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近代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出身于几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父亲黄鸿藻,咸丰六年(1856)举人,曾任户部主事、广西知府。黄遵宪于光绪二年(1876)中举,后随何如璋使日本,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又历任清廷驻日本使馆参赞、英国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外交官。在国外生活长达十六七年之久,使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有所了解,同时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为其学习西方及变法维新奠定了基础。光绪二十年(1894)从新加坡调任回国,在上海会见了康有为,遂即参加了强学会,积极参加维新变法运动,并捐金1000元与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湖南盐法道、旋拜按察使,助湖南巡抚陈宝箴、谭嗣同创行新政,次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隐居乡里,以诗人终。他是一个外交家和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也是一个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企图改革腐朽内政,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者和诗人。
黄遵宪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是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中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反对拟古主义,要求诗歌反映现实和当代人的思想感情。他现存的诗歌,多写于光绪十五年以后,描写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描写甲午战争的诗,不仅记述了战争的经过,而且揭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此外, 对西方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民主的虚伪性、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封建文化也有一定的批判。戊戌变法失败后, 他带着悲愤的心情, 作《感事诗》,揭露顽固派的残酷愚昧,悼念维新党人。他以昂扬的爱国热情, 用通俗形式, 写《军歌》24首, 大力鼓舞抗敌情绪。
他的诗大都以叙事为主,善于运用讽刺、对比以及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壮丽雄浑。特点是:善于状物写事,刻画鲜明的形象;善于写景,也善于写场面,如《纪事》,写美国总统竞选,以杂耍招徕看客。《冯将军歌》、《聂将军歌》都能以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人物面貌。他还善于铺展恢张,写作汪洋广博的宏篇。如《锡兰岛卧佛》全诗2000余字,和古典诗歌比起来,规模和容量都大为扩充。他也善于运用散文的特点写诗,参差错落, 伸缩自如。他的诗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意境, 有时气势磅礴, 有时恬淡自然, 有时雄辩滔滔, 有时幽默诙谐。他的诗敢于创新,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又表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写新事物、新思想,保持旧体诗的格律,如《今别离》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相片、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有的诗打破旧格律, 但又保持了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 如《幼稚园上学歌》,三、五、七言相杂。通俗而不用典。
黄遵宪的思想和创作存在着严重的局限, 他仇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不敢彻底反对帝国主义, 力图用改良来代替革命, 在保存封建主义的前提下, 发展资本主义, 他的爱国主义有时表现为错误的大国主义。
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己亥杂诗》、《己亥续怀人诗》、《朝鲜策略》、《治法》、《人境庐集外诗辑》、《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近世诗界三杰”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