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大师(638年~713年),俗姓卢,唐新州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
2、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3、支遁
支遁(314年~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人,或说河东林虑人,是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着《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4、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年~413年),译“鸠摩罗什婆”,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5、真谛
真谛(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在南北朝梁武帝时,真谛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在准备开始译经之时,爆发了“侯景之乱”,于是他辗转到富春,才开始译经。之后,真谛又多次迁移,虽在兵荒马乱年代,但始终坚持译经,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真谛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48部23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
6、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536年),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他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
7、智顗
智顗(538年~597年),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人,祖籍颖川,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8、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洛州缑氏人,其先颍川人,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9、法藏
法藏法师(643年~712年),唐朝佛学高僧,华严体系实际构建者,又称贤首国师,华严宗三祖。法藏的学术著作多数难考其具体年代,且有部分佚失,但重要著作均得以流传。其中《华严探玄记》是彰显法藏华严教义学理论建构成熟之作,另有诸多注疏,史称“贤首十疏”,包含有《梵网经疏》《心经略疏》等。法藏著述中,《华严指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金狮子章》并称“贤首三要”。
10、一行
一行(683年~727年),佛僧法号名,本名张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长安华严寺,籍贯为邢州巨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张遂自幼关中,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当阳山学习释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11、不空
不空(705年~774年),音译为阿目佉跋折罗,意译为不空金刚,又名不空三藏法师,唐玄宗赐号“大唐智藏”,封特进试鸿胪卿。寂灭后,被赠肃国公、司空,成为“冠绝千古,首出僧伦”的一代戒师、密教二祖,密宗祖师、开元三大士之一。开元二十九年,奉诏赍送国书,率弟子等37人从普贤阿阇黎重受灌顶,学习密法3年,后又周游印度,于唐天宝五载返长安。携回梵本经100部,计1200卷,以及师子国王尸罗迷伽的国书、大般若经夹和方物。
12、姚广孝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人,是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他又担起护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