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峭,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好黄老、诸子及神仙家书,无意仕进。后遍游名山,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常以醉酒为乐,行为怪异,被目为疯狂。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同情劳动人民境遇,苦心思索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在哲学上认为,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在物、虚互反的变易过程中,万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又追求一种神可不化、形可不生的永生境界,导致了形而上学结论。基于当时社会现实与生活理想的冲突,在其著作中以大量篇幅对所处时代进行了道德的和历史的批判。认为人类社会从揖让变为争夺,是统治者骄奢淫佚和聚敛刑戮造成的必然结果,“天子作弓矢以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弓矢》)统治者的道德是虚伪的,仁义是片面的,实质是“盖保其国家而护其富贵也”(《大化》);“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好的伦理道德风尚取决于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针对统治者穷奢极欲,人民却缺衣少食的状况,提出均食、尚俭的主张,“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俭者,均食之道也”(《太平》);向往君主“予己无所与,与民无所取”(《悭号》),自食其力,与一般百姓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太和”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依据道德上的平等原则建立“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人伦关系。其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强烈要求改变现状,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农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著作有《化书》6卷,收入《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