这就是用仁义取得天下,又用仁德来巩固统治。秦朝以武力夺得天下,以刑法来巩固统治,本末倒置,所以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因此,用仁义道德可以长久统治国家,如果依靠武力,国家就不能长久存在下去。

大夫曰:《诗》云:“猃狁孔炽,我是用戒①。”“武夫潢潢,经营四方②。”故守御征伐,所由来久矣。《春秋》大戎未至而豫御之③。故四支强而躬体固④,华叶茂而本根据⑤。故饬四境所以安中国也,发戍漕所以审劳佚也。主忧者臣劳,上危者下死⑥。先帝忧百姓不赡,出禁钱⑦,解乘舆骖,贬乐损膳⑧,以赈穷备边费⑨。未见报施之义,而见沮成之理,非所闻也。

【注释】

①这是《诗经·小雅·六月》文。炽(ch@):盛,大。戒:《毛诗》作“急”。戒,通“悈”,就是着急的意思。

②这是《诗经·大雅·江汉》文。武夫:出征的将士。潢潢:《毛诗》作“洸洸”。潢潢、洸洸,都是勇武的样子。

③此句原作“春秋讥戎骊未至豫御之”,今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订。语本《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原文云:“夏,公追戎于济西。..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何休注云:“言大者,当有功赏也。”疏云:“谓公有大功于王,法当赏也。”本句的意思是说,戎人的军队还没有来就事先抵御它。

④四支:即四肢,手足。躬体:身体,躯干。

⑤华:花。据:粗壮,坚固。

⑥《国语·越语》:“范蠡曰:‘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义与此同。

⑦禁钱:皇帝私人仓库里所藏的钱。

⑧损膳:减少伙食费用。

⑨《汉书·食货志》上载武帝时,“胡降者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县官不给,天子损膳,解乘舆,出御府禁钱以赡之。”这里所说,即指此事而言。

【译文】

大夫说:《诗经》上说:“猃狁来势很猛,我们紧急出征。”“将士威武雄壮,转战四面八方。”可见,防守和征伐的事,是由来已久的。《春秋》记载:入侵的戎人还未到,鲁国就事先抵御它。所以,人的四肢强健,身体就结实有力;植物花叶茂盛而根子就牢固。因此加强四方的边防,是为了使国家安全,让百姓去守卫边疆和运输军需品是为了求得安逸。君主有忧虑,臣子就要尽心操劳,主上有危难,臣下就要拼死拯救。武帝担忧百姓生活不富足,拿出皇家的钱财,削减自己乘坐的车马,减少娱乐和饮食费用,以救济贫穷的百姓和补充边防费用。他的恩惠没有见到你们报答,反而看到你们诋毁君主功德的行为,这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

文学曰:周道衰,王迹熄,诸侯争强,大小相凌。是以强国务侵,弱国设备。甲士劳战阵,役于兵革,故君劳而民困苦也。今中国为一统,而方内不安①,徭役远而外内烦也。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②。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③。愤懑之恨发动于心④,慕思之积,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薇》之所为作也⑤。

【注释】

①方内;国境以内。

②逾:超过。

③咏叹:长叹。

④懑(m8n):烦闷。

⑤《杕(d@)杜》:《诗经·小雅》中的篇名。大意是讲出征将士的妻子日夜思念丈夫归来的情景。《采薇》:《诗经·小雅》中的篇名。大意是说兵士们在归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艰苦。

【译文】

文学说:周朝衰亡时,文王、武王的影响消失了,诸侯互相争权称霸,大小诸侯互相欺压。因此强国贪婪地侵夺别国的土地,弱国就加强防备。士兵艰苦地战斗在战场上,百姓又为战争服劳役,所以君主劳神,老百姓贫苦。如今国家已经统一,但是国境以内还是不能安定,老百姓还要到很远的地方服徭役,给国家造成很多麻烦。古时候没有超过一年的劳役,也没有超过期限的兵役。如今服徭役近的要到数千里的地方,远的超过万里,并且连续服两期。大儿子不回来,父母忧愁,妻子哀叹,愤恨烦闷的感情从心里产生,思念的痛苦深入骨髓。这就像《杕社》、《采薇》诗里所描写的那样。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