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若腾(1598 年-1664年),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明末福建同安浯洲贤厝(今金门)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崇祯丙子举人,庚辰进士,为南明忠臣。卢若腾系长泰县青阳村明代监察御史卢经之孙。据《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六世祖桥权:字经,号得一。七世祖火翟善、火翟道、火翟文乃巡按桥权之子,火翟善居杜桥,繁衍现在杜桥、香港、印尼等裔孙。火翟道分支金门,生子若腾中举兵部尚书。”
卢若腾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曾追随鲁王、桂王与郑成功抗清。据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列传]一[诸老列传])》记载:卢若腾,1640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极获民众爱戴,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隆武帝即位,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
追随郑成功抗滑,晚年魂留金门
据清朝翁洲老民撰写的《台湾文献丛刊(第99种)——海东逸史》记载:卢若腾剔奸弊,抑势豪,风裁凛然,与宁波知府陆自岳平奉化奸民胡乘龙之乱,闾井晏然。京师既陷,南都命以都御史抚凤阳,未行而南都又亡,闽中拜兵部尚书,抚军永嘉。甫至而事势已瓦解,徘徊镇下关,浮海至翁洲,间行人大兰诸山寨,父老壶浆上谒,若腾垂涕而遣之。及海上之局,一时同袍泽者并极莫逆,诸人沦丧殆尽,独与张煌言同事最久,竟依郑氏以终。
清兵南下后,卢若腾守平阳(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力战清兵,城破中三箭而不降,幸遇靖海营水师救出。后与君尧等人回南都,闻闽事已坏,痛愤投水,为同官拯起。寻入舟山(今浙江舟山市),辗转至闽海。然其复明之心仍不死,又与旧部将领郭大河、傅象晋等回祖籍长泰县青阳村,伺机再举兵抗清。
不久,闻知郑成功反清,卢若腾乘机在枋洋镇望山寨聚兵抗清。卢氏堂亲感其忠义,不少人投奔幕下。后因粮饷不足,遂解散义军,同叶翼云、陈鼎率部入安平镇,又转徙鹭岛加入郑成功军。卢若腾被郑待为上宾,拜为军师,成为郑军中著名的南明耆老之一。后郑成功欲收复台湾,举兵东征,若腾及众堂亲随之。随郑后,卢若腾偕王忠孝、诸葛倬、辜朝荐、徐孚远等居浯州(今金门),自号“留庵”。
永历十七年(1663年,郑成功来台后二年),清军占领金门。1664年,卢若腾离开金门,拟与沈铨期等人东渡台湾,三月间至澎湖病革,问今日是何日,侍者以三月十九对。先生日:“是先帝殉难日也。”一恸而绝,享年六十七岁。郑成功之子郑经亲自从台南到澎湖埋葬之,墓葬于澎湖太武山南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纳入满清版图,卢若腾之子迎其骨归葬建墓于金门。卢若腾墓现在金门,俗称卢军门墓。
体恤民情,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作为一名抗清的勇士,卢若腾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突出的爱国诗人,有英雄豪情万丈的气概,也有诗人的无限惆怅。据《台湾诗乘·卷一》记载:“牧洲工文章,著作颇多。”著有《留庵文集》《岛噫诗》《岛居随录》《方舆互考》等作品。据1993年,施懿琳撰写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七人物》提到:卢若腾,生性豪迈,士大夫俱愿与之结识。晚年一意著书,举凡天文地理、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识,品藻古人成败得失,反覆详尽,断制谨严。
卢若腾抗清的意识也体现在其诗词里面,这基于他的生活体验。在《虏迁沿海居民诗》中,他记载了当时同安人民被官方“若驱犬羊”、背井离乡的流浪生活:“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去去将安适,掩面道傍泣。……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卢若腾擅于写长诗,是郑成功最为敬仰的文人之一。其《金陵城》写道:“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卢若腾的《东都行》、《南洋贼》等描写了郑成功驱荷复台和中国人艰苦卓绝开发台湾的历史。此外,他还有大量的、突出描写了中国人筚路蓝缕开发台湾的诗歌,如《岛噫诗》中的《海东屯卒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