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之七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七

吴郡征士顾欢述

古之善为道者,

注:谓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国者。

非以明民,

注: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

将欲愚之。

注: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也。○御曰:人君善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人,将导之以和,使归复於朴,令如愚也。○疏:为道,犹修道也。言古昔善修道之士,实智内明,无幽不烛,外若愚时,不耀於人,闭智塞聪,韬光晦迹也。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注:以其智太多而为巧伪。○御曰:君将明道以临下,人必役智以应上,智多则诈兴,是以难理。○疏:治,理也,智,分别也。言众生所以难治者,为心多分别,不能虚忘,故难化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注:使智慧之人治国政之事,必远道德,妄作威福,为国之贼也。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注:不使智慧之人治国之政事,则民守正直,不为邪饰,上下相亲,君臣同力,故为国之福也。○御曰: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纯德之士,使偃息蕃魏,弄丸难解,自然智诈日薄,淳朴日兴,人和则年丰,故是国之福也。○疏:若用明智察俗以理物者,既乖淳和,人同贼害,言无为至虚至静,忘心遣智,尸居玄默,以斯御世者,其唯上德乎。以此格量,胜劣可见,治国既尔,身亦宜然。

知此两者,亦楷式。

注:两者谓智与不智也,常能知智为贼,不智为福,是治身治国之法式也。○御曰:役智诈则害於人,任纯德则福於国,人君能知此两者,委任纯德之臣,是亦为君楷模之法式也。○疏:两者前文智与不智也。能知智为贼,不智为德,则可为修身之楷模,治国之洪范也。○节解曰:谓去智守愚,则病除气盛,此治身之法式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注:玄,天也,能知治国治身之法式,是谓与天同德也。○疏:常能知无分别为治身之楷式者,可谓深玄之大德也。

玄德深远,

注:玄德之人深不可测,远不可极也。

与物反,

注: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於己,玄德欲施与人。○节解曰:谓一之深远,乃在太清,降下绛宫,入子形中,物皆枯死,子独长生,故与物反也。○疏:冥真契道谓之玄德,穷源极际谓之深远,深远之智,智乖於俗,故与物反。

然后乃至大顺。

注: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故能至大顺,顺天理也。○疏:顺有两种,一顺於理,二顺於俗,顺理则契於妙本,顽俗则同尘降逵。问曰:前言反物,后言顺俗,则前反后顺,文岂类乎。答曰:前言反者,此言明,不反而反,后言顺者,亦不顺而顺,不顺而顺,顺不乖反,不反而反,反不乖顺,亦何所嫌也。问曰:经称大顺,顺亦有大小乎。答曰:夫以顺对违,虽顺而小,今不顺不违,而违而顺,顺不异违,违不乖顺,所以出处语默,唯道是从,和光同尘,而恒顺於理,不问顺与不顺,不顺与顺,一时皆顺,是故无顺无不顺,而能顺能不顺,乃至非顺非不顺,故名为大顺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注:江海以卑下,故众流共归之,若人民归就王者也。○疏:王,往也。百谷,百川也。言江海所以百川之所归往者,以其善居洼下之地也。人能退身谦下,虚柔容物者,亦为苍生之所归往也。

故能为百谷王。

注:以其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疏:此结成其义,故经云:海为百川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

注:欲在民之上也。

以其言下之;

注:法江海,处谦虚。欲令一切众生,居己之上,所以言貌柔和,恒自谦下。

欲先民,

注:欲在民之前也。

以其身后之。

注:先人而后己也。○疏:欲令众生在己之先,己所以退身居物之后,故经云:一切未得道,我常不有望,前则处下而反高,此则守退而翻进。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注:圣人在民上为主,不以尊贵虐下,故民戴仰不以为重。疏:圣人.恬淡无为,少私寡欲,处民之上为君,而使轻摇薄赋,无重劳也。又解云:圣人恩覃於万物,故戴荷而不乱也。

处前而民不害。

注: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若父母,无有欲害之者。○疏:处物之前而为君主,遂使民歌击壤,宇内清夷,利物弘多,而无损害。又解云:圣德遐旷,百姓乐推,怀荷恩泽,岂敢伤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注:圣人恩深爱厚,视民如赤子,故天下乐共推进以为主,无有厌之也。

以其不争,

注:天无厌圣人时,是由圣人不与人争先后也。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言人皆争於有为,无有与吾争无为者。○疏:所以百姓乐推在前而不厌倦者,只为善能谦和,不与物争故也。既为顺平等,是非永息,谁复与不争者争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注:老子言天下皆谓我道大,我则佯愚似於不肖也。○疏:河上本作肖,诸家云笑。笑者,老君体达自然,妙果圆极,故天下苍生莫不尊之为大圣也。何意得如此,只为接物谦和,不矜夸嗤笑,故致然也。○顾等曰:不与物同,故云不肖。言老君道尊德贵,诚可以为大,然则晦迹同尘,隐显不测,不似智,不似愚,故言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注:夫独名德大者,则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无所分别,无所割截,不贱人而自贵也。

若肖久矣,

注:肖,善也。谓辫惠也,若大辩惠之人,身自高责,行察察之政,所从来久矣。

其细也夫。

注:言辩惠者唯如小人,非长者矣。○疏:独犹圣德高大,故不夸笑於物,若其夸笑,久是群小也。河上云:肖者犹善也,言众生不能履於善道者,皆为我大故也。独犹骄慢,我大所以不能履行善道者,久当卑小谦退也。○顾等曰:大圣之人,故无所似也,若形有定质,智有常分,的有所似,则道有封执,此乃细碎之人,岂虚妙之大圣乎。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

注: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之也。○疏:老君所以圣德高大,独不夸肖於物者,为归依三宝,宝重而持之,故能然也。

一曰慈,

注:爱百姓如赤子。○疏:慈念苍生,拔苦与乐,此道宝也。

二日俭,

注:赋敛若取之於己。○御曰:慈则广救,俭则足用。○疏:少钦知足,守分不责,此经宝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注:执谦退,不为唱始。○疏:谦伪柔弱,先物后己,退身度人,此师宝也。○节解曰:谓人形中有精气神等宝而藏之,可持以生也。

夫慈故勇,

注:以慈仁,故能勇於忠孝。○疏:内蕴大慈,外弘接物,所以勇入三界,俯救苍生。

俭故能广;

注:天子身能节俭,故民日用广大。○疏:诸法虚幻,合而不贪,俭素清高,故其德广大。

不敢为天下先,

注:不敢为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长。

注:成器长谓得道人也,我能为道人之长也。○御曰:慈俭之德,谦撝益光,推光与人,人必不厌,故能成神器之长也。○疏:只为勇救苍生,退身度物,故居界外独处玉京,为众圣之长,降世则位居九五,为神器之尊。

今舍其慈且勇,

注:今世合慈七,为勇武也。○疏:合去慈悲,且好行刚勇。

舍其俭且广,

注:合其俭约,但为奢泰。○疏:弃其俭素,而广贪於物。

舍其后且先,

注:合其后己,但为人先。○疏:忘退后之心,趋进先之行。

死矣。

注:所行如此,动入死道。○疏:总结上三合,既乖三宝,适沦溺三涂,故言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注:夫慈仁者,百姓亲附,并心一意,故以战则胜敌,以守卫则坚固。○疏:以大慈之心临於战阵,士卒感恩,所以胜捷。内解:即是六根兵马,对於六尘,不为尘没,故获胜也。又用慈守卫,百姓同心,是以牢固,内解:以慈心自守虚静,则道心坚固,不可技也。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天将救助善人,必与慈仁之性,使能自营助也。○御曰:以慈战守,岂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将救卫。战胜,天救也。守固,天卫也。是皆以慈,故云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疏:天尊大道,救度行慈之人,还用慈悲俯相卫护也。故三宝之内,以慈为先,四等之中,用慈为首,是知慈之为义大矣哉。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注:言贵道德不尚武力也。○御曰:士,事也。善以道为理国之事者尚於德,故云不武。○疏:言古者善修道之士,静退无为,不舍慈而为武勇也。

善战者不怒,

注:善以道战者,禁邪於胸中,绝祸於未萌,无所朱怒也。○御曰:事不得已,必须应敌,以慈则善,故不凭怒者也。○节解曰:谓闭。和精,万神喜悦也。○疏:善达前境虚幻,故能制敌於未萌,妙体违顺两空,是以无心喜怒也。

善胜敌者不争,

注:善以道胜敌者,附近以仁,求远以德,不与敌战,而敌自伏。○御曰:师克在和,和则不争。○节解曰:谓以口行一,万鬼自伏,故日不争。○疏:不为尘染,名日胜敌,既无喜怒,何所争耶。

善用人者为下。

注:善用人自辅佐者,常为人执谦也。○疏:夫能行谦下者,必为物之所归,故能役用於人也。

是以不争之德,

注:谓上文为之下也。是乃不与人争国之道德也。○疏:不与物争,故能成己之德,此结善胜敌不争也。

是谓用人之力,

注:身能为人之下者,是谓用人臣之力也。张曰:悦以使人,人忘其劳。○疏:谦下雌柔,不用於物,物又归之而为己用,此结善用人为下也。

是为配天,

注:能行此者,德配天也。

古之极也。

注:是乃古之极要道也。○御曰:善胜是不争之德,为下是用人之力,如此者,可以配天称帝,是古之至极要道也。○疏:配,合也。天,自然。极,道果也。言善修道之士,妙体真空,达於违顺,不与物争,故能合至理之自然,契古始之极道,此总结也。

用兵有言:

注:陈用兵之道,老子疾时用兵,故托己设其义也。○疏:用兵谓权智,摄化众生,亦是圣人用六根,涉於尘境。有言者有用兵之法,言在下文也。

吾不敢为主,

注:主,先也,我不敢先兴兵也。

而为客。

注:客者和而不唱,用兵当承天而后动。○节解曰:上兵谓口也,下兵谓阴也。口言妄则自伤,故言谦让也。轻用阴则丧精,故不敢为唱而为和也。○疏:主者我身也,客者前尘也,言根尘两空,物我俱幻,既无我身之能绿,亦无前尘之可染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

注:侵人境界,利人财宝为进,闭门守城池为退。○御曰:主有动作,则生事而贪。客无营为,则以慈自守,〔自守〕则全胜,生事则败亡。进虽少,不能无事,退虽多,不失谦让,故不敢进寸而退尺。○疏:进,取也,退,舍也。少以况无,多以况有也。既而境智双遣,根尘两忘,体玄中一,离彼二偏,故无无为之可取,亦无有为之可合也。

是谓行无行,

注:彼遂不止,为天下贼,虽行诛之,不行执也。○御曰:为客退尺,不与物争,虽行应敌,与无行同也。○疏:既遣荡有为,又洞忘境观,故无以行为行也。

攘无臂,

注:虽欲攘臂大怒,若无臂可攘。○节解曰:攘臂所以表怒,善战不怒,故若无臂可攘也。

执无兵,

注:虽欲执持之,若无兵刃可持用也。何者?伤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不忍丧之也。○御曰:执兵所以表杀,今以慈为主,故虽执与无兵同也。○疏:离形去智,故无兵可用也。

仍无敌,

注:虽歌行仍引之心,若无敌可仍也。○疏:物境空幻,无敌可因。

祸莫大於轻敌,

注:夫祸乱之害,莫大於欺轻敌家,侵取不休,轻战贪财也。○节解曰:谓自恣交接者,则有丧祸之灾。○疏:轻,凌侮也,敌,前境也,轻染诸尘,致三涂之报,故成大祸。

轻敌则几亡吾宝,

注:几,近,宝,身也。欺轻敌家,近丧身也。○节解曰:宝谓精气也,轻敌数战,则亡失精神也。○疏:几,尽也,宝则前章三宝也。合慈而勇谓之侮敌,招於巨衅,故尽丧三宝也。

故抗兵相加,

注:两敌战也。

则一及者胜矣。

注:哀者慈仁,士卒铃远於轻敌也。○御曰:抗,举也。两国举兵相加也。○疏:若,当也。哀,慈也。抗,举也。言根尘相逼,举眼色等相当也。仍以大慈之心虚鉴前境,则能使两忘物我,清净一切,诸法,皆成胜妙之境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注:老子言我所言省而易知,约而易行。○疏:吾言即前章是也,所言非此则易知也。行无行相甚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注:人恶柔弱,好刚强也。○疏:莫,无也,老子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众生昏迷愚钝,无能知至言虚妙,依教而行之也。

言有宗,事有君。

注: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无德,心与我返也。○顾曰:宗,本也。君,主也。言虽殊涂,同本虚无,事虽异趋,同主静朴。○蔡曰:言以无言为宗,事以无事为主。○御曰:言者在理,得理而忘言,故言以无言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无事为君。○疏:言,经教也,君,天子也。言教虽广,宗之者重玄,世事虽烦,统之者君主,举此旨要以表 易知也。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注:夫唯世人无知,是我道德之暗昧,不见於外,穷微极妙,故无知也。御曰:夫唯世人无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无言无事之教也。○疏:不我知,犹不知我也。唯彼众生无知顽钝,故不能知我之至言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注:希,少也。唯达道者乃能知我,故为贵也。○疏:凡情浮浅蒙昧者多,体知圣教甚自希少也。则,法则也。依我经教则而行之,证於圣果所为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注: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匿宝藏德,不以示於人也。○御曰:被褐者,晦其外。怀玉者,明其内。故知我者希也。○节解曰:谓圣人贵道德而贱其形,衣皮带毛,含一抱元,不贪官爵,内养神明,以精为玉,以气为金,故能变化升入紫官。○顾曰:褐者粗贱之服,玉是精贵之宝。凡庸之人,心实不知,外假明哲,羊质虎皮,是乃德之病。○疏:知於圣言,则於圣教,行解具足,故成圣人。褐是野人之服,玉是珍贵之宝,外迹同尘,被褐也。内心虚静,怀玉也。怀玉也,迸处俗而恒真;被褐也,心虚凝而接物。

知不知,上。

注: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疏:圣人妙契重玄,迹不乖本,洞忘虚远,知则无知,至本虚凝,故称为上。故《庄子》云:孰知子之不知耶,吾恶乎知之也。

不知知,病。

注:不知道而言知,是乃德之病。○节解曰:谓不明於道,但明於俗,不知食气而知食味,故病也。○疏:自本降迹,无知而知,涉事救苦,故称为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夫唯能病苦众人有此强知之病,是乃不自病也。○疏:圣人无知识之疵,而凡庸有分别之病,为病众生之病,所以同凡说法演教,志存救溺,既而不病而病,病而不病,故云不病也。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常苦众人有此病,以悲人也,故不自病。夫圣人怀通达之智,托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质朴忠正,各守纯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事,以自显着,内伤精神,减寿消年。○顾曰:凡庸之人妄执强知之病,以自分别,往而不返,良可叹息。其唯圣人真知妙本,洞遣言教,独能以其慈仁,哀悯众生强知之病,盖以其自无病也。○疏:圣人能虚寂两忘,境智双遣,玄鉴洞照,御气乘云,本迹虚夷,有何病累。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七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