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梵名Maha^ -prajn~a^pa^ramita^-su^tra 。凡六百卷。略称大般若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方能把握绝对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为大乘佛教之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

般若部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则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等般若诸经。于经典成立之发展过程中,般若部诸经之先后次第,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为最早,其次为大品般若、金刚般若等,其后乃为大般若经及其余诸部般若之续出,其时约于大乘经典成立之中期。

玄奘之前,已有若干般若经之汉译,然因未能周备,故玄奘乃集众重译,校合三种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钦、大乘光、慧朗、窥基等人任‘笔受’之职,玄则、神昉等人任‘缀文’之职,慧贵、神泰、慧景等人任‘证义’之职,于玉华宫寺,自高宗显庆五年(660)正月至龙朔三年(663)十月译成。翌年二月,玄奘即示寂于玉华宫寺。

全经共有四处十六会六百卷。四处,系指佛陀宣说本经之四个处所,即: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会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会为玄奘新译,共计四八一卷,其余七会为重译。

第一会共七十九品,凡四百卷。此会详述般若观之开阐与习行、菩萨之愿行进趣、般若之甚深殊胜,叙说诸大弟子、诸天、释梵之供养赞叹因缘及受持一句之广大功德,并由常啼、法涌二菩萨受般若之因缘,说明听闻般若波罗蜜甚为难得。据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所载,第一会之梵本共有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十万颂般若(梵S/a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根据大正藏之对校,梵本凡有六章七十二品,内缺常啼菩萨、法涌菩萨、结劝等三品,其余诸品之开合与汉译本相异处颇多。西藏译之各版本亦多同于梵本,惟奈塘(藏Snar-than )版中具有常啼菩萨等三品,而共计七十五品。

第二会共有八十五品,凡七十八卷。与第一会相较,文略而义同,各品之废立亦异,并缺常啼菩萨等三品。相当于现存之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梵Pan~cavim!s/atisa^hasrika^-prajn~a^pa^ramita^),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亦载其梵本有二万五千颂。西藏译本分为七十六品,内有常啼品等。另据西明寺玄则所撰第二会序等载,西晋无罗叉译之放光般若经二十卷、竺法护译之光赞经十卷(缺后半)、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大品)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

第三会共有三十一品,凡五十九卷。其旨趣虽与前两会相近,而诸品之开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等三品。据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载,第三会梵本有一万八千颂。相当于西藏译一万八千颂般若(藏S/es-rab-kyiPha-rol-tu-phyin-pakhri-brgyad-ston%-pa)西藏译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萨品等。

第四会共有二十九品,凡十八卷。其大旨虽与前三会相同,文字则颇见省略。据玄则第四会序、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所载,后汉支娄迦谶译之道行般若经十卷、吴·支谦译之大明度经六卷、后秦鸠摩罗什译之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北宋施护译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亦与此会为同本),梵本共有八千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八千颂般若(梵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

第五会共有二十四品,凡十卷。所说较第四会尤为简略,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书,皆记载其梵本为四千颂。

第六会共有十七品,凡八卷。乃佛对最胜天王说般若及其修习之法。此会与南朝陈代月婆首那译之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颂。

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二卷,相当于梵文七百颂般若(梵Saptas/atika^-prajn~a^pa^ramita^),不另立品名。叙述曼殊室利及佛有关如来、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议、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此会与梁代曼陀罗仙译之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收载于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僧伽婆罗译之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八百颂。

第八会那伽室利分一卷,记述妙吉祥菩萨有关一切法非实如幻梦及无上法食等之说法,与宋代翔公译之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共有四百颂。

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一卷,相当于梵文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乃佛对善现尊者说菩萨乘之发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摄伏等。此会与后秦鸠摩罗什、元魏菩提流支、陈·真谛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及隋代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等皆属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有三百颂。

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一卷,相当于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颂(Prajn~a^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乃佛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宋代施护译之遍照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皆与此会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凡三百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则说此会与现存梵本相同,皆为一百五十颂。

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以下至第十五会,相当于西藏译Pha-rol-tu-phyin-paln%a-bstan-pa。其中,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为诸菩萨述说以大悲心行布施,则得摄受一切智智,证无上菩提等。佛对满慈子阐明一切法非实有,无舍得损益之义,并以神力令大众见十方世界无量菩萨之布施行,并宣说发心乃至菩提之差别、发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之发起等。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广说净戒之真义,阐明持守净戒与非持净戒之一一戒条,如发二乘心为犯戒,趣向无上正等菩提为持戒,味着施相、分别诸法、远离一切智为犯戒。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一卷,满慈子与舍利子之间,阐明安忍无上菩提之法,即以惭愧心作空观,则止息斗心而得安稳。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一卷,佛对满慈子阐释住于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学,完成菩萨行之道。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二卷,佛在灵山会中对舍利子、满慈子解说四禅、八解脱、九次第定等一切定,并说空般若三昧。据开元释教录载,第十一、十二两会之梵本各为二千颂,第十三、十四两会各为四百颂,第十五会为八百颂。法苑珠林则谓十四会之梵本为八百颂。

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佛于王舍城竹林会中,对善勇猛菩萨遍说般若无所得解脱。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为二千五百颂。此会相当于现存梵文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译分为七章。

此十六会中,已有部分刊行出版其梵本及西藏译本,如初会、第四会、第七会、第九会等。本经传译之后,西明寺玄则对十六会各别制序,大慈恩寺窥基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理趣分述赞三卷、新罗元晓作大慧度经宗要一卷。另有大般若经关法六卷(宋代大隐)、大般若经纲要十卷(清代葛□)等。又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一、卷二上,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一、阅藏知津卷十六至卷二十三等,亦各记述本经之纲要。本经各会之卷次、品数及古来之同本异译等,列表如下:

[大唐内典录卷五、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佛教经典概说、新佛教第九之七(渡边海旭,大般若经概观)、宗教研究新第二之四(干潟龙祥,般若经の诸问题)、原始般若经の研究]

上一篇:杨万里诗文集《诚斋集》 下一篇:增壹阿含经(五十卷 前有释道安序)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