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1540-1620年)明学者、经学家。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江宁旗手卫(今属南京)人。生于世宗嘉靖十九年,卒于光宗泰昌元年。万历十七年(1589)以殿试第一入官翰林修撰,主修《国史》,撰《经籍志》。后为东宫讲读官,讲学时有乌飞鸣而过,皇太子目之,即辍讲,皇太子改容复听,复开讲。性疏直,议论时事,为执政者所恶。二十五年(1597)主顺天乡试,以陪推点用,为给事中项应祥、曹大咸所劾,谪福宁府同知,移太僕寺丞,官至南京司业。后因事落职,遂不出,死后追谥文端,改文宪。博学多识,经史稗官杂说,无不淹贯,为明代著名学者。
在学术上,师事耿定向、罗汝芳,笃信李贽之学。“以佛学即为圣学”,对宋代程颢“闢佛之语,皆一一绌之”(《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四》),认为佛教“本来无物”一语,即《中庸》“未发之中”之意。注重对外物的学习,提倡“礼乐行艺,靡物不举”,但认为学主要是向内心世界的探求,“学取成于心,非外索也”(《澹园集》)。也提倡为学应注重力行实践,指出“学书者,必执笔临池,伸纸行墨,然后为学书。学匠者必操斧运斤,中鈎应绳,然后为学匠”,“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澹园集》)。不赞成泛滥支离、与身心无干的学问,更反对“吐弃事物,索之窈冥之乡以为道”(《澹园续集》)的作法。在认识论上,提倡心得则万事理,说:“苟得于心矣,虽无意求治天下,而本立道生,理所必然,所谓正其本万事理也。藉令悟于心而不可治天下,则治天下果何以,而良知为无用之物矣” ( 《澹园集》)。极力调和儒、佛,肯定《佛经》所说,即孔、孟尽性至命之学,并以《佛经》所疏为孔、孟之精,而汉宋诸儒所疏为糟粕。于经学,亦杂引《列子》、《黄庭内景经》、《抱朴子》诸书以释经。著作主要有《易荃》、《禹贡解》、《逊国忠臣录》、《澹园集》、《澹园续集》、《支谈》、《焦弱侯问答》、《焦氏笔乘》、《焦氏类林》、《玉堂丛话》、《老子翼》、《庄子翼》、《阴符经解》、《献徵录》、《熙朝名臣实录》、《俗书刊误》、《国史经籍志》、《中原文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