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父祖世代仕金,恽有才干,操履端方,好学善属文,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中统元年(1260),左丞姚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以选入京,擢为中书省详定官。中统二年春,转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寻兼中书省左右司都事。至元五年(1268),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能知无不言。至元九年,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善决疑狱。历翰林待制,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二十八年召至京师,后授翰林学士。成宗即位,奉旨纂修《世祖实录》。大德八年(1304)卒,年七十八,谥文定。他是元初著名文臣之一,十八岁时从北方著名儒者王磐学,又得元好问指点。他论文推崇韩愈、欧阳修,尤其是后者。为文不蹈袭前人,以自得有用为主。四库馆臣说他的“论事诸作,有关时政者尤为疏畅详明,了如指掌”,有的可补史阙。其山水游记在元代散文中比较突出。在元代前期作家中,王恽是主张宗唐的先导者之一,在宗唐的前提下,推崇平淡温醇的王、孟诗风,主张写诗要“温醇典雅”,“平淡而有涵蓄,雍容而不迫切”(《遗安郭先生文集引》)。其诗歌创作成就一般,顾嗣立说:“秋涧诗,才气横溢,欲驰骋唐宋大家间”,当是指其少量好诗而言,顾接着又批评“所存过多,颇不持择,必痛加芟削,则精彩愈见”(《元诗选·初集》),说明王诗常率尔为之,未能精思,因而良莠不齐。有的诗还有议论过多的毛病。王恽词作成就超过诗文,况周颐《蕙风词话》称赞他的[鹧鸪天]“清浑超逸,近两宋风格”,他的词也有蕴藉风流的一面,如[春从天上来]一词“不引用故实而浓宕可喜”(《词苑粹编》卷六引《乐府纪闻》)。王恽也作散曲,但又轻视散曲,劝年轻人“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批判当时流行的散曲“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狭耳”([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所以他的散曲不写艳情,著名的有[越调·平湖乐]十首,《花草蒙拾》评其中四首“纯乎元曲”。他点化诗词入曲,是使散曲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著有《秋涧先生大全集》一百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王公孺所作《神道碑》、《元史》卷一六七、《新元史》卷一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