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秦著名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战国末入秦。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曾任廷尉。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始皇采其建议,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下焚书令,禁私学,以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变籀文为小篆,对统一我国的文字有一定贡献。后为赵高所陷,腰斩于咸阳市。
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图存。茫茫神州大地,烽烟四起。
这是一个呼唤巨人并且能够产生巨人的时代。
李斯便是应运而生的杰出人物之一。
李斯的家乡在汝水(今汝河)岸边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一个楚国北疆不大也不算小的城镇。李家就是该镇街巷中的一户平民。但少年的李斯不甘老死巷中,渴望功名富贵。年纪不大,便设法到郡里当了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吏。一天,他看见官府厕所中的老鼠偷食垃圾,一有人或狗来,便惊慌逃窜。他去粮仓,看见仓里的老鼠嚼着粮米,栖息在高大的房子里,却不受人、狗的惊忧。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关键在于他所处的环境!”他决定去寻求能使自己出人头地的场所。
但是,博取功名富贵,还需要真才实学。李斯自知他才疏学浅,难当大任,遂投奔到荀况门下。
荀况是赵国人,当时有名的大学问家。他虽名列儒家门墙,但又别于倡言以礼治国的儒家,他主张在礼治的同时,强化法治。李斯在荀况门下学习多年,大有长进。不过他没有照搬老师那一套,有所取舍:摒弃了荀况的礼治,承继了他的法治。
学问既成,李斯便思考去投奔谁人才能建功立业?他觉得楚王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齐、韩、赵、魏、燕也都衰颓不振,唯西方的秦国兵强马壮,虎视六国。李斯决定去秦国谋出路。他向老师告别说:“我听说机不可失。方今大国争雄,说客左右天下大局。秦王想并吞六国,称帝统治天下。这正是平民布衣施展身手、游士说客博取功名的机会。一个处在卑贱地位而不想改变自己处境的人,就像看到现成的肉才张口的禽兽一样,不过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能直立行走罢了。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长久处在卑贱的地位上,困苦的环境中,还诽谤时俗,厌恶名利,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读书人的真情。所以,我要西去游说秦王了。”
李斯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赶到了秦国京师咸阳(今属陕西)。
这时,秦国正遭国丧:庄襄王子楚驾崩。年仅13岁的太子嬴政承嗣王位。他的母后原是卫国商人吕不韦的妾,吕不韦在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经商时,结识了正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吕不韦利用子楚搞了一场政治投机,他拿出500斤金子,到处活动,终于使子楚回国被立为太子。在子楚回国前,他将自己已有身孕的妾送给了子楚。故嬴政的生身父亲实乃吕不韦。子楚即位后,任用吕不韦为相,佐理政务。子楚死后,嬴政嗣位,吕不韦以“仲父”(即叔父)的身份执掌大权。
李斯见状,遂投靠吕不韦,当了他的一名门客。吕不韦很赏识李斯的才干,保举他做了郎官——宫廷侍卫官。李斯侍卫秦王,有了游说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凡夫俗子常常失去时机,一个能成就大业的人,在于他能钻别人的空子,把握好时机,下狠心消灭敌人。从前,秦穆公虽然称霸,但终久没有吞并东方各国,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当时诸侯还多,周王室的威德还没有衰落,所以五霸一个接一个崛起,一个个都打着尊王的旗号。自秦孝公以来,周室衰微,诸侯相互兼并,函谷关以东成为六国,秦凭藉国力控制各国,已经有六代了,现在各国服从秦国,就像地方郡县服从中央朝廷一般,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灭掉六国,成就帝业,匡一天下,就像扫掉灶上的灰尘一样容易。这是万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若疏忽怠慢而不抓住时机去干,等到各国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那时虽有黄帝一样的贤能,也不能吞并他们了。”
那时秦王嬴政虽是个少年,但见识非凡,听了李斯的谏言后,大为高兴,任命他为吕不韦相府的总理各种事务的高级属吏——长史。
年轻的李斯崭露头角,他雄心勃勃,矢志进取,决心博取更大的功名富贵。
做了长史以后,李斯向秦王献上一计:偷偷地派遣足智多谋的官吏携带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的知名人士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就用重金收买他们;不能收买的,就派刺客暗杀;千方百计地离间各国的君臣,让他们内部先乱起来,时机一到,便派大军攻取。秦王十分赞赏李斯的计谋,便依计而行,并拜李斯为客卿。卿是一种高级官职,任用别国人担任此职,便叫“客卿”。客卿的地位很高,仅次国相。
李斯的前途如日东升,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秦王嬴政即位的第九年上举行了冠礼,佩带上宝剑,雄心勃勃地亲政了。国相吕不韦自嬴政即位以来,始终执掌秦国大权。现在,嬴政亲政,他要交出大权,仅做他国相份内的事自然很不甘心。除吕不韦外,还有一个人不愿嬴政亲政,此人便是嫪。嫪是个有名的“大阴人”,被吕不韦看中,收罗到门下。原来,庄襄王死后,吕不韦与庄襄王的王后私通,这位王后就是他送给庄襄王的那个妾、嬴政的母后,现为王太后。太后荒淫无度,吕不韦渐渐有些害怕了,担心事情泄露,便把“大阴人”嫪收罗到门下,假装把他处以宫刑,送进宫中侍奉太后。嫪仗着太后的宠爱弄权跋扈,嬴政早就对他愤恨不已。嫪害怕嬴政亲政后惩治他,便在嬴政举行冠礼时,发动叛乱,嬴政果断地予以镇压。嫪一案把吕不韦也牵扯了进去。次年,吕不韦被流放,他惧祸自杀。年轻的嬴政彻底控制了秦国。
嬴政雄才大略,矢志并吞六国,统一天下。李斯竭诚为嬴政效力。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几乎断送了李斯在秦国的前程。
事情的起因在韩国人郑国身上。
韩国毗邻秦国,都新郑(今属河南)。韩国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势力最弱,秦国东进,韩国首当其冲。为了削弱秦国的力量,韩国君臣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派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游说秦王兴修水利,以便拖住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起初,秦王嬴政不知是计,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在西起泾水,东至洛水的300余里的地段上,修建灌渠。开工后,嬴政君臣发觉了韩国的企图,逮捕郑国,准备处死。
秦国一些大臣早就对李斯等外国人在秦国做官不满,他们从个人利益出发,认为外国人在秦国任职,特别是像客卿这样的高官,占了他们的席位。现在郑国一案发生了,他们借此大作文章,说:“从各国来秦为官做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来游说,充当间谍的,乞求大王把他们统统驱逐出境!”刚愎自用的嬴政因上了郑国的当而大为恼怒,签发了驱逐令。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但他不甘心就这么被驱逐了,临走前,他向嬴政呈递了一道《谏逐客疏》:“听说公卿大臣建议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外国人,臣窃以为此举不妥……”他从秦穆公任用西戎人由余等而使秦国强盛,开地千里,说到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变法而使秦国兴盛,称雄天下,秦惠王重用魏国人张仪而夺取了韩、魏等国的大片土地,再说到秦昭王任用魏国人范雎而使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证明客卿对于秦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接着,他又以美玉珍宝为例,说若一定要用秦国的物产才行,那么随侯珠、和氏璧就不能为秦王所把玩,从而说明用人也是如此。这篇《谏逐客疏》精辟透彻,入木三分。呈上去后,李斯便打点上路了。
嬴政读了他的奏疏后,大加赞叹,觉得自己的行为太草率了,急忙派人追回李斯。派去的人在骊邑(今陕西临潼)追上了李斯,李斯回到咸阳,嬴政下令恢复他的官位,废除逐客令。
官复原职的李斯痛恨几乎断送了他前程的韩国人,他发誓报复,遂鼓动嬴政把韩国作为第一个进攻的目标。嬴政一来愤恨韩人搞诡计,二来韩国势力最小,遂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韩国定为首先攻击的目标,命李斯统兵进攻韩国。
李斯的大军还没出发,韩王便得到了消息。他心中明白,韩国决不是秦人的对手,况且郑国一事激怒了秦人,兵家有言:“两军相遇,哀兵胜。”秦军压境,韩国灭亡无疑。韩王忧心如焚地把韩非找来密谋。
韩非是韩国王族,与李斯同出荀况门下,韩非口吃,但善著述,有《韩非子》10余万言,是法家集大成的人物。不过,韩非自以为他的才能不如李斯。韩非多次向韩王进说他的治国理论,但韩王听不进去。现在,秦军整装待发,韩王害怕了,才又找韩非谋划。最后决定让韩非上书秦王嬴政,说韩事秦30多年了,如同秦的郡县一样。秦若攻韩,韩国君臣奋起抗击,秦也难以轻易得手,秦进攻作为盟友的韩国,魏国也肯定背叛秦国。秦国势力受挫,正是秦国强大的敌人赵国所希望的。嬴政读了韩非的上书,犹豫起来,把它交给李斯,征求他的看法。李斯不以为然,说韩虽臣服于秦,但韩国的存在,终久是秦国的一大心病。不过,对兴兵进攻,他也觉得师出无名。他献上一条兵不血刃的妙计:派他出使韩国,邀请韩王访秦,待韩王一到,就把他扣压,然后收买韩国的臣子,则韩国可灾。随后命大将蒙武耀兵东部边境,则齐国恐惧,西事秦国。苟能如此,赵国必定惶恐,楚国也将惊慌不安,不敢轻举妄动。这样,魏国孤立无援,垂手可得。灭魏后再蚕食其余诸侯。秦王闻言大喜,遂命李斯出使韩国。
李斯到了韩国,韩王知道去了秦国就难以回来了,不但拒不见李斯,还想杀了他。李斯见状,上书韩王说,杀了我李斯,韩国不会强盛,却断绝了与秦的关系,秦王必兴兵来伐。韩王害怕了,放了李斯。
李斯的锦囊妙计失败了,灰溜溜的逃回了秦国。他担心因此而失宠于秦王,更让他担心的是秦王看中了韩非的才学。他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两篇文章后,拍案称奇,叹道:“若能见到文章的作者,死也能瞑目了。”
不久,碰巧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嬴政见了韩非大为高兴。李斯见时机来了,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今大王想吞灭诸侯,韩非终要替韩国效力的,不会为秦出力,这是人之常情。今大王不能用他,让他回韩国,此乃放虎归山,不如给他按个罪名杀了他。”嬴政深以为然,下令逮捕韩非,投进了大牢。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勒令他自杀。韩非要求见秦王,被拒绝,仰药自尽。嬴政逮捕韩非后,又后悔了,派人去赦免韩非,而韩非已死多时了。
李斯除掉了可能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韩非。
韩非死后,韩王大惊失措,上表称臣。
不久,李斯升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刑狱。
韩非被杀的第三年,秦国嬴政君临秦国第十七年(前230),秦按“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战争持续了10年,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依次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匡一全国。
秦王嬴政成了威震海内的始皇帝。
李斯仍在九卿之一的廷尉任上。
帝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在实行何种政体上,群臣发生分歧。左丞相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把皇室子弟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王。秦始皇命公卿百官讨论王丞相的建议,大臣们都赞同,唯李斯反对,他说:“周文王、武王分封同姓子弟众多,但后裔疏远,相互攻击如仇敌,列国诸侯相互侵伐,周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的神灵而统一,皆为郡县,皇子、功臣用赋税来重重地赏赐,易于控制。天下皆无二心,国家就会安定。分封诸侯不便。”秦始皇很欣赏李斯的观点,说:“天下苦于长期战乱,就是因为有诸侯王。靠着祖先的恩德,天下刚刚安定,若再分封诸侯,是制造战争,国家安定就很难了。”遂下令废除分封制,分天下为36郡。
李斯这一建议,使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秦始皇二十八年,李斯随同秦始皇东巡,封泰山,禅梁父,登之罘,临琅琊,渡淮水,至衡山,过长江,赭湘山,历时数月才回到京师咸阳。
过了六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正月初一,百官朝贺皇上,秦始皇在富丽堂皇的咸阳宫设酒宴款待群臣。博士(一种掌管书籍,备皇帝咨询和教授学生的官)70人上前为秦始皇祝寿,他们的长官博士仆射周青臣致颂辞,盛赞秦始皇平海内、废分封、行郡县的壮举。秦始皇大悦。周青臣辖下的一位博士、齐人淳于越鄙夷顶头上司的阿谀奉承,进谏说:“据臣所知,殷、周两朝统治了1000多年,是因为封子弟功臣为辅翼。今陛下享有天下,而子弟却为匹夫,一旦出了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的乱臣贼子,没有辅佐的藩臣,靠谁来相救?行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臣从来没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奉承以助长、加重陛下的过失,实非忠臣!”听了淳于越的话,秦始皇脸色沉了下来,命令公卿大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
一场喜庆的朝会变成了一场严肃的政治会议。
这时,李斯已代王绾为左丞相,秦礼以右为上,左为下。右丞相是冯去疾,李斯官位虽逊于冯去疾,但实权不在冯去疾之下。针对淳于越的复古论,李斯上书说:“古时天下分散混乱,不能统一,所以诸侯逞雄,社会舆论都引用过去的事情来否定现实,修饰空洞的辞藻来淆乱实际,人人都赞美自己的学说,来否定朝廷制定的法令制度。现在陛下奄有天下,辨别是非黑白,天下共同尊崇一个君主的意志;而诸子百家纷纷非议国家法制,一听到诏令下达,就利用他们自己的那套理论来妄加评议,回到家里满腹牢骚,走出门来就街谈巷议,抨击君主来显扬自己的名气,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的高明,领着一帮人造谣诽谤。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那么君主的威望就将下降,党派小集团就将出现,还是禁绝为妥。”接着,李斯提出了禁绝私学的具体方案:
第一,除博士官外,凡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一律送官府焚毁;秦国史籍、医书、占筮书及种树的书不在焚毁之列。
第二,命令下达30日后不焚毁的,给他脸上刺字,判处四年徒刑,去修筑城墙。
第三,有敢偶尔谈论一下《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
第四,官吏发觉违背命令的人和事不检举一同治罪。
第五,有想学习法令的,拜官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了他的五点建议。
于是华夏大地浓烟滚滚,大批珍贵的文献典籍被焚毁,中国文化经受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浩劫。
不过,焚书使全国的思想强制性地统一到法家思想上来,强化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焚书以后,李斯更为秦始皇所宠信,他官居左丞相,封为通侯,其权力与地位实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长子李由,是三川郡(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郡守。郡守是地方最高长官,秩二千石;三川郡乃东方重地。李由和李斯的其他几个儿子都被秦始皇招为驸马,李斯的女儿都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李斯和他一家人还是皇亲国戚。李由从三川郡回咸阳探望家人,李斯在家里大摆宴席,文武百官都来祝贺,停放在相府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见到这幅情景,李斯叹息道:“唉!我听荀子说过:‘事物最忌过分’。我李斯乃上蔡一介平民,街巷的一个百姓,皇上不知我才疏识浅,把我提拔到这个位子上。当今臣子的地位没有比我更高的了,可算富贵到了顶点,物极必反,我不知道归宿在哪里呢!”
高官厚禄,是李斯梦寐以求的。现在,功成名就,李斯又忧心忡忡。
不久,一场重大变故把李斯卷了进去。
那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的事。这年十月,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随同出巡的有左丞相李斯,始皇少子胡亥,近侍赵高等人。车驾从京师咸阳出发,南下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刻石留念,然后从江乘(今江苏镇江北)渡江北上,至琅琊。始皇来此,是寻找长生不死药的。当时,一些“神仙家”说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叫瀛洲、蓬莱、方丈,山上有长生不老的仙人和长生不死的药。秦始皇多次派人寻找,都未找到。这次,他又第三次亲临琅琊,从琅琊入海,沿海岸北行,经成山至之罘,也没见到什么神仙,仅射杀了一条大鱼,秦始皇怏怏登岸,失望而归。车驾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南),秦始皇罹病。他向来怕死,千方百计想长生不老,但这一次他知道不行了。于是,他命赵高笔录他的诏令,命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他的葬礼,继承皇位。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刚毅武勇,忠信仁爱,此时正在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做大将蒙恬的监军。秦始皇口述的诏令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送出,千古一帝秦始皇便在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病死了,享年50岁。
始皇的死讯只有李斯、胡亥、赵高等少数几个人知道,李斯觉得皇上死在外面,从前又没有公开地、正式地册立皇太子,担心出乱子,就命令严密封锁皇上的死讯,把秦始皇的尸体放在一辆既能保暖又通风凉爽的车子里,百官像往常一样进奏,让一个宦官躲在车里,用皇上的口气、音调批复百官奏言,御膳也照常进呈。一切都按李斯的吩咐进行,除他们几个人外,文武百官都被蒙在鼓里。
一个阴谋也正在秘密地策划着。
主谋是赵高,这个来自赵国的宦官现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马的官,还兼着掌管皇帝符玺的符玺令。赵高通晓律令,做过胡亥的师傅,他见赐给扶苏的诏书还未送走,秦始皇就死了,遂生歹念,想拥立亲近他的胡亥为帝,这事须征得胡亥和李斯的同意才行。胡亥开始还假意推托,说那样太不仁义,但那皇帝的位子有巨大的诱惑,赵高一劝,他就愉快地答应了。但在李斯那里,赵高却遇到了麻烦。
赵高找到李斯,先试探性地说道:“皇上驾崩,给长子留下一道诏令,要他到咸阳参加丧礼,承嗣大位。诏书还没有发出,如今皇上驾崩了,此事没人知道。给长子的诏书和御玺都在胡亥那儿,确定谁人继承帝位,在丞相与鄙人一句话罢了。此事应怎么办?”
李斯闻言大怒,道:“你怎么能讲出这种亡国的话!这不是臣子该议论的事!”
赵高并不胆怯,他决心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拉李斯入伙。他掉转话题,说:“丞相自己估量一下,您的才能与蒙恬相比怎样?功劳高低与蒙恬相比怎样?谋略深远而不失误与蒙恬相比怎么样?同天下人没有怨仇与蒙恬相比怎么样?跟长子扶苏有故情旧谊而深得信任与蒙恬相比怎么样?”
“这五件我都比不上蒙恬!你干吗这样苛求我?“李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赵高按他的思路继续说:“我赵高本是一个宦官仆役,幸而能够凭着熟悉刑狱文书进入宫廷,管事20多年,从来没有看到秦王罢免的丞相或功臣的封爵有传到第二代的,最终都被诛杀而死。大行皇帝有20多个儿子,丞相都是了解的。长子刚毅,对人信任,善于激励士人,他登位一定任用蒙恬作丞相,丞相恐怕不能带着通侯的大印告老回乡,这是很显而易见的。我奉命教授胡亥,教他学习法律已经好几年了,没见他有什么过失。他仁慈厚道,轻钱财而重贤士,聪睿明智,只是口头不善言辞而已;他竭尽礼仪尊敬贤士,秦的公子们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完全可以作为继承人。希望丞相认真考虑定夺。”
李斯还是不为所动,训斥赵高:“你还是自守本分吧!我遵大行皇帝的遗诏,听从上天的安排,还有什么可以考虑的?”
赵高已把政变阴谋泄露给李斯了,政变不成,他就有杀身之祸,故他决不善罢甘休,又威胁李斯说:“丞相自以为现在的处境很平安,说不定却很危险呢!如果丞相同意我的计划,也许您觉得很危险,说不定却很平安。一个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安危的关键,哪算得上聪明人呢!”
“我不过是上蔡街巷里的一介草民,蒙大行皇帝圣恩提拔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显贵的地位和丰厚的俸禄,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任交给我,我怎能辜负大行皇帝呢?”李斯道,“忠臣不因为怕死而侥幸生存,孝子不过分勤劳而伤害躯体,做臣子的各守本分罢了!请你不要再说了,否则,将会叫我李斯犯罪。”
赵高依旧不死心,又说:“上下齐心,事业可以长久;内外一致,事情就无差错。丞相依我的计策去办,就能长保通侯的爵位,世世富贵,一定有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丘、墨翟那样的智慧。如今放弃这个机会,必将祸及子孙,我实在为丞相担心。聪明人是能转祸为福的,丞相还是考虑一下吧!”
赵高志在必得,李斯逐渐犹豫起来。他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帮助赵高、胡亥搞宫廷政变,事成之后,他最多也只能是目前的地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用冠冕堂皇的忠君旗号严辞拒绝了赵高的游说。但是,若扶苏即位,受信任的蒙恬有可能取代他的地位,这一点即使赵高不说,他心里也明白。而那赵高,虽说是个宦官,但皇帝的符玺和遗诏都在他手里,他可以借这几件法宝兴风做浪,颠倒黑白。思考再三,个人的功名富贵终于压倒了忠信仁义,李斯叹口气说:“唉!我李斯偏偏遇上这个变乱的时代,既然不能以死效忠,又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说完,他便答应了赵高。
赵高大喜,回报胡亥道:“臣奉殿下的诏令去通知丞相,他敢不遵命?”
于是,李斯、赵高、胡亥三人精心策划起来。
他们伪造秦始皇给丞相的遗诏,立胡亥为皇太子。更改赐给扶苏的诏书,写道:“朕巡视天下,祭祀名山神灵,祈求延年益寿。今扶苏和蒙恬统率数十万大军驻守边疆,已经十多年了,不能前进,士兵伤亡很多,没有一点功劳,反而屡屡上书诽谤朕所作所为。扶苏因为不能解除监军一职而回朝当太子,日夜怨恨。扶苏做儿子不孝,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能纠正他的过失,也应知道他的阴谋。蒙恬作臣子不忠,赐死,军队交给副将王离。”他们把诏书封好,加盖了御玺,派胡亥的门客送到上郡,交给扶苏。
扶苏看了诏书,哭着跑进屋内,准备自杀。蒙恬劝阻说:“皇上出外巡视,没有确定太子,派我率30万军队守边,公子担任监军,此乃天下重任。如今一个使者来,就自杀,怎能断定他不是假的?希望公子再请示一下,若是真的,再自杀也不迟。”使者不断敦促扶苏、蒙恬快自杀,扶苏为人忠厚,对蒙恬说:“父赐子死,还有什么请示的?”说完,就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被抓了起来。
李斯、赵高、胡亥焦急地等待着上郡的消息,他们没得到消息,不敢回咸阳,便绕道九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转了一个大圈,载着始皇尸体的车子散发出扑鼻的臭气,他们便装了一车鲍鱼,挨在尸车的后面以混淆视听。扶苏自杀的消息传来,李斯、胡亥、赵高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急忙赶回咸阳,给秦始皇发丧,胡亥即皇帝位,是为秦二世。
二世君临天下,李斯还做他的左丞相,赵高升为郎中令,统领二世皇帝的侍卫,守护宫殿门户。赵高专权用事,李斯的权力被削弱。
那秦二世是个暴君,他是靠着赵高做的皇帝,凡事悉听赵高决断。在赵高的唆使下,他用残暴的手段统治天下,滥杀无辜,连他的兄弟姐妹也不放过,一个个杀死。他大兴土木,滥征民力,赋敛无度。黎民百姓在死亡线上痛苦地挣扎着。
不久,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揭竿而起,首举义旗,随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有人奏告秦二世,说陈胜反了。二世大怒,把那人投进了大牢。后来的官吏见状,便说:“一伙盗贼罢了,郡守、郡尉正在追捕,不久就将剿灭,不足为虑。”二世大喜。
李斯几次想劝谏二世,都被他制止。二世责问李斯:“我有个想法是从韩非那里听来的,他说:‘唐尧君临天下,住的殿堂不过三尺高,柞木椽子不加砍削,茅草盖的屋顶不加修剪,即使是旅店的住宿条件也不会比这更艰苦啦。冬天穿鹿皮袄,夏天穿麻布衣,粗米作饭,野菜作汤,用土罐吃饭,用土钵喝水,即使看门人的生活也不会比这更寒酸啦。夏禹凿开龙门,开通大夏水道,疏浚很多河流,弯弯曲曲地修筑很多堤防,把积水引导入海,累得大腿上没有了白肉,小腿上没有了汗毛,手脚上长满了老茧,面孔黝黑,以致累死在外,安葬在会稽山上,即使是奴隶的辛劳也不会比这更厉害啦。’享有天下尊贵无比,难道就是要劳苦自已的身心,栖身旅店一样的宿舍,口里吃看门人的食物,手里干奴隶干的活计么?这些事是没有出息的人干的,不是贤明的人所从事的。那些贤明人统治天下,只是把天下的一切都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这才是享有天下的尊贵啊!所谓贤明的人,一定能够安定天下,治理百姓,现在连自身都没有得到好处,将怎么能治理天下呢!所以朕希望能够放心快意,恣肆极欲,永远享有天下而又不致发生祸害,应该怎么办?”听完二世的这番话,李斯明白,秦王朝是不可救药了,他若再劝谏,难免杀身之祸。
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攻城略地,向西推进,很快逼进中原重镇荥阳(今属河南)。荥阳属三川郡,郡守李斯之子李由龟缩在城中,不敢与义军交锋。与此同时,周文率领的一支义军迅速向关中挺进,攻破函谷关,进抵距秦都咸阳仅有百里之遥的戏(今陕西临潼西南)。
在这危急关头,二世皇帝才大梦初醒,惊慌万状。秦军精锐布置在上郡防范匈奴,来不及调回,身为少府(掌管皇帝私人钱财的高官,九卿之一)的章邯建议把修建秦始皇陵墓的70万刑徒武装起来,狙击义军。二世诏准。章邯率军疯狂反扑,孤军深入的周文兵败。章邯乘胜东进,进攻吴广一路。吴广的部将田藏杀吴广,率兵迎击章邯,兵败身死。章邯大军向陈胜的大本营——陈县(今河南淮阳)进逼,陈胜出逃,路上被车夫庄贾杀害。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秦廷一片欢腾。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另外一些起义军、反秦武装仍驰骋在黄河南北。
二世皇帝、赵高是造成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但二世皇帝决不肯承认这一点,他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丞相李斯身上,责问李斯身居丞相高位,怎么竟让盗贼猖獗到这般地步?李斯贪恋富贵功名,害怕二世拿他开刀,遂阿谀取容,迎合二世,上了一道长长的奏疏,提出了一种“督责之术”,即君主独断专行,用严刑酷法、轻罪重罚的办法来督责吏民。李斯说,只要如此,百姓就不会造反,官吏就不会反叛,皇帝的位子就坐稳了。二世按李斯的说教,更加严厉地督责群臣。凡是向百姓收取重税的,就是好官。杀人多的就是忠臣。不久,全国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受刑的犯人,被杀死的人的尸体每天成堆地堆在街市上。
实行督责术后,秦王朝的统治更加黑暗。
但是,李斯却得到了秦二世的信任。
这引起了赵高的妒嫉。自拥立秦二世以来,他逐渐把持了大权。李斯身为丞相,是唯一一个能与他匹敌的人物,李斯若得宠,必然会削弱他的权势。赵高决定剪除这个对手。他布置了一个圈套,引李斯往里钻。他去见李斯,对他说:“关东地区盗贼纷纷起来闹事,如今皇上却在加紧征发劳役去修建阿房宫,搜集狗马之类无用的玩物。我想劝谏,但因为地位卑微而不敢说。这可是你丞相的责任,你为什么不劝谏?”
“是呀,我早就想说了。“李斯道,“但现在皇上不临朝听事,住在深宫中,我有话要说,很难传达进去,想要晋见也没有机会。”
赵高连忙说:“丞相真要晋见,请允许我趁皇上有空时通知你。”
李斯误以为赵高要与他同心协力,匡失救弊,自是万分高兴。
一天,二世正在与嫔妃歌舞宴欢,赵高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有空,可以晋见。”李斯忙去宫门求见。二世闻言大怒,说:“朕空闲时候,他不来,逢我宴欢,他就来奏事。丞相是看不起朕,还是故意让朕难堪呢?”
“这可太危险了!”赵高趁机说,“沙丘的密谋,丞相也参加了,现在陛下已立为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并没有提高,他也想割地称王了。陛下不问,臣还不敢说,丞相的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盗贼陈胜等都是丞相的邻县人,因此他们敢公开横行,他们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仅仅据城防守,不肯出去。臣听说他们互有文书来往,因为还没有了解清楚,所以没敢奏告。况且丞相在外面,权力比陛下还大。”
二世闻言大怒,想惩办李斯,又怕事实不确,遂派人去三川调查李由与盗贼勾结的事。
让二世、赵高遗憾的是,使者刚到,李由便被起兵反秦的项羽杀了。
李斯得知,惶恐不安,想去二世面前辩白一下。但二世在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宫殿里看相扑和滑稽戏表演不见李斯。李斯无奈,便上疏揭发赵高的种种罪行:“臣听说,臣子和君主平起平坐,没有不危害国家的;小妾和丈夫平起平坐,没有不危害家庭的。现在有的大臣专擅皇上的赏罚大权,他的权力跟陛下一样,这是很不妥当的。从前,司城子罕做宋国的丞相,亲自执行刑罚,专权行事,一年之后就劫持了国君。田常当齐简公的臣子,爵位在全国是最高的,私家的富足与公家相等,他施恩行惠,下得百姓拥戴,上得群臣的信仰,暗中窃取了齐国的政权,在厅堂里杀死了宰予,又在朝廷上杀害了简公,就这样取得了齐国。这是天下周知的事情。如今赵高有奸邪的心肠,有狡诈叛逆的行为,恰如子罕当宋国的丞相一样,而他私家的富有,也正像田氏在齐国一样。他兼有田常、子罕的叛逆行为而窃取陛下的威信,他的野心很大,陛下不筹算提防,臣怕他是会作乱的。”
然而,二世皇帝对李斯的实话却不相信,他说:“这是什么话?赵高本是个宦官,但他不因处境安逸而放肆,胡作非为,也不因处境危难而改变忠心。他廉洁向善,所以得到今天的地位。他因为忠心而得到提拔,讲信义而保持官位,朕认为他是个贤良之人,而丞相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朕年轻时死了父皇,不懂得怎样治国理民,而丞相年龄又大了,朕恐怕要和天下隔绝了,不依靠赵高又依靠谁呢?赵高为人精明廉洁,刚强有力,下能了解民间实情,上能理解朕的心意。朕看丞相不要猜疑了。”
李斯见二世如此说,心中慌了,遂再次上书说:“陛下有所不知,赵高本来是个卑贱的小人,不懂得什么忠信仁义,贪心难以满足,不断攫取权力,地位权势仅次于皇上,而欲望还不满足。所以臣说此人很危险。”李斯知道,扳不倒赵高,倒下的就是他自己,他只有这么孤注一掷了。
二世见李斯不肯善罢甘休,担心他铤而走险。接着就把李斯的奏书给赵高看了,赵高道:“实际上丞相害怕的仅有我,我一死,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干田常所干的事了。”
在李斯与赵高之间,二世更相信赵高,他颁布诏令:“把李斯交郎中令查办!”
郎中令就是赵高,把李斯交给赵高查办,就是置李斯于死地。赵高把李斯及其家人、宾客全部逮了起来,赵高亲自审问李斯,打了他1000多板子,直打得皮开肉绽。李斯实在受不住了,便施了个缓兵之计:先招了,然后再上书向二世皇帝申辩。他想凭自己的辩智,为秦朝立下的汗马功劳和一片忠心,二世皇帝会为自己伸冤的。赵高倒也没有拒绝他上书的要求。李斯满怀希望地写道:
“臣做丞相治理百姓,已经30多年了,臣正赶上秦国土地狭小的时代,那时,秦国土地不过千里,士兵几十万。臣竭尽微薄的才能,谨慎地奉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给他们金玉珍宝,让他们游说诸侯,又大力整敕武备,整顿吏治,任用尊重贤臣,提高他们的爵位俸禄,终于凭着这些措施胁迫韩国,削弱魏国,击破燕国、赵国,削平齐国、楚国,最终并吞六国,俘虏他们的君主,拥立秦王做了天子。这是臣的第一条罪状。并吞六国之后,土地不再是狭小的了,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朝的强大。这是臣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以巩固他们同皇帝的亲密关系。这是臣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臣的第四条罪状。改革文字,统一度量衡,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臣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扈从先帝巡游全国,以显示主上的权威。这是臣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从而使主上赢得民心,使百姓拥戴主上,至死不忘主上的恩德。这是臣的第七条罪状。像臣这样的臣子,所犯的早就该处死了,只是因为皇上希望臣尽微薄之力,才能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
他名为引咎自责,实乃表白赫赫功勋。赵高看了,担心二世念李斯的功劳而赦免他,遂让狱吏把李斯的奏书撕碎扔了,回告李斯说:“囚犯怎么能上书!”
为了尽快地除掉李斯,赵高派他的十几个门客伪装成御史、谒者、侍中,轮番拷问李斯。李斯若据实回答,就用酷刑,李斯只得诬陷自己。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被打怕了,以为又是跟过去一样,讲实话就要受刑,一一承认。二世看了李斯的供词,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遂批斩李斯,并株连三族——妻族、母族和父族。
二世二年(前208)七月的一天,李斯被押往咸阳街市处斩。走出关押的监狱大门,李斯回头对他的次子说:“我想跟你牵了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还办得到吗?”父子俩抱头痛哭。他的三族亲人一同被杀。
李斯是一位文字改革家、书法大家。
战国时期,列国并存,文字异形,差别很大。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奏请以秦国的文字——小篆为统一书体,废止其他文字。秦始皇诏准,并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
李斯极善篆书,功夫独到,是当时最杰出的书法家。秦始皇巡行各地,刻石纪念,都是李斯手书的,留传至今的有《泰山刻石》(仅残存九字)、《琅琊台刻石》(残存86字)以及峄山、会稽两刻石的摹本。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的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也出自李斯手笔。秦始皇用民间兵器铸造的12尊铜人,也是李斯铭文的。在书法理论上,李斯也有独到的见解:
夫用笔之笔,先急劻,后疾下如鹰望雕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行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然矣。
后世书法将李斯此论奉为经典,大加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