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也称《灰栏记》。杂剧剧本。四折。元李潜夫撰。刊行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李潜夫,字行道,一作行甫。生卒年不详。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作品仅存《灰阑记》。贾仲明挽词:“绛州高隐李公潜,养素读书门镇掩。青山绿水白云占,净红尘无半点。纤小书楼插牙签,研架朱露周易点,恬淡齑盐。”闭门读书,恬淡寡欲。
剧情:张海棠“卖俏求食”,后为马员外妾,生一女其兄张林走投无路,向她求援。马员外大妇,与赵令史私通,得知张林求助,便想借机杀马员外。她劝海棠把首饰交她再给张林,从中挑拨张家兄妹;诬海棠给奸夫首饰,离间员外海棠;毒死员外,诬陷海棠杀夫;逼海棠只身出门。海棠与大妇争执到官府,赵令史买通人证,说海棠之子是大妇亲生,拷打海棠。海棠被押到开封,与大妇争子。包拯让小儿站在圈中,令二妇各拉小儿一手。海棠心痛,两次相让。包拯判断:对小儿无怜爱者不是生母。判大妇、赵令史罪。
剧作写封建社会二妇争子公案,扬善抑恶。大妇狡诈狠毒,海棠温顺善良,张林耿直,赵令史阴险,包拯机敏公正。大妇损人利己,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连吃苦果;海棠忍让,终遇清官,母子团圆。包拯说:“律意非远,人情可推。”通过人情判明是非,可见清官智慧。各种人物,互相纠葛;念白唱词,娓娓动听;戏剧性强,引人入胜。“灰阑扯子”很精采,层层铺垫,由念入唱,推向戏剧高潮。这个细节与中外某些名著偶合。《圣经》所罗门判二妓女争儿,要把小孩劈开分给她们,孩子生母放弃,另一妇女无动于衷。真相大白。佛经中有“所生母者,于儿慈深,随从爱护,不忍曳挽。”(《圣愚经》)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有长妇、弟妇争子,以情断案,子归弟妇。剧作曲文平易,有元杂剧本色特点。
作品收入《元曲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国伦敦出版朱利安法文译本,后译成德文、英文,流传海外。一九八九年《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本,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