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道八
康州领废泷州
康州晋康郡今理端溪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晋分置晋康郡宋齐以下因之隋平陈废晋康郡以所领县属端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信安郡今高要郡是也唐武徳四年分置南康州都督端康封新宋泷等州九年废都督府及康州贞观元年又置南康州十一年废十二年又置去南字天寳元年改为晋康郡乾元元年复为康州皇朝开寳五年平广南仍废康州诸县入端溪县端州寻复旧从部民之告请也又六年废泷州开阳建水镇南等三县入泷水一县来属康州
康州元领县四今一
端溪
三县废
晋康 悦成 都成 已上三县废入端溪
废泷州元领县四 今一
泷水
三县废
开阳建水镇南 已上并入泷水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五里 南北五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旧图经五千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梧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髙州五百八十里 北至广州化防县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新州新兴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窦州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广州懐集县二百里 西北至封州一百里
户
康州唐开元户八千
废泷州唐开元户七百一十四皇朝管二州户主客一千四十九
风俗
康泷一同并夷獠相杂
康州土产
大甲香 钩藤 乌药 鲛鱼皮
荆杨树一名豕树皮白味如脂异物志云斯调州有木名摩树汁如脂
废泷州土产
旧贡石斛 其土草多卷施拔心不死离骚注云为宿莽出禹余粮 菓有桬棠山海经云其味如李而无核食之使人不溺 又有古斗树犹畨禺多荔枝
端溪县今四乡汉旧县属苍梧郡晋于县分置晋康郡隋废郡并入端州唐武徳后分置康州 端山呉録云端溪县有端山舆地志云有树冬荣其子号曰猪肉子大于柸即此也 定林山山下有石方正似床其傍罗生韶子堪食又有金林山一名思黄金山俚人有岑班者入山采伐遇一寳珠径围五寸疑为石遂取以还及夜光明照耀举栅朗然俚人甚惧以火烧之光虽小损顿更明彻犹照一室如白日也客有请之千金遂秘而不出 废晋康县在州西南七十里本隋安遂县唐至徳二年改为晋康 废悦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本隋乐城县属端州武徳五年割属康州改为悦城县今悦为城镇 废都城县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汉端县地已上三县并入端溪今为都城镇 思耆山 程溪水在都城县东百步亦名零溪水南越志云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尝居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逰波中萦回媪侧后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煇色炳燿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蟠旋逰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徳之所致诏使者以元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痊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土人谓之掘尾龙今南人为舡为龙摇尾即此也 龙母媪墓县説城乡东
泷水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本汉端溪县地属苍梧郡晋分端溪县立龙乡县即今州理梁分广熈郡置建州又分建州之双头洞立双州隋改龙乡为平原县又改为泷水县 隋开阳县在县东三十五里本隋废县唐武徳四年分泷水置今开阳镇 废镇南县在县北九十里本隋安南县唐至徳二年改为镇南乡废建水县在县六十里唐置已上三县皇朝开寳六年废入泷水县并废州额仍领康州入为建水镇废泷州本开阳郡土地所属自汉已上与康州同晋分端溪置龙乡县今州即其地南越志云龙乡县属广熈郡梁大同中分广熈置建州又分建州之双头洞立双州即其地也隋帝初废州置永熈郡武徳四年平萧铣置泷州天寳元年改为开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泷州废永宁安南永业四县贞观中废药州以永宁属泷
州本隋永熈县武徳五年改为永宁 三鼎石今名三奠石 鼎石神郡国志云有鼎石之神在江中随波出没即赤松子炼水玉金丹处有赤松子祠存 思劳洞有思劳之水出焉 按南越志云晋康郡本属苍梧端溪县晋咸康四年分置端溪县古氓之营去郡上水一百又古茫石大而极髙有树冬荣子曰猪肪大如柸其肉如肪炙而食之味似猪肉而至美焉有夫陙县【注】音纯○其俗栅居实为里之氓落也民夷曰□夷也又异物志云悦城北百余里有山中燋石出产毎嵗人采之琢为烧器民亦頼也
封州
封州临封郡今理封州县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也晋以前土地与晋康郡同梁置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陈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炀帝初州废为封川县属苍梧郡唐武徳四年平萧铣复置封州天寳元年改为临封郡乾元元年复为封州
元领县二
封州开建
州境
东西一百一十七里 南北二百九十四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水陆相兼五千里 西北至西京水陆相兼五千五百里 西北取桂州路至长安六千五百八十里 东至广州五百余里 西至梧州六十九里 南至康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贺州三百六十六里 东南至康州一百二十四里 西南至康州一百一十三里 东北至广州洊水县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梧州五十五里
戸
唐开元户八百皇朝户主客共一千一百三十二风俗
与康州同
土产
贡鲛鱼皮 春紫笋茶 夏紫笋茶 榛牛 都落布 牛黄
封川县五乡州所理汉元鼎六年置广信县属苍梧郡在风水之阳梁置梁信郡隋平陈改置成州隋末废州为封川县移理封州 属苍梧郡唐武徳初置封州于此县 豊寿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丈多藏雷电霹雳土人呼为霹雳山 麒麟山在县北八十里高五百丈以居人莫麒麟所居姓名名之 西江水在县西一百三十步源出邕州经浔融象郴等州入藤容梧至当州合桂江水按南越志云汉元鼎六年自巴蜀徴夜郎兵下防牱防畨禺即此水 封口水在县北十四里源出贺州冯乘县经州界 班石山在县东六十里其石五色故曰班石山有风穴即苑云风穴出苍梧郡者草多芳菊 龙石山出石膏 陈钦汉书云封川县陈钦字子逸汉武时治左氏传故三辅决録云传左氏逺在苍梧即钦也
开建县北一百七十里二乡汉封阳县属苍梧郡晋永嘉三年析置开建县属南静郡隋大业十年因贼废唐武徳五年依旧置仍封州 忠党山在县北七十里髙六百丈 波罗水在县北二十八里出广州洊水县南流入县界 灵鼠石在县东二十里 万家石在县北五十里
梧州
梧州苍梧州理苍梧秦属桂林郡汉为苍梧汉书云即武帝元鼎六年开置也兼置交州领郡七理于此晋以后并因之梁初废属成州平成改为封州隋炀帝初州废属苍梧永平二郡地唐武徳四年平萧铣置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贞观八年割藤州之孟陵贺州之绥越来属十二年废豪静县天寳元年改为苍梧乾元元年复为梧州
元领县三今二
苍梧戎城
一县废
孟陵并入苍梧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三百五十六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五千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四百里西北取桂州路至长安六千三百里 东至封州五十里 西至藤州一百五里 南至仪州二百七十五里 北至贺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沿流至旧富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泝流至藤州一百里 东北至贺州四百一十里 正南微西至羲州三百里户
唐开元户一千一百六十皇朝户主一千一百八十八客四百九十九
风俗
南越至新宁县多俚獠善为犀渠左太冲所谓户有犀渠又云旸夷之甲以锡箔饰之杂以丹漆照辉昱晃左思所谓旸夷勃卢
人物
士燮苍梧人为交趾太守第一合浦太守次第防九眞太守防弟武南海太守兄弟并为列郡震服百蛮尉佗不足逾也
土产
白石英 石粟 白粟 龙眼 荔枝 按地理志广信县多龙眼荔枝生于山溪人家亦种之
苍梧县旧二乡今六乡汉苍梧县治广信县即今州治也隋立苍梧县于此置郡 白鹤观在州西隔江坛侧生白石英唐开元二十七年置咸通末郑畋自翰林承防学士谪官苍梧太守増修观宇临江建水阁因题诗云松隂如幄水如罗秋尽山青白鸟过独坐【阙】 心正寂数声何处竹枝歌
戎城县南二十里旧二乡今五乡本遂城县属永平郡隋开皇十一年屯军于县南歌罗洞改为戎城县属感羲郡唐永徽六年复梧州
废孟陵县在州北九十里本汉猛陵县属苍梧郡萧铣僣号于此改置孟陵县浔江县皇朝开寳四年并入苍梧县 通星山在城外昔太守刘耀常登之仰观故以通星为名 金石山在州东南四里 石乳山在州西四里 石英山在州西桂江之上生石英下有灵泉因置神祠 鹤奔冈在州西一里 斑石舆地志广信县之东有孤岩上有斑石皆五色 金坑孟陵县古钱村有金坑三所 火山直对州城隔得桂江水岭表録云梧州对岸西火山山形髙下大小如桂林独秀山山下水澄潭其深无极火光每三五夜一见于山顶每至一更初火起匝其顶如野烧甚者广十丈余食顷而息或言其下水中有寳珠光照于上如火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热故谓火山也核大而味酸其髙新二州与南海产者最佳五月六月方熟沈佺期尝有诗云身经火山熟顔入瘴乡销即此山也 氷泉在城一郡人民皆饮此水唐大厯三年容州经畧使元结撰氷泉铭苍梧郡城东有泉出焉在郭中清而甘寒若氷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渇泉与火山相对故命之曰氷泉以变旧俗铭曰火山无火氷泉无氷【阙】 甘寒可徴铸金磨石篆刻此铭置之泉上彰厥后生 三河口汉程升为太守尝钓鱼于此 鳄鱼池在州北一里 西安江 大雷江 铜石江 侧铜江在郡邑之江水也长洲在州西七里浔江心对戎城县周围六十里濶
五里有居人百余户多以糠酒为业又土谚云郡中柑橘多被黒蚁所食人家买黄蚁投于树上因相鬭黒蚁死柑橘遂成 思良江在州北二十里一名多贤水其中鳄鱼状如鼍有四足长者二丈皮如鮧鱼鳞南方谓之鳄鱼亦以为鲊口长七寸两边生齿如锯恒在山涧伺鹿亦能啖人故谷汲往往过害乳于沙上卵如鸭卵或白或赤可食死后头骨枯牙齿朽落随更生如此一歳一生骨朽烂都尽则己 卢躭祠常时设奠颇有灵昔躭仕为州治中有栖仙之术善解飞歩每辄凌虚归家晓则还至州常元防至晓不至不及朝列化为白鹄飞至阁前回翔欲下威仪以箒掷之得一只履躭乃惊还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隲为刺史意甚恶之便以状列闻遂至诛灭后数载躭出逰半载即还莫有识之者乃题城门曰城国虽存无时年欲知此书卢躭还太守削之而随更生字 又搜神记云扶南传云扶南王范寻常养虎五六头养鳄鱼十头若有犯罪者与虎不噬投以鳄鱼不噬乃赦之无罪者皆不噬 又南越志云建陵县在建水中因为名有山多钟乳及石英开烟采影润逹风雨 又猛陵县西接永平安析县也山荣翠雨故周书王防篇曰苍梧翠羽亦出于交趾 又新宁县西接临贺富川二县有独足鸟喙脚皆赤藻缛相煇 又遂城县有夫任山有巨人迹文理明朗在山顶长三尺六寸山之东有银穴俚人常采錬沙成银又广宁故乡去郡东防流有金鸟翰如玉喙脚如金蹏曰商羊水之神也 又思安县去郡防流七百里北接广信县隔大江有石井泉源腾涌注而不竭 又多苦竹竹丑苦也有黄苦竹白苦竹东越谓之髙苦竹也
又安析县【阙】突波罗树生絶石悬崖性至坚白壅肿盘结堪为器焉 笼都县刺史陆徽所立有巨石四面峻崄俚人谓之乳石以为名西北二百里又有孙皓分州立石之处又丹城县西南有铜山有铜湖有硃砂铜【阙】银也 又膋石县生膋石因以为名今冷石也古人凿之为器用故号为五侯石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