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县。他早年丧父家贫,由兄嫂扶养长大。5岁学诗,9岁能辨音韵。11岁时为避战乱曾往徐州、越中居住,对社会情况和人民疾苦有更多的了解。16岁时已写了不少好诗,受到长安名士顾况的赞誉,在文坛崭露头角。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后经殿试授翰林学士,又先后任校书郎、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县尉、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等被刺,他力请惩凶,得罪了权贵,以“僭越言事”罪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杭州刺史。穆宗即位后,他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书员外郎,又改任主客郎中、知制诰。由于不愿卷入朋党之争,自请外出,任苏州刺史,颇有政绩。文宗时又被调入京师,任太子少傅职,后任刑部侍郎。武宗初年官至刑部尚书。太和三年(829)称病退居洛阳香山,以诗酒咏佛为事,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歌继承《诗三百》、乐府古诗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在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诗歌必须反映现实,要有思想感情。他的诗分为四大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其中以讽谕诗最为突出。《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是讽谕诗的代表作品。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且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因而得到广泛流传。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而开辟了诗歌体的新道路。白居易与元稹非常要好,世称“元白”。二人答唱酬和,形成了一代诗风——元和体。晚年与刘禹锡交往颇多,世称“刘白”,唱和诗有几百篇。白居易曾多次整理过自己的诗文,惜多散佚。今存《白氏长庆集》71卷,诗近3000首,为世所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