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刘盛亚

刘盛亚
  • 姓名:刘盛亚
  • 全名:
  • 性别:
  • 国籍:近代
  • 出生地:四川重庆
  • 出生日期:1915
  • 逝世日期:1960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刘盛亚(1915~1960),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笔名SY。生于四川重庆。少年时代即热爱文艺,中学时期写有以艺人悲惨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白的笑》,于1935年发表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上,从此与进步文学界接触和交往。同年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留学,于1938年回国参加进步的文化救亡活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文协总会刊物《抗战文艺》上发表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卐字旗下》和《小母亲》等文艺作品。1938年至1940年,与周文在成都创办《文艺后方》周刊,任编辑,并负责发行,发表大量进步作家的作品。其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并担任文协四川分会理事、成都中苏友协理事,在周恩来领导与郭沫若的支持下,与于立群、郭培谦集资筹办群益出版社,任总编辑,出版进步书刊,编辑《中原月刊》。曾在武汉大学任教,主编《星期文艺》,在四川省立剧校和四川大学任教,任《西方日报》副刊主笔,抗战胜利后,出版以反映戏剧艺人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夜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中篇小说《水浒外传》(怀正文化出版社)和根据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改编的剧本《钟楼怪人》(成都出版)、根据歌德的《浮士德》改编的剧本《浮士德》(重庆文风书店)等。还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篇小说,连载中、长篇。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的小说《幼年》(重庆大时代出版社)、高尔基的《萝茜娜》(上海云海出版社)、歌德等人的诗歌《少年游》(云海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从事专业创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作协重庆分会理事、主席团委员、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文教委员会委员,民盟重庆市委机关文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师范学院教授。1951年去朝鲜访问,进行创作,在重庆《新民报》上发表中篇小说《再生记》,受到“批判”。从事专业创作以来,先后到重庆钢铁公司和长江航线长期体验生活。1956年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各省市作家团到全国各地参观访问后,发表二十多篇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有《木工黄荣昌》(工人出版社)、《水底捞船》(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和《鲤鱼送屈原》(重庆人民出版社);还发表小说《悬崖标灯》(《长江文艺》,英文版《人民中国》转载),小说《星》为重庆市1954年获奖作品,译著有《蔡特金传》、《歌德诗选》和《海涅诗选》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逝世后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改正错案,恢复名誉,遗著《刘盛亚选集》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