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一百五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五十六

鸿胪寺

一奏请

陞殿顺治九年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为常朝日遇斋戒日期不请

陞殿余日由寺具题传知遇雨雪亦由寺具奏请旨豫於初三十三二十三等日准各衙门移送应谢恩之王公各官承袭世爵陞迁兼衔加级纪録照旧供职降秩开复革职留任寛免解任各职名及百人具奏请

旨如不及百人具奏不请

陞殿若遇

覃恩大典百官皆谢

恩各执事者多照三大节仪奏请

御中和殿执事各官先行礼五鼓将谢

恩官员职名缮清汉疏齎送内阁内阁官奉至殿内豫设黄案上本寺堂官诣

乾清门请

驾导引唱赞行礼均如仪○乾隆八年奏准嗣後奏

陞殿定於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奏

一纠察顺治初年定三大节暨凡遇

庆典文武各官失误朝贺行礼失仪者由寺指名题参常朝日谢

恩由寺委官於

午门外收取职名不到者指参交吏兵二部议处○十四年议准凡遇常朝日各官有实因患病者由礼部劄知本寺如假托偷安由寺题参○又定外任官员紧急赴任者具朝服本寺官引至

午门前行三跪九叩礼其新选外任官限於给凭十日内由寺委官引礼四品以上於

午门前五品以下於

天安门前辞谢赴任如无故逾期由寺指名题参一演礼顺治初年定外国朝贡使臣至京由礼部先期知会本寺赴寺演习朝仪届期委官引礼遇庆贺日行礼鸣赞官由右掖门引入序於右翼之末以次行礼其

颁赏谢

恩均鸣赞序班赞引行礼

一朝会赞相礼仪元日冬至次日

万寿圣节

皇帝率羣臣朝於

皇太后宫是日五鼓本寺满堂官二人率鸣赞二人豫

慈宁门次间牖外檐下东西面避立设王公拜位於

阶下甬道左右设一二品官拜位於

长信门外甬道左右均各按班次引王公鸣赞二人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诣

隆宗门外阶下左翼在北右翼在南祗竢引百官鸣赞二人引不入八分公以下公侯伯子男一品二品文武官自

长庆门入至

长信门外仗南鸣赞序班四人引三品以下文武各官於

午门外均按翼东西面北上序立又自

永康左门

熙和门

午门内外分设鸣赞传示百官行礼

驾出隆宗门候过引王公等随豹尾班後进

永康左门南门

皇帝陞阶引右翼王公自

长信门内仗南趋过西旁两翼王公均於仪驾後东西面北上序立

皇帝就拜位引王公百官各由仗南进就拜位东西

上北向立左班鸣赞一人奏跪拜兴

皇帝率羣臣行三跪九拜礼兴右班鸣赞一人奏礼

皇帝复位引右翼王公仍立原位引左翼王公於南垣下西上北面序立引百官仍复原班序立候

驾过引两翼王公随出均东上北向序立於

永康左门之南候

驾还宫

皇太后圣寿行礼与三大节同恭遇

圣寿大庆十年一次宣表设表案於

慈寜门左门外东旁西向

皇帝率羣臣跪宣表官宣表毕复表於案赞奏行礼

均如前仪○恭加上

皇太后徽号前期恭上奏书设奏书黄案一於

中和殿内正中一於

慈宁门阈外正中均南向至日设

册宝黄案一於

太和殿内

御座前正中设

册宝龙亭於案左右设黄案一於

慈宁门阶下一於门阈外正中均南向设宣读

册宝案於门外左门之东壁西向引三品以下官於午门外引王公於丹陛上引一二品官於右翼门外旁垣东西面南上序立

册宝龙亭至跪候

驾过随行至

慈宁宫各就班位行礼仪均与三大节同○恭奉慈舆廵幸遇

皇太后圣寿

皇帝率王公内大臣侍卫一二品官於行营黄幔城外三品以下官於网城外行礼本寺官赞引与在京礼同○三大节大朝

御殿由寺设表案於殿内左楹之南笔砚案於右楹

之南东西向是日

皇帝率羣臣朝於

皇太后宫礼成

还宫本寺官引王公暨二品以上官由右翼门入至太和殿前王公班於丹陛上一二品官於丹墀引百官由左右掖门

昭德门

贞度门入【外国使臣随右班】至丹墀各就班次东西面重行北上序立本寺执事各官赴

中和殿行礼毕趋出赞礼鸣赞东西各二人立殿门外第二楹前卿及鸣赞左右各一人序王贝勒於第四楹阶下贝子公於王後鸣赞序班各二人序百官於丹墀均北上东西面立

驾陞殿乐止阶下三鸣鞭毕右班鸣赞一人赞排班引礼鸣赞各引王公於丹陛卤簿戟前进就椶荐稍後引百官由丹墀卤簿仗前进各就品级山稍後向上立班齐乃赞进引礼鸣赞进前引王等於椶荐上贝子等於椶荐後百官各就品级拜位退至仗内东西面立左班鸣赞赞跪王公百官咸跪赞进表宣表官奉表跪宣毕复表於案退赞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成右班鸣赞赞退班引礼鸣赞二人进前引王公百官退出仗外仍复原班立次引外国使臣行礼每国各为一班均序於右翼班末赞礼鸣赞四人退由左右阶降立於仗内对丹陛左右阶石阑版第一柱东西面立赞礼引礼鸣赞引使臣自仗南进至九品品级山拜位行礼如仪礼成鸣鞭

驾还宫竢乐止各引王公由

太和门午门左右门百官由

昭德门贞度门午门左右掖门出○恭遇

庆典

颁诏设诏案一於殿内左槛之南一於丹陛正中引

王公集

太和殿丹陛上百官集丹墀内进表行礼一如元日竢礼部堂官受

诏降引百官由

昭德门贞度门

午门端门天安门左右门出至金水桥南东西甬道南北上东西面立赞排班引百官夹

御道北面序立赞有

制衆皆跪宣

诏毕赞行三跪九叩礼兴赞退班引退如

驾不御殿王公不齐集引百官於

午门外两翼序立

诏至跪候过随行至

天安门外跪听行礼如仪○大燕日

殿中陈设毕引内外王公大学士内大臣暨入殿侍燕大臣并丹陛上侍燕台吉侍卫等立丹陛上引百官按翼班於丹墀内各青幕下竢

驾御殿陞座乐止引王公暨

殿内侍燕大臣等进

殿各序坐进茶进酒均如仪鸣赞等分立於丹陛三成

皇帝进茶进酒时均举手传示百官行礼燕毕引王公大臣出序王公於丹陛上百官於丹墀内鸣赞四人进至檐下东西面立赞排班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赞进赞行一跪三叩礼成引复原班立

驾还宫竢乐止引出如仪○公主纳徵及下嫁日燕

保和殿是日卿二人鸣赞二人豫引额驸暨族人蒙古王公台吉等诣

皇太后宫於门外行三跪九叩礼毕引至

殿前右翼序立鸣赞四人立於檐下

皇帝御殿乐止引额驸暨族中蒙古王公台吉等至御道西东上北面立听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引侍燕王公大臣侍卫由左门入引额驸暨族人蒙古王公台吉等由右门入均北上东西面序立进酒大臣进酒时引额驸族人出至

御道右东上北面跪侍燕王公大臣於本位跪均随

进酒大臣行一叩礼毕仍引入

殿各序坐燕毕引额驸暨族人出至

御道右听赞行一跪三叩礼余仪与大燕同

皇子婚礼纳采设燕於福晋父第成婚设燕於皇子所居宫外均结采是日鸣赞二人引福晋父及族人之有官者暨本旗大臣二品以上官序於东席引应入燕大臣二品以上官序於西席均北上东西面就席一叩坐

赐茶廵酒各一叩跪饮毕仍一叩燕毕引各官望阙行三跪九叩礼○下嫁蒙古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暨科尔沁三亲王一贝勒喀尔喀泽卜尊丹巴胡图克图来朝还国均於朝阳门或东直门外接官厅迎送由寺鸣赞官二人引公主蒙古王等於厅内东在内王公於厅内西均北上东西面序坐引内大臣侍卫一品文武官按翼坐於厅外两旁青幕尚茶携茶出

赐茶毕引公主於厅内望

阙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引蒙古王贝勒於厅外望阙行三跪九叩礼【不赞】

车驾廵幸恭遇

万寿圣节本寺官引扈从王公各官随

皇帝诣

皇太后行宫黄幔城前行礼鸣赞四人於黄幔城门外

左右立奏行三跪九拜礼成

皇上御行殿鸣赞四人左右各二人於旌门外序立本寺官引王公一二品官於黄幔城外三品官以下於网城外听赞行三跪九叩礼○逢五日常朝

皇帝御殿不具表如王公谢

恩行礼鸣赞左右四人立於

殿檐下百官谢

恩行礼鸣赞序班左右四人立於仗内均如大朝仪

外国使臣行礼同礼成

赐茶鸣赞二人引王公进

殿列坐如朝鲜国正使有职衔称君者行礼毕自仗外引自西阶升由

殿右门入序坐於右翼辅国公之下

皇帝进茶时鸣赞分立三成举手传示百官行礼○御殿

册立前一日设节案於

太和殿内御座前正中设

册案於御座左宝案於右引王公百官侍班一如大

朝仪宣制官奉

制立於殿檐下第三柱鸣赞二人引正副使於丹墀内听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引由右阶升至丹陛

御道之左西上北面立宣制官进至中门之东西面

立赞有

制正副使跪宣制官宣

制毕退大学士授

节引正副使由中阶降引举

册宝案各官於左右门入举

册宝案由中门出随行并彻节案由左门出引王公

进殿

赐茶如仪

尊封

太妃设

册宝印案於御座之南中门两旁

册封

妃嫔设节案於

太和殿宝座前正中设

册宝印案於宝座左右两旁引正副使入殿授节前往

册封王贝勒设节案於

太和殿丹陛正中

册宝印采亭於丹墀左右引正副使诣案前授节前往恭遇

亲行尊封礼是日

御太和殿南面立

閲册宝印讫诣

太妃宫鸣赞左右各二人豫立

宫门檐下奏进

册进

宝印宣读官宣

册宝印文奏跪拜兴

皇帝行二跪六拜礼

视学释奠於

先师礼成本寺官引两翼王公均由戟门右门出至庙门外舆前东上南北面序立引百官均由持敬门出豫诣太学彝伦堂阶下左右北上东西面序立候

驾是日豫设御书案於彝伦堂内

御幄前正中稍南设祭酒讲书案於中门内之左设

司业讲书案於右东西向

皇帝御彝伦堂移御书案近

御座引王公三品以上官入堂内四品以下官於阶上东西面序立鸣赞左右各二人立阶上引礼鸣赞引国子监祭酒司业等官率太学诸生於庭听赞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王公大臣坐引祭酒司业由左右门入至讲席引诸生环立於露台上听讲祭酒司业一叩就席坐讲经书毕退出立於原班礼部尚书奉

制出授宣制官宣制官跪受鸣赞序班引诸生各就

拜位赞有

制衆咸跪宣制官宣

制讫赞行三跪九叩礼毕豫引祭酒以下官及诸生

趋至太学外西旁南向排跪送

驾王公从百官以次退○春秋二季

经筵先期由寺设御书案於

文华殿内

御座前稍南设讲案於殿内正中是日鸣赞二人引讲官暨大学士九卿科道各官至丹墀内东西面序立

皇帝御经筵陞座引各官於丹墀鸣赞四人立殿檐下东西第二楹前赞行二跪六叩礼引复原班满汉卿引讲官暨各官由东西阶升进

殿内九卿科道两旁佥立讲官东西面序立鸣赞一人进至殿檐下东第二楹赞进讲讲官行礼进讲毕候

皇帝阐发经义羣臣跪聆讫满汉卿引各官出至丹墀原班立鸣赞赞行二跪六叩礼成引入

赐坐

赐茶毕引出退立原班候

驾还宫引各官出至协和门

赐燕燕毕引各官至

太和门外谢

恩行一跪三叩礼【不赞】○恭进

实録

圣训前期设书案於

保和殿内

御座前正中设表案於

殿门外稍东均南向本寺堂官鸣赞十人於纂修馆前引至

太和殿阶下亭止监修以下官行一跪三叩礼纂修官恭奉

实录

圣训卿二人引由中阶升入

太和殿中门陈於案监修以下官於丹陛东行三跪九叩礼鸣赞官引王公入

太和门左右门至丹陛上文武各官入

昭德门贞度门至丹墀内均按翼序立

皇帝御保和殿恭受

实録

圣训行礼毕

御中和殿执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礼【不赞】

驾兴

御太和殿本寺官引监修总裁纂修提调各官入百官班内序立鸣赞赞排班班齐赞进衆进赞跪王以下各官咸跪宣表官一人进至

殿中门外西面跪代致辞曰和硕亲王臣某等文武羣臣奏言恭惟

先帝神功圣德纂修

实録成书昭垂万世羣臣懽忭礼当庆贺奏毕鸿胪卿

制曰

实录告成朕心懽庆与卿等同之宣毕鸣赞官赞羣臣行三跪九叩礼成本寺堂官引王公入殿内百官各就坐

赐茶

驾还宫各退○恭进

玉牒不宣

制余仪与恭进

实録同○文武乡会试宣

旨於

午门外鸣赞官二人引正副主考官同考各官於

御道左右行三跪九叩礼【不赞】发榜後次日中式者随

各考试官於

午门前赞行三跪九叩礼礼兵二部上马下马燕於本部露台上望

阙设香案赞行三跪九叩礼燕毕行一跪三叩礼如仪

殿试日设题案一於殿内左楹之南西向一於丹陛正中南向至时引读卷执事各官至丹墀唱赞行礼毕竢礼部堂官受题置丹陛中黄案引诸贡士於品级山南鸣赞四人於丹陛上赞行三跪九叩礼○传胪日设置榜黄案一於殿内左楹之南一於丹陛正中引王公百官侍班如仪引读卷执事各官於左翼仗後引贡士於仗南左右三传官三人分立於三成阶上东立西向鸣赞四人侍立如仪

皇帝御殿鸣鞭毕赞排班引读卷等官行三跪九叩礼毕赞退班引退竢礼部堂官奉榜设於丹陛中黄案退赞排班引诸贡士由仗南进至品级山前北面序立赞有

制诸贡士跪宣制官立丹陛上东旁宣

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某等若干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宣毕乃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三传官以次唱名三成传胪毕引第一名进至左班正六品品级山跪再唱第一甲第二名某人三唱毕引第二名进至右班正七品品级山跪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三唱毕引第三名进至左班从七品品级山跪又唱第二甲第一名某人等若干名三甲第一名某人等若干名均三唱毕赞叩兴诸进士行三跪九叩礼毕引复原位立鸣赞赞举榜礼部堂官举榜自中阶降榜至

太和门引第一甲三人随榜後出引诸进士由昭德门贞度门

午门左右门出武传胪同如

驾不御殿王公百官不齐集余仪均同○传胪後越

三日状元率诸进士进表设表案於

午门外相对两观第五楹正中本寺卿及鸣赞夹

御道立引诸进士於阙门之南北上东西面序立赞排班引诸进士於阙门之内东西上北面立序班一人引状元奉表由

御道左进至黄案前正中跪陈表於案行三跪九叩礼【不赞】引复原位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同礼部官奉表恭送内阁

颁赏日引诸进士於原立处

颁赏表里行礼侍班与进表同○考试庶吉士未散

卷前引至

太和殿丹墀行三跪九叩礼【不赞】

躬耕耤田祭

先农礼成候

驾入

太岁殿行礼本寺官引王公百官出坛西门外更衣引礼鸣赞二人引左翼王公百官於观耕台之左二人引右翼王公百官於台右均北上东西面序立引从耕三王九卿各就从耕所东西面立鸣赞二人进至耤田左右东西面立竢

驾出具服殿至耕耤所赞进耒耜赞进鞭引王公百

官至台前东西上南向立

躬耕礼成引王公百官仍复原位立候

驾御观耕台引王公百官於台下左右北上佥立三王一推毕九卿从耕三王五推九卿九推礼成各引复位鸣赞四人进至台南东西面立赞排班引礼鸣赞序班引顺天府府尹府丞为一班治中通判大兴宛平二县官为二班佐杂三班耆老农夫四班均由台西引至台前东上北面序立班齐赞进衆进赞跪叩兴衆行三跪九叩礼毕赞退班仍由台西引至耤田外东面序立礼成引左翼王公百官於甬道南西上北面序立候

驾过引右翼王公自台南共随行百官以次退如御庆成宫引王公随自南门左右门入百官由左右门东西门入王公序立阶上百官序立阶下均北上东西面立候

皇帝御座本寺满卿一人进至殿中门之左西面跪

致辞云

躬耕礼成羣臣庆贺鸣赞官赞羣臣行三跪九叩礼

如仪礼成

赐坐引王公於阶上百官於阶下均北上东西面列

皇帝进茶鸣赞於阶上传示阶下百官行一叩礼赐茶毕各兴候

驾过引王公随行百官以次退○孟冬

颁朔日本寺堂官率鸣赞四人於

午门外两观第五楹夹

御道东西立传制官一人於

午门外

御道下左旁奉

制立竢钦天监恭进

御览时宪书毕引王公於

午门外左右观自南第二楹下引百官於阙门相对均北上东西面立宣制官进至

御道上西面立赞排班引王公於

御道上左右百官於

御道下均北向立赞进引各就位赞有

制衆皆跪宣制官宣

制曰钦天监进某年时宪书其赐王公百官颁行天下宣毕退赞行三跪九叩礼成赞退班引退钦天监依次颁给时宪书王公以下皆跪领各退○

命将出师设

勅印案於

太和殿内左楹之南引大将军【王公於丹陛上大臣於丹墀内】行三跪九叩礼毕引由左阶升至

殿檐下左旁北面跪大学士授

勅印大将军恭受转授随印学士等恭奉由

御道左旁降引大将军随行凯旋恭缴

勅印仪同○出师战胜露布至

京师内阁学士奉捷疏至

午门外本寺官引王公百官按翼东西上北面序立宣制官进至门东西向立赞有

制衆皆跪乃宣捷疏云云奉

旨宣示王公百官中外臣工咸使闻知衆祗领讫兴

各引退○受俘於

午门楼鸣赞官左右各二人立两观第六楹对午门楼第二楹夹

御道立引王公於

午门前丹陛卤簿外文武各官於丹墀卤簿外按翼北上东西面序立引兵刑二部堂官立於阙右门右翼丹墀卤簿外兵部官率进俘将校立於右翼金鼔外押俘立将校後刑部官立於兵部之次竢

驾御午门楼陞座鸣鞭毕鸣赞官赞排班引解俘将

校进至仗南

御道西北面立赞行三跪九叩礼宣

旨後将校引俘退引王公於两观相对自南第二楹引百官於仗南各就拜位王等於椶荐上贝子等於椶荐後赞行三跪九叩礼○

颁赐直省将军都统督抚提镇朝衣鞍马引至午门前恭受文东武西鸣赞指行三跪九叩礼【不赞】朝鲜等国朝贡使臣

颁赏谢恩均於

御道之右唱赞行礼仪同○救护日月食鸣赞四人立於礼部太常寺露台上初亏时赞衆官行三跪九叩礼毕复赞跪衆皆跪赞击鼓救护至钦天监报复圆赞行三跪九叩礼各退

堂子赞相礼仪元日卿二人鸣赞二人於

堂子圜殿北对左右阶夹甬道侍立鸣赞各二人引两

翼王公一品满大臣官员於

堂子街门内北上东向序立

驾至跪候过随行由内门右门入引左翼王公大臣

由祭

神殿後绕至阶上均东西上南向序立鸣赞奏跪拜兴皇帝行三跪九拜礼诸王羣臣随行礼毕奏礼成引左翼王公大臣於殿前各随行至内门立竢

皇帝陞舆由左右门引出随行○出师日

纛前两旁鸣赞四人东西面序立

驾诣

堂子圜殿行礼引大将军於

皇帝後与贝子公同行余同元日仪至

纛前行礼引王公大将军如前引从征将士於王公後鸣赞奏行三跪九拜礼毕奏礼成引王公将士退立於内门之北两旁南上东西面序立候

驾过随出○康熙十一年

谕人君对越神只务尽其诚敬之心礼仪节文宜臻明备每年元旦恭诣

堂子展拜可令鸣赞赞礼永着为令钦此○十二年奉旨嗣後

堂子行礼汉官不必随往○元日展拜

堂子

乘舆出入鸣赞序班分引不与行礼百官蒙古王公

及外国使臣均於

午门外各按翼序班跪候迎送

一祭祀赞相礼仪冬日至大祀

圜丘设王贝勒拜位於第三成阶上左右对第二成午阶阑版第二柱贝子公拜位於三成阶下左右嵌设拜石百官拜位於外壝门外嵌设品级拜石左右各五行

驾宿斋宫日坛内钟鸣豫引陪祀王公百官由坛内

垣西门入至

斋宫门外左翼对

斋宫北廊第三楹王贝勒为一班贝子公二班百官各依品级为三四五六班东上南向立右翼南上东面序立竢

驾入

坛门亦引至南廊第三楹东上皆对降辇椶荐东边立驾到时东面

驾过仍东上北面立竢

驾入斋宫各引退祀日引两翼王公至

降辇处设椶荐之西第二路镫东上去甬道五尺南北面序立引陪祀百官於外壝门外北上东西面序立

驾过引王公於豹尾班後行将至大次少立竢盥洗毕引左翼随进外壝门左门右翼进外壝门右门至内壝门豹尾班止引左翼王公随进内壝门左门右翼王公进内壝门右门至阶下引贝子公止引王等由午阶左右升贝子公於阶下各就拜位引百官各就拜位均东西上北面序立进俎及送祝帛时引王等避立於两旁阑版第四柱北上东西面候过仍复原班立贝子公同候过复位礼成引王等退立於第五柱东西面均北上引贝子公退立於大镫之南引百官退立於两旁均北上东西面候

驾过引王等仍由午阶左右降至内壝门少立竢望燎礼成出外壝门引王公随豹尾班後行引百官以次退如

驾至斋宫引王公百官豫出至坛内垣西门外左翼

於门南右翼於门北东上序立候

驾过王公从百官以次退王公随至

午门内同不陪祀王公均序於内金水桥南如

驾不宿斋宫祀日引百官各就拜位引王等於昭亨门西红柱左右引贝勒贝子公於石牌坊左右均东上南北面序立

驾过随行行礼如仪孟夏行

常雩礼同如

皇帝步祷是日引王公於

斋宫门外按翼西上南北面序立

驾过随豹尾班後行余均同其不陪祀王公於午门外对东西观第六楹东西对

午门班房中一间北上东西面序立

驾出

午门跪候豹尾班过兴礼成

囘銮仍於原班序立

驾至阙门跪候进

午门兴同陪祀王公进

午门左右门至内金水桥南按翼列於仗末侯

驾入太和门各退不陪祀各官各於本旗本衙门班位均北上东西面序立跪送跪迎如仪凡祭祀迎送仪均同惟

躬祭

社稷坛不陪祀王公仍於

午门外两观跪候迎送外不陪祀各官於

阙左右门南卤簿外夹

御道东西上北向跪候迎送○遣官恭代行礼豫引百官入至外壝门外拜位分翼东西面序立遣官进内壝门至行礼位引百官北面立礼成引百官仍东西面立遣官出各引退○正月上辛祈谷於

祈年殿设王公拜位於第一成阶上左右对石阑版第三柱乐悬之後重行百官拜位於阶下嵌设品级拜右左右各五行

驾宿斋宫坛内钟鸣豫引陪祀王公百官进坛内垣

西门至

斋宫门外右翼王公仍照前北面序立左翼王公东上北面序立

驾入

祈年门引至原位立

驾到时均东面

驾过仍东上南向立余如前仪祀日引王公於降辇处设椶荐之西阶下第二路镫东上南北面序

立引陪祀百官豫由西甎门进至

祈年殿两庑前对第四楹北上东西面序立

驾过引王公随行左翼由左门随进右翼由右门进由左右阶升百官於阶下各就拜位均东西上北面序立进俎时引王公避立於钟磬之南候过引复位送祝帛时王公同前引百官於两庑之前候过引王公复位礼成引王公於柷敔之前均北上东西面序立

驾过引王公仍由左右阶降至

祈年门竢望燎礼成出甎门引王公随豹尾班行引

百官以次退○夏日至大祭

方泽设王公拜位於坛前嵌设拜石左右重行百官拜位於外壝门外嵌设品级拜石左右各五行

驾宿斋宫坛内钟鸣豫引陪祀王公百官由坛内外

垣西门入至

斋宫门外左翼在北右翼在南各对角门南北上东面立竢

驾入坛引至相对降辇椶荐两边均东上东面立驾过南北面立

驾入斋宫各引退祭日引王公至

降辇处设椶荐之西第二路镫东引百官至外壝门

外拜位左右均南上东西面序立

驾过引王公随豹尾班後行右翼至内壝门石门相

对止左翼至神路左止竢

驾出更衣大次引左翼王公随进内壝门左门右翼王公进内壝门右门至堦下各就拜位引百官各就拜位均东西上南向序立进俎送祝帛时引王公避立於两旁大镫左右礼成引王公避立於

坛北左右角竢望瘗礼成出外壝门引王公随出百官

以次退如

驾至斋宫引王公百官豫出至外垣西门外左翼於

门北右翼於门南东上序立候

驾过王公从百官以次退如

驾不宿斋宫祭日引百官各就拜位引王公等於坛

内垣北门外

降辇处设椶荐之西左翼在北右翼在南均东上序

立候

驾过引左翼王公随入左门右翼王公入右门各进内外壝左右门至拜位行礼礼成引王公仍於原进各门出○遣官引百官仪同

南郊○飨

太庙设王公拜位於阶上对第一成东西阑版第二柱左右重行百官拜位於阶下对两庑南第四楹左右名四行

午门鼔严引百官先入於两庑前北上东西面序立引王公於

庙街门外左翼在南右翼在北各对朝房第二楹均东

上左翼北面右翼西面立候

驾至南北面立

驾过由街门左门引进左翼随豹尾班後行进左门

右翼进右门至桥南立候

驾入戟门引王公随进由东西阶升至一成阶上各就拜位引百官各就拜位均东西上北面立送祝帛时引王公避立於中一间之东西候过复位引百官避立两庑前礼成引王公於东西阑版前北上东西面序立候

驾过引随行仍由原进门引出遣官引百官同如遇

雨引王公於

戟门内百官於左右门均东西上北面随行礼礼成引王公於门两旁戟前候

驾过由左右门引出○恭遇

皇帝亲祗告於

中殿王公陪祭百官均於

午门外朝服祗候送迎豫日设王公拜位於

中殿前阶上左右重行祭日引王公等随入戟门左翼

随豹尾班後行由

前殿左升东阶引右翼相对左翼行由

前殿右升西阶各就拜位东西上北面立随行礼送祝帛时避立两旁礼成引两翼王公於东西阶之南均北上东西面立候

驾过随行仍由原路引出○祭

社稷坛设王公拜位於拜殿之南嵌设拜石左右重行百官拜位於拜殿两旁嵌设品级拜石左右各四行

午门钟鸣前豫引百官由

社稷街门南门入至拜殿两旁左翼在左右翼在右

南上东西面序立引王公於

阙右门外左翼在南右翼在北西上对面序立候

驾过随豹尾班後行由坛北门入左翼随进东门由戟门拜殿东右翼进西门由戟门拜殿西至拜位引百官各就拜位均南向序立送祝帛时引左翼王公避立东旁引右翼王公退立拜殿阶下候过引复位望燎时引左翼王公退立於内壝左墙角右翼王公於拜殿西百官之前立望燎礼成候

驾过引王公随行引百官以次由原路出遣官及祷

雨祈谢引百官行礼同○春分朝

日豫设王公拜位於内壝门内阶下对第一红镫左翼在南右翼在北左右重行设百官拜位於内壝门外左右各四行祀日坛内钟鸣引百官由坛门入至内壝门外左翼序於拜位东上北向立右翼序於神路之东南上西向立引王公於坛北门外左翼左西右翼在东均南上东西面序立候

驾过引随豹尾班後行左翼王公随进内壝门左门右翼王公进内壝门右门至堦下各引就拜位引百官各就拜位均南北上东面序立送祝帛时引王公避立於两旁南北面立侯过仍引复位立礼成引王公退立於坛左右角百官退立於内壝墙角候

驾过引王公随行引百官以次退○秋分夕

月祀时坛内钟鸣引百官由坛门入至内壝门外左翼序於神路之东南上西向立右翼序於拜位西上北向立引王公於坛北门外左翼在西右翼在东均南上东西面序立候

驾过各引就拜位南北上西面序立余仪与朝日同○飨

先农豫设王公拜位於坛下大镫之北左右重行设百官拜位於乐悬之南左右各四行均东西上北面坛内钟鸣引百官入右翼序神路西东面左翼序於甬道之南北面引王公於坛外垣东门内左翼在北右翼在南均东上南北面序立候

驾过引随豹尾班後行至坛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均东西上北面立送祝帛时不引避礼成引王公百官退出西门更衣候从耕○乾隆六年覆准

皇帝亲祭

先农坛左班执亊陪祀各官先就甬道之南北面立日坛右班官先就甬道之西东向立

月坛左班官先就甬道之东西向立均竢

皇帝至拜位各趋就班次庶於典制更觉严肃至各

坛庙执事陪祀各官原毋庸辗转向於

皇帝未祭之前各按班次相向正立以昭诚恪帝王庙设王公拜位於阶上对左右石阑第二柱左右重行设百官拜位於阶下相对两庑第二楹左右各四行均东西上北面庙内钟鸣引百官各就拜位北上东西面序立引王公於庙门外左翼在门东西上南向右翼在门西北上东向序立候

驾过随行由左右门入由中阶左右升各就拜位引百官各就拜位均东西上北面序立送祝帛时王公避立於中一间之东西礼成引王公退立於东西石阑版之前引百官退立两庑前均北上东西面序立候

驾过引王公随行百官以次退

视学释奠於

先师引王公於庙街门外之西左翼在南右翼在北

东上南北面序立候

驾降舆由中门入引王公於左右门入设位行礼与帝王庙仪同

天神坛

地祗坛

太岁殿祈雨报谢引百官於坛下分班陪祀

先医庙太医院医官陪祭

贤良

昭忠祠各後裔陪祭均鸣赞官引礼

驾诣兴京恭谒

永陵自下马处引王以下三品以上官进至

启运殿之左右均东西上北面序立随行礼毕引王公於殿後百官於左右均北上东西面立

皇帝祭酒时随行三叩礼兴候

驾过随出至

盛京恭谒

福陵自下马处引王公三品以上官进至

隆恩殿之左右恭谒

孝陵自下马处引王公三品以上官随行左翼由隆恩门左门右翼由右门自

隆恩殿左右至

陵寝门王公於门外百官於

隆恩殿左右均东西上北面立随行礼毕引王公於门

外引百官於

隆恩殿左右均北上东西面立鸣赞二人进至左右门

皇帝祭酒时传示随行三叩礼毕退下引王公百官

近左右垣立候

驾过随出祭日设王公拜位於

隆恩殿阶上铜鼎左右重行设百官拜位於阶下对两庑第二楹左右各三行引王公於东西厢之前百官於东西厢之南

驾至幄次豫引百官由左右门入至两庑前东西面

北上序立候

驾过引王公随行左翼由左门随入右翼由右门入由正面左右阶升至阶上於左右石阑前北上东西面立献茶毕

皇帝就拜位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东西上北面序立送祝帛时引王公避立於中一间之东西引百官避立於两庑前候过引王公复原位立礼成引王公仍退立左右阑前序立

驾由东阶降引左翼王公由东阶引右翼王公由西

阶降至

陵寝门外东西面序立祭酒时行礼一如谒

陵仪各

陵礼同至

孝贤皇后陵寝引王公百官随行

驾乘舆进大门引王公於大门东西阶升至阶上虚神路引百官於桥南对东西厢前均东西上北面行三跪九叩礼毕引王公於门阶上百官於两厢前东西面北上序立鸣赞二人进至门下

皇帝祭酒时内监由内传出传示王公百官行三叩

礼毕引王公退至阶下序立候

驾过随行

廵幸送迎

车驾顺治初年定

车驾廵狩省方由

午门出入均鸣钟左翼王公百官在左右翼王公百官在右跪候送迎由

东华门出入左翼在北右翼在南由

西华门出入左翼在南右翼在北由

神武门出入左翼仍在左右翼仍在右咸蠎袍补服如设卤薄由寺传知王公百官咸朝服○又定凡

廵幸经过之处文官知县以上武官守备以上咸於

百里内迎送由寺请

旨传示各官咸朝服在路右百步外跪候

驾过将各官名籖启奏引至

行宫网城门外行三跪九叩礼【不赞】次日

驾启行仍朝服在路右百步外跪送如有行礼失仪及送迎不到者由寺指名题参交该部议处

驾回京日各官跪迎同○康熙五十一年奉

旨朕出廵时武职千把总以上皆来迎接文职只有掌印官迎接嗣後朕出廵时同知通判州同州判以下皆令来迎○乾隆十六年

谕向例銮舆廵幸经过地方官员应行接驾由鸿胪寺具奏里数请旨临时该寺率领接驾至驻跸後复奏闻行礼朕入疆考绩地方大吏随营行走不时召见即州县各官凡有承办差务者业已於道旁随便跪接此皆不在率领接驾行礼之列其率领行礼者非散员即武弁教职充数之人此何为者而鸿胪寺官员先期传示不免滋扰嗣後凡应接驾人员只令鸿胪寺在京奏请里数得旨行知其一切繁文及接驾後赴鸿胪寺投递职名槩着停止以示朕行简务实之意钦此

一简选鸣赞序班顺治初年定考取满洲鸣赞由鸿胪寺唱试送礼部选择正陪仍由寺移送吏部选取序班由礼部行文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提学起送到部会同本寺堂官选择由礼部咨送吏部补授汉鸣赞员阙由见任序班内选送吏部题补其满汉鸣赞等官请假丁忧等事均由寺掌行○又定鸿胪寺官生阙礼部将应承袭之人劄寺肄业遇外国来使行礼该馆官生导引○康熙四十四年题准满汉鸣赞及汉序班员阙由寺选择拟定正陪径送吏部○雍正三年定选取满鸣赞由寺於八旗笔帖式候补笔帖式恩监生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库使亲军前锋护军满洲举人副榜贡生内遴选引

见补授○六年覆准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生员具呈愿考序班者令取同乡京官印结注明委系亲身字様由寺验明简选留寺学习竢有应补之阙移咨学政察取册结补用以杜冒滥其有迭催不赴考之各生由寺察出除名仍令归学肄业○乾隆二年奏准司宾序班并肄业官生一无所事均请裁汰○七年奏准本寺额设满鸣赞官十有六人汉鸣赞官四人序班六人以供唱赞引礼之用而典礼需用官员多少不一恭遇

万寿元日冬至三大节用官二十余人

躬耕耤田用官三十余人此外典礼用官无多额设之员尚可裁省汉鸣赞官四人应裁去二人序班六人应裁去二人共留汉官六人并满鸣赞官二十二人凡典礼执事已足敷用恭逢

大典需用多人之时本寺有学习生员即可与见任之人一例委用其所裁四人照例咨送吏部对品改补○九年议准在寺学习行走之四省生员以十有二名为定额不得额外多留以滋冒滥○十一年奏准在寺学习之四省生员十有二名应均平酌定直隶额取六名山东山西河南各二名○十七年奏准山东山西河南三省离京稍远在寺学习者行走维艰且声韵各别土语难变学习唱赞时虽极力教演究难合式惟直隶近居

京师该生等行走不致拮据其声音唱赞亦易合式应将山东等三省额设生员六名裁去四名止留二名合直隶原设六名共八名一并归於顺天学政咨取○二十年奉

旨向来简选鸣赞等官新满洲乌喇齐等皆不与伊等国语纯熟字音准切将伊等简选尚属合宜着交该衙门嗣後简选鸣赞等官将东三省新满洲乌喇齐等一并简选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五十六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