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第十九章 中國大陸政權的改變(一九四五至一九五○)

第一節 戰後國共之爭、中俄東北交涉

一、赫爾利斡旋國共問題

促成國共和解,統一中國武力,一致對日作戰,為美國的主要願望。一九四四年九月,赫爾利到重慶之前,特取道莫斯科,以期明瞭蘇俄的態度。史達林知道中共尚無法取代國民黨,應先成立聯合政府,確定中共的地位,繼續控有華北,事實上造成兩個中國,仍讓國民黨居統治之名,以安美國之心。莫洛托夫告訴赫爾利,中共並非真正的共產黨,蘇俄和它並無聯繫,更不願中國分裂。美國若能助成中國團結,軍事、經濟改善,蘇俄將至感欣慰。赫爾利信以為真,據以轉告蔣主席。蔣一向認定中共為蘇俄的工具,莫洛托夫既有此表示,倘能透過美國,與中共達成協議,自為所願,希望赫爾利斡旋。赫爾利與中共代表林祖涵數度會晤後,於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七日飛延安,與毛澤東議定了五項原則,包括;國民政府改組為聯合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組為聯合軍事委員會;聯合政府一本三民主義,創設一民治、民享、民有的政府,提倡進步與民主,保障人民的各種自由權,聯合政府及聯合軍事委員會承認一切抗日軍隊,此項軍隊應服從聯合政府及聯合軍事委員會命令;所有中國得自友邦的供應品,應公平分配,聯合政府承認國民黨、中共與一切抗日政黨的合法地位。十一月十一日,赫爾利返重慶,周恩來同行。

是年九月,國共談判不成,中美關係緊張,蘇俄大使館武官羅申(N.V. Roschin)訪蔣經國,告以史達林欲與蔣主席相見。蔣主席稱“斯如有意,余亦樂從”。史達林將消息透漏給美國駐俄大使哈里曼,謂蔣要求和他會晤。十一月十八日,赫爾利詢蔣,“究為何事,擬與史達林相見”。蔣將經過說明,遂作罷論,免招誤會。

對於赫爾利、毛澤東的協議,蔣拒不同意,說是不能將政權交與聯合政府,應還之於民,另提三項對案:整編共軍,列為正規國軍;承認中共為合法政黨,中共應全力擁護國民政府抗戰及戰後建國,將一切軍隊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管轄,中共將領得參加軍事委員會;國民政府之目標為實現三民主義,建立民有、民享、民治的國家,除為對日作戰之安全所必要者外,對於人民自由均加保障。

中共大為不滿,十二月七日,周恩來離重慶返延安。政府另擬三項具體辦法,作為中共參加政府的條件。一為在行政院內設置戰時政務委員會,容納中共及其他政黨代表,構成戰時內閣,為決策機關。二為在軍事委員會內容納中共人員,由政府、中共與美方代表組成三人委員會,商討共軍改組及補給問題。三為對日作戰期間,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指派一美國軍官為總司令,政府及中共各一人為共軍指揮官。赫爾利時已任美國駐華大使,一再勸周恩來、毛澤東來重慶續談。毛要求改在延安舉行,周要求先釋放政治犯、撤退包圍共軍之國民黨軍隊,取消壓迫人民的法令、停止特務活動,以示政府對於統一民主的誠意。

一九四五年元旦,蔣主席宣布提早召開國民大會,實施憲政。赫爾利致電毛、周,願與行政院長宋子文等去延安面談,將原則商妥後,毛、周同來重慶完成協定。毛婉辭謝絕,主由國民黨、中共、民主同盟及無黨、無派人士舉行國是籌備會議。周因赫爾利的電促,一月二十四日,復至重慶,要求舉行黨派會議,討論改組政府及施政綱領,俟聯合政府成立,中共即將軍隊交出,與其他所有軍隊由新的軍事委員會整編,不接受政府提議的中共參加政府的辦法。赫爾利勸蔣在政治方面再作讓步,求取對共軍的控制。同時告周,美國物資只予國民政府,關於中共的援助,必須經過國民政府。二月三日,政府允邀各政黨代表及無黨派之社會領袖,組織政治協商會議,考慮結束訓政,實行憲政步驟及施政綱領與軍隊統一問題。中共仍不同意,二月十五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說明半個月來中共之拒絕政府提議的原因,一為共軍移交政府,等於移交國民黨;二為國民黨堅持其一黨專政不能結束,所謂讓步無何意義。並指摘政府拒絕建立聯合政府及聯合統帥部。次日,周回延安。赫爾利旋亦返美,期明雅爾達會議的實情。

毛澤東堅持聯合政府主張,蔣認為中共仍欲推翻國民黨政權,如不將軍隊交出,一旦蘇俄對日作戰,必支持中共,情況更不堪設想。三月一日,蔣發表演說,定於十一月召開國民大會,還政於民,不能還政於聯合政府。一俟中共同意改編共軍,交還地方政權,即予以合法地位。這時中共對於雅爾達會議的內情已有所聞,知道不久蘇俄即可參加對日戰爭。三月九日,周恩來分函政府代表及赫爾利,反對召開國民黨控制的國民大會,必須召開黨派會議,成立聯合政府。赫爾利離重慶後,三月二十八日,代辦艾哲森致電國務院,主給中共以租借物資,迫蔣對中共讓步,使中共參加政府,達成國共軍事合作,以免中共尋求蘇俄的支持。謝偉思復去延安晤毛澤東,其後強調惟有實現聯合政府,中國方克由和平途徑進入憲政,並盛讚中共的成就。

赫爾利為再判定蘇俄的態度,自華盛頓返重慶時,又過莫斯科。四月十七日,會晤史達林,說明美國對華政策為支持蔣的領導,建立一統一、自由與民主的政府,統一所有武力,擊敗日本。史達林表示同意,稱道蔣為愛國志士。美國駐俄大使哈里曼懷疑史達林的誠意,認為他不會與蔣永久合作,蘇俄參加遠東戰爭後,必盡量利用中共、支持中共。美國國務院因訓令赫爾利,謂史達林對華政策,將依其利益而修改,應切實告蔣在蘇俄參加遠東戰爭前,及早從事軍事政治的統一。

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共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月二十四日,毛澤東發表長達四萬餘字的《論聯合政府》,指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是團結的破壞者,是抗日失敗的負責者,是內戰的禍胎,必須立即廢止,及由各黨派和無黨派的代表聯合組成政府,發布一個民主的施政綱領,然後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成立正式聯合政府;如此方算是真正的統一,方算是民主的統一,方能建立一新民主的國家,一切軍隊都屬於這個國家,成為人民的軍隊。

五月,國民黨舉行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議決於十一月召集國民大會,並通過政綱及促進憲政的必要措施,限期取消軍隊黨部、學校黨部,制定政治結社法,給予政黨以合法地位,中共問題由談判解決。又通過保全領土及行政權的完整,與蘇俄友好合作。凡此均視為對中共要求的部分反應。

國民黨既然表示中共問題仍願由談判解決,六月二日,不屬於國共兩黨的若干參政員致電毛澤東、周恩來,盼繼續相商。遲至十八日,毛、周電覆,拒絕前來重慶。七月一日,褚輔成、左舜生、傅斯年、黃炎培、冷遹、章伯鈞六參政員飛往延安,停留三日,中共要求取消十一月召集國民大會之議,先行召集政治協商會議。毛澤東復對左舜生、章伯鈞說:“蔣先生以為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我不信邪,偏要出兩個太陽給他看看。”他不僅定要與蔣一較高下,對於赫爾利的美國不以武器給中共,只支持國民政府的談話,尤為憤激,說是“我這幾條爛槍既可同日本人打,也可以同美國人打。第一步,我先把赫爾利趕走再說”。不僅可見其意氣之盛,亦可見其恨惡赫爾利之深。赫爾利以為他是在等待中俄莫斯科會議的結果。

二、重慶會談紀要

日本投降之後,國民政府的迫切問題為迅速派兵接收淪陷區,收繳日軍武器。但是政府軍的主力大都遠在西南、西北,調動需時。中共為與政府競爭,正要乘此大好時機,放手擴大解放區,增強實力。華北、華東為日軍的主要佔領區,亦為共軍的麇集地,距北平、天津、太原、濟南、青島、徐州、開封、南京、上海、蘇州、杭州均較政府軍為近,廣州附近亦有少數共軍。政府恐共軍捷足先至,八月十一日,蔣委員長發布命令:一要各戰區司令長官依照計劃推進,二要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就原地駐防待命,勿再擅自行動;三要各地偽軍維持治安,不得擅自遷移駐地,或受任何部隊改編。同日,朱德以延安總部總司令名義令山西、河北、山東、綏遠共軍進向察哈爾、熱河、遼寧,配合蘇俄及外蒙軍作戰,亦即搶先進入東北。八月十三日,毛澤東對幹部演說,指蔣謀發動內戰,“寸權必奪,寸利必爭”,中共已進行了充分準備,決“針鋒相對,寸土必爭”。“蔣雙手執刀,我們也要拿起刀來。蔣與美國勾結,在華東佔有優勢,上海、南京、杭州各大城將為所得,中共對華北必須力爭。”另由朱德正式拒絕蔣的命令。

八月十日,美國陸軍部命在華美軍總司令魏德邁協助國民政府受降。十四日,同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指定中國戰區(東三省除外)及台灣,越南北部日軍向蔣委員長投降。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與南京偽政府均表示服從。蔣為便於解決與中共的歧見,八月十四日,電請毛澤東前來重慶,共商國是。十五日,朱德以中國解放區總司令名義致牒美、英、俄駐華大使,聲言國民政府不能代表中國解放區接受日、偽軍投降與受降後之協定條約,延安總部有權根據盟國規定辦法接受日、偽軍投降,有權派代表參加盟國受降工作,並參加和平會議及聯合國會議,請美國停止對國民政府之援助。另電岡村寧次,令日軍分向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廣東)中共將領投降。十六日,復向蔣委員長提出六項要求,包括:接受日、偽投降與締結受降協定條約時,須先得解放區之同意;共軍所包圍之敵軍由共軍受降;國軍所包圍之敵軍,由國軍受降;立即召開各黨派會議,成立聯合政府;餘與昨日對美、英、俄大使的聲明相同,措詞則極強硬。同日,毛澤東覆蔣,俟對朱德的要求表示意見後,再考慮相會問題。二十日,蔣再電敦促,說明朱德要求不便接受。二十二日,毛允先派周恩來赴渝。二十三日,蔣三次去電敦促。二十四日,毛稱願與會見,共商和平建國大計。

毛的態度之所以一變,一是鑑於國際情勢。美國始終希望國、共合作,使中國的統一實現,成為東亞的安定力量,絕不願重起內戰。毛如堅拒蔣的邀請,必不為美國所諒,美國對國民政府的援助,可能益為積極。蘇俄縱令支持中共,終有其限度,因其尚無原子彈,決不敢冒大戰危險。何況中俄友好同盟條約已訂,如國共關係全面破裂,蘇俄所得的極大權益,將難順利享受。如國共能達成協議,不僅一切安然無恙,甚至可能再有其他收穫,特別是有關東北的經濟事項。據說史達林曾對中共暗示,今後仍將予以支持。二是鑑於國內情勢。近年國民黨雖常受人指摘,對中共亦不盡抱好感,戰後舉國殷望和平,中共同以此標榜,蔣既採取主動,中共若閉門不納,必失去人心,毛若接受邀請,苟談判不成,可將責任推於國民黨,最少為雙方共負,中共不致完全輸理。若談判獲成,中共有了合法地位,不僅現有的轄區可保無虞,且可擴張,並名正言順的在全國展開政治活動。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委員會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要求國民政府承認解放區的民選政府及抗日軍隊,制定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接受日軍投降地區,公平合理的整編軍隊,承認各黨派合法地位,召開各黨派及無黨派代表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凡此均為其後國共談判的中心問題。

八月二十七日,赫爾利與政府代表張治中飛延安,次日,陪同毛澤東抵重慶,周恩來同行。二十九日,蔣主席正式接見。當晚政府代表張群、張治中、王世傑、邵力子與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開始會談,初為交換意見階段,即第一階段。九月四日起,商談實際問題,即軍隊比例與地方政權問題。五日,毛告《大公報》記者,內戰定可避免,國是以政治會議解決。會談期間,中共採攻勢,政府處於守勢,相持不決。九月十三日,毛發表談話,盼談判有良好結果;十八日,在參政會茶會致詞,謂今後當為和平發展、和平建國的時代,必須團結統一,杜絕內爭,各黨派在國家一定方針與蔣主席領導之下,徹底實行三民主義,建設現代化的新中國,並高呼三民主義萬歲,蔣主席萬歲。二十一日,會談第二階段結束,一無眉目,原擬的公報不克發布,已面臨僵局。二十七日,會談第三階段開始。十月一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致電蔣、毛,謂國共兩黨不當只談地區、軍額,一黨專政,固須中止,兩黨分割,亦難為訓,應速成立立憲政府。十月三日,會談第三階段結束。十月十日,簽訂三個《會談紀要》,中共稱之為《雙十協定》。一為關於建國基本方針,雙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為基礎,並在蔣主席領導之下,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徹底實行三民主義。又同意蔣主席所倡導之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黨派平等合法為達到和平建國必由之途徑。

關於政治民主化問題:一致認為應迅速結束訓政,由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及召開國民大會問題。中共方面主張重選國民大會代表,展緩召開日期,修改組織法、選舉法和憲法草案。政府方面表示國民大會已選出之代表應為有效,名額可以增加。結果雙方同意,提交政治協商會議解決。又同意保障人民身體、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現行法令當依此為原則,分別廢止或修改。政府承認各黨派平等合法地位,準備釋放政治犯。雙方又同意積極推行地方自治,實行由下而上的普選。

關於軍隊國家化問題:中共方面提出,政府應公平合理的整編全國軍隊,確定實施計劃,並重劃軍區,確定徵補制度。在此計劃下,中共願將所領導的抗日軍隊縮編為二十四個師至二十個師,並將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的抗日軍隊著手復員,將應編部隊逐步撤至隴海路以北及蘇北、皖北解放區。政府方面表示,此次商議之各項問題,果能全盤解決,則中共領導之抗日軍隊可縮編至二十個師,駐地問題,可由中共提出方案,討論決定。中共方面提出,中共及地方軍事人員應參加軍事委員會工作,政府應保障人事制度,任用原部隊人員為整編後部隊的各級官佐。政府方面表示願商詳細辦法。中共方面提出,解放區民兵一律編為地方自衛隊。政府方面表示,視地方情勢有必要與可能時,酌量編置。為具體計劃上述各問題起見,雙方同意由軍令部、軍政部及第十八集團軍各派一人,組織三人小組進行之。

關於解放區地方政府問題:中共方面提出,政府應承認解放區各級民選政府。政府方面表示,解放區名詞現已成為過去,全國政令必須統一。中共方面提出第一方案,主按現有十八個解放區情形,重劃省區和行政區,即以原有民選之各級地方政府名單呈請中央加委。政府方面表示,在全國軍令政令統一以後,可考慮中共所薦之行政人選,收復區內原任行政人員,可依其能力與成績,酌量使其繼續為地方服務,不因黨派關係而有所差別。中共方面提出第二方案,請中央於陝、甘、寧邊區及熱河、察哈爾、河北、山東、山西五省委任中共推選之人為省府主席及委員,於綏遠、河南、江蘇、安徽、湖北、廣東六省委任中共推選之人為省府副主席及委員,於北平、天津、青島、上海四市委任中共推選之人為副市長,於東北各省允許中共推選之人參加行政。經討論後,中共方面請委任省府主席及委員者,改為陝、甘、寧邊區及熱、察、冀、魯四省,請委為省府副主席及委員者,改為晉、綏兩省,請委為副市長者,改為北平、天津、青島三市。政府方面表示,中共對於其抗戰卓著勳勞,且在政治上具有能力之同志,可提請政府決定任用。於是中共改提出第三方案,由解放區各級政府重新舉行人民普選,選出之省、區、縣級政府,一律呈請中央加委。政府方面表示,縣級民選可以考慮,省級民選須待憲法頒布後實施,目前只能由中央任命之省政府前往各地接管行政。中共方面提出第四方案,各解放區維持現狀,留待憲法規定民選省級政府實施後,再行解決,目前則規定臨時辦法,以保證和平秩序之恢復。此項問題,可提交政治協商會議解決。政府方面謂政令統一必須提前實現,仍盼商得具體方案。中共方面同意繼續商談。

關於受降問題:中共主張重劃受降地區,參加受降工作。政府方面表示,在共軍接受中央命令之後,自可考慮。

中共對於此次談判,表面上似甚滿意。十月九日,毛澤東在張治中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上致詞,“要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建立一和平、自由、民主團結、統一富強的中國。我們的合作是長期的合作”。“中國今日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和為貴],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錯的。”他對國家前途樂觀。《解放日報》一再說國共會談已獲重要成果,必須使其實現。但是雙十協定不曾解決關鍵的具體問題。政府的一貫立場為軍事、政令的徹底統一,其他均可對中共寬容,中樞可讓,地方不讓;政治可讓,軍事不讓。中共的方針是中樞要爭,地方及軍事更要爭。毛之允許放棄南方若干地區,是由於力有不足,難以抵抗政府的壓力。至於北方根據地,不僅必須確保,且要大事擴張。毛回至延安後,十月十七日,對幹部報告,說是“解放區問題沒有解決,軍隊問題實際上也沒解決,已達成的協議,只是紙上的東西,要使其成為現實的,還要經過很大的努力。解放區有一萬萬人民,百萬軍隊,兩百萬民兵,任何人不敢小視,以往尚未被人消滅,何況現在?人家打來,我們就打”。一九三七年對國民黨讓步,實現了全國抗戰,這次雖讓出了南方若干地區,在北方則絕對不讓。軍隊縮編須與國民黨保持六與一或七與一比率,人數雖然縮減,但一枝槍、一粒子彈,都不能交出。

三、受降之戰

國共會談紀要中關於受降問題,等於懸案,毛澤東所說的解放區問題沒有解決,即指此而言。此一問題,關於今後勢力消長極大。因為有權受降,自可派兵接收日軍佔領區,而日軍佔領區與中共的解放區甚難劃分清楚。中共亦要爭取受降之權,接收日軍佔領區,提議停止一切武裝衝突,各部隊暫留原地,即是不許政府軍進入日軍佔領區。政府方面表示衝突自須停止,只要共軍不阻止政府行動,即無問題。因中共拒絕,未列入會談紀要,遂成為國共衝突的最大原因。

日軍投降後,華北、華東的大城,仍由日偽軍駐守,等待政府軍到達,距離共軍較近、日偽軍較少的大小百餘城鎮,如威海衛、煙台、張家口等,兩週之內,均為共軍佔領。華北鐵路多由共軍控制或在共軍包圍之中,為阻止政府軍前進,遭受破壞的,長達一千四百餘里。毛澤東去重慶的前二日,命令共軍繼續攻勢,盡可能奪取或切斷鐵路,廣佔鄉村城市,不久控有蘇北、山東、河北、山西、綏遠的絕大部分及察哈爾全省、遼寧一部。毛澤東到重慶後,戰鬥仍未停止。政府軍得美國空運、海運的協助,運抵南北各大城,美國海軍陸戰隊亦分駐華北軍事要地。政府軍傅作義部收復歸綏等城後,續向綏東,為共軍拒退。閻錫山軍在晉東南地區失利。華東、華中政府軍雖比較得手,山西、河南、蘇北的近百座城鎮則為共軍所佔。平漢鐵路北段、隴海鐵路東段及同蒲鐵路均被切斷,太原、開封、安陽被圍。毛離重慶後,周恩來與政府代表續行談判。政府要求恢復鐵路交通,中共要求停止進兵、進佔,政府如向平、津運兵,須經協商。十月底,政府軍孫連仲部自河南沿平漢線北上,行抵河北磁縣、邯鄲遭共軍劉伯承部襲擊,一個軍叛變,兩個軍覆沒。政府代表主張雙方部隊暫各駐守原地,中共在鐵路線上之部隊移駐十公里以外,政府不派兵進駐,如在華北各鐵路運兵,允共同商定。中共要求政府軍自進佔區及鐵路線撤退,保證不再進攻解放區。毛澤東在延安告訴記者,謂不許政府在鐵路上運兵,為有效的制止內戰的武器之一。要恢復交通,必須先解決受降、處置偽軍、實行解放區自治三問題。已進入各解放區及其附近的政府軍應立即撤回原防,由解放區軍隊接受敵人投降和駐防各城市與交通線,全部偽軍繳械遣散,承認解放區的人民民主自治。政府主將恢復交通、避免衝突事件,提交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共軍猛攻綏遠包頭、歸綏,鄂、豫交界,蘇北、山東、河北、山西境內激戰不已。

十一月,中共中央命解放區動員一切力量,保衛解放區,使農民普遍取得減租利益,使工人取得增加工資、改善待遇利益,同時又使地主還能生活,使工商業資本家還有利可圖,並發展生產,增加糧食和日用必需品,改善人民生活,救濟饑民、難民,發動群眾革命熱情,供給軍隊需要。蔣亦召集各地軍事長官,舉行復員整軍會議。毛所爭取的是人民的支持,蔣所重視的以軍隊為主。十一月二十五日,周恩來離重慶返延安,國共會議停頓。民主同盟號召反對內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學生罷課響應,被迫離職的雲南省主席龍雲舊部從中煽動【註:一九四五年十月二日,中央軍入駐昆明,龍雲去職】,學生與軍隊衝突,造成死傷二十餘人,加重了政府的困擾。東北的對俄交涉,尤令政府棘手。

四、中、俄東北接收與經濟合作談判

蘇俄對日本宣戰後,立即進兵東三省,並與外蒙軍南入熱河、察哈爾,七十八萬關東軍不戰而降。中國早知會有今日,為了順利的能自俄軍手中接收東北,是不得不簽訂中俄友好同盟條約的原因之一。蔣主席與赫爾利以為史達林的慾望既已滿足,不致不予履踐,似乎忽略了他對外蒙的堅決要求。他曾一再表示,不許中美的勢力進入外蒙,東北地位的重要遠過外蒙,他雖未便公開拒絕中國再有東北,但必然排斥美國的勢力。為扶持中共,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先將張家口讓交。九月初,林彪率領共軍取道熱河,疾趨遼寧;自山東煙台渡海,經旅順、大連北上的共軍尤多。

中國政府為處理東北接收善後事宜,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及政治、經濟兩委員會,劃東北為九省,先後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兼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為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擬先接收行政,不必等待軍隊到達。十月一日,蘇俄大使彼得羅夫照會中國外交部,謂大部分俄軍可於十月中旬撤退,十月底撤畢,遠東俄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Rodin Y. Molinovsky)準備於十月十日至十五日與中國全權代表在長春會晤【註:馬林諾夫斯基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大戰時任白俄羅斯軍司令,參加史達林格勒戰役,並在中歐擊敗德軍】。外交部告以中國軍隊將由美船運至大連上岸。五天後,彼得羅夫稱,大連為運輸商品港口而非運輸軍隊港口。

十月十二日,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抵長春,翌日與馬林諾夫斯基會談,詢問蘇俄撤兵程序,說明中國接防計劃,部隊將在大連、營口、葫蘆島、安東港上岸,要求恢復鐵路交通,設立哈爾濱、瀋陽、大連航空站,撥借軍火、輪船、飛機,接收行政,開設銀行。馬林諾夫斯基態度傲慢,說是南滿駐軍自十一月二十日起北撤,三十日,撤至俄境。大連為自由港,中國軍隊不能使用,營口、葫蘆島、安東港情況不明,中國軍隊應由陸路運入。設立航空站、撥借輪船、飛機、接收行政、開設銀行須請示莫斯科,經濟問題可派人商洽。中國在東北的秘密組織必須停止活動,否則將採嚴厲措置。他不僅將南滿撤兵延遲一個月,且不許中國軍隊由海口登陸,明知鐵路交通被共軍阻斷,反勸中國軍隊由陸路運入,目的在阻撓接收,迫令承認其經濟要求,並予共軍以發展便利。十月十五日,馬林諾夫斯基對蔣經國說,對以往幫助日本,現在投效國民政府的東北人,須加注意,意即不可錄用,結果使其對國民政府失望,轉投中共。又說日本雖然戰敗,不難死灰復燃,須預為防範,意即中國須與蘇俄合作,防止日本再起。

十月十七日,第二次會談,中國提出的主要事項:一為海運兩軍在大連登陸,希望協助;陸運兩軍由山海關進入,希望早日修復山海關至瀋陽間之北寧鐵路;二為先空運憲兵、警察至各大城市,並收編保安團隊;三為派員至主要城市視察;四為接收交通事業及滿洲國日本經營之工業。馬林諾夫斯基答稱,中國應俟俄軍撤退後,再行接防。軍隊可由營口、葫蘆島登陸,惟蘇俄在此兩地無強大兵力。山海關至瀋陽鐵路可早日修復,俄軍撤退前四五日,中國可空運少數憲兵。至於改編保安團隊、派員視察,須請示莫斯科,鐵路電訊及其他電業尚不能交,日人所辦工廠應視為俄軍戰利品。他雖擔保交通線內不容有非正式軍隊,但未擔保交通線以外。蔣主席命熊式輝等堅持大連登陸,積極恢復北寧鐵路交通,復親告彼得羅夫,願藉俄船運兵,不用美船,請轉告史達林。

十九日,第三次會談,熊式輝重提大連登陸要求,馬林諾夫斯基謂可轉達莫斯科,同時勸熊返重慶面陳。二十一日,俄方仍不允華軍登陸大連,亦不得設立航空站,營口、葫蘆島可在俄軍撤退前開始登陸,中國派員往遼寧、吉林視察,惟錦州以西不能負責,亦不同意改編保安團隊。中國之力爭大連登陸,是因為該港為由海上進入東北的捷徑,蘇俄為滯延華軍的行動,始終不許,而予自山東前來的共軍以便利。

熊式輝去重慶報告後,飛返長春,決改在營口、葫蘆島登陸。二十七日,運兵船抵葫蘆島港口,遭共軍射擊。二十九日,第四次會談,馬林諾夫斯基保證營口登陸安全,但不能保證葫蘆島。錦州以南共軍為數不少【註:按林彪於十月二十八日自山海關去瀋陽,山海關、錦州之間,共軍約八千人,由羅榮桓指揮】,俄方無力左右,亦不能在營口、錦州供給鐵路車輛。空運先遣部隊至長春、瀋陽,須在俄軍撤退前三天開始,收編北方保安團隊,須在俄軍撤退之後。

十一月四日,第五次會談,馬林諾夫斯基謂營口、葫蘆島俄軍已為八路軍逼走,俄軍若採取行動,必須調回軍隊,勢將延緩撤兵期限。鐵路尚在蘇俄統一軍運組織之下,不能交收,中國軍隊盡可空運前來,即借用美國飛機亦不反對,但美方人員不能在地面工作。

十一月六日,蘇俄聽任中共在長春公開活動,熊式輝深懼發生變故。蔣主席以蘇俄狡詐,東北問題非單獨中國的問題,召熊返重慶。十一月十五日,自秦皇島上岸的中國軍隊進佔山海關。同日,蔣下令撤退東北行營並致電杜魯門,責蘇俄違約背信造成的東北局勢,不僅危及中國領土完整與統一,實已構成東亞和平與秩序的重大威脅,惟有中、美積極的與協調的行動,方能制止繼續惡化。此一舉措為對蘇俄阻撓中國接收的反擊,試探蘇俄的真實態度,希望獲得美國聲援。

蘇俄之阻撓中國接收的主要原因,是要在俄軍撤退前,合法的取得經濟特權,實現一九○一年帝俄未克完成之願。第二次長春會談時,馬林諾夫斯基明言東北日本工廠為蘇俄的戰利品。中國代表已知蘇俄對東北的資源不會輕易放手,十月二十七日,張嘉璈往晤俄軍總部經濟顧問斯拉特科夫斯基(Sladkovsky),說明中國願與蘇俄在滿洲經濟合作,使成為兩國共同市場。斯拉特科夫斯基詢以對日人在東北工業如何處理,張答應以之賠償中國損失。斯謂照此辦法,蘇俄的戰爭損失將無可分潤。張答既談合作,極望使俄方的希望得以滿足,俄方對華方︹無︺可能為之事,亦予諒解。十一月七日,馬林諾夫斯基告張:“此後工作為閣下之工作,……閣下為有思想之人,必能解決一切。但望勿為金元所左右。”意即經濟問題須先解決,勿為美國所惑,並表示以戰利品作為經濟合作的俄方財產。

行營撤退之日,蔣指示張嘉璈,如尚有轉圜之望,可與蘇俄經濟合作,張遂暫留長春。斯拉特科夫斯基要求中俄共同經營前歸日人所有工廠。張謂一部分重工業可歸中俄合辦,輕工業移交民營,斯氏表示,可以此為合作基礎。十月十七日,俄大使彼得羅夫照會外交部,中國軍隊得無限制的空運部隊至長春、瀋陽,俄軍可緩一二月撤退,以便協助中國政府在東北建立政權,目的仍在先解決經濟問題。蔣決先運部隊至長春,蘇俄果有誠意,可許其延緩一個月撤兵。三天後,斯氏正式提議組織一中俄合辦股份公司,經營前屬於滿洲國重工業株式會社及電業株式會社之事業。二十三日,張告馬林諾夫斯基,希望鐵路早日恢復,共軍撤離北寧鐵路線,中國運兵五萬來東北,政治問題早日解決,經濟工作可早日開始。馬謂蘇俄絕對遵守中俄條約,俟國軍到達,瀋陽以南俄軍再行引退,中國可先空運軍隊前來,工業合作資本俄方不超過半數。至是雙方距離接近,交涉有了轉機。張飛往重慶,請速定經濟合作方案,手訂中俄友好條約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傑,以蘇俄難再信任,深恐其獲得經濟權利,仍不許中國順利接收,則政府負責太大。宋反對俄方以所謂戰利品作為合作投資,王謂須待政治問題解決後,始可討論經濟問題。張認為如經濟問題解決,接收問題可望大部分解決,主政治與經濟並進,未得宋、王同意。

張返長春後,十二月初,與蔣經國同晤馬林諾夫斯基,要求空運一師來長春,陸運二師至瀋陽,並接收瀋陽、長春、哈爾濱。馬未表示異議,惟謂經濟合作問題須早日解決。張略述中國意見,謂俟接收完竣,俄軍撤退,方可商談。斯拉特科夫斯基謂中國一面請俄方協助接收政治機構,一面又拒絕參加已在俄掌握中之各項工業,實際上經濟合作更可有助於中國政治機構的鞏固,經濟問題如在撤兵前解決,政治問題亦隨之解決。十二月九日,張據蔣主席來電,通知馬林諾夫斯基,允將撤兵日期展至明年二月一日。對於經濟問題,謂不動產與權利不能視為戰利品。馬謂過去東北為反俄基地,俄方要求經濟合作,係為獲得本身安全,並不佔有土地,且可以部分工礦歸中國獨辦。第三國若為和平開發而有所經營,亦不反對,但對於破壞中俄友好的企圖,不能不有所警惕。斯拉特科夫斯基復稱,中俄合辦事業,除屬於滿洲重工業開發會社及滿洲電業會社之工業外,須加入屬於關東軍經營之工業。總計煤礦、鐵礦、鋼鐵廠、機器製造廠、非金屬工業、化學工業、磚廠、水泥廠、鹽場,共七十三單位,又民用機場八處,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由俄方任之,華方副之。十二月中旬,張飛南京與蔣主席、王世傑商定該月內接收長春、瀋陽、哈爾濱、大連,下月初接收各省政府,戰利品問題改為由中國酌予俄方酬勞,作為補償延期撤兵費,合辦事業應分成若干單位,電力不在其內,待撤兵完畢,再公開談判。張返長春後,以之告知斯拉特科夫斯基。

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對於史達林、莫洛托夫的保證,初頗抱信心,以為中共可望與國民黨合作。毛澤東到重慶後,赫爾利返國報告。不料雙十協定雖已簽字,國共衝突依然不停。十一月十四日,赫爾利發表聲明,責中共武裝部隊違背波茨坦宣言及遠東盟軍統帥的日軍向國民政府投降的規定。東北接收被阻,使他愈感難以有為,十一月二十七日,再發表聲明,抨擊國務院、重慶美國大使館、東京遠東盟軍總部的職業外交家對於他的努力從中作梗,蓄意破壞,致不能行其所志,憤而辭職。杜魯門改以資深望重的馬歇爾元帥為駐華特使,決定緩撤在華陸戰隊,加運華軍赴華北、東北,設置駐華軍事代表團,協助中國整軍。留在中國的美軍陸戰隊共九萬人,陸戰隊三師,分駐青島、天津及北寧鐵路西段,支援國軍接收東北,並防衛華北。史達林對於美軍單獨佔領日本已有芒刺在背之感,更忌其插足東北。十二月十六日,美、蘇、英三個外長會於莫斯科,莫洛托夫提出華北美軍問題,主張在華美軍、俄軍同時撤退。《真理報》說俄軍留駐滿洲,較任何外國軍隊留駐華北更有理由。二十八日,三國外長公報,滿洲俄軍延至二月一日撤退,華北美軍俟在華日軍解除武裝並遣送後撤退。

十月杪,史達林準備與蔣主席直接商談,先邀蔣經國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蔣經國以蔣主席私人代表身份赴莫斯科,與史達林兩次相晤,一在三外長公報發表的前三天,一在一九四六年一月十四日離去之前。史達林表示如下:一、關於東北經濟問題,戰利品字樣不能取消,合辦企業不能分為若干公司,一切在撤兵前商談,撤兵後發表。二、希望中俄和平共處,贊成中、俄、美合作,但反對門戶開放政策,因為門戶開放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手段。三、堅決反對第三者的勢力進入東北,中國應採取不偏不倚的獨立政策,如將美國勢力排出,由中俄合辦東北工業三十年,可命中共服從蔣主席的領導。四、美國如在中國有一兵一卒,東北問題即不能解決,美國如不在東北取得利益,蘇俄亦可作必要讓步。五、國民黨可與共產黨共存,無共產黨則國民黨將日趨腐化,有兩黨競賽,終必有一黨獲勝。六、中國佯與俄親善,暗實反俄,如此無法永久。最後是希望蔣主席訪問莫斯科,或在中俄邊境相會。蔣主席徵詢馬歇爾的意見,馬歇爾說;如有助於中俄邦交,無不贊成。蔣以史達林一向反覆,如接受邀請,不僅難有所得,反影響中美關係,況中國正欲借美國之助以解決東北問題,史達林的要求又斷斷不能接受。

一九四六年一月上半月,長春、瀋陽、哈爾濱市長就職,保安隊開始空運長春,國軍二千餘人入駐瀋陽,接收有了曙光。外交當局對於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尤感欣慰,認為美俄僵局打開,今後蘇俄不易自由行動,東北撤兵在望。不意形勢忽而逆轉,共軍進攻營口、鞍山,吉林保安隊被俄方繳械,撫順煤礦接收委員張莘夫一行七人遇害,馬林諾夫斯基警告張嘉璈,如經濟問題不獲解決,將不能預測撤兵日期。對於蔣主席夫人來長春慰勞俄軍,授勳蘇俄將領,避不與見。一月二十五日,張提出經濟合作方案,部分重要工礦,由兩國合辦,有關國家資源者,中國佔百分之五十一,其他各佔半數。斯拉特科夫斯基表示,為消除滿洲對蘇俄威脅,重要工礦電力均須合辦,否則無法接受中國辦法。

張以撤兵日期即屆俄軍尚無撤離長春跡象,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將告結束,中俄交涉如再拖延,勢必摻入國共問題。共軍日長月大,一旦決裂,國共勝負難以預料。馬林諾夫斯基仍欲於撤兵前解決經濟問題,二月一日,與張會談,各自提出最後方案,張並再詢撤兵計劃。馬稱如照中國辦法,剔出供給軍用的煤礦、鐵廠、電廠,則根本不必談合作。中俄決不至作戰,但懼有狼披羊皮的外國勢力進入滿洲。俄軍留此為幫助中國完成接收工作。空運長春,及開入瀋陽的軍隊,決不能鞏固中國在滿洲之勢力,因第八路軍及其他武力號稱五十萬人,中國須自行解決。總之如經濟問題拖延不決,東北秩序將始終不能恢復,而中國的方案斷不能使此問題解決。張以其此次聲明,有如最後通牒,決返重慶請示。

第二節 馬歇爾使華

一、停戰令、政治協商會議、軍隊整編與統編方案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馬歇爾離華盛頓來華,杜魯門發表聲明,闡述對華政策。第一,希望國民政府與中共軍隊停止衝突,由主要政治分子代表共同參加之全國性會議,促成統一(即國共停戰,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第二,承認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如其基礎擴大,容納其他政治分子,必能促進中國之和平統一與民主改革,一黨訓政,似須修改(即改組國民黨政府為聯合政府)。第三,共產黨自主軍隊的存在,實與中國政治團結,背道而馳,在廣泛代議制的政府建立之際,所有武裝部隊,應歸編國軍(即共軍改編為國軍)。第四,中國按照上述途徑向和平之道邁進之際,美國即協助國民政府從事建設,改善經濟,建立軍事體制(即美國給中國以經濟援助)。第五,重申有關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中俄同盟條約,將東北歸還中國,清除日本在華勢力。在華北之美國陸戰隊為協助國民政府解除收復區內之日軍武裝,並促使其撤退(即東北應交還中國)。第二項非國民黨所願,第三項非中共所能無條件同意,第四、第五兩項,最為蘇俄所忌。

十二月二十五日,馬歇爾抵重慶,兩天後,政府與中共會談恢復。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決定由政府代表張群,中共代表周恩來與馬歇爾組成軍事三人小組,商討停止衝突,恢復交通辦法。一月十日,議定如下:

一、國軍及共產黨領導下之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戰鬥行動(一月十三日起生效)。

二、除另外規定者外,軍事調動一律停止。

三、破壞與阻礙一切交通線之行動必須停止,所有阻礙交通線之障礙物應即拆除。

四、為實行停戰協定,由政府、中共、美國代表各一人在北平組成一軍事調處執行部。所有訓令及命令應由三方一致同意,以國民政府主席名義經軍事調處執行部發布之。

五、下開規定……亦經政府與中共代表同意:第一節對於政府軍隊之開入東北或在東北境內調動,並不影響,惟每日通知軍事調處執行部。

以上辦法當日分由國民政府蔣主席、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下令所屬遵行。

政府與中共先已同意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停戰令發布的同一天開幕,參加的包括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代表三十八人【註:一月六日,國民政府公告召開政治會議辦法,蔣主席聘請之代表計國民黨八人,中共七人,中國青年黨五人,村治派一人,第三黨一人,無黨無派(即社會賢達)九人,按青年黨時已與民主同盟分離,村治派與第三黨仍各自保持其組織,故屬民主同盟者共七人】。蔣主席致詞,希望會議樹立民主楷模,宣布政府決定實施人民享有各種自由,各政黨一律平等,實行普選,釋放政治犯。周恩來致詞,謂應痛下決心,永遠使中國不再發生內戰,歡迎蔣主席關於保證人民權利的四項公佈,青年黨、民主同盟及無黨無派代表亦有相同表示。實際上所謂政治協商會議不過是有第三者參預的國、共談判。第三者的立場亦不盡同,青年黨及三分之二的無黨無派代表大致站在國民黨方面,民主同盟(國家社會黨、救國會等)及三分之一的無黨無派代表與中共一致。一月十日至十九日,經過九次會議,重大議案討論完畢,未了之事,分組續商,憲法草案及軍事兩組首先達成協議,繼為施政綱領、政府組織、國民大會三組。二十七日,周恩來飛返延安報告,三十日復來重慶。三十一日,政治協商會議舉行第十次會議,通過下列決議後,即行閉幕。

一、政府改組:(1)國民政府委員為四十人,半數由國民黨員充任,餘由國民黨以外人士充任。涉及變更施政綱領之議案,須獲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之贊成。(2)行政院各部會長官及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中之七至八人(即兩者總額之半數),請國民黨以外人士充任。中央及地方行政機關用人,不得有黨派歧見。

二、和平施政綱領:(1)尊奉三民主義為建國之最高原則。(2)在蔣主席領導下,建設統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國。(3)確認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黨派平等合法,為達到和平建國之途徑。(4)用政治方法,解決政治糾紛。

三、軍事問題:(1)軍隊屬於國家。(2)軍黨分立,軍民分治,以政治軍,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利用軍隊為政爭工具。(3)改組軍事委員會為國防部,內設建軍委員會,由各方人士參加。(4)軍事三人小組應即商定軍隊整編及共軍編入國軍辦法。

四、國民大會:定於本年五月五日召開,制定憲法,舊代表外,增選台灣、東北代表,各黨派及社會賢達代表若干名【註:台灣、東北等新增區域及職業代表一百五十名,國民黨二百二十名,中共一百九十名,青年黨一百名,民主同盟一百二十名,社會賢達七十名,舊代表一千一百九十五名,大半為國民黨員,新舊合計為二千零五十名】。

五、憲法草案:組織審議委員會,於六個月內修正國民政府在抗戰前公佈之憲法草案。

二月九日,軍事三人小組開始集會,政府代表改為張治中,中共及美方代表仍為周恩來及馬歇爾。三月五日,議定“軍隊整編及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

一、根據方案決定具體辦法,由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限十八個月完成。

二、最高統帥撤免中共軍官,應由中共代表提名之軍官補缺。

三、使用陸軍鎮壓國內騷亂,須經國民政府委員會同意。

四、在第一期十二個月內,政府軍整編為九十個師,中共軍整編為十八個師,在第二期六個月內,政府軍整編為五十個師,中共軍整編為十個師【註:第一期共編一百零八師,駐地分配,計東北政府軍十五個師,中共三個師;華北政府軍二十一個師,中共十二個師;華中政府軍二十七個師,中共軍三十師;西北五個師,華南十二個師均為政府軍。第二期共縮編為六十個師。東北政府軍十四個師,中共軍一個師;華北政府軍十一個師,中共七個師;華中政府軍十個師,中共二個師;西北九個師,華南六個師,均為政府軍。國軍、共軍始終保持五與一的比例】。

五、第一期統編四個集團軍,每一集團軍由政府軍與中共軍各一軍編成,第二期統編六個軍,每軍由政府軍與中共軍編成。

六、各省保安部隊以一萬五千人為限。

二、國共及中俄關係的惡化

政治協商會議有了結果,各方大都感到欣慰,甚至莫斯科亦說停戰令及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第一步。中共尤為滿意,會議閉幕之日,周恩來代表毛澤東及中共中央向馬歇爾致謝,稱道他態度公正,面遞毛的書信。他(周)說,中共準備對地方性及全國性事務與美國合作,美國式的民主將在中國開始。目前中國尚未具備社會主義的必需條件,中共並不欲在最近的將來使之實現。中國應走美國的道路,致力於民主、科學,特別是農業改革,工業化,自由企業,發展個性,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繁榮的中國。並暗示毛澤東希望有機會訪問美國。二月一日,延安權威人士盛讚政治協商會議已獲得重大成果,一切決定於如何實施,各解放區舉行慶祝大會。

國民黨的表示似頗審慎。政治會議閉幕,蔣主席致詞,除盼望大家守信負責,遵行協議外,說是軍隊編整為最大需要,軍令、軍制必須統一。復告中外記者,甚願各黨派永遠合作,全國人民相信中共必能切實作到軍隊國家化。“中共若不能放棄私有軍隊,則政治協商會議之努力均歸無效。”可見他的重視點之所在,懷疑中共是否肯交出軍隊。

十餘年來,國民黨內派系之爭頗烈,而以CC系與政學系之間為甚。政學系原居政府要職者不少,勝利後收復的東北、台灣亦為所得,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國民黨代表,有的為政學系,有的為CC系,負責對俄交涉的幾盡為政學系【註: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均被視為政學系。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有政學系的張群、吳鐵城、王世傑,CC系的陳立夫、張厲生、陳布雷,無所屬的孫科、邵力子與政學系近】。政學系對中共問題傾向妥協,對俄不惜遷就,CC系則不願中共參加政權。

一九四六年二月四日,張嘉璈自長春抵重慶。蔣主席聽到他的報告,至為憤怒,謂“俄方不撤兵,吾方即不前進,亦不談經濟合作,任其擱置再說”。張謂今後俄美對峙,已為不易之事實,俄必利用中共在東北建立政權,東北全赤,華北亦赤。應重加考慮,決定方針。一為絕對不再與蘇俄討論經濟合作,一為再提答案,同時提出希望蘇俄履行條件。蔣允予考慮。次日得悉俄方擬藉故解除中國軍隊武裝,決定在瀋陽俄軍未盡撤前,不派兵赴長春。七日,最後讓步方案商就,一面由外交部通知俄大使,一面由張回長春交涉。

二月九日,美國分別照會中俄,聲稱有關滿洲經濟問題的協商,不得妨礙門戶開放及各國機會均等原則。國務卿貝納斯復謂,日人在滿洲財產的處置,應由同盟國遠東委員會決定。於是主張對俄強硬者愈為有詞,重慶東北人士遊行請願,要求俄軍立即撤退,歸還奪去物資。蔣主席仍主與俄方談判,惟經濟合作辦法須俟撤兵完竣,政權接收後方可實行。十九日,俄大使彼得羅夫面告王世傑,如戰利品問題不能解決,則一切不能解決,並抗議反俄遊行。原定次日返長春的張嘉璈奉命從緩。

二月二十二日,重慶學生約二萬人大舉示威,手舉刀刺史達林像,高呼“俄軍必須立即撤退”、“反對蘇俄一切新要求”、“打倒新帝國主義”,搗毀《新華日報》營業部,其他各大城市學生紛紛響應。中共指為排外,國民黨陰謀推翻政治協商會議決議,莫斯科責中國政府獎勵反蘇宣傳,馬林諾夫斯基謂中國受第三國挑撥。蔣主席為了大局,宣稱東北問題必能合理解決,中俄友誼必須保持,希望人民行動勿逾越範圍,並對陳立夫痛責學生示威。二十七日,彼得羅夫抗議,指示威為有組織的舉動,且侮辱蘇俄最高領導人,中國政府須負其責。

二月二十八日,美國務卿演說,不許用強迫或壓力侵略,亦反對用政治滲入,施行侵略。強國無權擅自駐兵於獨立國家,無權自解放區取走財物。此種行為違犯聯合國憲章,必要時美國將使用武力以衛護此憲章。三月四日,蘇俄答覆美國二月九日的照會,說是中俄曾討論合組公司,開發前被日本關東軍利用的部分企業,此種企業,蘇俄認為戰利品,並非排斥他國,無害於門戶開放。中國則指蘇俄的要求越出國際公法、國際慣例及中俄友好條約。美國不同意蘇俄的觀點,雖不反對中俄商談,惟應在中國管理滿洲行政之後。但美國政府終因人民深懼為中國問題捲入戰爭,未再有堅定表示。

三月一日至十七日,國民黨舉行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二次全體會議(二中全會),對於財政、經濟、外交問題,猛烈攻擊負責人,主張廢除中俄友好同盟條約;對於政治協商會議決議,要求懲辦國民黨代表,發言者大都為CC系。蔣一再說明國民黨對其他黨派不能不讓步。國際合作為世界趨勢,今後一切問題須用政治方法解決。會議通過下列各案:一、力謀中俄真正親善,遵守兩國友好同盟條約,迅速撤退東北俄軍,由國民政府派兵接防。二、信守政治協商會議決議,並盼中共切實履行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方案。三、依照孫中山之建國大綱、五權憲法之基本原則,擬訂憲法草案。四、國民政府委員由國民政府主席提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選任。大會宣言複申明如期召開國民大會,還政於民。貫徹政治協商會議決議,貫徹軍隊國家化。所謂還政於民,亦即不能交與各黨各派,軍隊國家化,亦即中共不能擁有軍隊;國民政府委員由國民黨選任,亦即暫不放棄黨治。

依照停戰令及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政府軍不得進入共區,中共得參加聯合政府。對於軍隊整編、統編方案,中共或更滿意。毛澤東原望共軍與國軍保持一對六或七的比例,結果反而是一對五。不久他就生疑慮,特別是對政府組織案的實施。國民政府委員有決策權,涉及施政綱領的議案,須有委員三分之二贊成。全體委員為四十名,國民黨答應予中共八名,民主同盟四名。中共為保有否決權,要求與民主同盟合佔十三名,國民黨不允。二中全會開幕前夕,延安已責國民黨欲推翻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會議期間,《新華日報》再三抨擊,謂國民黨的反動頑固派勢力的猖獗行動必須立即停止。會議結束,周恩來指其決議違反政治協商會議的決定。莫斯科亦說國民黨反動派分子囂張,反對中俄友好條約及政治協商會議決議,並受外國支持,作反俄運動。三月二十日,蔣主席在參政會說明政府今後工作,其中包括軍令、政令,召開國民大會,實施憲政。四月一日,復在參政會報告,政治協商會議並非制憲,訓政約法為國家大法,在憲法未頒行前不能廢止,擴充國民政府組織在集中力量,並非推翻國民政府基礎。東北主權行政必須完整,決不承認所謂中共之“民主聯軍”及民選政府。接收完成前,無內政可言,希望中共部隊接受統編。四月四日,周恩來再責國民黨破壞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及停止衝突,恢復交通,軍隊整編、統編協定。並謂停戰協定及政治會議的一切決議,應施用於東北。六日,《解放日報》發表《駁蔣介石》社論,毫不留情的抨詆,說他“喪失東北有罪,收復東北無功”,“通敵賣國”,大有不惜關閉談判之門之勢。

三、關外戰爭擴大

日本投降後,十四年來備受蹂躪的東北人民,無不渴望早日重睹漢家旌旗。政府軍遲遲不克到達,共軍捷足先至,各方爭先迎迓,滿洲國軍隊紛紛來歸。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來自長城內外的第八路軍,來自山東的新四軍及舊有的東北抗日聯軍、民主自衛軍、自治軍合組“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設總部於松花江下游的佳木斯。毛澤東自云:初來共軍約十萬人,十二月,擴大至二十餘萬人,一九四六年二月,已近五十萬人。雖得力於蘇俄的協助,而中共的政治運用關係尤大。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命中共中央東北局,積極建立政治根據地,以群眾工作為中心,發動清算漢奸鬥爭、減租和增加工資運動,組織團體,建立黨核心和群眾武裝、人民政權。次年初,又命展開生產運動,以農運為主,同時恢復工業生產,再展開民主選舉,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

重慶會談時,中共曾要求參加東北行政,及中俄交涉僵持,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日,《解放日報》再表示對於東北問題的意見,主張成立地方性聯合政府,由東北人民及各黨派組成東北政務委員會,撤銷行營及其所屬機構,籌備人民普選各級民意機構及各級政府首長。二月八日,周恩來、董必武向張嘉璈建議,東北問題,應由政治方法解決,各黨派加入東北政治委員會,行營內由國共代表組織小組,就地解決軍事問題。十四日,延安發言人要求改組行營及各省政府,容納各黨派,承認抗日民主部隊及各省自治政府,限制國軍開入東北數量。國民黨如固執武力解決方針,衝突將繼續發生。這是東北戰爭行將擴大的先聲。

國軍整編及共軍統編方案製訂後,三月一日,軍事三人小組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飛華北巡視停戰,及恢復交通狀況,分晤各地共軍高級將領。三月五日至六日,訪延安,毛澤東謂中共必用全力貫徹停戰、政治協商、整軍協定。馬歇爾深感欣慰,十一日返美,商對華經濟協助。十六日告華盛頓記者,中國正努力和平團結,美國應給以積極援助,建立一穩定政府。

中國不肯全部接受蘇俄的經濟合作要求,俄軍亦不能永久霸佔東北不去,馬林諾夫斯基一面加緊扶植共軍,一面聲言定期撤兵,但不能等待中國接防,只有交付現有的武力。中國如仍不同意經濟合作條件,即任共軍佔領俄軍撤退地區。三月八日,王世傑告訴彼得羅夫,目前國內情形,無法再談經濟合作。三月十四日,瀋陽俄軍全撤,事前並未通知,瀋陽南北共軍到處攻擊,十七日,佔領四平街。二十一日,長春俄軍亦開始後撤,不准中國軍隊跟進。

蘇俄始終欲於撤兵前達成經濟目的,希望繼續商談,中國決定由中央主持。三月二十七日,彼得羅夫將張嘉璈在長春時與俄方所談經濟合作企業種類,通知外交部,大旨係根據王世傑要求先協助中國軍隊進入瀋陽以北地區。四月三日,長春俄軍宣布自各地撤退日期,對於中國接防之事,彼得羅夫謂於可能範圍之內予以協助。蔣主席主早日談判經濟合作問題。十三日,王世傑始向彼得羅夫說明合作原則與內容,所有日人財產均應賠償中國損失,蘇俄在合辦事業所佔股份,係中國所讓給,為彼得羅夫所拒。十四日,長春俄軍撤離,共軍立即進攻。十六日,中俄又有一次談判,依然不協,和平接收已絕無可能。

四月十八日,共軍佔領長春,重慶《大公報》發表《可恥的長春之戰》社論,《新華日報》還以《慶長春》。一週後,哈爾濱亦為共軍所佔。馬歇爾離重慶前,曾向國共建議,政府為恢復東北主權,得派兵佔領必要地區,有權管轄南滿、中東鐵路兩旁三十公里地區,俄軍撤出地區,中共軍不得開入,為延安所拒。共軍攻佔長春之日,馬歇爾回至重慶,勸告政府停戰,共軍退出長春,國共均不接受。四月二十一日,中共代表團發表聲明,責國民黨堅持訓政約法,一黨統治,始終不同意中共在國民政府委員中佔十名及行政院政務委員中佔四名的提議,否決權發生動搖。加以東北內戰嚴重,有牽入關內之勢。只有以上問題全部解決,中共方能考慮參加政府及國民大會。國民政府允延期召開國民大會,對於周恩來的東北停戰要求,則予拒絕。

五月五日,國民政府自重慶遷回南京。大概由於東北共軍已經得手,六日,蘇俄大使館武官羅申奉莫斯科之命,復邀蔣主席往訪,又遭婉辭。據蔣事後自述,他如果接受,“今後外交只有依照俄共對華一貫策略,就是國共合作,共同組織聯合政府,向蘇俄一面倒。……自中蘇同盟條約訂立之後,我們在這樣重大犧牲之下,尚不能饜足其希望。……在蘇俄未能履行此約……之前,我實無與史達林會晤必要。……為了他獨佔東北,必須先破壞中、美的關係,使中國完全孤立。如果……我與他會晤,無異於提供共產國際以離間中、美關係的一基本資料”。除了上述顧慮外,另一原因為國軍二十八萬人已開至東北,不難擊破共軍之主力。

五月十六日,國軍在杜聿明指揮下,總攻四平街,與林彪統率的共軍,即東北民主聯軍激戰,兵力各約十五萬人。十九日,國軍獲勝,共軍向東北地區退卻。二十三日,國軍入長春,未再積極北進,主要原因為補給困難,戰志不揚,力有不逮。四月初,國軍曾失利於本溪湖,此次四平街勝利,得來亦殊艱辛。共軍南佔鞍山、海城【註:海城國軍為滇軍,師長投共。滇軍為龍雲舊部,因龍雲免職,對政府不滿,日後其他在東北的滇軍,相繼易幟】,國軍後路受到威脅,縱令越過中長鐵路及松花江,直搗北滿,蘇俄可能別生釁端,如想根本摧毀共軍,甚少把握,不若為留餘地,作為甌脫。蔣主席接納馬歇爾的勸告,宣布自六月六日起,東北停戰十五天,撤回進向哈爾濱的部隊。此為第二次停戰令,滿期又延八天。

政府的條件為東北共軍編為三師,移駐興安嶺以北,關內共軍退出熱河、察哈爾及山東煙台、威海衛,並縮減兩師。中共要求東北長期停戰,重開政治協商會議,解決政府改組等事,東北共軍編為五師,退出地區不再駐兵,國軍撤離熱河、山東。政府改要求共軍於十天內退出蘇北、膠濟鐵路及熱河承德、東北安東、哈爾濱,可承認黑龍江、哈爾濱之中共地方官員。中共僅允減少蘇北、膠濟線兵力,或全部撤出,惟國軍不得進入。政府為了南京、上海的安全,定要共軍於一個月內撤至隴海鐵路以北,中共堅持保留地方政權及保安隊。六月三十日,東北停戰期滿,一無所成。

四、且戰且談、美國調處失敗

關外衝突激化,關內戰火亦未因停戰令而止息,不過最初四個多月規模尚不為大。六月起,戰鬥轉烈,山東陳毅的新四軍佔領棗莊、膠州、泰安、德州,繼攻青島、濟南外圍及濰縣,山西亦到處激戰。鄂、豫邊區的李先念共軍,因政府軍進迫,突圍西走。七月,蘇北新四軍迫近長江北岸的揚州、南通,以及蘇皖之交。毛澤東指示中共,“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約在此時,共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再用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或第十八集團軍及新編第四軍番號【註:一九四七年三月五日起,共軍一律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政府軍約出動九十餘萬人,共軍數目大致相當。政府軍的武器優於共軍,三分之一為美式配備,多取攻勢,側重於城市佔領,即重點進攻,損失較大。毛澤東的戰略為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配合地方武力,選擇適當機會,包圍較弱或少援助的政府軍,以殲滅其個別力量為目標,不重城池的一時得失。對於土地問題,由減租減息,復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並組織民兵、游擊隊,使農民與共軍站在一邊,採行長期的人民戰爭。

一九四六年三月以後,中共漸不信任馬歇爾,認為他的態度不公。共軍退出長春,雖由於四平街之敗,亦由於馬歇爾的勸告。及為國軍進佔,中共對他愈為不滿。六月五日及七日,《解放日報》一再發表《美國應立即停止助長中國內戰》及《反對美國幫助屠殺東北人民》社論。十九日,美國繼續軍事援華,助編軍隊六十師,其中共軍十師,須統編後始能裝備。二十二日,毛澤東公開指美國援助國民政府為干涉中國內政,要求立即停止,並撤退在華美軍。七月七日,中共宣言,主重開政治協商會議,拒絕美國援助,抨擊美國對華政策。莫斯科《真理報》指美國武裝援助國民黨為中國內戰原因之一。但國民黨同樣不滿於美國,認為偏袒中共。美國雖以支持國民政府,使其統治權力及於全國為政策,惟不出以直接武力援助,所希望的為國民黨對中共讓步,中共遵守約束,即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為了史迪威事件,馬歇爾對蔣早有成見,政治協商會議後,重慶不斷發生反對派與擁護派的打鬥事件,他認為是國民黨頑固派有意破壞協議。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議,及六月上海各界和平請願代表在南京之被毆辱,七月,民主同盟首領李公樸、聞一多在昆明之遭暗殺,無一不加深他的反感。

是年五月以來,政府在軍事上居於優勢,七月三日,決定於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準備施行憲政,以抵制聯合政府。不久蘇北之戰爆發,蔣主席自南京去廬山,似有意避開與馬歇爾接觸。馬歇爾對於調處雖已悲觀,尚不欲放棄,七月十八日,偕新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前往廬山。此後兩個月內,八次飛行於南京、廬山之間,續作努力【註※】。蔣主如期召開國民大會,周恩來以蘇北共軍不利,要求先行停戰,再商政府改組。蔣以軍事得手,自然不允,延安及莫斯科對美繼續抨擊。七月二十九日,美國陸戰隊在天津、北平間的安平遭共軍襲擊,死傷十餘人,馬歇爾為之震動。

※註:華盛頓從馬歇爾之請,已內定魏德邁為駐華大使,以中共反對,馬歇爾改推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繼任。馬歇爾八上廬山的日期為七月十八至二十日,二十七至三十日,八月三至八日,十五至二十日,二十三至二十七日,八月三十至九月三日,九月六至十日,十三至十七日,二十六日蔣回南京。

馬歇爾以蔣不肯停戰,八月五日,建議由政府代表二人,中共代表二人,美國代表一人,先組成五人會議,商談改組政府問題。蔣雖同意,惟要求中共須於六星期內將蘇北、山東、熱河、東北、山西共軍後撤,恢復交通,整編軍隊,實施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周恩來仍堅持停止衝突,重開政治協商會議,改組政府,承認共區行政權。馬歇爾以雙方條件相去甚遠,八月十日,與司徒雷登聯合聲明,謂戰事已有不能控制之虞,國、共軍隊之重行部署,撤軍地區之地方政府性質為基本爭點,無法達成停戰協議。杜魯門函蔣,希望中國在一真正民主政府之下,完成永久和平及穩定之經濟,否則將重定美國對華政策。十四日,蔣發表文告,說明今後政府方針,為如期召開國民大會,遵守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擴大政治基礎,共軍撤出若干地區,遵守調處,實施統編。最後謂國軍以外不能有對立的軍隊,化武裝政黨為和平政黨。《解放日報》開始指名斥責馬歇爾不能保持公平不偏態度,中國內戰不能停止,馬氏不能辭咎。延安總動員的號召,亦於此時播出,毛澤東指美國準備反蘇俄戰爭,美國帝國主義只是紙老虎。司徒責中共肆意攻擊美國政府,且涉及馬歇爾私人。

八月二十二日,周恩來表示願參加五人會議,蔣允先商改組政府,不談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暫擱置共軍後撤的要求,周表示同意。復因中美簽訂收售太平洋美軍剩餘物資合同,及國軍進佔熱河承德,中共詆美助蔣作戰。周告馬歇爾,必須獲得實行停戰,及撤回共軍後撤等要求的保證,始參加五人會議。蔣主先談政治問題。九月十四日,司徒建議軍事與政治問題同時商談,周仍要先談軍事問題,因為這時共軍雖在魯西南獲勝,但綏遠、山西及蘇北的政府軍則連戰連捷,中共希望停戰,而政府拒絕,周恩來赴上海。毛澤東命共軍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九月十七日,政府軍攻下蘇北共軍基地淮陰。十九日,周聲稱暫時退出南京談判,譴責美國政策,並謂中共決繼續作戰。

九月二十七日,蔣主席同意軍事政治商談。時政府軍正向張家口前進,周恩來分函蔣與馬歇爾,謂如不停止對張家口的攻勢,即認為政府公開表示全面破裂。十月一日,馬歇爾以備忘錄致蔣主席,如停戰不能獲致協議,將終止調解工作。蔣允許中共及民主同盟可共推國民政府委員十三名,如中共參加國民大會,實施整軍方案,共軍限期進入規定駐地,即停止軍事行動。周恩來要求恢復一月十三日及六月七日,即第一次停戰令及第二次停戰令生效時關內、關外共軍位置,無條件停止對張家口的攻勢,其他問題可經商談解決。十月四日,馬歇爾向蔣表示不能再參加談判,準備回國,並向雙方建議,政府停止進攻張家口十天,續行談判。十月一日,第三方面的民主同盟、青年黨代表出面調解,建議停攻張家口,緩開國民大會,召開協商綜合小組。同日,政府軍佔領張家口。十六日,蔣提出恢復交通,華北、華中國、共軍暫駐現地,關內地方政權,由改組後之國民政府委員會解決等八點,俟中共同意,即下停止衝突令,召開五人會議,協議改組政府,召開三人會議,協議軍隊駐地及整編事宜。中共中央聲明必須承認停戰、政治協商兩協定的效力。但未提軍隊整編及統編協定,這時因為共軍已大量擴充,不願照原協定統編。

十月二十一日,周與第三方面代表自上海回南京,同日,蔣飛台北,一週後始歸,對於十六日的要求加以修改,主要為現地停戰,關內外政權均由改組後之國民政府處理,國民大會開會後即改組行政院。中共主張國民政府及行政院須同時改組,關內外地方政權依地方自治原則處理,國民大會由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十一月八日,蔣頒布第三次停戰令,另聲明國民大會不再延期,保留中共及其他黨派在大會的應有名額,根據十月十六日所提八點,商談停止衝突等辦法。中共謂政府單方面宣布停止軍事行動,事前未與中共協商,政治方面所提辦法與政協決議違背,要求停開國民大會,恢復一月間軍事位置。政府宣布國民大會延期三天舉行,中共堅持停開。十一月十五日,國民大會開幕,出席的為舊有代表及青年黨、民主社會黨(國家社會黨的改名)代表,中共、民主同盟拒不參加。會中對憲法草案、定都北平等問題爭論頗烈,終以蔣的影響,國都仍為南京,憲法草案仍照政府所提,於十二月二十五日通過,大會閉幕。

十一月十九日,周恩來離南京,抵延安後,對記者談話,如重開和談,須重新成立各黨派會議,組織聯合政府,召開新國民大會。行前馬歇爾詢以中共是否願由美國繼續斡旋,十二月三日,周復稱,如立即解散國民大會,恢復一月十三日之駐軍位置,和談可望再開,對於是否願由美國繼續調處,避而不答。

中共以國民黨的經濟困難日增,人心惶惶,士氣萎靡,中共在軍事上雖未佔優勢,然亦屢挫政府軍,假以時日,最後必勝。周恩來謂六個月內可破壞政府軍攻勢,一年之內,政治與經濟機構將有重大變化。十二月一日,馬歇爾向蔣主席痛陳經濟軍事危機,共產力量非軍事行動可以消滅,必須使之納入政府。蔣謂共軍可望於八個月至十個月內全部殲滅,中國經濟以農村為基礎,無崩潰危險。參謀總長陳誠稱,一年內肅清共軍。

中共自六月以來,再三指責政府,同時民主同盟發動反美運動。九月二十三日起,上海等地舉行美軍退出中國運動週。十二月十八日,杜魯門宣布繼續協助中國實現民主團結,俟和平恢復,將加緊援助中國復興,在華美軍已減至一萬二千人。十二月二十四日,北平發生美兵姦污女生案,數千學生罷課示威,部分教授提出抗議,要求美軍撤退。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成都、重慶、武漢、昆明、廣州學生繼起響應,組織“全國學生抗暴聯合會”,由是而有“為敦促美國政府改變對華政策全國學生簽名運動”、“抵制美貨運動”、“反對美國扶植日本運動”。

國民大會閉幕後,馬歇爾應蔣之請,發表談話,指中共對政府之極端懷疑,政府軍人對剿共之樂觀估計,均犯錯誤。政府改組,應仍予中共及民主同盟以參加機會,新憲法須真正實行,少數黨應參加政府,仍盼政府與中共談判。一九四七年一月,馬歇爾於學生反美聲中,離華回國。先一日,復發表報告,謂中國和平的最大障礙為國、共兩黨的猜疑,最有力的國民黨反動集團對於促成聯合政府的一切努力,無不加以反對,極端的共產黨人不惜任何手段又達其顛覆國民政府的目的。挽救目前局勢,有賴於政府與少數黨中的自由及優秀分子組成一良好政府。國民大會已制定一民主憲法。

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蔣主席宣布,維護和平統一方針決不變更,中共問題仍以政治解決,政府決不關閉和談之門。政府人士向民主同盟、青年黨、民主社會黨表示【註:民主社會黨已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退出民主同盟】,願與中共竭誠商談停止衝突、改組政府等問題,準備派張治中赴延安接洽恢復和談,立即公佈停戰令,由司徒雷登通知中共。中共答稱,必須取消國民大會所制憲法,恢復一年前停戰時的軍事位置,如政府接受,和談可在南京恢復。政府不允,惟仍望商談,下令現地停戰,整編軍隊,恢復交通,對於地方政權,願商合理解決辦法。中共猛烈抨擊,各地共軍大舉進攻。一月二十九日,司徒雷登聲明,終止美國政府與軍事三人小組及軍事調處執行部的關係。美國的調處徹底失敗。

第三節 國民政府險象環生

一、戰局轉變與共軍進攻

一九四七年一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劉伯承的中原人民解放軍分向魯南、魯西南猛攻,政府軍損失約六萬人,徐州吃緊。二月,陳毅又大敗政府軍於魯中萊蕪,俘總指揮李仙洲以下官兵約五萬人。三四月間,劉伯承與政府軍爭奪津浦鐵路。五月,政府軍進攻魯南沂蒙山區,最精銳的張靈甫師被陳毅困於蒙陰盂良崮,全軍約二萬人盡覆。在此期間聶榮臻的華北人民解放軍,連下平漢鐵路兩側各城,威脅保定、北平。至是戰鬥力較強的政府軍已犧牲二十五個師,約三十萬人,山西的大部分亦入於解放軍徐向前、賀龍之手,綏靖主任閻錫山坐困太原。

陝西之戰,最為中外矚目,經過五天戰鬥,三月十九日,西安綏靖主任胡宗南攻下十年來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毛澤東北退。但胡軍以不明解放軍主力所在,月餘之間,三次挫敗。六月,胡軍在延安西北獲勝,解放軍轉往延安東北,八月復在榆林附近獲勝,然以補給困難,疲耗日增,且須分兵東援山西、徐州,兼防黃河,愈感左支右絀。

東北戰局,政府軍亦處於不利地位。四平街收復後,參謀總長陳誠不准再增新軍,兵力漸感不足。林彪的民主聯軍經過補充整訓,一九四七年一月至三月,一再渡過松花江,向長春一帶進擊。五月,發動第五次攻勢(夏季攻勢),政府軍但能固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與軍長孫立人不睦,地方人士對熊式輝不滿,士氣低落,人心動搖。六月十一日,共軍圍攻四平街。熊式輝報告國防部,謂“迭次會戰,軍力消耗,損失甚重,既無增援,而補充武器亦不足數,且屬太遲。……匪(共)力增加甚速,相去懸殊。……反攻力量不足,分點固守亦屬不易,……前途有不堪設想者”。“遼東,遼南門戶洞開……四平街圍攻甚烈,……火力反較我軍為強”。十四日,共軍攻入四平街市區,與守軍陳明仁部發生惡戰,遼南本溪不守,營口被圍。三十日,共軍退去,而主力無損。七月七日,熊式輝說,共軍在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補充十七萬人,政府軍人馬器材損失超過七個師,大半落於共軍手中。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說,“若無生力軍增加,未來之危險,將甚於前者,……兵源糧源俱竭。……四平解圍近一月,新兵只到二千四百人。……匪方已訓練之新兵,陸續西來,……著著爭先。”

一九四七年七月四日,國民政府宣布全國總動員,戡平共黨叛亂。同月,共軍亦全面進攻,劉伯承部自冀南、魯西渡過黃河【註:黃河已於一九四六年回故道】,進向魯、豫間的政府區,政府軍則攻佔華東解放軍的根據地魯中南麻。八月,劉伯承部穿過豫東、豫南,直抵豫、鄂間的大別山,武漢戒嚴。自晉南渡河的解放軍陳賡部,進入豫西,深入豫西南。魯南陳毅部進入豫、皖間的淮河,再迫徐州。九月以後,另支向魯東進攻。十月,河北聶榮臻部大破政府軍於保定以南,十一月,佔領石家莊。十二月,劉伯承、陳毅、陳賡部佔領河南許昌等城。陝西彭德懷攻下遷安以南各城,晉南賀龍部攻下運城。就全盤戰局而論,國、共兩軍已攻守易勢。政府為統一華北指揮,兼支援東北,以傅作義為華北“剿匪”總司令,設總部於北平。

熊式輝在東北窮於應付,一再求去。九月,陳誠代之,並裁撤保安司令長官部。陳誠意氣至豪,聲言不許共軍有第六次攻勢。政府軍共十四個軍,五十五萬人,以求功心急,措置操切,反失軍心民心【註:堅守四平街的陳明仁去職亦為原因之一】。十月,林彪對長春地區及遼西發動秋季攻勢,截斷鐵路交通,政府軍損失頗巨。十二月,又發動冬季攻勢,直逼瀋陽近郊,敗政府軍於白旗堡。政府召回陳誠,以衛立煌為東北“剿匪”總司令。

是年(一九四七)十月,毛澤東以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名義,發表政治宣言,號召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華僑,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的獨裁政府,逮捕懲辦內戰罪犯。對於蔣方人員,並不一概排斥,而是採取分別對待的方針,希望他們立功起義。同月,重行頒布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另由中共中央公佈土地法大綱,鼓勵人民參政、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十二月,毛指出,目前形勢是革命戰爭的轉折點,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是一個偉大的事變。十五個月前,他預計打倒政府軍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現在認為勝利已經在握,為期不在遠。意氣之豪,有如一九二六年北伐軍底定湖南時的蔣總司令。

一九四八年一月,政府改採分區防禦戰略,黃河以南分為二十個綏靖區,聲稱一年內可消滅共軍有形力量,一年或二年內可予肅清。共軍的攻勢愈為凌厲。是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大破政府軍於遼西,二月,佔遼陽、鞍山,三月,佔四平街、永吉。華北政府軍傅作義部於一月敗於北平西南的淶水,西北胡宗南軍於三月敗於陝西宜川【註:傅作義部軍長魯英麟、胡部軍長劉勘均戰歿】。四月二十二日,延安又為解放軍所有,彭德懷進至涇水、渭水之間,五月,為胡宗南拒退。七月,閻錫山軍敗於晉中,太原完全被圍。山東除了濟南、青島、煙台等城,東北除了長春、瀋陽、錦州,幾盡為解放軍佔領。

三月以後,劉伯承、陳賡、陳毅部,縱橫豫中及豫、鄂之間。四月五日,陳賡佔洛陽,六月十八日,劉伯承、陳毅攻入開封,與政府軍主力劇戰於開封東南,歷時十日,是一次大規模的陣地戰,勝負相當。七月,陳毅攻佔山東充州,陳賡攻佔湖北襄陽。

總計二年以來,政府軍損折近百萬人,解放軍則增加一倍,政府軍由四百三十萬人減至三百六十五萬人,解放軍由一百三十萬人增至二百八十萬人。解放區的面積約為二百三十萬平方公里,包有東北、熱河、察哈爾、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的大部及陝西、江蘇的一部,人口約一億六千八百萬,中共黨員為三百萬。

二、內政外交的煎迫

一年以來,內戰蔓延,物價波動不已。一九四七年二月,黃金、美鈔猛漲,人心極端浮動。參政員傅斯年痛斥豪門資本,發表一篇轟動一時的《這個宋子文非走開不可》,參政會要求處分宋子文。三月,國民黨召開三中全會,蔣中正宣布,中共問題政治解決途徑絕望。會中以對俄外交失敗,台灣事變嚴重,抨擊外交部長王世傑、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四月,政府改組,蔣續任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副主席,張群為行政院長。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內包含有青年黨、民主社會黨及無黨派人士【註:立法院、監察院、參政會亦各增若干青年黨、無黨派的委員。民社黨為是否參加政府及位置分配問題,引起內訌,以致分裂】,算是一個聯合政府,不過他們所代表的力量有限。

時軍事經濟更為危急,學潮洶湧,部分參政員、立法委員主張恢復國共和談,參政會邀請中共參政員出席討論被拒。六月,孫科發表談話,譴責蘇俄支持中共在東北的活動及外蒙古對新疆的侵擾【註:指五月外蒙侵入新疆北塔山言】。謂國共談判失敗,由於美、蘇之不調協,美國應表示堅決態度。

先是,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九日,美國為使國民政府對中共讓步,開始施行對華禁運軍火令十個月,削弱了政府軍的戰力。十一月四日,簽訂的中美商約,美國享有的經濟權利獨厚,違背了平等互惠原則,影響了政府的聲譽。美國務院復宣佈在中國大局改善之前,不貸款與中國。莫斯科與延安詆責美國干預中國內政,指國民政府為美國利益出賣中國。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八月,魏德邁以美國總統特別代表身份來中國考察。離去之前,對國民政府首長演說,並發表談話,嚴厲指責政府軍事措施與軍官腐敗貪婪。中國復興有待於振奮人心的領導者,徹底的、廣泛的實施政治經濟改革,武力斷不能消滅共產主義。他向杜魯門提出兩項建議:一是置東北於中、美、俄、英、法五國監護之下,或受聯合國託管;二是以五年為期,由美國給中國以經濟援助,切實改革,而不捲入內戰。杜魯門、馬歇爾均不接受。

國民政府於魏德邁此行,初寄以厚望,終不免反感。蔣懷疑美國有意迫他引退,九月,他告訴全體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不再希望美國援助,當設法改善對俄關係。孫科亦對合眾社記者說,中國不能長期彷徨,若被迫傾向蘇俄,政府必能與中共獲致和解。十一月,馬歇爾宣布自一九四八年起,以三億美元貸予中國,每月二千萬元,自有安撫之意。但是國民政府希望的緊急與長期救濟則未獲同意。司徒雷登屢說,中國政府有解體的象徵,不能望蔣充任領袖,號召民眾,恢復軍隊作戰意志。國民政府要求十五億美元借款,遲至一九四八年七月,僅得到經濟援助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特別贈予(軍事援助)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

就目前所知,中共似未得到蘇俄顯著物質援助。即以共軍在東北從蘇俄手中取得的武器而言,亦不及政府軍在關內受降所得者多。共軍在戰爭中之所以常佔上風,軍民一體,士飽馬騰,為重大原因。政府文武官吏營私為己,傾軋妒忌,社會動盪,秩序幾不能保持。計劃作戰的機構與負責軍官,復於有意無意之中受中共利用,共軍對政府軍的一舉一動,大都明瞭,故無往而不利。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政府辦理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絕大多數的當選者屬於國民黨的CC系,落選的青年黨、民社黨人,有絕食抗議,以死相爭者。政府強國民黨人退讓,又引起內部滋鬧。一九四八年三月,國民大會開幕,四月,蔣當選總統。覬覦副總統者多至六人,蔣屬意於孫科,坐鎮北平的李宗仁則志在必得,相爭不下。反李者謂李“加官”後將繼之以“逼宮”,攘奪總統。李憤而退出競選,指有人壓迫統制。經四次投票,李宗仁償其所願,蔣極為不懌。國民黨提名孫科、陳立夫為立法院正、副院長,反對CC系的立法委員聯合抵制陳立夫未成。行政院長由前任經濟部長翁文灝擔任,但不得各方支持。時人民解放軍正馳騁中原。

三、經濟的加速崩潰

日本投降後,大家以為戰爭已了,封鎖解除,今後物資供應無虞,於是囤積的貨物湧入市場,物價突然回跌,黃金美鈔下瀉【註:時有“門前放炮,後門上吊”之謠,意即大家方在慶祝勝利,轉眼已家敗人亡】。不意兩個月後,又復回漲,私營銀行錢莊為之倒閉,工商業為之停歇。一因內戰轉烈,中共以種種手段困擾政府,阻斷鐵路,攻奪礦區、鄉村,煤炭及農產品供給與消費中心隔絕。二因軍用浩繁,逃入政府區的難民,又須救濟,開支增大。三因重工業重心所在的東北為蘇俄佔據,華北大半為中共控制,向該地區推進的政府軍給養,悉賴後方。四因接收混亂舞弊,日本的企業或被肢解,或陷停滯,復有不少民營工廠被軍政及特務人員指為偽產,擅行封閉,以致工人失業,坐吃山空,原料被盜,機器鏽蝕。加之輪船、火車、工廠缺乏燃料,無法照常行駛、生產。特務機關間有藉口肅清漢奸,搜刮勒索,其他擅作威福者亦多。人民怨憤莫名【註:收復區有“五子登科”之說,指接收者,但重金子、銀子、房子、車子、料子;又有“有條(金條)有理,無法(法幣)無天”及“三陽開泰”之說,即“罵東洋(陽)、捧西洋(陽)、抓現洋(陽)”】。尤令社會痛心的為法幣與偽幣的兌換率之不合理。日本佔領區的紙幣,在華中、華南有中央準備銀行的“中儲券”,華北有聯合銀行的“聯儲券”。政府規定法幣與“中儲券”的比率為一對二百【註:經濟部次長何廉曾建議以三年來重慶、上海物價指數為準,定為一對六十】,法幣與“聯儲券”的比率為一對五,均以四個月為期。收復區的人民爭以偽幣購實物,後方法幣又大量流入收復區,物價上漲,法幣發行額增加,收復了土地,失去了人心。一九四六年,另發行東北流通券,亦可流入關內,兌換法幣,強有力者,以之運販黃金。

抗戰時期,淪陷區備受日本的榨取蹂躪,未淪陷區苦於軍糧、兵役、差徭,物力、勞力、畜力大減,農村殘破【註:未淪陷區以四川的負荷最重,次為湖南、河南】。戰後元氣未復,內戰又起。一九四六年,河南、湖南荒地約佔耕地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山東、山西、甘肅、湖北、江西、廣東亦復不少,而徵兵徵糧仍急如星火。戰前產米地區每畝年徵約一元四角,為一斗五升至二斗的米價,戰後每畝徵實、徵購、徵借,常為六斗至九斗。產麥地區的全部收入,且有不足以供繳納者。

農村凋敝,無力供給工業原料,亦不能作工業成品的市場。以紡織業為例,或因缺乏棉花,或因紗布難以暢銷,或停工、或減產。一九四六年,四川工廠大半停工,上海工廠開工者不及戰前的三分之一。出口與進口的比率為一比三點七,美國居進口第一位。

政府稅收僅當支出的百分之三七,不足之數,小部分賴出售黃金,美鈔及敵偽產彌補,絕大部分仍靠增發法幣。一九四五年發行額約為一萬三百二十億元,一九四六年,幾增至四倍。一九四七年,增加三十三倍;一九四八年,增加三百七十倍。戰後政府握有九億美元外匯,價值四億美元的黃金,十億美元的敵偽產。行政院長宋子文認為進口外國貨物與出口黃金,即可改變供應缺乏現象,並使法幣回籠,遏止通貨膨脹。非必需品亦准進口,外匯由政府供給,奢侈品加徵關稅百分之五十。於是外貨充斥市場,民營工業購買原料機器零件所需的外匯,反難獲准,以致無法生產。宋子文、孔祥熙控制的企業,則可照官價折合。一九四六年初,政府外匯漸感短絀,始禁止奢侈品進口,將美鈔與法幣的比率由一對二○元,提高至一對二○四元,再提高至一對三○○○元,美鈔仍然上漲。是年十一月,存儲的外匯已耗去一半。一九四七年二月初,美鈔一元由法幣一萬元漲至一萬八千元,黃金一兩由五十萬元漲至九十三萬元,國庫存儲的九億美元外匯僅餘一億,大部入於有權有勢者之手。二月二十六日,政府宣布經濟緊急措置方案,禁止黃金、美鈔買賣,重施物價管制,凍結薪水、工資。一個月後,黃金、美鈔黑市出現,商品亦流入黑市,物價如脫韁之馬,特別是糧食紗布。五月,浙江、四川發生搶糧風潮,限價撤銷,管制政策失敗。八月,美鈔一元漲至法幣四、五萬元,黃金一兩漲至二百五十萬元。十二月,發行二萬、四萬、十萬元大額法幣,米每石由四十萬元躍至一百餘萬元,一般物價高過去年十五倍。

政府對中共的力量估計過低,以為短期內即可以軍事解決,然後再處理經濟問題,戡亂只是一時的事。未料戰爭延長擴大,欲罷不能,惟有一切不顧,悉力以赴。當局亦承認經濟戡亂重於軍事戡亂,然為時已晚。在兵戈不休之秋,事實上亦不能兼顧,十五億美援貸款又成一夢。一九四八年一月,物價再度飛漲。二月,米每石突破三百萬元,三月,至四百四十萬元,六月,達一千萬元,七月,突破三千萬元。黃金每兩在二月為二千二百萬元,七月,約為一億一千萬元,八月超出六億元。小民不得一飽,公職人員三餐不繼,軍中高級軍官領得軍餉後,多先購黃金,再行出售,等到法幣到了士兵之手,已不及原值的十分之二、三。

政府為挽救經濟財政危機,一九四六年以來,屢有改革幣制之議。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九日,正式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即日起,以金元為貨幣本位,發行金圓券,限於九月三十日,收兌法幣及東北流通券。金元一元折合法幣三百萬元,東北流通券三十萬元,金元二元折合銀幣一元,金元四元折合美鈔一元。人民不得持有黃金、白銀、銀幣、外幣,均須於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兌換金圓券,並限期登記人民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所有物價以八月十九日為準。金圓券總額為二十億,估計二億金圓券可收回全部法幣及東北流通券(二十億金圓券等於通貨膨脹十倍)。但是不改革財政經濟,僅以一種新幣制代替舊幣制,斷難有成。內戰不停,又焉能談到經濟改革。

為貫徹執行上項法令,分於上海、天津、廣州設置經濟管制督導員,上海為蔣經國,雷厲風行,檢舉投機商人,控制市場,扣押豪門大戶,孔祥熙的揚子公司以囤積鋼鐵、棉紗、汽車亦被涉及。不到一個月,物價又起波動,工廠因限價而缺原料,因缺原料而減工。糧食因限價而不運入市場,人心愈為惶惶,上海、南京搶米、搶購之風愈熾。十月三十一日,政府放棄限價政策,糧食照市價交易,自由運銷紗布、煤、鹽及其他日用品,由政府核本定價。但都市內仍難買到米糧。十一月十一日,准人民持有金銀外幣,銀幣流通,金圓券存款兌換金、銀,黃金每兩兌換金圓券一千元,白銀每兩兌換十五元,美鈔一元兌換三十元。發行不到三個月的金圓券完全失敗,前此以金銀外幣兌換金圓券的守法良民為之破產,怨聲載道,加速了大局的崩潰【註:政府退至廣州後,一九四九年七月,又發行銀圓券,以人民完全失去信心,不久亦成為廢紙】。

中共的基本經濟政策,為發展農工生產,注意商貨流通。農業由減租減息而復實行分配土地,同時提倡開荒,整修水利。工業側重輕工業、手工業,低利貸款,減免稅收,工資的一半為實物。商業為集中與分散並行。對外管理,對內自由,不令不必要的商品流入,而運進必需的物資,一切在求自籌自足,保障供給,軍民兼顧。一九四七年後,財政金融日漸統一。一九四八年成立人民銀行,發行統一人民幣,物價頗稱穩定。

四、民變與層出不窮的學潮

抗戰後期,甘肅、四川為徵兵徵糧,均曾發生過民變,以甘肅為嚴重。勝利之後,一九四六年九月,四川亂事又起,眾至十餘萬,不久平定。十二月,西康以不堪省府主席劉文輝的橫徵暴斂,大規模的暴動繼之而來,眾至五十餘萬,組織“政治革新委員會”,歷時三個月。一九四七年二月,新疆維吾爾人受蘇俄煽動,要求中央軍及中央機關退出,與哈薩克人、東干回、漢人衝突,迪化閉市。七月,所謂“東土耳其斯坦革命青年團”,游擊隊在各地滋擾,省府主席因之去職。

受日本壓迫五十年的台灣人民,光復後,歡欣若狂。新任行政長官陳儀,剛愎自用,壟斷經濟利益,居要職者多為外省人,台人大為不平。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事變起於台北,不三日,及於全省,襲擊官署,搶奪武器,毆打非台籍之人。政府調兵彈壓,登陸後肆行報復,台人死傷,以千百計。國防部長白崇禧前來宣慰,允改革經濟制度,調整人事,始行無事,是為台灣“二二八事變”。

民變以邊遠地區為劇,學潮均起自通都大邑。大學教授學生久已對政府不滿,一九四一年起,情緒日益高漲,至戰後而更甚,中共與民主同盟從而鼓煽。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民主同盟號召反對內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首先響應,學生隨之罷課,要求制止內戰,撤退在華美軍,成立聯合政府。十二月一日,與軍人衝突,八人死亡,十餘人受傷。政府雖懲處負責當局與有關人員,仍不能止息各方的攻擊。

一九四六年一月,為東北問題,重慶學生舉行反俄示威,與各大城市的反內戰、反美運動形成兩個壁壘。蘇俄、中共指為排外,破壞國、共和談,係出於國民黨的指使,增加了政府的困難。不過中共對蘇俄在東北的行動,亦苦於無以自解。國、共戰爭擴大後,上海有“爭取和平聯合會”組織。六月,學生舉行反內戰遊行,要求統一與建設,與反內亂的學生衝突。七月,民主同盟要人李公樸、聞一多在昆明之被暗殺,更激起知識分子的憤怒。九月起,中共公開攻擊美國援蔣內戰。學生反美運動更是如火如荼,軍警實行壓制,不斷捕人,教授要求保障人權,學生罷課抗議,這是學生運動的一次高潮,以反美為主題。

勝利後,大學教授的薪津、學生的公費,不斷調整,雖仍追不上物價,然生活已較戰時稍優。一九四七年五月,因米價飛漲,學潮如排山倒海而來,名之曰“反飢餓”【註:又名“吃光運動”,即是將公費在短期內花盡吃光】、“反迫害”運動,罷課請願,領導的是南京中央大學學生。政府允將公費提高,風潮反愈洶湧,遍於南北。政府宣布維持治安臨時辦法,不准團體請願。五月二十日,南京、北平學生與警察衝突,數十人受傷,學生更為激動,定六月二日為“反飢餓、反內戰、反暴行日”,要求取消維持治安臨時辦法,懲辦“五二○事件”負責人,四出宣傳,軍警大舉逮捕。學生知難而退,中止六月二日的總罷課大遊行。軍警仍繼續高壓,武漢大學學生三人喪命。重慶、廣州等地數百人被捕。蔣主席慰問教授、學生,革懲武漢警備司令,震撼中央政府的學潮告一段落。這是學生運動的又一高潮,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主題。

一九四七年七月,政府宣布動員戡亂後,學生不敢再倡言反內戰。十月,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被捕自殺,學潮又起,然已不似五月的嚴重。一九四八年一月,上海同濟大學學生為反對開除學生,毆打市長。四月,北平一部分學生為抗議解散學生聯合會,罷課遊行,另一部分舉行反罷課遊行。

一九四六年來,工潮亦時常發生。一九四七年二月,上海工人舉行抵制美貨大會,五月,反對政府凍結工資,加入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九月,電車工人為爭取待遇,電力公司工人為抗議逮捕工會職員罷工。一九四八年一、二月,舞女及舞廳職工為反對禁舞,搗毀上海市政府社會局,三百餘人被捕,申新紗廠工人為工資問題佔據工廠,二百餘人被捕。

學生運動的第三次高潮,以“反美扶日”(反對美國扶植日本、搶救民族危機)為主題。一九四八年五月,起於上海、南京、北平,張貼污辱蔣總統漫畫,親共與反共派互毆。六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警告,倘繼續進行反美運動,可能導致不幸結果,受到教授學生的駁斥。七月,在北平的東北流亡學生,搗毀市參議會,學生死九人,軍警死二人,北平戒嚴。八月,河南、山東流亡學生滋鬧教育部、行政院。此後戰局急轉直下,中共勝利成為定局,學潮方告緩和。

第四節 中共的勝利

一、決戰

自一九四七年六、七月間各地人民解放軍轉取攻勢後,一年之間,政府軍處處不利,士氣愈為低落,中共決心進行決戰,奪取大城。一九四八年九月,陳毅統率的人民解放軍進攻濟南,守軍吳化文師二萬餘人不戰而降【註:吳化文為韓復榘舊部,曾投降偽軍,戰後編入政府軍,頗受歧視】。九月二十四日,陳毅佔領濟南,俘山東省府主席王耀武以下六萬餘人,為政府軍的一次重大挫敗。

林彪統率的東北人民解放軍五十餘萬,約於陳毅進攻濟南的同時,進向遼西,謀斷關內關外交通。十月十六日,佔領錦州,守軍(滇軍)兩師叛變,東北“剿匪”副總司令范漢傑以下七萬人被俘。被圍半年的長春,援斷糧絕,錦州失守之前,蔣親至瀋陽,命長春守軍南撤瀋陽,駐軍西援錦州。錦州失守之後,又兩來瀋陽,嚴令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反攻。十月十九日,長春守軍一個軍(滇軍)叛變,解放軍進入市區。二十一日,另一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以下六萬餘人投降。十月二十七日,自瀋陽西進的廖耀湘兵團被圍,十萬餘人覆沒。解放軍直趨瀋陽,衛立煌出走。十一月二日,瀋陽不守,政府軍十餘萬人,由海道撤出者不過三萬。東北全部為解放軍所有,政府軍被殲共約四十餘萬,中共稱之為遼瀋戰役。自政府軍奪得大批美國武器,如虎添翼,對解放軍而言,可說是決定了全局的勝利。

毛澤東先以為一九五一年可打倒國民黨,一九四八年九月,他以為再有一年左右即可做到。佔領濟南後,即部署攻取徐州,進略淮河流域。十一月初,編組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五個野戰軍,彭德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林彪分任司令員【註:野戰軍之下為縱隊,每一縱隊為三萬人,另有地方部隊、游擊部隊。一九四八年底,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各轄二十四個兵團】,全部兵力超出三百萬人,政府軍則不足三百萬。

一九四八年十月底,陳毅、劉伯承的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分向徐州東西前進,兵力約六十萬人,民兵民工二百餘萬人,取攻勢。政府軍約五十餘萬人,由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揮,以邱清泉、黃伯韜、黃維三兵團為主力,取守勢。十一月六日,戰鬥開始,美大使館通令蘇、皖美國僑民撤退。南京、上海到處搶米,秩序大亂。徐州東路政府軍甫與解放軍接觸,兩萬餘人叛變,西路、南路各數千人投降。解放軍採一貫的“圍點打援”戰術,先圍東路黃伯韜兵團,阻擊來援的邱清泉兵團。十一月二十二日,黃伯韜自戕,全軍十二萬人盡覆。南路黃維兵團被圍於皖境宿縣,十一月三十日,政府軍放棄徐州,劉峙南退蚌埠,邱清泉、杜聿明西南退蘇、豫之間,謀解黃維之圍不果。十二月十五日,黃維部九萬人大都被殲。杜聿明、邱清泉部為解放軍及民工所掘壕溝圍困,機械化部隊寸步難行,天寒糧絕。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殺,所部七萬餘人消滅。蚌埠不戰而下。歷時兩月餘,規模最大的另一決戰結束,政府軍又損失四十餘萬人,中共稱之為淮海戰役,政府稱之為徐蚌會戰。

當華東、中原野戰軍猛攻徐州之時,東北野戰軍林彪部一路進入熱河承德,一路進入冀東,華北野戰軍聶榮臻部佔領河北保定。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收縮戰線,所部六十萬人,分別集結於北平、塘沽、張家口、新保安。十二月初,林彪部入古北口,聶榮臻部佔南口,十二月中旬,北平、天津近郊發生激戰。十二月二十二日,傅部放棄新保安,二十四日,放棄張家口,損失五萬餘人。林彪部圍攻天津,經二十餘日慘烈攻守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為解放軍佔領,政府軍十三萬人被俘。一月二十二日,傅作義與林彪訂立和平協議,所部二十五萬人由解放軍改編。一月三十一日,解放軍入北平,中共稱之為平津戰役,與遼瀋、淮海戰役,合稱為三大戰役,政府軍折損共約一百五十萬人。

二、國民黨求和與中共全國進軍

美國之不滿於蔣,已非一日,馬歇爾認為他固執倔強,難期再有作為。年來李宗仁以行營主任資格坐鎮北平,與教育文化界結納,受到司徒雷登的青睞。李之競選副總統,部分原因為司徒雷登之鼓勵。李當選後雄心愈大,司徒雷登對他希望愈高。一九四八年八月,司徒曾建議國務院設法使國、共停戰,分劃中國為若干地區,採行聯邦制,盡可能使無中共參加的各邦保有最大部分的領域,由美國給以援助。又說,蔣不能引進才能之士,實行改革。但時馬歇爾任國務卿,已無再作調人之意。十二月二十三日,司徒續向國務院明白請示,可否勸蔣退休,讓位於李宗仁,或其他政治領袖,俾與共軍繼續作戰,或停戰言和。馬歇爾仍主暫不過問。

兩個月前,即十月底,蔣告美國記者,美國應重視中國局勢。十一月初,外交部商請馬歇爾派遣特別軍事代表團,由美國軍官指揮中國軍隊。蔣致書杜魯門,亦請派一高級將領為顧問。十二月一日,蔣又向美國記者表示,將長期守有長江以南,歡迎麥克阿瑟為最高軍事顧問。

十二月下旬,孫科繼任行政院長,宣稱政府用兵的最後目的,為爭取和平。二十四日,華中剿匪總司令白祟禧電張群、何應欽轉蔣,謂人心、士氣、物力已不能再戰,主邀美、英、俄、法大使斡旋,與中共謀和。跟著河南省府主席、參議會請蔣下野,湖南、廣西應之,司徒暗中支持。一九四九年元旦,蔣發布文告,願與中共商談恢復和平方法,不計個人進退出處。

中共攜戰勝威勢,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自蔣以下四十三人為戰犯。三十日,毛澤東聲言將革命進行到底。對於蔣的元旦文告,說是“戰犯求和”,決心完全消滅國民黨的反動分子,將美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逐出中國。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發表時局聲明,願根據八項條件與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他國民地方政府進行和談,懲辦戰犯,廢除舊憲法,廢除舊法統,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改革土地制度,廢除賣國條約,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國民黨“反動政府”及所屬各級政府權力。最後指示人民解放軍在實現真正的民主的和平以前,絲毫不可鬆懈戰鬥努力,對於任何反抗的反對派必須堅決、徹底、乾淨、全部的消滅之。

一月八日,南京外交部長照會美、英、俄、法大使盼協助和談。同時蔣命各將領勿因和平運動而放鬆抵抗。白崇禧亦謂應備戰以求和,勿求和而忘戰。一月十九日,因四國謝絕斡旋,行政院請中共先無條件停戰,再進行和談。一月二十一日,蔣總統正式宣布引退,李宗仁代理總統職權。解放軍時已進至長江北岸,南京官民紛作逃亡之計。外交部通知各國使館,自二月五日起,政府改於廣州辦公。

中共堅拒先行無條件停戰,李宗仁允以中共的八項條件作為和談基礎。在廣州的行政院長孫科則說決不接受懲辦戰犯與投降的和平。二月十三日,李宗仁請顏惠慶、章士釗等以民間和平使者的名義飛往北平,再至石家莊見毛澤東【註:顏惠慶為老外交家,章士釗為舊文人政客,與毛澤東有私誼】。三月,何應欽代孫科為行政院長,派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竑等為和談代表。中共中央委員會議決,集中力量解決國民黨殘餘勢力。同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遷至北平,第二天,派周恩來等為中共和談代表。四月初,雙方代表開始在北平交換意見。中共的新華社再三聲明,解放軍定要解放全國,要求南京政府向人民投降。蔣與國民黨的主張為軍隊各守原防,就防區整編,如共軍渡江,和談即停,李宗仁尤望能與中共“隔江分治”。北平廣播,解放軍正積極準備過江,依照八項條件實現和平。四月十三日,國共代表舉行正式會議,周恩來提出和平協議草案,計八項二十四條。要點為南京政府之一切武裝力量,實行改編為人民解放軍,解放軍向南京政府所轄區開進和接收。十五日,略予修正,限四月二十日簽字。政府拒絕接受,白崇禧反對更力,李宗仁請中共重新考慮。

政府求和目的在保有長江以南,爭取美援,重整軍備。中共定要摧毀國民黨,不令死灰復燃。和談期間,劉伯承、陳毅的第二、第三野戰軍陳兵長江,準備南渡,林彪的第四野戰軍自平津南下,直趨武漢,彭德懷的第一野戰軍及賀龍部進向西安,徐向前部加緊圍攻太原。

四月二十一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命令各野戰軍前進。當天第二、第三野戰軍分在安徽荻港、江蘇江陰渡越長江。二十三日,第二野戰軍入南京,蘇、皖、浙間十餘萬政府軍潰滅。五月三日,第三野戰軍入杭州,二十七日,佔上海,政府軍損失十萬。八月十七日佔福州,十月十七日佔廈門,二十六日攻金門島,為政府軍拒退。第二野戰軍於五月十九日佔九江,二十一日佔南昌,西趨湖南。沿平漢鐵路南下的第四野戰軍於五月十六日佔武漢,白崇禧軍退往湖南衡州。八月三日,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與林彪成立和平協議。

被圍數月的太原,四月二十五日失守,代理山西省府主席梁敦厚以下五百人自殺,官兵七萬餘人被俘。五月二十日,第一野戰軍會同賀龍部佔領西安。六月,政府軍反攻不勝,損失四萬餘人。七月,第一野戰軍入甘肅,八月二十六日,佔蘭州,九月四日佔西寧,二十四日佔寧夏,數十年來據有甘、寧、青三省的回軍消滅。同月十九日及二十六日,分入綏遠、迪化,整個華北與西北為解放軍所有。

蔣引退後返浙江故里,仍握有實權。李宗仁才本平庸,益難施展,勸蔣出國,交出權力,不再問事,為蔣所拒。四月以後,蔣巡視東南沿海,部署軍事。六月,閻錫山代何應欽為行政院長。七至十月,蔣往來廣州、重慶、成都、昆明【註:七月及八月,曾訪菲律賓、南韓,謀組東亞反共聯盟未成】,策劃保衛西南,調陝南胡宗南軍入川,命湘南白祟禧部入黔,拒共軍於四川境外。白欲保廣西,率部南退。第四野戰軍遂長驅入粵,十月十五日,佔廣州,國民政府遷重慶。十一月二十二日,第二野戰軍佔桂林,第四野戰軍破白崇禧部十萬人於桂、粵之交,十二月六日,佔有南寧。

十一月十四日,第二野戰軍佔貴陽,同日蔣到重慶。先六日,第二野戰軍的另一路已入四川東南境,政府軍不戰而潰。十一月三十日,重慶不守,蔣去成都。第二野戰軍續進,與自陝西前來的賀龍夾擊成都。十二月九日,四川綏靖主任鄧錫侯、西康省府主席劉文輝、雲南省府主席盧漢投降,蔣赴台北,留胡宗南守成都。李宗仁以一切絕望,先去廣西再走香港,最後,飛往美國。十二月二十七日,解放軍攻佔成都。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七日,攻佔政府軍在大陸的最後據點西康西昌【註: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入拉薩】。總計一九四九年四月起,十一個月內,解放軍席捲中國大陸。

三、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中華民國

自一九三七年中共取銷中華蘇維埃政府後,名義上並無自己的中央政府。國、共戰爭兩年後,一九四八年五月一日,提議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主同盟等黨派通電擁護【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於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在香港成立,領導人為李濟深。民主同盟於一九四七年十月被政府宣佈為非法團體,十一月,自行解散,一九四八年一月,又自行恢復。此外列名通電的有中國民主建國會、致公黨、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報告【註:三月五日至十三日,在河北石家莊西北平山縣舉行】,謂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一切條件均已成熟,希望於四、五月佔領南京後成為事實。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至十九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舉行,毛澤東宣稱“民主聯合政府一經成立,它的工作重點將是肅清反動派的殘餘,鎮壓反動派的搗亂,盡一切可能,用極大力量,從事人民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恢復和發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業”。七月一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說是中共的武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必須倒向社會主義一邊。中國需要國際援助,但不屬於美、英方面,而屬於蘇俄。中國需要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專政,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由新民主主義進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九月,新政治協商會議改稱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在北平正式舉行會議。二十七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國都定為北平,易名北京。紀年採用公元,國旗為五星紅旗【註:一顆大星代表中共,四顆小星代表工、農、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二十九日,通過共同綱領。三十日,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陳毅、賀龍、葉劍英、林彪、彭德懷、劉伯承等為委員。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兼人民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當中國大陸炮火連天,政府軍失利之時,台灣算是較為安定的省份。一九四七年四月起,國防部在台灣設陸軍訓練司令部及其他軍事機構,由美國顧問協助。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陳誠任台灣省府主席,將中央銀行黃金移存台灣。一九四九年前期,台灣有不少興革,如實行減租【註:地主所得以37.5%為限,名為三七五減租】,改革幣制。和談不成,國民黨人多主蔣復職。十二月七日,政府宣布遷設台灣。李宗仁赴美不歸,蔣再起的呼聲愈高,一九五○年三月一日,終復任總統,以陳誠為行政院長。嗣後台北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淮海戰役爆發,司徒雷登認為局勢已無可救藥。勝負決定後,美國撤回軍事顧問團。國民政府遷往廣州,司徒雷登未隨行。解放軍進入南京後,他準備前去北平,承認中共政權,國務院不許。同時有美國或聯合國暫管台灣之說,蔣表示反對,勸美國協助中國的反共力量,確保台灣,使成一新政治希望。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美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內附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致杜魯門函,為美國政策辯護。謂中國反共政策失敗,由於中國政府無能,中共效忠蘇俄,致使中國民族慘遭一以外國帝國主義利益為前提的政黨所壓制。中國的悠久文化與民主、個人主義,終將發揮其力量,擺脫外國桎梏。美國對於以此為目標的發展,應予鼓勵。但在採進一步行動之前,將先待亞洲塵埃落定。此一表示,對於朝不保夕的國民政府固為一重大精神打擊,毛澤東亦一連發表五篇駁斥文章,指美國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要仇視它、鄙視它、蔑視它,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蘇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的次日,即予承認。美國雖繼續承認國民政府,惟不再積極援助。一九五○年一月五日,杜魯門、艾奇遜再度聲明,美國無意以軍事援助台灣的國民政府,台灣屬於中國,只可盡力於經濟援助。這時毛澤東已到莫斯科,二月十四日,周恩來與蘇俄外長維辛斯基(Vyshinsky)簽訂了三個外交文書【註:毛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到莫斯科,據傳他與史達林對外蒙問題意見不協。周於一九五○年一月二十日續至,始將條約簽訂,三月十七日偕同返國】,一個是為期三十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一個是蘇俄給中國三億美元貸款協定,一個是蘇俄允將長春鐵路移交中國,撤退旅順軍隊,大連行政歸中國管轄協定。

毛在莫斯科時期,艾奇遜發表演說,謂蘇俄的目的在併有外蒙、華北,美國的基本信念為中國如由一外國控制,實違反中國人民利益。蔣介石失去人民擁護,已非中國領袖,美國將支持由自由民主力量領導的中國,並保衛日本、菲律賓、台灣,朝鮮不在其內。蔣復職不到八十天,與台灣相犄角的海南島、舟山群島均為解放軍攻佔【註:一九五○年四月十三日,解放軍佔領海南島,五月十六日,佔領舟山群島】,蔣經國說,今後一百天內將為台灣最嚴重的時期。孰料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受蘇俄嗾使突然進攻南韓。美國認為南韓如失,不只日本難保,其他接近蘇俄的國家,亦將為所囊括。六月二十七日,美國對台灣政策一變,杜魯門一面命麥克阿瑟支持南韓作戰,一面命第七艦隊防止任何對台灣的攻擊,並要台灣國民政府停止對大陸的軍事行動。於是台灣的安全無憂,國民黨亦得以在台灣繼續保持它的政權【註:台灣某要人私下語人,謂韓戰是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意思是西安事變救了共產黨,韓戰救了國民黨】。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