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西星(1520—1601),明代内丹学家。字长庚,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扬州兴化县人。《兴化县志》谓其“生而颖异,有逸才。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为诸生,名最噪。”但九次乡试,均未得中。遂弃儒服,着道士装,为方外之游。自称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感吕洞宾降临所居北海草堂,先后二十日,亲授丹法要诀,由此宣称得内丹真传。谈话之笔录,即为《三藏真诠》。陆西星著作甚多,重要的有《南华副墨》、《阴符经注》、《道德经玄览》、《悟真篇约注》、《玄肤论》、《金丹就正篇》等,收入《方壶外史》中。晚年多参佛乘,著有《楞严经说约》等。《藏外道书》收录了他的部分著作。
陆西星是明代著名道士,他关于内丹学的著作,在体系的完整和概念的清晰上都超过前人,对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的道教发生了较大影响,这一点本书不论。这里着重介绍陆西星作为其丹学基础的阴阳学说、人性学说及关于三教关系的论述。
1.阴阳和合而成丹 道教认为,宇宙的本源即阴阳和合之气,人也为阴阳之气构成。通过修炼使身中之气调和,以与宇宙本体相符,是道教内外丹功法的基本原理。陆西星注《老子》即以此为指导思想。如他在注释《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句时说,人身中之气即天地之气,其升降阖辟,常与天地之气相为流通。所谓炼丹就是采宇宙之气与自己身中之气配合。陆西星有天元、地元、人元之说,其中人元即“大丹”,他说:
大丹者,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玄肤论·三元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1页)
创鼎于外,即外丹,以药物铅汞等置炉火中炼而成金丹。炼药于内即内丹,以身体为炉鼎,通过修炼使外部之气补内部之精。取坎填离,坎者水,离者火,取坎填离即采外气以补内气。“盗机”取自唐末五代道士谭峭《化书》。盗机逆用者,气机甚为神妙,须善于采取,如盗取物,取与己身中相反者而成丹,故曰逆用。陆西星之“大丹”主要指内丹,对外丹采取屏斥态度,他曾说:
世之言外药者,率多不得其旨,以盲引盲,殊可悼痛。夫道在我身,内炼诚是矣,而何以创鼎于外!创鼎者,圣人不得已焉而为之之事也,老圣比之用兵。(《玄肤论·内外药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1页)
陆西星认为,内丹的三要素是神与气与精,三者皆先天具于人身之中。所以说赤子即圣胎。但人长成以后,情欲将人之混沌凿破而成后天之阴气,故须借先天阳气补充。呼吸吐纳、男女双修等皆以此为理论根据。阴阳互藏、先天后天等皆是这一理论的推展。炼养之法即取坎填离,取阴中之阳补己之缺失,然后纯阳乃复。
陆西星也认为,人有元精元气元神,他用外丹炉火之两名词铅汞代表元气元精,以性为元神,他说:“元神为性,精气之主也,以其两在而不测,灵通而无方,故命之曰神。”(《玄肤论·元精元气元神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2页)“两在而不测”取张载“一物两体”之说,陆西星的元神仍指气,不过是指作为精和气的统领的本源之气,他说:
所谓元神,非思虑之神之谓也。神通于无极,父母未生以前之灵真也。夫人一太极也,精、气即太极之阴阳也。神即太极之无极也。(《玄肤论·元精元气元神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2页)
在他这里,精与气是较粗的气,精为阳气,气为阴气。而神则为阴阳未分的和气。神虽不直接为思虑等精神作用,但神在人身主精神性活动,如情感思虑等。神为一身之统帅,犹君为一国之统帅。故炼养主要在养神,神安则精气自住自生。
2.性命与内丹 从道教养生的角度看,性命论与气论是紧密相连的。陆西星的气论与《性命圭旨》侧重点不同。他界定命与性及性命关系说:
何为性?何为命?曰:性者万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性非命弗彰,命非性弗灵。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今之论者,类以性命分宗,而不知道器相乘,有无相因,虚实相生,有不可歧而二者。(《玄肤论·性命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3页)
所谓性,即二气未分时清净圆明的本始之气,此气类似张载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所谓命,即宇宙本体分化为个体之气,也即形形色色的万有。万有之气与本始之气非一非二,而一而二。从根源上说,万有皆此本始之气所化;而从现实的具体存在说,万物皆个体之气。本源之气借个体而显,个体之气非本源之气则失去其生机。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凭借。命与性也可以说是道与器的关系,所以二者不可截然相分。由此陆西星反对将道教分为性宗和命宗,也不赞成以佛教为性宗、以道教为命宗的看法。他指出:
或言释氏了性,道家了命,非通论也。夫佛无我相,破贪着之见也;道言守母,贵无名之始也。不知性,安知命耶?既知命矣,性可遗耶?故论性而不沦于空,命在其中矣;守母而复归于朴,性在其中矣。是谓了命关于性也,是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玄肤论·性命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3页)
他的意思是,佛显无我相,无我相即性;破贪着之见,贪着之见即命。道言守母,贵无名之始,而无不离有。贵无名之始即所以贵无名之朴。佛真空假有不二,道守母归朴不二,皆性命双修之学。性命双修,才能与道为一。
陆西星反对以性为可见可闻的具体物,他反复告诫,性是不可见之本体,见性必须通过可见的形象,本体本不可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对不可说者强说,则离真实越远,他说:
性不可见,所以见则性。于不可见而求其所以见,则性愈远矣。何耶?性之为物,可以无心见而不可有心求。(《玄肤论·性命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3页)
性不是具体物,不能以认识具体物的方法和工具认识性。性是形而上的存在,是体验、玄想的对象,它表示一种境界,它不能以理智的方式获得。
陆西星把性分为两种:本性和质性。本性是宇宙本体,质性是人由禀气不同而有的特殊气质。他说:
夫性一而已,何以有本性质性之异?曰:本性者,自先天而言之清净圆明,混成具足,圣不加丰愚不少啬者也。质性者,自后天而言之生于形气之私,于是始有清浊厚薄之异者也。(《玄肤论·质性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3页)
这里分性为本性和质性,完全是吸取了宋明理学分性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质性即气质之性,本性即本然之性,也称天地之性、义理之性。但陆西星所谓本性不同于理学所谓本然之性,理学的本然之性内容是天理,而陆西星的本性则表示宇宙间先天清净圆明混成之气。这样规定“本性”是由他信奉的道教基本教义决定的。
陆西星也用周敦颐《太极图说》中“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说法来表达他所谓性命,他说:
人之所以生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谓性即无极也,所谓命即二五之精也。二者妙合而人始生焉。方其未生之前,则所谓无极者混沌鸿濛,何相何名,何音何绪,何臭何声。及乎二五既凝,得一以灵,何思何为何虑何营,是性之本体也。夫自情识开而本体凿矣。(《玄肤论·性命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3页)
人之生有性有命,性主人之精神,命主人之精气。未生以前人处于气的本体状态,既生以后,人有血肉之躯。性是命中之灵,命是承灵之体,性是人的本真状态,命表现为人的情识。命之情识构成对性的本真状态的破坏。他借张载“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来表达克情复性的意思:
修道之要莫先于炼性,性定而气质者不足以累之,则本体见矣。吾师之诗曰: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是后天得先天而妙其用也。(《玄肤论·性命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3页)
炼性就是使体中之气返于清净圆明的本来状态。返回本体即成丹。“不迷”即克去情欲对于性的伤害,情去而性自存,气质变化至清净圆明状态,后天之命回复到先天之性,此时丹自结成。
使气返于清净圆明的功夫要领是澄神,澄神即遣除欲望使之净尽,陆西星说:
洗心即澄神之谓也。周子曰:“无欲故静”,所谓无欲,即遣欲使之尽也。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所谓心者有二焉:扰神之心乃妄心也,好静之心乃真心也。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其神可得清乎?……故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玄肤论·澄神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4页)
澄神也即静心一志,是凝气成丹的准备。凝神是内丹功法最重要的一步,所以陆西星说:“凝神者入玄之要旨,丹家之第一义也。”(《玄肤论·凝神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5页)所谓凝神,即清净圆明之气入于气穴之中,相守而不离。所谓气穴,道教指人最初禀气受生之所,又名气海、关元、灵谷、天根、命蒂等,道教以之为“归根窍”、“复命关”。陆西星说,老子所谓“载营魄抱一”,庄子所谓“至人呼吸以踵”,即在此处。具体方法是,运用调息之法,使神依于息而深入于本穴之中,绵绵若存,无有间断。这就达到了“专气致柔”、“抱一不离”、“虚极静笃”状态。陆西星并且指出,神非时时逐于气息,如能达到孟子所谓“勿忘勿助”境界,则神依于息而凝。最后达到以神御气,神凝气定状态。身为炉鼎,息为橐龠,气为药,神为火,“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此炼丹之法乃与天地之道合,道不外乎一阴一阳,在炼丹中,阳为精,阴为气,神则统乎二者。炼丹实际上是宇宙演化法则在人身中的重演。
至此,陆西星的整个理论可以说“水落石出”,从精气神开始,到澄神凝气,最后以炼气成丹,与道合一终。他的整个理论既继承了《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的内丹功夫理论,又加入了理学修养方法。整个炼养过程,遵循道的法则,是道在丹法中的体现。陆西星认为以道的法则炼内外丹是道教的最纯正的路径,其余皆左道旁门。他在《玄肤论》后序中叙述他的丹法所依据的理论:
造化二五,陶铸百物,象形虽殊,体本无二,莫不定阴阳之位,构真一之精,顺施化之理,立性命之基。故曰:“天地氤氲,万物化纯;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如斯而论,可谓本末兼该,上下俱尽者矣。故天不变则道不变,道不变则体是道者亦可使之不变,而长生久视之道端在于此。(《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67页)
这里陆西星确实是把他的整个理论看做道的体现,把道教的长生久视看做顺从自然法则,把炼丹看做“施顺化之理”,并且把这些与他认为是孔子所作的《易传》统一起来。这是与他三教同源的思想符合的。陆西星极力反对方士外丹黄白之术,以其为“逞其顽技以文神奸,巧蕴机心以干时利”。他曾说:“外丹炉火为伪尤甚,盖银精附体亦可变易金石,而追摄之法世多有之。学人不知,信为点化,误矣!误矣!”(《七破论·破伪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76页)又说:“今之好道者,类皆延致方士,烧炼炉火。以冀点化,以求服食,谓之外丹,不知此等之事起于妄心。”(《七破论·破愚论》,《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76页)在他看来,点石成金之想起于贪求财富,服食长生违背了人靠元精元气元神之炼养而延年祛病的自然原则。外丹炉火与以气论道的正途相左。他在《金丹大旨图序》中表达了他的丹法原则:
古仙丹法载之丹经,无下千帙,读之则愈烦愈难,悟之则惟简惟易。大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二者其尽之矣。一阴一阳配合以两者,天之道也。(《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71页)
天之道即一阴一阳,天之行即《易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不遵此道,皆为邪术。陆西星的《金丹大旨图》以图形与简捷的文字说明阐述他的内丹理论。此图首为“先天无极之图”,表明此时是“真空本体,清净圆明”。其二为“太极未分图”,此时“虚无生一”,即由真空中生先天真一之气,其中包含太和之气,但“阴阳体具而未分”。其三为“太极分阴阳之图”,为“一气既判,两仪始分”之时。以下为“阴阳互藏,坎离交媾”,为阴阳二气的运动图。再次为“周天符火”、“返于无极”、“成丹之图”,皆炼气成丹的具体步骤。陆西星的内丹理论,以气始,以气终,比起同时代形形色色的道教派别,较少神秘和虚妄的成分。
陆西星早年习儒,广泛涉猎儒释道各家之书,信奉道教后,认为三教理论都可以融合到他的内丹理论中,如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儒家称之为“洗心退藏于密”,道家称之为“常无欲以观其妙”,佛家称之为“惟取极静,由静力故,便入涅槃”。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即儒家的“寂然不动之中而万象森然已具”。《老子》的“不争”即佛家的“无诤三昧”。他甚至把《庄子》比做中国的佛经。在他眼里,“三教圣人同一宗旨,但作用不同,故有三者之别耳”(《金丹大旨图》,《藏外道书》第五册,第371页)。
陆西星的三教同一说,是明代中后期整个思想界三教合一趋势在道教理论和修行方法上的表现。这一趋势更显明地表现在三一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