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瑭(公元1474年—1543年)明哲学家。字粹夫,号柏斋。世称柏斋先生,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著名学者。怀庆武涉(今属河南)人。弘治十四年(1501年)何瑭中河南乡举第一,为解元。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时年29岁。曾因得罪刘瑾,辞病归。后又历官开州同知、工户礼三部侍郎等,官至南宋右都御史。卒后封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定。论学以格致为宗,处世以躬行为本,笃行励志。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年七十岁。
批评周敦颐的“古极图说”中阴阳动静的理论“立论混而无别”,张载的“太虚即气”理论“以意见窥测而未至者也”(《阴阳管见》)。以阴阳解释世界,“造化之道,合言之则为太极,分言之则为阴阳”,“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阳有形阴无形,阳无体以阴为用,阴无用待阳而用。二者粗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同上)反对王廷相的“鬼神无知觉灵应”说,认为人的知觉感应,乃“人心之神也”(同上),而心之神又出于造化之神,不能因其无形声可验即谓之无。反对湛若水的“存心”说,“甘泉以存心为主,予以格物致知为先。非存心固无以为格物之本,物格知至,则心之体用益备。”(《柏斋集》卷二)强调圣人之道以修齐治平为当务之急,反对空谈性命,“徒从事于记诵词章者,既不可道,而所谓道学者,又多用心于性与天道之间,及存心养性之说”,名虽可观,实于修齐治乎无补(《儒学管见》)。主张发之以诚,主之以正,“行修齐治平之道,诚行其善而玄其恶者也。”(同上)这些论述,是他“学与政非二道,学以政为大”(同上)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反对道学家舍利以言义,注重理财,认为“财用之盈虚系民生之休戚,而国家之安危治乱从之,是不可忽也”(《柏斋集》卷一)。提出士人和官吏应多经实事多磨炼,不能只停留于官位经典,强调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何瑭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王阳明、王廷相等哲学家的重视。著有《柏斋文集》 、《阴阳管见》、《乐律管见》、《儒学管见》、《医学管见》、《兵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