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1734-1803)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羹堂,一字赞庵,号雨村、墨庄。绵州(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庶吉士,授吏部主事。历官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因弹劾永平知府罢官,充军伊犁。不久,以母老得赎归。家居二十余年,以著述自娱。李调元聪敏好学,治学范围广泛。其著述涉及经学、史学、语言文字、金石、音韵、书画等许多领域。蜀地撰述之富,费密以后,首推调元。他还十分留意乡土文献,广为收罗汉代以后蜀人著作,辑成《函海》一书,颇为世人所重。
李调元早年即有诗名,曾作《春蚕作茧诗》,受到钱陈群赏识。时人认为其诗足以同袁枚、赵翼相颉颃。其堂弟鼎元、骥元亦有诗名,时称“绵州三李”。调元诗不假修饰,无所蹈袭,而才情横溢,俊爽清丽。尤以写景之作为优,如《由白塔灞渡东津》、《黄州晚泊》、《清远峡》、《舟中晚兴》等都是富有意境的佳作。
李调元在戏曲理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所著《雨村曲话》2卷、《雨村剧说》2卷是清代影响很大的戏曲评论著作。《曲话》主要是讨论戏曲的词采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例如它反对曲文过分华靡,同时反对生硬与鄙俗,而崇尚本色;又如它既主张吸收古代好的语汇,又主张采用当代生活中有表现力的口语,经过融冶提炼,以形成自然而美妙的戏剧语言。《剧说》主要考证作品题材,并对各声腔的源流作了较多的介绍。
李调元的著作除《曲话》、《剧说》外,还有《童山诗集》42卷、文集20卷、《蠢翁词》2卷以及《雨村诗话》16卷、补遗4卷、《粤东笔记》16卷、《骨董志》12卷、《易古文》2卷、《郑氏尚书古文证讹》11卷、《诸家藏书簿》10卷、《诸家藏画薄》10卷等。辑有《全五代诗》100卷、《蜀雅》20卷、民歌集《粤风》4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