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陈恒庆

陈恒庆
  • 姓名:陈恒庆
  • 全名:字子久
  • 性别:
  • 国籍:近代
  • 出生地:潍县城里(今潍城)松园子街人
  • 出生日期:1844
  • 逝世日期:1920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陈恒庆(1844—1920),字子久,潍县城里(今潍城)松园子街人。清同治十二年中举,光绪十二年进士,在京都工部任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升兵科给事中,掌河南道监察御史等,后外放任锦州知府,宣统二年辞官归里,晚年在家写下了《谏书稀庵笔记》,于民国六年(1917)出版。


陈恒庆是潍县陈大观家族的第十八世孙。祖父陈官贤与清道光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官俊是堂叔兄弟,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任馆陶县教谕,署临清学正。父介侯,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任滨州训导。大哥孚庆、字筠轩(又字希颜),同治十二年(1886)由府学拔贡,授惠民训导,主讲武定、惠民两书院十余年,后监理济南泺源书院事十余年。二哥咸庆,光绪六年(1880)贡生,任蒙阴县训导。侄子润综,副贡、候补训导。恒庆本人在中举后曾任过馆陶训导,由此,潍县人称他家是“一门五科第,四世六教官”。


他长期做京官,曾出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等职.后到都察院做官,曾任巡城御史、兵科给事中、河南道监察御史、掌印给事中等职。60岁时辞官归里。终日与故友以文字为乐,常同潍城学者名流宴饮于十笏园内,诗词酬答,觞咏流连。


恒庆在京都做官二十多年,官职四品,由于身在皇帝跟前当差,他有机会结识诸如亲王、军机大臣、相国、尚书等达官显贵,也时常与部曹、书吏、经承、买办等官场的中、下层人物有交结。在巡视京都察访办案时,也认识了京都的一些属于“下九流”中的人物,了解京城的茶寮、妓院、戏园子里等草民的生活。因为他经多见广,能洞察晚清的朝政积弊、制度陋习、官场腐败。对于清政府歧视汉人的制度感受尤深。如他所在的工部,“满缺九十余人,汉缺只十八。汉人正途到部,须十五年后,方得补缺。而主稿行文,则汉人任其劳。汉人之向隅久矣。四川赵亮熙,以进士分工部,十八年补主事。人谓之“苦守寒窑王宝钏”。而满员以二百金捐一笔帖式,不数年,荐升工部郎中、员外,外放府道,荐升抚藩矣”。


陈恒庆在京时,先是中日甲午之战,清廷丧权辱国。又亲身经历了庚子义和拳之乱、八国联军侵占京都的幕幕惊险。那时,他身在枪林弹雨之中,住所靠近什袭库法国教堂,亲眼目睹了昏聩无能的满清大学士启秀,面对洋人的长枪利炮,却献策于端王、庄王,令义和拳及虎神营兵在五台山大和尚率领下,口念神咒,指令纵火,白白送死在洋人枪下。而后东华门失陷,慈禧太后连煮熟了鸡蛋也来不及吃,与皇帝仓皇出逃。当时,恒庆和家人也被迫躲到北城去了。


光绪三十四年,他被外放任锦州知府期间,虽然当时在东三省主政的徐世昌十分重用他,委任他代理巡警道事,并兼办全省垦务。恒庆也“既期利国,复思便民,屈指心计,尝深夜秉烛不寐”,并得到了保以在任候补晋二品封典。但是,当时的满清王朝,已经到了内忧外患,难以收拾的地步。陈恒庆谢绝上峰和民众的再三挽留,毅然辞官归里。


宣统二年,陈恒庆回到了潍县后,与其长兄孚庆续修家庙,整饰先茔,创建支祠。空闲时间就与好友、亲朋在十笏园里饮酒、作诗。在闲暇时舞文弄墨,将他所见所闻,写了下来,于民国六年成书。名之曰《谏书稀庵笔记》。


《谏书稀庵笔记》共有短文165篇,其涉猎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文章中,有反映满清末年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如:捻军北上、义和拳排外、八国联军侵犯京都、辛亥革命、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占领潍县城、张勋复辟等等。有通过描写王公大臣、部曹、书吏等人的私生活,揭示晚清朝政昏庸、官吏贪腐的;有记叙家乡山东,特别是潍县的经济资源、乡土、风俗、名人轶事,赞扬那些洁己奉公、立言有体、鞠躬尽瘁、存心无私的名宦、乡贤、高师、大儒的。也有记叙京都所谓“下九流”人物的。如《赛金花》、《大老板(程长庚)》等等,还有反映他晚年思想情怀的,这位曾以对联“八载退隐抱赤子,十年进士如白丁”释怀的晚清逸民从《笔记》的若干文章中透露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后,他也拥护五族共和、赞成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兴办平民教育,其思想逐步开明起来了。其在身后留下的《谏书稀庵笔记》,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晚清社会及地方乡土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他病逝于1920年,年76岁。著有《谏书稀庵文草》《谏书稀庵诗草》《谏书稀庵随笔》《归里清草》《清季野闻》等。其书法也很见功力,今十笏园中尚留其手迹。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