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
  • 姓名:克尔凯郭尔
  • 全名:索伦·克尔凯郭尔
  • 性别:
  • 国籍:丹麦
  • 出生地:哥本哈根
  • 出生日期:1813年5月5日
  • 逝世日期:1855年11月11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丹麦哲学家、新教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先驱。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虔诚新教徒的富商家庭,1830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由于对要服从宗教教条以及传教士和神学教授对神学所作的唯理主义解释感到苦恼,遂打消毕业后当牧师的初衷,转而研究文学和哲学。1841年完成硕士论文,随后去柏林继续留学,在对谢林的讲课感到失望后,重返哥本哈根,1855年11月11日病逝。他的哲学思想大都通过文学作品采取日记、格言等形式表达出来。


主要著作有:《论讽刺概念》(1841)、《非此即彼》 (1843)、《反复》(1843)、《畏惧和战栗》(1843)、《恐惧概念》(1844)、《哲学片断》(1844)、《生活道路的各阶段》(1845)、《基督教讲义》(1848)、《致死的疾病》(1849)。


克尔凯郭尔在童年时代缺少欢乐,青年时代又经历了一次短暂而不幸的恋爱,以后他母亲和一兄二姐在两年内先后辞世,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使他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悲哀,还使他对人生问题产生强烈感受。他对当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极其不满,认为他们追求整体而忽视个人,追求客观的理性而漠视主观的情感,重视必然性忽视可能性。因此,他用个人的存在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对立,并用对存在经验反省的办法,反对黑格尔的逻辑方法。他指出个人比群体重要,应居首位,强调作为直接体验过的生活的存在要比作为表现在认识中的客体的各种特征的本质更为重要。在《非此即彼》和《生活道路的各阶段》等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存在三阶段说(亦称人生三阶段)。他将人的存在分为三个阶段:审美的阶段、伦理的阶段和宗教的阶段。指出审美阶段的人由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只有享受一切情感经验和感官愉快的欲望,他们追求此时此刻的及时行动,这样的生活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使人不断处于痛苦和失望中。伦理阶段的人的特点是承认确定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能进行选择,其中最基本的选择就是选择自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不能完全满足道德律的要求,缺乏自主性,因而产生有罪感时,就开始忏悔,从而离开伦理的境界进入宗教阶段。宗教阶段是存在的最高阶段,在此,人不断超越普遍的原则,使自己成为任何普遍的东西所永远不可能完全包摄的一个具体的存在。生活道路的三阶段只是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并不是前后相继的三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它们重叠交错在一起。


克尔凯郭尔还提出使思维成为主观的任务。“主观的思维”注重主体,把一切事物都放到过程中去,并且省略结果,希望在内心的紧张中实现真理,由此,他还提出“真理是主观性”的命题,认为真理就是以无限的激情去选择一种客观的不确定性的冒险。


在晚年,克尔凯郭尔写了许多宗教方面的文章,对丹麦基督教会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它们具有浓厚理性主义倾向和学究式思辨色彩,而真正的宗教应是出自个人的内心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他对宗教的批判并不是出自无神论,而是追求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


克尔凯郭尔的历史作用在于:他在19世纪上半叶率先突破了当时风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思潮的桎梏,重新肯定了个人主观性的独立性和真理性,并且将历来为哲学家漠视的恐惧、战栗、绝望等情感问题提到哲学讨论的高度。因此,在默默无闻半个多世纪之后,当西方社会面临两次世界大战的重重危机之时,他的思想就能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共鸣,并马上流传开来,成为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