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黄淮

黄淮
  • 姓名:黄淮
  • 全名:字宗豫,号介庵
  • 性别:
  • 国籍:明代
  • 出生地:浙江温州府永嘉
  • 出生日期:1367年6月1日
  • 逝世日期:1449年6月22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黄淮(1367年6月1日-1449年6月22日),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朝初年政治家、内阁首辅。


洪武末年,考中了进士,授职中书舍人。


明成祖即位后,整顿朝纲,考察朝臣。黄淮应召与明成祖当面应答,他答对得体,不乏独到之处。明成祖很高兴,让他和解缙同为侍读,时时跟随左右,以供征询。


黄淮常与明成祖高谈阔论,有时说得忘情,不知不觉已到深夜,明成祖仍不尽兴,就躺在被窝里,让他坐在床前继续聊下去。朝中的重大事件及一些机密黄淮总是先知道。


后来,黄淮和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六人一起供职文渊阁,改任翰林编修,并为皇帝侍读。


明成祖准备册立太子时,征求黄淮的意见,黄淮认为,按惯例,应该立长子为太子。等太子册立后,黄淮改任左庶子并兼为太子侍读。


永乐五年(1407),解缙因进谏等原因触怒了皇帝,被贬官,黄淮升任右春坊大学士。次年,黄淮奉命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教育皇太孙,担起培养后代皇帝的重任。又明年,皇帝出巡北疆,留皇太孙坐守朝中,需得力大臣辅佐,黄淮正当此任,与骞义、金忠、杨士奇一起留在皇太孙身边。永乐十一年(1413),皇帝再次出巡北疆,黄淮仍留下来辅佐皇太孙。


永乐十二年(1414),瓦剌在边境不断挑起事端,边疆人民深受其苦,永乐帝决定御驾亲征。战争暂停后,皇帝自边疆还朝,留守朝中的太子出来迎驾,但拖延了时间。永乐帝历经鞍马之苦,终于归来,太子安居朝中却如此怠慢,怎能不令人恼怒。永乐帝追查此事原因,朝中大臣高煦趁机进谗言,诬告太子及其属官,永乐帝一怒之下,将太子的属官全部问罪,投入狱中,黄淮及杨溥、金问等作为太子亲信,首当其冲问罪下狱,在狱中一呆就是10年。


明仁宗即位后,黄淮得以平反,重见天日,官复原职。时隔不久,升为通政使,并兼任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等人共同执掌朝中大权。


正当仕途顺利,黄淮家中却出了不幸。黄淮老母去世,照例,黄淮例应放下政务,回家为母亲守丧。上表奏请,仁宗皇帝视他为得力助手,须臾不可离左右,便不准许他的请求。第二年,仁宗加封他少保,户部尚书,仍旧兼任大学士一职。


短命皇帝仁宗驾崩后,政治局势顿时紧张,因为此时太子还在南京,而汉王却蓄谋已久,虎视眈眈,觊觎帝位。这一形势,朝廷内外都看在眼里,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黄淮为先朝重臣,明了其中危急,更是心急如焚,苦思良策,竟然急火攻心,口中吐血,真可谓呕心沥血。


宣德二年(1427),黄淮身体每况愈下,难以承受操劳之苦,上表请求告老安享晚年,宣宗皇帝准许。这时,父亲黄性已年届九十,去日无多之年了,黄淮承欢膝下,生活颇为惬意。人终有一死,黄性以九十多岁高龄去世。宣宗遣使前往吊唁,以谢黄淮几朝重臣之功。丧事完毕,黄淮又亲自入朝,向皇帝谢恩。


黄淮来到京城,宣宗非常高兴,让他安心住下尽情玩乐,正赶上元宵佳节,京城千家万户点燃花灯,绚丽缤纷,热闹非凡,上到高官下至百姓,都涌上街头沉浸于节日的欢乐之中。西苑中,更是华灯闪烁目不暇接,火树银花穷极奢华,为皇室专用之处,皇帝恩许黄淮入园游玩,念及他年老体衰,命人准备肩舆,让他坐上进入园中,有景色之处任他随意观看,最后登上万岁山,居高临下,一览全园景色,尽享皇家风光。


时值科举考试,黄淮学识渊博,又入宦海多年,正是恰当的主考官,宣宗委以重任,命他主持会试。黄淮当然胜任,使得会试顺利结束。


在京城住了多日,黄淮向宣宗提出回家,宣宗也不挽留,让他回去。行前,宣宗在太液池设宴,约朝中大臣前来,为黄淮饯行。席中宣宗情真意切,叙惜别之情,酒到酣处,击节长歌,以赠黄淮。黄淮辞别宣宗及朝臣,上路回家。临别,宣宗又叮嘱他:“等我的生日到时,你一定要再来京城”。


次年,宣宗生日,黄淮如约到了京城,为皇帝祝寿。君臣尽欢之后,黄淮回家。


宣德十年(1436),宣宗皇帝驾崩,英宗继位,举行隆重的加冕仪式,黄淮再次来到京城,参加即位大典。


黄淮晚年深受几朝皇帝器重,都来自于为官深得人心,他一生为官,以英明果断为人称道。永乐年间,仁宗还身为太子,刚参预治国之道,长沙人李沙良起兵,朝野震惊,仁宗命未城侯李彬出兵镇压。汉王这时已经怀有异心,担心太子为此立功,树立威望,对自己的地位有影响,就称李彬不懂军事,是无能之辈,不能担当此任。朝臣对此都心里清楚,但对汉王有所忌惮,无人敢出面反对,只有黄淮仗义直言,驳斥汉王。说:“李彬带兵多年,深谙军事,命他平叛,一定马到成功,应该让他率军火速出击。”黄淮的意见被采纳,李彬获准出兵,果然如黄淮所说,交战不久就把李法良打败。黄淮此举深为朝臣佩服。


此后不久,又有人告发有结党犯上之嫌者,皇帝召见黄淮,征询对策。黄淮认为,在洪武末年,曾发布过与此有关的禁令,对此不必严加追究。吏部对于此事的意见却不相同,认为当年以“靖难”为名起兵的时候,南方人在北方割据自立,不肯马上依附的,都发配去戍守边疆了,如今也应该按这个先例决策。黄淮认为,对于此类尚不明朗的事件,如此大动干戈并不能杀一儆百,解决问题。皇帝认为言之有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西部边疆,有一个叫阿鲁台的部族,因边境动荡,多年流落域处。事态安定后,族人渴望安宁,举族归来,征得朝廷准许,进入吐蕃属地,散居在吐蕃各部。然后,阿鲁台人又上奏皇帝,要求以金块刻上誓词,然后把金块磨碎放入酒中,和各部酋长共同饮酒,结成盟约。这事关系边防大计,朝中大臣们慎重讨论。有不少人认为,边境各部加强团结,有利于边防安全,可以准许这个请求。黄淮提出异议,认为边疆各部各自独立,互不相联,势力相对减弱,有利于朝廷控制,如果他们结成联盟,势力合一,则大不相同,朝廷就很难控制了。皇帝听后,大为赞许,对议论纷纷的朝中大臣们说:“黄淮考虑问题,就像站在高山之上,视野所及,远远超过大家。”


曾经有一个大宝法王,从西域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皇帝为褒扬他的行为,打算刻制一枚玉印赐给他,事前,把准备好的璞玉拿给黄淮看,征求他的建议,黄淮说:“朝廷赏赐给番族的有关告诫之印,题刻‘敕命’,‘广运’两个内容就可以了。现在这个玉过大,用来送给远道而来者,显朝廷之尊是不合适的。”


人生苦短,正统四年(1450)六月,黄淮以83岁高龄在家中去世,谥号文简。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