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清代小说《玉佛缘》介绍

《玉佛缘》启蒙小说,八回。嘿生著。载《绣像小说》第五十三至五十八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至八月出版,每回绣像两幅。后有单行本刊行。

小说围绕一尊玉佛,巧构了它和江苏巡抚钱梦佛的因缘故事。

钱梦佛祖居钱塘。其父科考失意,勘破红尘,与灵隐寺老僧超凡结为方外之交。其母周氏“为了嗣续之计”,求戒珠庵老尼请来檀香木雕送子观音一尊,年近半百,居然有了身孕。生产那天,丈夫梦见有和尚捧一尊玉佛直入周氏房里,于是以为儿子乃玉佛转世,故取名梦佛,表字子玉。

子玉从小聪明,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岁为举人。次年会试,父子同行,路上闲谈,不免将当年故事告知,以勉上进。但子玉“气性高傲,再不信那神佛鬼怪的事,听了毫不理会”。他贪恋女色,糜费钱财,其父为之愁穷交加,又因赴京受足风霜,病沉而亡,其母也哀伤病故。子玉孤凄已极,服满仍去会试,得中第七名进士,钦点了吏部主事,又得刑部李尚书招赘为婿,于是很快“升到郎中,得过京察,放了个武昌盐法道”。当他携眷乘船南下经黑水洋时 ,遇到大风浪,九死一生,忽有一阵鸥鸟飞来,人谓那是天妃娘娘的巡海使者,前来保护的。待风浪平息, 子玉始信“到底神道是有的”,于是到湖北后,便立了个天妃娘娘的神位供在衙内, 而且“相面也信了,算命问卜也信了,觉得人生一生名利,都有神明管着,不由自主的”。由于相面先生鲁半仙碰巧猜断证实,他就将鲁养在衙内,还替鲁捐个功名到省。鲁半仙“冒充懂得看甚阳宅,说这臬台衙门上房的对面一堵墙不好,挡住了南方旺气,子玉立时叫匠人把墙拆掉”。不料太太这时死了,家里人都说,就怪拆了那堵墙,因为“多年的房子,好动得么”?子玉想想,便将鲁半仙辞去。

子玉“官运亨通,接连署藩司,升抚台,后来调任江苏巡抚”。他说定一头亲事,乃严姓老贡生之女。新夫人极信烧香礼佛,因此,苏州几个大寺院“便有理无理的想出许多法子来,沾取几文,又仗着势头,在外面欺压人”。灵隐寺大和尚了凡钻太太奶妈的门路,称西天佛国锡兰岛有尊玉佛,与老爷太太有缘,要化十万银两盖造庙宇。时值子玉病虚,听太太言此,不觉感而为梦,“梦中见万道毫光,显出一尊粉妆玉琢的如来佛,对他笑迷迷的合十着手”,便信以为真,捐了一万两银,答应了凡一面盖庙,一面派人去迎玉佛。不上数月,无量寿寺大殿建成,玉佛也迎供寺内, 自此,佛事大兴。时有江阴秀才陈子虚、祝幼如寄寓寺内,亲自探知了凡之流吃火腿、淫女人等种种悖规犯法之事。经学堂总办徐体才转告子玉,子玉不信,反将徐抢白了一顿。徐体才愤而辞馆,入都当了翰林。无量寿寺丑闻传入某御史耳朵,特参了子玉一本。朝廷派余侍郎前往查办,子玉“大是忧虑”,马上派人捉拿了凡。了凡闻风,“挟了重赀,连夜入都。找了贤良寺的住持园通和尚,走了内监的路子,把寺里劣迹一齐洗雪,连子玉都没事”。

子玉经了这场风波,不到半年就告病回家,“从此深恨和尚,不准一个和尚进门”。他同王以言等名士相交,“已经悟透神佛不必信奉的道理”。无奈家中之人,仍极信菩萨。一次,小姐随太太入延寿庵随喜,因不意碰见尼姑的苟且行径,惊吓成病。太太为小姐求请仙方,子玉知晓此事,连累带气,引得旧病复发,延医调治,总不见效。舅老爷认为子玉乃玉佛托生,“如今病到这样,莫非原要玉佛救他”,赶去请了凡带了仙水前来。子玉从昏迷中稍醒,听见念经的铙钹声,动怒道:“我一生吃了和尚的苦头,如今死在眼前,难道还叫和尚来催命么?”当得知和尚又是了凡时,大叫一声就“昏绝过去”,待回过气来,连声喊着“玉佛害我”,便瞑目而逝。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反迷信、讲科学的精神。它一方面揭露那些职业迷信者的虚伪、荒诞、丑恶和带给社会的危害。作品写鲁半仙收徒,“那徒弟是不叫他学相法的,只要他四路八方打听”,把阔老官、读书人的种种情况和官场里“升迁调降,委缺委差的消息,都要探听详细来报”,以便顺着那些来求算命相面者的心理,说些既是恭维又可能偶尔碰对的话,故他是“耳报神多了,生意分外好”。作品用很大篇幅去写了凡大和尚披着袈裟耍奸作恶、骗钱宣淫,写迷信者上当受骗,吃苦遭罪,都意在揭露封建迷信的罪恶本质。另一方面,又注意从正面阐述迷信活动掩盖下的种种科学道理。如借祝幼如之口否定梦佛是玉佛投胎,说那“不过是他父母的两颗精化合成的罢了”。还借陈子虚的口来否定星宿下凡,讲天上的星分为行星、恒星之类的道理。而这种科学思想升华得更高、体现得更集中的是名士王以言的那些宏论。他指出有时算命、相面、起课显得灵验,那是“碰巧应了”的缘故,而念经拜忏,托命鬼神,则又是因欲酬报父母妻子之情而形成的习惯,即“风俗强迫使然”。总之,一切神佛都生于人心,即人的畏惧或希望之心。并特别指出迷信的可怜可怕在于:“不特愚蠢可笑,而且意志也弱了,人事上的勤力也少了。”作者反对迷信,提倡科学,主张兴办学堂,发展教育。小说中多次发表这类议论,尤其是针对妇女迷信更盛的情况,提出要大兴女学。

小说以子玉捐巨款建庙供奉玉佛始, 以诅咒玉佛害己而逝终,结构了一个起伏跌宕、生动有味的故事。作品充分运用了倒叙、插叙等艺术表现手法,如小说一开头就提出:“你道这无量寿寺是怎样募化造成的?”在说明是一位大檀越(施主)捐银建造的后,又说:“看官有所不知,他并不是为和尚,为的是那尊玉佛。”这就造成了悬念:大檀越是谁?他为何要捐?捐了以后怎样?接着小说就以倒叙手法,详细说明了这位施主的身份,那尊玉佛的来历,叙写了二者为何有“缘”以及往后的因缘变化。其他如鲁半仙的身世,了凡的经历和人品,名士王以言的家世才能等等,都是用插叙手法来表现的。这不仅使情节摇曳多姿,结构严谨细密,而且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另外,小说写流氓王七讲因玉佛乃如来降伏齐天大圣时出的汗所凝成,故只须朝玉佛,不见如来,如来也知,这叫“心到神知”,可谓闲笔不闲;尤其是写查办子玉案的余侍郎,不说他如何结案,却淡淡露出一句:他“下江苏,倒发了些小财”,则更是笔闲意重了。小说写许铁口给王道宗算命,听说算的是冬天籴进的米将来粜出去能赚多少钱时,“暗想:你赚钱时,我们要吃贵米了”,就故意说了个要赔钱的话。这既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又颇含了几分幽默与讽刺。小说情节曲折,人物纷杂,但笔致练达,繁而不乱,在处理素材、驾驭语言等方面,都体现出较深的艺术功力。

上一篇:清代小说《金钟传》介绍 下一篇:清代小说《警富新书》介绍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