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我国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江苏常州人。早年就读俄文专修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成为俄专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参加李大钊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10月,他怀着寻找“光明之路”和研究俄国文化的冲动,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不辞万里征程,毅然前往苏俄考察,受到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熏陶,接受马列主义的洗礼,而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旅俄期间写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均为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名著,其中不少的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实际都是很好的报告文学,而开创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先河,瞿秋白则成为最早地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先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同时参加《向导》的编辑工作。是上述三个刊物的主要撰稿人。还同邓中夏一起主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参加中共“三大”,并主持起草党纲。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一大”,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参加中共“四大”和“五大”,分别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政治局委员、常委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参与决定和指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28年6月,参加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在会上作了报告,总结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对前一时期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作了检讨。中共“六大”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和政治书记处成员,同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同王明的宗派主义错误进行抵制和斗争。1930年8月回国,9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周恩来一起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的排斥打击,被解除了一切职务。从此时起到1933年秋,他在上海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瞿秋白从政治领导岗位回到文学岗位后,在茅盾、冯雪峰、丁玲等革命作家的支持下,不但同鲁迅一起加强对中国左翼文化工作的领导,而且自己也勤奋耕耘,他写的杂文和理论文章也为同行所称道。鲁迅对瞿秋白为抨击所谓“第三种人”、“自由人”、“民族主义文学”等等所写的论文,曾赞美说:“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瞿秋白不仅精于文艺,对社会科学也有精深的研究,造诣很高。他极其重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党的历史上,是他最先提出和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他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序,对中国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论述是非常正确的。他还对武装斗争和革命的意义等问题有重要阐述。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宣传和论述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当时大都发表在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上。1954年和5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出版了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主要是《新青年》、《前锋》、《向导》、《布尔塞维克》等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刊物,其中瞿秋白的文章最多,有的几乎每期都有,一期多至三、四篇,总共有128篇之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作者(包括陈独秀在内)的文章。他的许多著作被收入《瞿秋白文集》。
1934年2月,瞿秋白到江西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革命斗争,担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4日,在转移途中被敌人俘虏,6月18日英勇就义。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里,他的英名遭受了凌辱和冤屈,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恢复了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