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侠(1918年—1991年9月3日),当代著名作家。笔名知侠。1918年3月19日生于河南省汲县柳卫村一个贫农家里。父亲是铁路工人,他从小跟父亲在铁道边长大。十一岁开始上半工半读小学,后在一位进步教师资助下上了一年多中学。1938年9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2月,随抗大一分校到太行山区,在行军路上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抗大毕业,留校继续学习军事。同年冬天,随校迁到山东沂蒙山区。1940年调抗大文工团工作,任党支部书记。这时他常写歌词,并给《大众日报》写文艺通讯。1943年该团划归山东省文协,他担任《山东文化》副主编,后又任文化工作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省文协党总支书记。在抗大文工团和省文协工作期间,常去支援前线,参加开辟、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斗争,并作战地采访,写了反映当时根据地军事斗争生活的《渊子崖保卫战》、《机枪射手老刁》、《攻克干榆之夜》等通讯,还写了《钱包身》、《遥寄给沐河边的民兵英雄们》等作品。1943年,在山东根据地第一次战斗英雄大会上,结识了鲁南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通讯发表在《山东文化》上。1944年至1945年,曾两次到微山湖和枣庄,同当地的铁道游击队一起活动,日本投降后,在枣庄守着游击队的几个领导人和一部分老队员开始写《铁道游击队》,把英雄们的斗争事迹象写传记一样地记录下来。但因解放战争他又上前线而停笔。1948年济南解放后,作为第三野战军山东兵团《前线报》的特派记者,随军南下,参加淮海战役,写过几篇战地文艺通讯。后来他写的小说《突破口上》、《一个小战士》等均取材于淮海战役中的斗争生活。全国解放后,任济南市文联主任,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大会,为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作协前身)会员。1951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任创作部长,主编《山东文艺》,发表了优秀小说《铺草》和《红嫂》。1952年至1953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著名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195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支游击队,在铁道线上和敌人展开英勇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曾多次再版,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1953年,调作协上海分会党组工作,并从事专业创作。1955年,他的短篇小说集《铺草》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59年增订后再版。1957年写了中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1959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调回山东,长期深入生活,进行创作。1959年后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东分会主席、《山东文学》主编、作协理事。1963年又出版了《沂蒙故事集》。打倒“四人帮”以后,《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1978年,山东省文联和作协山东分会恢复后,仍担任原来的职务。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为了著作,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写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个包子,一壶开水。1991年9月3日上午,刘知侠因脑溢血猝发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