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邱濬

邱濬
  • 姓名:邱濬
  • 全名:字仲深
  • 性别:
  • 国籍:明代
  • 出生地:广东琼山人
  • 出生日期:1421年
  • 逝世日期:1495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邱濬(1421年-1495年),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字仲深,广东琼山人,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邱濬出生于穷苦人家,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李氏独自支撑门户,将他抚养成人。从幼时起,邱濬就十分聪明,家贫请不起先生,母亲就亲自教他读书,邱濬常常能够过目成诵。年纪稍大一些后,家里原有的几本书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可是孤儿寡母,维持生计已很勉强,哪有余钱买书呢?邱濬就到处去借书来读。有时为借一本书,竟不惜走出几百里外,直到借到才返回。明朝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先在州县考“秀才”,考中后再参加省里考试,省里考试称为“乡试”,每三年进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最后举人再进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的称“进士”。邱濬为本省乡试第一,并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并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读书深造。这一年他34岁。


邱濬本来就好学,在翰林院供职后,使他有机会阅读更多的书籍,并能聆听到国家最高水平的讲学,因此见闻益广,学问精进,尤其熟知国家典仪和经济之策。邱濬常引以自负。


宪宗成化元年(1465),两广瑶、壮等少数民族起事,势力很快漫延至湖广(今两湖地区)、江西等地。朝廷派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督军16万分五路去镇压。邱濬通过内阁大学士李贤向朝廷上书献策,指陈形势:“贼在广东者宜驱,在广西者宜困。”宪宗很欣赏他的谋略,将其转示韩雍、赵辅。后韩、赵破瑶民324寨,起义被镇压下去。虽然并不是完全按邱濬的策略,但从此他的名声在士大夫之间逐渐大了起来。后来他晋为侍讲学士,参与编纂《英宗实录》、《续通鉴纲目》,编成后升为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即国学的行政长官。明朝的科举取士,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作文严守八股形式,许多考生作文追求险怪、华而不实。邱濬在掌管京畿乡试时,对这种文章痛加申斥,决不录用。在给国学生讲学时,也总是反复告诫,抑制追求险怪的文风,恢复周正朴实的文体,对转变当时的文风、世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久,他晋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仍掌祭酒事。


当时,真德秀《大学衍义》中只有修身、齐家的内容而缺治国平天下的条目。邱濬感到是个缺憾,于是花了很大功夫博采群书,补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司法等方面的内容,编成《大学衍义补》160卷。既采前人议论,又加按语抒发己见。孝宗即位后,他献上此书,孝宗认为书写的很好,特拨出一定的钱币将其刊行天下。邱濬也因此晋为礼部尚书并掌詹事府事(负责辅导太子)。后又任命他为修纂《宪宗实录》的副总裁。弘治四年,《宪宗实录》编成。孝宗很满意,加封邱濬为太子太保(从一品)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自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以来,内阁大学士都是虚职,只是皇帝的顾问和参谋,并无实权。邱濬以尚书入内阁,在明史上是第二人。这年他已经71岁了。


邱濬入阁后,尽管年事已高,仍颇具进取心。因为他编的《大学衍义补》中记有许多施政措施,他认为可以借鉴,所以奏请孝宗批准将其中主要的可行的拿到内阁中讨论施行。由此可见邱濬不但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时,对于彗星的出现和地震等自然现象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一些宦官和方士乘机引导孝宗行求神问道之事。邱濬却借此规劝孝宗多行仁政。他于弘治五年上疏说:据史书记载,春秋时代240年内,只发生过五次地震,出现过三次彗星,两次异鸟。而现今仅查成化22年中就出现三次彗星,地震大小五六百次。最近彗星又出现在天津上空,地震山鸣,异鸟鸣于禁中。异兆出现这么多,恐怕是上天对国家的警示。臣愿陛下能体念上天仁爱之德和祖宗创业的艰辛,正身清心,不迷惑于异端邪说;节俭财用,使不至于损耗过大;公正地任用大臣而不偏听偏信,公开阐明事理,禁止私下拜谒,勤于政务而提倡节俭,则奉承邀宠的小人和以旁门左道扰乱政事之徒自然无法呈其奸,天上异象自然会消失。于是列出时弊22条,请一一革除。孝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邱濬为人率直耿介,仗义敢言。早年参与编纂《英宗实录》时,涉及到于谦被杀的史实。于谦在英宗正统年间任兵部侍郎,在正统14年的土木之变中,英宗被元蒙遗部瓦剌俘虏。他拥立代宗,保卫北京,击退瓦剌。后代宗病危,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将于谦下狱,加上“欲迎外藩入继大统”的罪名杀害,成为天下奇冤。宪宗成化元年已为于谦昭雪。有人为了美化英宗,提出还是写上于谦是因图谋不轨被杀。邱濬正言道:“土木之变后如果没有于公,国家早就灭亡了。这件事早已有了定论,怎么还能用诬蔑不实之词来损害于公的清白呢?”坚持以事实为准,不为帝王讳,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邱濬生活俭朴,为官廉洁。做官40年,居住的府邸低矮狭小,又很潮湿,但从未改换过。平时无别的嗜好,只是嗜学如命。到他老年时,尽管右目失明,仍然是披览不辍。所以他知识面极广,对于典令、经济、历史、文学等都有较深的造诣。除编纂《大学衍义补》外,还补作《家礼义节》以补充《朱子家礼》,作《世史正纲》阐明《通鉴纲目》的正统与偏全。另有《琼台类稿》等52卷。在文学方面其著述也颇丰,有传奇《五伦齐备》、《投笔记》、《举鼎记》、《罗囊记》等,内容多宣扬道家思想。文有《邱文庄集》,他的文章雄浑壮丽,很有特色,他所写的碑铭序等遍布四方,因他又有文名,又是宰臣,所以人们都以获得他的手书为荣,远近求他著文写字的纷至沓来,但邱濬有个怪脾气,即凡是他看不中的人,无论出多么丰厚的报酬也不与著文。特别是当时宦官权势较大,不少人争相交结宦官以图进身,邱濬从不为宦官作一文。他曾令家人自制广东风味的面饼进献皇上。皇上很爱吃,令御膳房仿效制做。太监请教制做方法,邱濬就是不告诉他们。时人评论邱濬有世之不及者三: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好学世人不及;诗文满天下,绝不为宦官作,介慎世人不及;历官40载,邸第始终不易,廉静世人所不及。他的诗传世不多,有答友人论诗一首:“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抽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质朴无华,可说是诗如其人。


也许是由于多学广识的缘故,邱濬有时不免自负,争强好胜。与人争论问题,容易冲动和偏激,有些议论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他曾讥笑范仲淹多事,说岳飞即便不死也未必能恢复中原,秦桧对南宋有再造之功等。这些议论出自他的口,往往使听者惊愕不已。在内阁时,遇到言官提出的建议不恰当或是奏陈政事不明白时,他往往当面申斥,一点不顾及颜面。曾经有一次与阁臣刘健意见不合,发生争执,邱濬激动得把帽子都摔到地下。特别在处理与吏部尚书王恕的关系方面,表现出他性格较偏隘,度量也不够大。邱濬任礼部尚书时,王恕任吏部尚书,按朝廷班列规定,自然是吏部列在礼部之上。后邱濬入阁,班列应在王恕之上,但王恕以自己资格较老,并不礼让邱濬,为此邱濬心里很不痛快。弘治六年朝廷大宴群臣,邱濬径直走到王恕的上位坐下。为此二人不相得,见面都互不说话。


弘治六年,吏部对天下庶官进行考察,王恕查出有劣迹或过失者2000人,奏请孝宗罢免他们。邱濬认为有些过错但不是明显的贪暴之人不必罢免。有点小错但任职不满三年的也可以留任。这样共留职90人。王恕几次力争,最终孝宗还是同意了邱濬的意见。为此王恕认为这是邱濬故意作对。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了。当时,太医院判刘文泰因历次升迁被王恕所阻,怀恨在心,这时借机上疏弹劾王恕“变乱选法”,有失职之罪。又说王恕在家乡请人为自己作传,已经镂版准备刊行。其中有很多地方指责先帝(宪宗)的过失,违背了人臣之礼。王恕因刘文泰平日与邱濬交往密切,怀疑是邱濬所指使,坚持要开庭审理。后将刘文泰下狱推问,果然疏中有一句“沽直谤君”是邱濬的笔迹。孝宗平日偏爱邱濬,不喜王恕,所以处置时将刘文泰贬官,同时责备王恕沽名,令烧毁镂版,对邱濬却置而不问。王恕为此愤而上疏辞官而去。王恕为官50年,清正廉洁,忠直敢谏,天下称为名臣。因与邱濬私人不和而去官,一时朝廷内外对邱濬的为人议论纷纷。给事中毛理,御史宋德、周津等都上疏弹劾邱濬为人量窄,不宜居相位。孝宗都置之不理。


弘治八年(1495),邱濬在任上去世。时年76岁。死后赠为太傅,谥号“文庄”。


纵观邱濬一生,忠直耿介,可称一代名臣。唯有晚年在处理与王恕的关系一事上有些意气用事,对他的名声有些影响。据说邱濬死后刘文泰曾去吊唁,邱妻厉声叱责说:“都是因为你的缘故,才使相公负不义之名,你今天还有脸来吗?”将他赶了出去。


到武宗正德年间,在他的家乡为他赐建了祠堂,号为景贤堂。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