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认为是发抒心得于人的意思。前辈把他自己所思所学所经验的心得讲授给后辈学生,便是我所了解的“教”。后辈学生将他所思所学所经验的心得,呈献给前辈或老师,请求指正,便叫做“请教”。
学有心得,如商之赢余,农之有收获,精神上感得一种充实、快愉、活泼、自由、发展。发抒心得乃是极自然舒畅的历程,如日之发光,如春雨之润物,如清渠之溉稻。内充实自然表现于外,有心得自然愿意发抒给人。教既然是发抒心得,所以教的生活应是很快乐的生活。
“学”,我认为是吸收精神养料的意思。一个人需要培养其精神,犹如花木需要土壤、空气、雨水、日光的培养,方能生长一样。教既是发抒心得的意思,所以学就是接受他人所发抒的心得的意思。接受他人所发抒的心得,就是我这里所谓吸收精神的养料。有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其实三日不饮食,已定会形容憔悴、饥饿不堪,三日没有吸收精神上的养料,精神上缺乏营养,精神上就会显得贫瘠不健康。精神敏感的人,哪能不感得面目可憎呢?
有学然后能教。且学且教,离学不足以言教。不仅无学问的人不胜任“教”职,而且即使有相当学问而学不进步的人,亦不能对神圣的教职胜任愉快。真正讲来,我们须透彻明白,任教即求学之另一方面。学校要你教某一门学科,一方面固然是表示你对某一门学科已有相当学问,要你发抒你已有的心得以教人。同时另一方面即是要你对这门学科继续精进,继续研究俾有新的心得,以发抒出来,授给学生,贡献给学术教育界。教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毫无自学的心得可以发抒。教更不是像商贾之抛售存货,只是输出旧日蓄积,而毫无新的收获。教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地精进研究,求学问之日新不已。
照上面这样说来,学与教学,其差别只是职务上名义上甚或年龄上的差别。一位教员,他只是名义上职务上是某校的教员,他的年龄也许比学生为大,然而他求学的努力和需要,却与一位在校的学生,毫无差别;一位教员,他更能认识学问的重要,他更能感觉学问的兴趣,因而他对于学问的努力,他所吸收的精神养料,每每要比那名为求学的学生为多。同样,一个精进不已的学生,如果他学有所得,文思焕发,那么,他对于他的朋友,他的弟妹,以及别的与他接近的人,每每能发生很大的感化力和教育力。一个学生,受他的同学的益处和影响每每超过教师对他的益处和影响。对于此点,还有一个事实可作证明。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学有进益,每每愿意作义务的教师。如姐教妹,兄教弟,老同学教新同学,或任平民学校教师,在学生时代时,总觉得作教师是极荣誉极快乐之事(现在的学生也许很少人有此感觉。但从前确有我所述的情形)。而有许多缺乏研究机会使学问有新的进步的教师,倒反以任教为苦事,为机械地轮回讲授。总之,照我们的看法,任教包含有求学于其中,似乎只有显隐的差别。教师任教显,求学隐;学生求学显,任教隐。
但教与学二者比较看来仍以学为重要。学是主,教是从。有学自然能教。学有心得,自然不期教而能有教的效果。学不进步,虽名为教师,而终无以符教师之实。不但学生须求学,教师亦须求学。不但教师学生须求学,任何有教化、有精神修养的人,不论其是为农、为工、为商、为公务员还是军人,皆须求学。教是为人,学是为己。教人是做教师的天职,求学是做人的天职。《学记》说,“学不可以已”,朱子说:“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惟有格物穷理,为究竟法耳。”这些虽是老话,但细玩味起来,却颇有味。
(写于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