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婉缠绵,托以风谏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
王逸《〈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清王夫之驳王逸说,(引王逸序全文,略。)今按逸所言“托以风谏”者,不谓必无此情。而云“章句杂错”,则尽古今工拙之辞,未有方言此而忽及彼,乖错瞀乱,可以成章者。熟绎篇中之旨,但以颂其所祠之神,而婉娩缠绵,尽巫与主人之敬慕;举无叛弃本旨,阑及己冤。但其情贞者其言恻,其志菀者其音悲,则不期白其怀来,而依慕君父,怨悱合离之意致,自溢出而莫圉。故为就文即事,顺理诠定,不取形似舛盭之说,亦令读者泳泆以遇于意言之表,得其低回沉郁之心焉。按逸言“沅湘之交”,恐亦非是。《九歌》应亦怀王时作,原时不用,退居汉北,故《湘君》有“北征”“道洞庭”之句;迨后顷襄信谗,徙原于沅湘,则原忧益迫,且将自沉,亦无闲心及此矣。
王瑶先生分析,《九歌》本来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歌曲的名称,屈原借用旧题,又吸取了民间乐歌的精华,一共写了11篇诗,总题为《九歌》。因为这是根据民间祭祀乐曲加工写成的,富有神话的色彩和优美的想像,因此内容与《离骚》等篇的抒写悲愤忧思的篇章不同,风格清新典丽,写得异常生动和精练。11篇中首尾两篇《东皇太一》《礼魂》是祭祀时的迎神曲和送神曲,内容是铺叙祭礼的仪式和过程的,写得庄严肃穆。其余九篇中各有专祀,“湘君”“湘夫人”“河伯”都是水神,“山鬼”是山神,“大司命”“少司命”是星神,“东君”是日神,“云中君”是云神。除《国殇》一篇外,这些祭祀自然神的篇章大致都用抒情的笔调或对话的形式,来写一种爱恋、思慕以及悲欢离合的情绪。这些神都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其中常常写到人神之间的恋情,这大概是受到民间情歌的影响。《国殇》一篇是祭祀战死的无名英雄;内容叙述战争的壮烈和歌颂死者的英勇,写得非常悲壮慷慨。《九歌》的文字风格很优美,可以说是一种清新美丽的抒情诗。像“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类名句,向来是为人所传诵爱好的。《九歌》的内容、风格虽然和屈原的其他作品有所不同,但在遣辞用意上仍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爱写美人、香草等等,因此《九歌》也是屈原作品中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