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1216年-1274年),字仲晦,初名侃,拜官后改名秉忠,自号藏春散人,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曾祖仕金,其父在蒙古任官。秉忠十七岁时补邢台节度府令史,以怀才不遇,不愿为刀笔吏弃去,隐于武安山中。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天宁天照禅师以其能诗文,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他博学多才,自幼好学,至老不衰,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及邵雍《经世书》,又精于天文、地理、律历、阴阳、术数等。他随海云禅师入京师,见赏于忽必烈,以布衣身份随忽必烈征大理、云南及南宋,以好生不杀谏忽必烈,时人称之为“聪书记”。忽必烈即位,官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元初制度多出其手,元之国号即是他所提议。至元十一年(1274)无疾而终,年五十九,谥文贞。秉忠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淡泊自处。《元史》本传称他“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他有诗说:“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意不在新奇”(《读遗山诗》),语言晓畅,不求新奇正是他的诗歌的特点,而病在平淡粗疏,缺乏诗味,这也是元初一般北方作家的通病。他的诗常表现出仕与隐的矛盾,这在当时士人中有一定代表性。他还是词人,其词今存八十馀首,以词言志,风格豪放,但偏于直露,不免粗疏,如[木兰花慢·混一后赋]写得气势奔放,反映出大一统的气概,而词中议论颇多,给人粗豪之感。他又是早期散曲作家,《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但仅存小令十二首,具有早期散曲的民歌风味,其散曲见《阳春白雪》、《乐府群珠》、《雍熙乐府》。词见《藏春乐府》,诗见《藏春集》六卷,文已佚,《元史》本传中有上忽必烈书一篇。生平事迹见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七,集中末一卷行状、神道碑铭、志文,《元史》卷一五七、《蒙兀儿史记》卷八三、《新元史》卷一五七、《宋元学案》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