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以(1909~1959),现代著名作家,教授。原名章方叙。天津人。少年时代在南开中学读书,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在北京与郑振铎合编《文学季刊》。1936年在上海与巴金合编《文季月刊》,不久,该刊被国民党查封,又创办《文丛》。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到广州,在自己复刊的《文丛》上,发表猛烈抨击宋哲元不抵抗主义的长诗《我的家乡》。1938年10月去重庆,任复旦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国民公报》文学副刊《文群》的编辑。在三十年代他写了许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描写青年男女生活和爱情的小说,先后出版短篇集《红烛》(193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圣型》(1933年,现代书局)、《群鸦》(1934年,新中国书局)、《众神》(1934年,文化生活出版社)、《虫蚀》(1934年,上海图书公司)、《青的花》(1934年,生活书店)、《珠落集》(1935年,文化出版社)、《秋花》(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春草》(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黄沙》(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残阳》(1936年,开明书店)、《渡家》(1937年,商务印书馆)、《远天的雪》(1937年,文化生活出版社)、《雾及其他》(1940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火花》(1940年,重庆烽火社)、《洪流》(1941年,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遥远的城》(1941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生存》(1944年,文化出版社),散文集《人世百图》等,这些作品,笔调细腻,文字朴素,技巧圆熟。在重庆,他目睹国民党破坏抗战,积极反共的投降活动和屠杀进步青年的血腥罪行,思想感情起了变化,日益向党靠拢,并在作品中反映出革命的倾向。于1941年发表了长达八十万字的反映抗战前各阶级变化和动态的长篇小说《前夕》(文化生活出版社)。后被伪教育部解聘,到福建南平师专任教,兼编《现代文艺》、《奴隶的花果》、《最初的蜜》等刊物。1944年又回重庆任教。1946年夏随复旦大学复员回上海,任国文系主任。同时编辑《中国作家》杂志和《大公报》副刊《文艺》,积极参加反帝反蒋的民主革命运动。上海解放前夕,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迫害。全国解放后,热情参加新中国文化建设工作和各项政治运动。曾任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1950年任《小说》月刊编辑。后负责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文学丛书》的编审工作。1952年秋,任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秘书长,在抗美援朝前线四十天的访问中,写出了散文特写集《祖国——我的母亲》(1953年,平明出版社),热情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英勇不屈的朝鲜人民。后到佛子岭水库工地体验生活,写成了散文报告集《佛子岭的曙光》(1954年,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访问苏联,归国后写了记述访苏见闻的散文集《心的歌》(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受作协书记处委托,和巴金共同主编双月刊《收获》,这时期发表散文特写集《江山万里》(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3月到上海国棉一厂深入生活。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他把选辑的一部十年文集命名为《幸福的日子》(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同年还发表了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先进人物的特写、散文、小说多篇,如《小红和阿兰》、《朝阳花开向太阳》等。为了纪念国庆十周年,他一连写了十五、六篇散文和诗歌,热情赞美祖国的辉煌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靳以是我国有成就的优秀作家,也是一个杰出的编辑家。解放后为了党的文学事业,长期抱病工作。直到逝世的前半月,还写下歌颂老工人热爱工厂,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优秀特写《跟着老马转》,停止呼吸前的最后一刻,还在为《收获》看稿。生前还编选了文集《热情的赞歌》(1960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这是他的遗著,也是他一生写下的三十多部著作的最后的一本,可以说是他创作的艺术结晶。书中有特写、散文、小说、杂文、诗歌。这些作品充满了革命热情,表现了他对党、对祖国、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的感情,正如他的好友巴金所说:“他用那么热烈、那么欢乐的调子歌颂十年来千千万万无限美好的事物,用诗一样激情的语言,抒写个人深切的感受,歌颂人民的幸福生活!”他的这些文章,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宝库增添了可贵的财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靳以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