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四 之器

风炉灰承 筥 炭 鍑 交床 夹 纸囊 碾拂末 罗合则 水方 漉水囊 瓢 竹筴 鹾簋楬 熟盂 碗 畚札 涤方 巾 具列 都篮〔1〕

【注释】

〔1〕《九之略》中称“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可知陆羽煎茶所用器具共二十四种。此处,列举了二十五种,最后一种“都篮”应当不在“二十四器”之内,因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称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都统笼”即“都篮”,是用来放置茶具的。

【译文】

煮茶的工具有:风炉、筥、炭 、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巾、具列、都篮。

风炉灰承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1〕形。厚三分〔2〕,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3〕。凡三足,古文〔4〕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5〕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6〕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7〕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8〕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墆㙞〔9〕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10〕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11〕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12〕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13〕台之。

【注释】

〔1〕鼎:古代器物名,其形制常为三足两耳,早期用于烹煮食物,后为祭祀或铭记功绩的礼器。

〔2〕分:唐代度制有大小之分,一分约等于现在的0.36厘米或0.3厘米。

〔3〕圬墁(wū màn):涂抹,此处指在风炉内壁涂泥。

〔4〕古文:泛指演变为小篆之前的各种古文字。

〔5〕坎上巽下离于中:坎、巽、离均是《周易》的卦名。坎象征水,巽象征风,离象征火,下文中所说的“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指出了“坎上巽下离于中”的象征意义。即煮茶时,水在风炉上面的锅中,火在风炉内燃烧,风从风炉下进入帮助燃烧。

〔6〕体均五行去百疾:意为体内五行调和,能摆脱各种疾病。五行,古人把能够构成各种物质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称为五行。中医常借此学说来说明脏腑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

〔7〕圣唐灭胡明年铸:圣唐灭胡,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彻底平定安史之乱。明年,第二年,即公元764年。也有观点认为唐肃宗回到长安的至德二载(757)为唐朝“中兴”且“灭胡”的年份,“灭胡明年”则为公元758年。

〔8〕伊公:指商臣伊尹,传说他善于烹煮。《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9〕墆㙞(dié nié):堆积的小山、小土堆。这里指风炉内放置架锅用的支撑物,其上部形状像城墙堞雉一样。

〔10〕翟(dí):长尾的野鸡。古人以其象征火,因而在其形象旁铸刻离卦。

〔11〕彪:虎,古人以虎为风兽。

〔12〕连葩、垂蔓、曲水、方文:皆是古代金属器物上常见的装饰图案。连葩、垂蔓为类似植物缠绕交织的花纹;曲文为以“卍”字形反复勾连构成的几何纹样;方文同“方纹”,又称“雷纹”,是以连续的方折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

〔13〕铁柈(pán):铁盘子。柈,同“盘”。

【译文】

风炉附有灰承

风炉,是用铜或铁铸造而成的,就像古代鼎的形状。炉壁厚三分,炉口沿宽九分,空出剩下的六分,炉内壁用泥涂抹。风炉共有三只脚,脚上用上古文字铸有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只脚上是“体均五行去百疾”,还有一只脚上是“圣唐灭胡明年铸”。这三只脚之间,留出三个洞口,把底下的一个口用作通风、漏灰烬的地方。口之上也用古文铸六个字:一个口上铸着“伊公”二字,另一个口上铸着“羹陆”二字,还有一个口上铸着“氏茶”二字,连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内放置炉床及有三个支鍑的架,一个上面刻有野鸡的形象,因为野鸡是象征火的禽类,就再刻画上“离卦”;一个上面刻有虎的形象,因为虎是象征风的兽类,就再刻画上“巽卦”;一个上面刻有鱼的形象,因为鱼是生活在水里的物类,就再刻画上“坎卦”。巽代表风,离代表火,坎代表水,风能使火旺盛,火能把水烧开,所以刻画上这三个卦。炉身上有连缀的花朵、下垂的藤蔓、曲水、方纹之类的图案作为装饰。风炉有的是用铁制成的,有的是泥制成的。灰承,是有三只脚的像桌台一样的铁盘子。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1〕如筥形,织之,六出〔2〕固眼。其底盖若利箧〔3〕口,铄〔4〕之。

炭 〔5〕

炭 ,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一,丰中,执细。头系一小 〔6〕,以饰 也,若今之河陇〔7〕军人木吾〔8〕也。或作鎚,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

火筴,一名筯〔9〕,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10〕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11〕音辅,或作釜,或作鬴

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12〕,其铁以耕刀之趄〔13〕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14〕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15〕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16〕以瓷为之莱州,〔17〕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18〕。

交床〔19〕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注释】

〔1〕木楦(xuàn):本指制鞋的木制模架,这里指制作筥之前先做好的筥形木制模架。楦,“楥”的俗字。

〔2〕六出:六方形或六角形。

〔3〕利箧:可能是竹篾编成的一种箱子。

〔4〕铄:《说文解字·金部》:“铄,销金也。”《文选·景福殿赋》:“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李善注解释“镐镐铄铄”为“谓光显昭明也”。此处引申为将竹筥底削制得平整光滑。

〔5〕炭 (zhuā):捅投炭火的铁棍。

〔6〕 (zhǎn):一种装饰物。

〔7〕河陇:古代指河西与陇右,在今甘肃省西部一带。

〔8〕木吾:木棒名。晋崔豹《古今注》卷上《舆服》:“汉朝……御史、校尉、郡守、都尉、县长之类,皆以木为吾焉。”

〔9〕筯(zhù):筷子。

〔10〕葱台勾锁:葱台为古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钉,此处可能指火筴顶部没有金属钉状物相勾连。

〔11〕鍑(fù):锅。

〔12〕急铁:指利用废旧铁器再次冶炼而成的铁制品。

〔13〕趄(jū):残破、破损的意思。

〔14〕正令:使其看上去端正。

〔15〕守中:指使火力集中。

〔16〕洪州:隋豫章郡。唐武德五年(622)置,领钟陵、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分宁等县,治钟陵。辖境在今江西南昌、永修、武宁、修水、铜鼓、高安、丰城、奉新一带。

〔17〕莱州:隋东莱郡。唐武德四年(621)置,领掖、胶水、即墨、昌阳等县,治掖县。辖境在今山东省胶莱河以东的莱州、莱阳、平度、即墨一带。

〔18〕归于银:从上文来看,此处“银”或当作“铁”,沈冬梅《茶经校注》称喻政《茶书》本作“铁”,仪鸿堂本注曰“当作铁”。

〔19〕交床:也称胡床,是一种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坐具,形如马扎,收放自如。此处借指用来放置鍑的架子。

【译文】

筥,用竹条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用藤编制的。先做成筥形的木架,再用竹条或藤条在其外面编织,并织出六角形的坚固洞眼。筥的底和盖就像“利箧”的口,要削制平整。

炭 ,用六棱形的铁棒制成,长一尺,一端尖锐,中间粗,执握处细。头上系着一个小 作为炭 的装饰,就像当今河陇地区军士使用的“木吾”。有的做成锤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火筴

火筴,又称作箸,就像常用的筷子一样。既圆又直,长一尺三寸。顶部平齐,没有葱台勾锁之类的装饰物。用铁或熟铜制成。

鍑读音为辅,有的写作“釜”,有的写作“鬴”

鍑,用生铁铸成。也就是当今铁匠所说的“急铁”,这是利用犁头之类的废旧农具冶炼、铸成的。鍑的内壁抹土,外壁抹沙。内壁土质细滑,容易磨洗;外壁沙质滞涩,便于吸收热量。鍑耳呈方形,以使之端正。鍑的口沿要宽一些,以使火力能涵盖全鍑。鍑的腹部要能够突出一些,以使火力能够集中。腹部突出,则水煮开时就可集中在鍑的中心位置沸腾;中心沸腾,则茶末就容易沸扬;茶末沸扬,则茶的味道更加醇厚。洪州的鍑有用瓷制的,莱州的鍑有用石制的。瓷制的与石制的都是雅致的器具,但质地不够结实,难以长久使用。用银制作的非常洁净,但稍嫌奢侈华贵。雅致固然雅致,洁净自是洁净,但要想长久使用,最终还是用银制的鍑好。

交床

交床,将材料十字交叉成支架,挖空中间部分,用来放置鍑。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1〕,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

纸囊,以剡藤纸〔2〕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拂末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3〕而外无馀。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4〕。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5〕。其拂末〔6〕,以鸟羽制之。

罗合

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7〕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8〕。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注释】

〔1〕筱(xiǎo):小竹子。

〔2〕剡(shàn)藤纸:唐时一种产于浙江剡溪的纸,以藤为原料制成,可以用来包装饼茶。唐李肇《国史补》卷下:“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

〔3〕堕:木制的碾轮。

〔4〕不辐而轴焉:没有辐条而有车轴。

〔5〕轴中方而执圆:轴的中段呈方形(能固定碾轮),而手执的部分呈圆柱形。这样的设计便于碾压的操作。

〔6〕拂末:清理茶末的用具。

〔7〕匕策:匕,相当于今天的匙勺。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

〔8〕方寸匕:一种量药的用具。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引《名医别录》:“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译文】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距离一端约一寸的地方留有竹节,剖开节以上部分,用来夹着茶饼炙烤。在火上炙烤时,小青竹会渗出津液,借助于津液的香气,能够增加茶香,但恐怕只有在山林溪谷之间才能轻易得到。也有用精铁、熟铜之类材质制成的,考虑的是经久耐用。

纸囊

纸囊,用两层颜色白、质地厚的剡藤纸缝制而成,用来贮藏烤好的饼茶,使其香味不至于散失。

碾附有拂末

碾,用橘木制成,稍差的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制成。做成臼的形状,内部圆而外部方。内部圆是为了便于转动,外部方是为了防止倾倒。碾内放置着堕而不留过多空隙。木堕形状像车轮,但只有轴而没有辐条。碾长九寸,宽一寸七分。堕的直径三寸八分,中间厚一寸,周边厚半寸。轴的中段呈方形,而手执的部分呈圆柱形。拂末,用鸟类的羽毛制成。

罗合

已罗筛过的茶末,用“则”舀放入盒中,再盖好盖子贮藏。罗是剖开粗大的竹竿并弯曲成圆形,再蒙上纱或绢做筛网而成的。盒子用竹节制成,也有弯曲杉木片再涂上漆制成的。高三寸,盒盖一寸,底高二寸,口径四寸。

则,用海贝、蛎蛤之类制成,也有用铜、铁、竹做成的匕或匙。则,即测量的标准、度量的意思。通常煮水一升,则要装一方寸匕的茶末。喜欢喝淡茶的,就减少一点;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一点,因而叫做“则”。

水方

水方,以椆木〔1〕、槐〔2〕、楸〔3〕、梓〔4〕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5〕。

漉水囊〔6〕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7〕腥涩〔8〕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9〕以缝之,纽翠钿〔10〕以缀之,又作油绿囊〔11〕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牺杓〔12〕。剖瓠〔13〕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14〕《荈赋》〔15〕云:“酌之以匏。”匏〔16〕,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17〕中,馀姚〔18〕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19〕,祈子他日瓯牺之馀〔20〕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筴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21〕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22〕〔23〕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24〕,贮盐花〔25〕也。其 ,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策也。

熟盂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注释】

〔1〕椆木:Castanopsis eyrei(Champ.)Tutch,山毛榉科。常绿乔木。

〔2〕槐:Sophora japonica Linn.,蝶形花科。落叶乔木。

〔3〕楸:Catalpa bungei,紫葳科。高大落叶乔木。

〔4〕梓:Catalpa ovata Don,紫葳科。落叶乔木。

〔5〕斗:唐时十升为一斗,斗有大小之分。大斗约合今天的6升,小斗约合2升。

〔6〕漉(lù)水囊:过滤水用的袋子。漉,过滤。

〔7〕苔秽:指铜与氧化合的化合物,因其呈绿色,色如苔藓,故称。俗称铜锈。

〔8〕腥涩:指下文提到的铁腥涩,是铁氧化后产生的性状。

〔9〕碧缣(jiān):青绿色的细绢。缣,双丝织成的细绢。《说文解字·糸部》:“缣,并丝缯也。”

〔10〕翠钿(diàn):用青绿色珠宝镶嵌的首饰和器物。

〔11〕绿油囊:绿色油绢做成的袋子,有防水的功能。

〔12〕牺杓(sháo):舀东西的器具,这里借做瓢的别称。杓,同“勺”。

〔13〕瓠(hù):葫芦科草本植物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 var.hispida,果实即葫芦。

〔14〕杜毓(?—311):字方叔,西晋人,曾任中书舍人、国子祭酒,为贾谧“文章二十四友”之一。

〔15〕荈赋:杜毓所撰描写茶的赋。原赋已经散佚,清严可均《全晋文》卷八九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一部分。个别字句与《茶经·七之事》中所引有出入。

〔16〕匏(páo):剖开葫芦制成的瓢的别称。

〔17〕永嘉:西晋怀帝的年号,公元307—312年。

〔18〕馀姚:唐属越州,今浙江馀姚。

〔19〕丹丘: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丹丘子为传说中的人物。

〔20〕瓯牺之馀:喝剩的茶。瓯牺,饮茶用的杯杓。

〔21〕柿心木:有说法认为是一种乌木。《元和郡县志》卷二九称歙州黟县“有墨岭出墨石,又昔贡柿心木”。《太平寰宇记》卷一〇四:黟县,又《新安图经》:岁贡柿心墨木。黟之名县,职此之由。

〔22〕鹾(cuō)簋(guǐ):盛盐的器皿。鹾,盐。簋,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也是祭祀用的礼器。

〔23〕:同“揭”,取盐用的长竹条。 ,底本作“楬”,据张校《说郛》本改。

〔24〕罍(lěi):古代盛酒用的器皿。

〔25〕盐花:细盐粒。

【译文】

水方

水方,用椆木或槐、楸、梓之类木材制成盒状,并将内外及缝隙都涂上漆。有一斗的容量。

漉水囊

漉水囊,如果是平常使用的,其框架用生铜铸成,以防止经常湿水而有绿苔一样的铜锈及铁腥气味。因为用熟铜制作容易生铜锈,用铁制作容易产生腥涩气味。在林谷间隐居之人,也有用竹木做框架的。但木与竹都不耐用,也不便远行携带,因此还是要用生铜。滤水的袋子,先用青竹篾编织并卷为袋形,再裁取碧绿色的缣缝好,并缝缀上用翠钿作装饰的纽。还要用绿油绢做成个袋子贮放漉水囊。漉水囊直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瓢,又叫牺杓。剖开葫芦制成,也有用木头挖制而成的。晋舍人杜毓的《荈赋》说:“用匏来饮茶。”匏,就是瓢。匏口很宽,胫部壁薄,柄又很短。西晋永嘉年间,馀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道士说:“我是丹丘子,希望你以后把杯杓中剩馀的茶送给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多以梨木制成。

竹筴

竹筴,有的用桃木、柳木、蒲葵木制成,有的用柿心木制成,长一尺,用银包住两端。

鹾簋附有

鹾簋,用瓷制成,直径四寸,像盒子的形状,也有像瓶子形的,也有像罍形的,用来贮放细盐粒。,用竹片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是形似算筹的工具。

熟盂

熟盂,用来盛放开水。有瓷的,也有陶的。容量为二升。

碗,越州〔1〕上,鼎州〔2〕次,婺州〔3〕次,岳州〔4〕次,寿州〔5〕、洪州〔6〕次。或者以邢州〔7〕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注释】

〔1〕越州:此处指越州窑所产的碗。下同。越窑瓷是唐宋时期著名的青瓷品种。唐代越窑的遗址在浙江馀姚、上虞等地。唐时流行的煮茶或煎茶的方式,茶汤以颜色呈绿色为好。陆羽认为绿色的茶汤要用青瓷的碗来盛才能与之相配,也才能在茶碗的颜色映衬下,通过对茶汤颜色的观察来品鉴茶叶的优劣。唐陆龟蒙《咏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即描写了这种青绿釉色茶碗。

〔2〕鼎州:唐天授三年(692)置,领云阳、醴泉、泾阳、三原等县,后废。辖境在今陕西泾阳、礼泉、三原一带。至今尚未发现鼎州窑的窑址。

〔3〕婺州:婺州窑在今浙江金华及衢州一带多有分布,已出土的唐代婺州窑瓷碗多为敞口、浅腹、小平底,釉色青或青灰,与陆羽尚青的评定标准相符。

〔4〕岳州:隋巴陵郡。唐武德四年(621)置巴州,六年(623)改为岳州,领巴陵、华容、沅江、湘阴、昌江等县,治巴陵。辖境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以北的洞庭湖沿岸一带。岳州窑的遗址,在今湖南省湘阴县曾有发现,釉色有米黄、红棕、定青三种。

〔5〕寿州:隋淮南郡,唐武德三年(620)改为寿州。领寿春、安丰、霍山、盛唐、霍丘等县,治寿春。辖境在今安徽省淮南市以南霍山县一带。唐代寿州窑主要烧制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遗址分布在今淮南市大通区上密镇一带。

〔6〕洪州:洪州窑遗址在今江西省丰城县曾被发现,出土多为青釉瓷器,多呈青褐、青黄色。

〔7〕邢州:隋襄国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邢州,领龙冈、南和、巨鹿、平乡、任、尧山、内丘等县,治龙冈。辖境在今河北邢台、内丘、任县、巨鹿、平乡、广宗、南和一带。邢州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临城县均有分布。邢窑所产的白瓷在唐时非常著名,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之所以不推崇邢窑瓷的原因在于唐代崇尚绿茶汤,用白瓷碗盛茶使得茶汤呈现出偏暗的颜色,视觉上不如青瓷碗中的茶汤悦目。

【译文】

茶碗,越州出产的最佳,鼎州的稍逊一些,婺州的又差一些,岳州的再差一些,寿州和洪州的更差。也有人将邢州出产的排在越州之前,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比如邢窑瓷像银,越窑瓷则像玉,这是邢窑瓷不如越窑瓷的第一点;又如邢窑瓷像雪,越窑瓷则像冰,这是邢窑瓷不如越窑瓷的第二点;再如邢窑瓷色白而使茶汤泛红色,越窑瓷色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窑瓷不如越窑瓷的第三点。晋朝杜毓的《荈赋》说:“挑选陶制茶具,好的产自东瓯。”瓯,即是越州。茶瓯也是以越州产的最佳,其口沿不卷边,瓯底凹而浅,容量在半升以下。越州瓷和岳州瓷都呈青色,青色瓷能增进茶汤色泽,茶汤呈白红色。邢州瓷颜色白,茶汤呈红色,寿州瓷颜色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颜色褐,茶汤呈黑色,这些都不宜用来盛茶。

畚〔1〕

畚,以白蒲〔2〕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3〕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4〕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

涤方,以贮涤洗之馀。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以絁布〔5〕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

具列,或作床〔6〕,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7〕,黄黑可扃〔8〕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9〕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10〕,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注释】

〔1〕畚(běn):原指用草索编织的盛物器具,此处指放碗的器具。

〔2〕白蒲:白色的蒲苇。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禾本科。草本植物。可供观赏。

〔3〕纸帊(pà):帛三幅曰帊。此处指用纸包裹茶碗,以防止因相互碰撞而破损。

〔4〕茱萸:茴香科。常绿小乔木。有浓烈香味,古代常于重阳节时佩茱萸囊以去邪辟恶。可入药,性温热。

〔5〕絁(shī)布:絁,粗绸子。

〔6〕床:类似井栏的、安放器物的一种架子。

〔7〕或竹:“或”,底本作“法”,据张校《说郛》本、《四库》本改。

〔8〕可扃:指可以关上锁住。扃,《说文解字·户部》:“扃,外闭之关也。”指从外关闭门户用的门栓。

〔9〕具列:底本作“其到”,据张校《说郛》本、《四库》本改。

〔10〕递压双经:用单细篾交错地编压在两道经向的宽竹篾上。

【译文】

畚,用白蒲卷编而成,可以盛放十只茶碗。也有用筥装盛的,有两层剡藤纸缝制的纸帊,使之呈方形,也可盛放十只茶碗。

札,折取或搓捻棕榈皮后,用茱萸木夹紧捆牢。有的截取竹筒,捆扎搓捻后的棕榈皮,插入筒中而成为笔管,就像大毛笔的样子。

涤方

涤方,用来贮存洗涤后剩馀的水。用楸木做成盒形,制作方法如同水方。容量为八升。

滓方

滓方,用来盛放茶渣,制作方法如同涤方。容量为五升。

巾,用絁布制成,长二尺。制作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器具。

具列

具列,有的做成床形,有的做成架形。有的纯用木制,有的纯用竹制,无论木制还是竹制,都要能关闭,并且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具列是收集、陈列全部器具的。

都篮

都篮,因全部器具都陈放于内而得名。用竹篾制成,里面编成三角方眼形,外部用两道宽竹篾作经线,再用一道细竹篾做纬线绑缚,交错地编压在两道宽竹篾做的经线上,呈方孔状,使之玲珑小巧。高一尺五寸,底宽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