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马一龙

马一龙
  • 姓名:马一龙
  • 全名:字负图,号孟河
  • 性别:
  • 国籍:明代
  • 出生地:溧阳
  • 出生日期:1499
  • 逝世日期:1571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马一龙(1499~1571年),明文学家、书法家、农学家。字负图,号孟河,又号玉华子。溧阳人马从谦的从侄。马一龙自幼体质孱弱,疾病缠身,影响到他的功名科举。数次因血疾发作而名落孙山,直至嘉靖七年(1528年)中乡试解元,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授南京国子监司业。


马一龙父马性鲁,字进之,号碧溪居士,生于成化五年(1469年),16岁始冠,通五经诸史,攻古文,擅草书,弘治二年(1489年)中举,十三年(1500年)春入南京国子监。正德六年(1511年)为书魁第一并进士及第,授兵科给事中。因他直言敢谏,清正廉洁,在仕途中屡遭陷害,坎坷难行。后被贬为平阳县丞,正德十三年(1518年)调任福建顺昌知县,在任期间,他禁止巫风邪气,广开正学,民风渐好,由此政绩于嘉靖四年(1525年)升任云南寻甸知府。六年(1527年),因被诬以“安铨之叛”下狱,次年因瘴气病死。其母许氏,字自珍,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9岁时,“姑归艾者颇通文墨”,“随之习女孝经及刺绣诸工,敏慧颖异,女兄弟等皆莫及”。她操持家务,勤俭节约,且心性善良,经常帮助乡里。正德四年(1509年),“岁大浸,设粥以给之流移之不能自食”。又招募饥民凿池酬粟,所全活者甚众。十四年(1519年)“夏秋大疫,江北流民蔽野”,许氏“弃产若干,设粥买药起丐生者及路死者百余人”。


马一龙在幼年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正德元年(1506年),父亲带着7岁的他“游三吴,历访名士都元敬等,相与考证得失……经天池、虎丘、惠山、震泽而返”。四年(1509年)“入乡塾,师事铁砚曹先生”。一首作于12岁的《题扇》诗已颇有韵味:“虚舟万里水云中,两岸芦花一笛风。莫笑披蓑垂钓者,江湖廊庙此心同。”父亲病故后,家境一落千丈,儿子们接受了亲友的救济才将父亲安葬。母亲命马一龙“谋于外兄史恭甫,贷金三百,以二百金授例入太学,以百金充路费”,“赴京面阙并白执政者”。马一龙先后写下《代父请狱疏》《上宰相书》《天愧》《上执政书》等为父申冤,但均未能为父求得平反。父亲的悲剧和自己的亲历使马一龙决意远离官场,他以母亲年迈有病为由,五次上疏请求辞官,最后如愿归里,在溧阳筑玉华山馆,教书、著书,“卓然以文章名起”。他还“善立胜事,如仿古建,置祠堂、义田及重建尊经阁之类,并为时所称”。


在溧阳一带的民间流传有一句俗语:“状元李春芳,天注马一龙。”用来比喻事件的成功往往是命中注定的,这句俗语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溧阳一户姓马的人家请了一位知识渊博的李先生为自己的儿子和村上的孩子教书。多年以后,李、马两家又同日得子,李家的孩子取名李春芳,马家的孩子取名马一龙。两个孩子一起成长,都生得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历经十年寒窗,两个孩子学业有成,通过了乡试、会试、殿试后,李春芳的成绩获一甲第一名,马一龙获一甲第二名。可是,当皇上用御笔蘸墨批定状元李春芳时,墨汁不慎滴在了马一龙的名字旁,于是皇上就定马一龙为状元,李春芳为榜眼。


马一龙工于诗文,擅长书法,“遒逸深入能品”,法怀素圣母帖颇得笔法,作字悬腕运肘,运笔如飞,顷刻满幅,自谓怀素以后一人。评者谓其为书法一大变,又谓用笔本流迅,而乏字源,浓淡大小,错综不可识,拆开亦不成章。可见其书法不以笔法取胜,而重气韵,浑然一体。他的石刻书法有《重修广化庵记》《楷书石碑》等,还曾书写过《桃花源记》。


马一龙还是一位杰出的农学家。所著《农说》一书虽篇幅不长,但道理精深,对前代的农学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多次刊印,广为流传。马一龙不仅关注农业,还亲自参与组织经营农业生产,发现问题,指导解决,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农说》一书中,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农为治本,食乃民天”,认为人力与智力并用才能做好农业,即“知不逾力者,虽劳无功”,“上农者,智力并至”。他阐述了农业生产与天时、地利的关系:“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提出了“畜阳”之说,以为“繁殖之道,惟欲阳合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毖而不出”。书中他还就如何抑止作物疯长、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的移栽和田间管理等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