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是南宋时期僧人编订的编年体佛教史书。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简称《编年通论》,二十九卷。南宋沙门祖琇撰,成书于隆兴二年(1164)。该书仿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例而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佛教史书。作者虽是禅僧,但在书中着力贯彻禅、教、律等并重的原则。他说:
是故禅称教外别传,而教不足以拟禅也。虽然非教无以显禅之深,非禅无以臻教之妙。唯悟彻者兼资律仪高行,而后融通自在也。……故今博采累朝外护圣贤绪余,及弘教秉律韵人胜士,兴失禅林宗师提纲警策法要,规仰司马文正公《通鉴》,裁成此书,凡二十有八卷,垂二十万言,将以遗诸后学,则予岂敢特欲前贤外护之迹,常存几案,日见而讽咏之?惟是皇朝圣贤颂述吾教之作,浩博尤多。附四圣御制《序》于左方。若其宅文,予之精力疲竭,于此而未遑纂辑,请俟后之作者云耳。[1]
如上文所说,此书二十八卷,所附内容成第二十九卷。
该书所记内容,始自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迄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每一朝代之首间有“叙”,用以介绍王朝兴废始末以及所译经卷;所载史事之末附“论”,以表达作者的看法。该书博采此前传世的各类佛教文献和史书,如僧传、经录、文集、灯录、书翰、碑铭、诏令、正史、别史等,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对将近九百年间的佛教重要人物、历史事件、传播情况作了详尽的记载。其中对唐代佛教的繁荣发展状况,记载尤为详细;由于作者大量引用所见的碑铭石刻资料,使有关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加强。
但是,《编年通论》忽略了对一些重要佛教人物的记载。如三论宗的吉藏、三阶教的信行、净土宗的善导、律宗的怀素、禅宗的本寂等,书中都无记载,这无疑是很大的失误。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简称《释氏通鉴》,十二卷。南宋沙门本觉撰,成书于咸淳六年(1270)。该书也是仿《资治通鉴》体例而成的编年体佛教史书。《释氏通鉴》所记内容,起自周昭王甲寅,终于后周恭帝庚申(960)。据书首《采摭经传录》所列,全书共采录佛书59种,其中属于翻译的佛经只有三种,其余均为汉地佛教撰述,且多系宋代各宗著作。此外,采录儒书44种,多系宋代笔记小说。采录道书也仅三种。
《释氏通论》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按年代顺序,每年必录;即使无人事可记,也必列出甲子、帝年;二是凡引用史料,必注明出处;三是以注释形式考辨人物事实。其不足之处有二:一为部分史料的出处注释不够确切;二为大量记述神通感应事迹,降低了自身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