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阿伦特

阿伦特
  • 姓名:阿伦特
  • 全名:汉娜·阿伦特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德国汉诺威市
  • 出生日期:1906年10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5年12月4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本世纪中叶德国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社会评论家,西方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在哲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在西方知识界,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政治学和哲学领域,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享有盛誉。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回顾自己学术生涯时曾说过,在社会学领域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之一就是阿伦特。


阿伦特1906年10月14日出生于德国汉诺威市。她的祖辈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1924年,她慕名来到马堡大学哲学系,投师于海德格尔门下,此后一生便与海德格尔结下不解之缘。此外,阿伦特还在当代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那里读基督教神学课程。历史也是她选修的副课之一。1925年她转学到弗赖堡大学听胡塞尔的现象学课。1926年又经海德格尔推荐来到海德堡大学在雅斯贝尔斯门下攻读博士学位。1928年她完成了博士论文《论奥古斯丁“爱”的概念》,并获得博士学位。


随后她移居柏林,与报刊作家G.斯特恩结婚,并从事德国浪漫派研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开始了大规模迫害犹太人,阿伦特放弃书斋生活,主动帮助犹太人、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逃亡,曾被盖世太保抓获。获释后逃离德国,经布拉格流亡到巴黎,后又流亡到美国,在一家德裔犹太人周报工作,后来负责一个犹太组织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在一家出版社任编辑。


1949年她重返德国和欧洲,1951年发表了多年政治学研究的成果《论集权主义的根源》,该书被欧美知识界和舆论界称为“大师的杰作”,认为可以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著作相媲美,从而奠定了阿伦特作为著名政治理论家的基础和声望。


50年代中期,阿伦特开始从政治领域转向对人的研究,试图用现象学方法重新评价人的活动。她写了一系列文章和报告,表达了如下基本观点: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思维与观察优于行动,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这种传统观点彻底颠倒过来,不再是理性为行为立法,而是行动为认识立法,行动先于思维。现代哲学中思维与行动这对概念取代了古典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概念。


通过对人的现象学分析,阿伦特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生命自身、出生和死亡、人的多样性、世界性与赖以生存的大地。人的活动就它们为出发点。人的根本特点在于:人降生后就要进入社会,与他人交往,所以人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生命,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共同世界中才能经历自己的现实性:人的生命受到出生与死亡的限制。阿伦特把人的基本活动分为三种:劳动,这是一种生物性过程,其基本条件是生命自身,它具有一种生物性的强迫特征;制造,即生产一个持续的、与自然物有别的人工世界,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家园,其基本条件就是人的世界性和人对客体的依赖性,它受功利主义和机械性思想支配;行动,它是行动着的生命惟一具有的一种活动性,它是在没有物体等中介的情况下直接在人们中间发生的,它的基本条件是承认人的多样性这个事实,即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人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只有通过行动个体人们才能相互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世界,才能真正理解真理、行动目标、人的本质等问题。


阿伦特还十分关注现代社会给人留下什么样的活动空间。古希腊社会与近代社会之所以对人的行动有不同的理解,就在于它们对社会范围和私人范围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古希腊区分了社会范围和家庭范围,在社会领域强调人人平等、行动自由等等,在家庭中则由父亲发号施令,并允许使用暴力,包括强迫奴隶劳动。近代社会的发展摧毁了两者间的区别,致使私人领域被纳入社会范围,社会成为家庭的集合体,官僚机构变成家庭之父,一种追求时髦的不负责任的自我行动取代了深思熟虑的行动,对行动进行精确计算的可预测性取代了过去行动开始时的不可预测性,统一的公开意见取代了私人看法的多样性,对个人只要具有中间能力的要求取代了对人们创造性能力的要求,主体自身的感觉和个人的情感上升成为一种无度的、纯自我的兴趣。在批判官僚统治造成的社会弊病的同时,阿伦特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大众盲目性、对高消费的追求、随意利用新科技成果来掠夺大自然等后工业社会的负面现象,也持否定和批判态度。阿伦特对集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态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十分吻合,因而受到后现代主义者的关注。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