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三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避讳改前人姓例

避讳改姓,淆乱氏族;避讳改前人姓,则淆乱古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邽巽,《索隐》曰:“《家语》作選,《文翁图》作国選,盖亦避汉讳改之。刘氏作邽巽,邽音圭,所见各异。”然古本必作邦字,不然,何以避讳作国;且《索隐》谓《家语》作選,而不云作邽選,则《家语》亦作邦可知。今家语作邽者,后人以误本《史记》改之也。

《汉书叙传》,称庄子为严子,又称“老严之术”。师古曰:“老,老子,严,庄周也。”盖避汉明帝讳。

《宋史》一○五《礼志》:“封后魏商绍为长乐子。”商绍即殷绍,避宋庙讳改。《艺文志》五行类有商绍《太史堪舆历》一卷,《旧唐志》作殷绍。目录类又有商仲茂《十三代史目》一卷,别集类有商璠《丹阳集》,商文圭《从军稿》,皆本殷姓,避宋讳追改为商。

第二十三避讳改前人名例

避讳改前人名之例亦有三:一改其名,二称其字,三去其名一字。

《汉书古今人表》“左公子泄”,即《左传》“左公子洩”,陈洩冶,《表》亦作泄,盖古本《左传》如此,《唐石经》避讳改为洩,遂相沿到今。

《汉书蒯通传》:“本与武帝同讳。”师古曰:“本名为彻,其后史家追书为通。”

《三国吴志韦曜传》注:“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

《魏书萧衍传》:“衍将萧昞寇淮阳。”《梁书》有吴平侯萧景,即此萧昞,唐人避讳,追改为景。

《北齐书卢叔武传》,《北史》作叔彪。唐人讳虎,史家多称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盖名叔虎。

《周书赵文深传》,深本作渊,避唐讳改。北周天和二年十月《华岳颂》,即赵文渊书。

《隋书韩擒传》:“擒本名豹。”唐人讳虎,多改为武,或为兽,或为彪,此独改为豹者,欲应上文“黄斑”之谣也。

《北史长孙幼传》:“孝文以其幼承家业,赐名幼,字承业。”本赐名稚,据《魏书》可证。史避唐讳,李稚廉改为幼廉,孔稚孙改为幼孙,谢稚改为孺子,皆以稚治音同也。

《旧唐书列女传》:“宋庭瑜妻魏氏,隋著作郎彦泉之后也。”彦泉当是彦渊,避唐讳追改。

《宋史艺文志》,别集类有《恭翔集》,即敬翔也。总集类有许恭宗《文馆词林诗》,即许敬宗也。避宋讳追改。

《辽史穆宗纪》:“讳璟。”李焘《长编》:“开宝二年,契丹主明为帐下所弑。”明即穆宗,后周避庙讳改,宋史臣因之。

《金史刘玮传》:“唐卢龙节度使仁敬之裔。”仁敬即仁恭,史臣避金章宗父讳追改。

右避讳改前人名。

《后汉书党锢传》:“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何顒传》亦云;“郭林宗、贾伟节。”范晔避家讳,故郭泰不书名,并伟节亦字之。《岑晊传》:“郭林宗、朱公叔等皆为友。”亦因郭及朱也。《朱穆传》:“近则邴吉、张子孺。”子孺,张安世字,章怀所改也。世皆改代,人名不合改,故称其字。

《晋书宣帝纪》:“青龙四年,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公孙渊称字,避唐讳。

《晋书载记》,刘渊称刘元海,石虎称石季龙,皆避唐讳称其字。

《魏书》慕容皝称元真,石弘称大雅,冯弘称文通,皆避魏讳称其字。

《梁书宗夬传》“祖景”,景即炳。《南史》则称宗炳字少文,而不名。

《宋史艺文志》,职官类有蔡元道《祖宗官制旧典》三卷,本名惇,避讳称其字。又别集类有《司空文明集》一卷,本名曙,亦避讳举其字。包幼正本名佶,避徽宗讳称字。李泰伯本名觏,避高宗讳亦称字。

《通典》一五一《兵篇》,晋镇南将军杜元凯,避豫字嫌名,故称字。右避讳称前人字。

《续汉书天文志》:“河南尹邓万。”万下脱世字,唐人避讳去之。《后汉书爰延传》亦作邓万。

《魏书天象志》:“齐将陈达伐我南鄙,陷澧阳。”陈达即陈显达,唐人避讳去显字。

《南史何尚之传》:“义宣司马竺超。”按南郡王义宣、张畅、畅子融等传,俱作竺超人。《宋书》作超民,《南史》避唐讳,改民为人,或去下一字。

《北史张奫传》:“本名犯庙讳。”盖本名大渊,避讳连为一字。

《新唐书儒学传》:“元行冲少孤,养于外祖司农卿韦机。”即韦弘机,避讳去上一字。

《新五代史后赞传》,后赞,《通鉴》作后匡赞,避宋讳省上一字。《王景崇传》“永兴赵赞”,亦本名匡赞,赵延寿之子也,亦避宋讳去一字。《吴越世家》 “子佐立”,本名弘佐,避宋讳止称下一字,弘倧、弘俶皆仿此。《南唐世家》: “燕王冀为太子。”亦本名弘冀,避讳去弘字。

《宋史艺文志》,李遵《天圣广灯录》三十卷,本李遵勖撰,避讳去勖字。

右避讳去前人名一字。

第二十四避讳改前人谥例

《新唐书杨纂传》:“赠幽州都督,谥曰恭。”《唐会要》恭作敬。宋人避讳,往往改敬为恭。今《旧唐书杨纂传》亦作恭,则后人据《新书》改也。

《旧唐书柳亨传》“谥曰敬”,《唐会要》同,而《新书》“谥曰恭”,亦宋人避讳追改。

《新唐书韦虚心传》:“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正。”据《唐会要》,虚心、李乂父辈皆谥贞,今《新史》于李乂则谥曰贞,于虚心则谥曰正,盖避宋仁宗嫌名,改贞为正。其或改或否者,杂采他书,未及订正耳。《旧唐书牛僧孺传》 “谥文贞”,《唐会要》同,《新书》曰“谥文简”,疑亦宋人避讳追改。

《五代会要》十二:“赠太子少傅朱汉宾谥正惠。”太常博士林弼议曰:“按谥法:中道不挠,保节扬名曰正。”今考新旧《五代史》,朱汉宾实谥贞惠。而《唐会要》谥法解,则云:“直道不挠,清白守节曰贞。”可知朱汉宾本谥贞惠,《五代会要》避宋讳改为正惠也。

《旧五代史张承业传》“谥贞宪”,而《五代会要》及《新五代史》则谥正宪,亦宋人避讳改。

《新五代史罗绍威传》“谥贞壮”,而《五代会要》则谥正懿,疑亦避讳追改。

《疑耀》三云:“宋时谥文正者,惟吕蒙正、王钦若、司马光、王曾、范仲淹、郑居中、蔡卞、陈康伯八人。若李昉、王旦,谥法通纪亦曰谥文正者,非也。二公原谥文贞,后避讳,世遂呼为文正耳。”今考《宋史》吕蒙正、王钦若本传,则谥文穆。

第二十五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或改前人官名,或以后代官名加诸前人,皆非史实也。

《后汉书刘焉传》:“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书曰理头。”《魏志》本作治头,章怀避唐讳改。

《北史牛弘传》:“晋秘书监荀勖。”本名中书监,避隋讳改。

《北史李德林传》:“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是时隋未受禅,不当避中字。下文云:“授丞相府从事内郎。”皆史家追改。

《北史程骏传》:“祖父肇,吕光人部尚书。”人部本是民部,避唐讳改。

《南史褚贲传》:“左户尚书。”《南齐书》本作左民,作户者避唐讳。

《旧唐书韦挺传》:“以人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唐初民部为六部之一,高宗即位,始避太宗讳,改为户部。此人部亦史臣追书。《段平仲传》云:“隋人部尚书段达六代孙。”隋不名人部也。

《宋史宰辅表》一:“太平兴国四年正月,石熙载自枢密直学士迁签书枢密院事。”签书本作签署。张齐贤、王河、杨守一、张逊、冯拯、陈尧叟、韩崇训、马知节、曹玮、王德用诸人,皆除签署,或同签署,史家避英宗讳曙,追改为书。

宋天圣四年《萧山县梦笔桥记》,记文为太常寺奉礼郎、签署苏州观察判官厅公事叶清臣撰。《宋史》本传作签书,避讳追改。

宋皇祐二年《重修北岳庙记》,韩琦题衔“充定州路都部署兼安抚使”,《宋史职官志》乃作“定州兼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部署改为总管,系从后追改。

《宋史孙洙传》:“寻干当三班院。”《王师约传》:“同管当三班院。”《曾孝蕴传》:“管干发运司粜籴事。”以干代勾,以管代勾,皆南渡后避高宗嫌名追改。当时称管勾、勾当,不称管干、干当也。

宋政和三年《御制八行八刑条碑》称管勾,而《文献通考》五二称主管,亦后来追改。

第二十六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避讳改地名,系一朝掌故;避讳改前代地名,则失史实矣,因当时并无此地名也。

《汉书》廿八《地理志》:“东郡:须昌,寿张。”寿张前汉本名寿良,光武避赵王良讳,始改良为张。此云寿张,班氏追改。

《晋书》十四《地理志》:“阳平郡清泉县。”本清渊,避唐讳追改。又:“侨立河东郡,统大戚八县。”大戚即广戚,史避隋炀帝讳追改,晋时不名大戚也。

《晋书刘敬宣传》:“军次黄兽。”《宋书》:“达遂宁郡之黄虎。”此作黄兽,避唐讳追改,当时不名黄兽也。《南史》又作黄武。

《梁书何点传》:“隐居吴郡兽丘山。”兽邱即虎丘,史避讳改,梁时无兽丘之名也。

《隋书》廿九《地理志》:“敦煌郡常乐县。”注:“后魏置常乐郡,后周并凉兴、大至、冥安、闰泉,合为凉兴县。”大至即广至,避隋炀帝讳追改;闰泉即渊泉,避唐讳追改,周时不名大至、闰泉也。

《隋书》卅一《地理志》:“宣城郡绥安县。”注:“梁末立大梁郡,又改为陈留,平陈,郡废,省大德、故鄣、安吉、原乡,四县入焉。”按《陈书高祖纪》:“永定二年,以广梁郡为陈留郡。”即此大梁也。又《陈详传》:“割故鄣、广德置广梁郡。”盖在梁敬帝之世,故云梁末。志改广梁为大梁,盖避隋炀帝名追改,梁时不名大梁也。大德即广德,亦避隋讳追改。

《北史张湛传》:“敦煌深泉人也。”深泉即渊泉,避唐讳追改,唐以前不名深泉也。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五年,贬礼部尚书裴士淹为处州刺史。”按德宗即位始避嫌名,改括州为处州,此在代宗朝,应为括州,史臣追改也。

《旧唐书》卅九《地理志》:“临清,汉清泉县。”清泉,汉本名清渊,唐人避讳追改。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石鉴镇将董昌。”《新唐书》四二《地理志》作石镜,此避宋讳追改。

《宋史张鉴传》:“建议割瑞州清江。”瑞州当作筠州,南渡后避理宗嫌名,始改筠为瑞,此时无瑞州之名也。

第二十七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晋简文郑太后讳阿春,故《晋书后妃传》数引《春秋》,均改为《阳秋》。孙盛、檀道鸾等著书,亦名《阳秋》。

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引荀勖《中经簿》、改为《内经》,曹宪注《广雅》,改为《博雅》,均避隋讳。唐人注《史》《汉》,引《世本》改为《系本》,避唐讳。

《隋书经籍志》,《白虎通》六卷,《礼仪志》引作《白武通》。《经籍志》亦本作武,后来校书者改。

又《诗神泉》一卷,后汉赵晔撰。本名神渊,唐人避讳改。

又《宋征士宗景集》十六卷。宗景即宗炳,避讳改为景。

《旧唐书经籍志》,《帝王代记》十卷,皇甫谧撰。代本世字,避讳改。郭颁《魏晋代语》、何集《续帝王代记》、《虞茂代集》、《郑代翼集》,皆以代为世。

又《四人月令》一卷,崔寔撰,此与贾思勰《齐人要术》,皆避讳,改民为人。《新书》则贾思勰书称齐民,李淳风续书称齐人。

又《江智泉集》十卷,本名智渊,《丘泉之集》六卷,本名渊之,避讳改。

《宋史艺文志》小学类,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四卷,本名《龙龛手镜》,宋人避庙讳嫌字,改镜为鉴。

又兵书类,陶弘景《真人水照》十三卷,《唐志》本作水镜,亦宋人避讳追改。

邵瑞彭曰:《北山录》注解随函卷上,引牟子《理惑论》作《治惑论》,可知理字是唐人避讳改,原书当作治惑也。《崇文总目》,李文博撰《理道集》十卷,《隋书李文博传》本作治道,《宋志》亦作治道。

第二十八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旧唐书经籍志》编年类,有《崇安记》二卷,周祇撰,又十卷,王韶之撰。崇安本隆安,晋安帝年号也,避唐玄宗讳,改隆为崇。

《新唐书艺文志》起居注类,有《晋崇宁起居注》十卷,《旧志》亦作崇宁,晋时无此年号。钱竹汀先生谓:“崇宁当为崇安,即隆安也。唐人避玄宗讳,往往改隆为崇。【唐肃宗时恶安禄山,又或改安为宁。】以《晋史》考之,隆安纪元,正在太元之后,元兴之前,此卷又有《晋崇安元兴大享副诏》八卷,足明崇宁当为崇安矣。上文有《晋隆和兴宁起居注》五卷,仍书隆字,则史驳文也。”【乃和案:此条见《廿二史考异唐书五》】

《旧唐书》三十《音乐志》:“明庆中,皇后亲蚕。”明庆即显庆,唐人避中宗讳,易显为明。《旧史》俱改从本号,惟此志及《职官、刑法志》,三见明庆字。《柳奭传》亦有“明庆三年”之文。

《旧唐书太宗诸子曹王明传》:“永崇中,坐与庶人贤通谋,降封零陵王。”永崇即永隆,史臣避玄宗讳追改。

《新唐书兵志》:“玄宗以万骑平韦氏,改为左右龙武军,皆用唐元功臣子弟。”唐元即唐隆,温王年号也,史避玄宗讳改。《崔日用传》云:“唐元之际,日用实赞大谋。”亦唐隆改。

宋人书贞观年号为真观,或为正观,书贞元为正元,避仁宗嫌名改。

辽天庆二年《释迦定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记》,叙重熙十五年铸铁塔事,以重熙为重和。《老学庵笔记》一云:“政和末议改元,王黼拟用重和,既下诏矣,范致虚间白上曰:‘此契丹号也。’故未几复改宣和。然契丹年名,实曰重熙,后避天祚嫌名,追谓重熙曰重和。”乃知改熙为和,实以避讳故。

亦有改前朝年号以故犯其讳者,元泰定五年《赠宁海州知州王庆墓表》文云:“父生于扩庆庚申,妣生于扩庆丙辰。”丙辰,宋庆元二年,庚申,庆元六年。元时江浙行省有庆元路,未尝更名,何独于宋之年号而更之?此盖直斥宋宁宗名,而配以年号上一字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