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公孙龙

公孙龙
  • 姓名:公孙龙
  • 全名:或言字子秉
  • 性别:
  • 国籍: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前320年
  • 逝世日期:约前250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或言字子秉,赵人。战国时名辩学派代表人物。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后(约前320—约前250)。曾被赵国平原君(赵公子胜)招致门下,较长时期为其门客,颇为平原君所重,“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史记·平原君列传》)。他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一事,指出国君必须真心爱护天下百姓方可言偃兵,“秦得地而王布总(丧服),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所以不成”(《吕氏春秋·审应》)。曾多次为赵国及平原君出谋。约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秦赵订互助盟约。后秦攻魏,赵助魏,秦责赵违约。公孙龙以辩者的机智,指出也可责备秦违约:“赵欲救之,今秦独不助赵,此非约也。”(《吕氏春秋·淫词》)燕昭王三十年(前282)左右,公孙龙率弟子入燕,说燕昭王以“偃兵”,因“知大王之弗为也”,而去。又曾游于魏,与公子牟论学。在平原君府上,公孙龙与孔子后裔孔穿辩“白马非马”,孔穿不能难。晚年,齐国邹衍过赵,与公孙龙“言至道,乃绌公孙龙”(《史记·平原君列传》)。后不知所终。公孙龙在政治上主张“偃兵”“兼爱”,在学术上则以名辩显名于世,是战国后期名家的一代宗师。他以持“白马非马”之辩著称,并主张“离坚白”,对“指”(概念)与物、名与实等方面俱有深入的研究。据称其之所以致力于名辩之学,是为了正名而化治天下:“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秦汉以来,人们多认为其言宏辩,但于世无用,故长期湮没无闻。然而,公孙龙的名辩学说,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著述甚富,汉代尚传《公孙龙子》十四篇,后散佚八篇,今存六篇,其中一篇为其后学所辑。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