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熹(1127—1204),乃南宋“华严四大家”之一师会弟子,曾住持苏州宝幢寺、嘉兴长乐寺、杭州慧因寺等西浙名寺,为江南华严宗名僧。善熹(宋版作“喜”,二字通用)的著作经宋末战乱中土全部佚失,仅有数部存于东瀛千年古刹高山寺及该国民间藏家,可谓稀如星凤,珍若拱璧。经过有识之士的努力,《辨非集》这部天壤孤本,终得复归华土,现身西泠,堪称书林盛事。从佛教史来看,《辨非集》是一部极有特色的护法弘教之作。我们知道,《弘明集》反映的是僧俗之辩,《广弘明集》反映的是僧道之辩,这些都是对外论辨:而《辨非集》却反映的是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展现了佛教传播进程中的一些深刻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自白马西来,中土译经繁盛,大德各有阐释,修持体验不一,八大宗派虽定局于隋唐之际,佛法教义之争却一直此起彼伏,于南宋犹烈。其间,解空可观(1092—1182)以天台宗“无情有性”论阐释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而成《金刚通论》、《金刚事苑》。善熹为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并用”的思想,仿效北宋禅宗领袖契嵩之“非韩”护法,对解空法师著作中的错误之处加以驳斥,而成《辨非集》。从目录学的角度看,“集”是诗文之集,而佛教典籍多以“经、律、论”三藏分类并命名,此处以“集”为名实属少见,大概因为善熹是分别批驳解空法师的两部注疏,前后相缀以成“集”的。善熹将华严宗与天台宗的辩论提升到“维教”、“护法”的高度,其辩词有理有据,出古入今,体现了丰富的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