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南宋东嘉(今瑞安)人。著名医家。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初任从政郎、将作丞等京官,不久外调,历任澧州(今湖南常州)、峡州(今湖北宜昌)教授。王氏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毕生致力于针灸医学研究,写成闻名中外、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医学专著《针灸资生经》。王氏从小体弱多病,饱受疾患的折磨。在治病过程中,他逐渐接触医学知识,并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除了学习应付科考外,他利用空余时间,认真研读《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针灸甲乙经》等典籍。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曾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并由宋仁宗钦定而颁发天下,此书共分上、中、下三卷,被当时的医学界奉为经典。王氏熟读该书,并根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标穴位,每天坚持给自己扎针治疗。为了验证《内经》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之说,他不顾疼痛,反复在自己的身体上试针,最后逐渐摸索到所谓“气至”之要领。
王执中考中进士后,一直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医官院及其所属的医学堂。宋代对医学教育相当重视,医学堂分为十三科,有方脉科、针科、疡科等,各地选拔来的学生,须在此学习三年以上,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在朝廷当医官。由于平日里常来常往,王执中与院使、太医等都成了老相识,尤其是那些在针科里学针灸的学生们,都把他当成医官院的太医。在京城为官的这些年,他除了频频光顾医官院,向学有专长的太医们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外,还集思广益,凡是市医、乡人、僧道及药铺掌柜,只要听说对方有一技之长的,都会亲往拜访,留心吸取其经验。对于一些民间秘术、土法、偏方,只要试之有效,他也一一兼收并采,奉为至宝。
南宋嘉定元年(1208),王执中在澧州任州学教授时,完成了自己的医学专著《针灸资生经》。该书共7卷,约15万字,所载腧穴365个,附腧穴图46幅,书中对这些穴位的名称、取穴方法、体表定位、进针深浅及注意事项等,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证与详细说明。在《针灸资生经》问世之前,宋仁宗钦定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被医学界奉为经典而不可逾越。但身为官员的王执中撰写此书时,却大胆地删除《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部分繁复的内容,并进而订正其中某些不当之处。如对其“同身寸”的取穴标准,就提出了更改意见,他指出“寸”的长度要因人的身材高矮而异,此说更具科学性,所以一直为后人针灸临床沿用而不废。他还搜录经自己临床实践证明有显著效应的奇穴37个,至今仍有部分为医学界临床所应用,可见他治学的科学精神影响之深远。
王执中一贯推崇“针灸并重,针药兼施”的观点,主张因病而宜,综合施治,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他很注重灸法,书中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艾炷大小、施灸顺序,以及对于灸后护理,如饮食调养、清洗灸疮、灸后促进灸疮化解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可谓集宋之前艾灸治疗之大成。王氏还十分重视对民间疗法的收集,提倡采用一些民间土法、经方治病。他的医学著作除《针灸资生经》外,还有《即效方》一书,其内容大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经过反复试用而有疗效的验方。如以煅牡蛎、炮干姜为末,用赤土涂阴肿;用瓦片烧红投醋水,纸包热罨来治心腹痛不可忍者等。他还收录了宋之前《陆氏续集验方》《玉道单方》《灵兰秘典》《难经疏》《耆域方》等古籍中的验方。现在,以上古籍虽已失传,但经王氏收录的部分精华,却依然保留下来,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