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号痴仙,别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雾峰人。林献堂从兄,林资修叔父。光绪十四年(1888)人邑庠,旋食廪。早岁即有诗名。二十一年,清廷割让台湾于日本,曾一度避居泉州。二十四年返台,课读为生。二十八年,与林资修、赖绍尧倡办诗社栎社,庄嵩、林献堂、连横、蔡启运等相继加入,借诗以寓宗邦之思,负一时清望。后又曾赴晋江、上海,游日本。幼即耽诗。内渡时期,“遍历名山大川,益以助长其雄壮澎湃之诗思,既返,益肆力于诗”(傅锡祺《无闷草堂诗存·序》)。林资修谓其内渡时期所作“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及至归隐故林,“则颇杂以‘玉溪恢诡,昌谷诘曲’之风。三十以外,忧患饱尝,乃折而学陶、学杜、学韩、学白”(《无闷草堂诗存·序》)。廖雪兰评其诗曰:“有学养,有才气。不若丘仙根之露骨抒怀,亦不似张苍水、钱牧斋之健朗悲壮,而婉约凄怆,充满感伤。因闷闷不乐乃筑无闷草堂,将其沉郁之情寄托于婉转词句中”(《台湾诗史》)。林献堂亦谓其诗“含思宛转,托兴绵渺,务为雅俗共赏之音”(《无闷草堂诗存·序》)。著有《无闷草堂诗存》五卷行世。生平事迹散见《无闷草堂诗存》及诸序言、连横《林痴仙传》、李渔叔《鱼千里斋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