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唐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新旧《唐书》无传。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载: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后为邓州刺史。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载李筌撰有《中台志》,称其于唐肃宗上元(760—762)中自进表,故有可能他在此时仍居官职。此后踪迹,或隐或仕,不能考定,或如《神仙感遇传》所说竟入名山访道,不知其所终。李筌的著作见于唐宋人记载的有:《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十卷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并注称: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经》,题“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正统道藏》现存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三卷,近人刘师培《读道藏记》认为此书之注为李筌所作,疏则不是。用内证法看,《阴符经疏》的注和疏义理一致,当出自李筌一人之手。在《阴符经疏》中,李筌将《阴符经》哲学思想的主题解释为“盗机”。
李筌,唐代哲学家、无神论者。约为唐玄宗时人。本为儒者,隐于嵩山,自称“少室山布衣”。后出仕,历节度判官、州刺史,入为郎中。李筌的无神论及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见于其所著《阴符经疏》及《太白阴经》中。《阴符经》乃道教重要经典,含有兵家思想,并杂有宗教神秘主义,筌所作疏,却给予它以唯物主义的解释。关于宇宙的起源,他认为天地乃阴阳二气所构成,五行 (金、木、水、火、土) 乃二气所生,而万物则由 “五行”衍化而来: “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 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 (《阴符经疏》)关于天道自然变化与人事社会治乱的关系,发展了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的思想,认为只要 “君怀廉静,臣效忠贞,……兆人康乐,寰宇宁泰,纵天地灾祥,无能为也”(同上)。批判了关于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认为政治的兴亡、战争的胜败,主要于决人事: “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 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太白阴经·天无阴阳》) 反之,则只能自取败亡。李筌很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反对地形决定论,认为 “地之险易因人而险” (《太白阴经· 地无险阻》) 。批判了国之强弱不可改变的形而上学的宿命论,认为只要“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 (《太白阴经·国有富强》),就可以由弱变强,并打败自己的对手。强调指挥战争必须善于利用有利的形势,掌握和发挥主动权。基本上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贡献不仅限于军事科学本身,而且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李筌的著作,见于《新唐书 ·艺文志》者,还有《阃外春秋》、《中台志》、《孙子注》、《青囊括》、《六壬大玉帐歌》 等,俱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