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987—1067),又名王惟德。是公元十一世纪我国的著名针灸学家。他整理了前代有关针灸的文献,结合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建议当时政府铸造了针灸铜人两具,並写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对于统一各家有关腧穴的不同说法以及方便直观教学,弄清经穴部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针灸是我国特出的医疗技术之一,在历史上记载很早,战国时候,扁鹊便已倡导针灸;到了晉代,皇甫谧著《甲乙经》,总结了晉代以前的针灸治疗经验。唐代太医署内有针科,有专人负责教导针灸。从唐至明,历代都设有针灸科,在太医院中占重要地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还有专篇记述针灸,並提到曾用彩色绘製《人身经穴图》三幅。
宋代的针灸学更加发展,著作增多,为王惟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既在理论学习上下过一番苦功,又结合工作实践所得,最後确定了人体的针灸部位。他把三百五十四个扎针的人体部位名称联繫起来,分成十二个部门,即所谓脏腑十二经(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还有心包络),给它註明穴道,画成人体针灸图,共三大卷,这便是後来所定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了这一图经,按图指穴,按穴针灸疗病,成为後来针灸治疗术的重要依据。元、明、清时的医家,虽于经穴有所扩充,但大体都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当宋仁宗赵祯采用他的建议铸造铜人的时候,他便亲自下到铸铜作场,和工匠们一起商量造法。根据他的著作,用青铜铸成两座铜人。铜人四肢、躯体,可以拼拆;体内还装配五脏六腑,可合可分,彼此连贯。铜人外表刻上複杂的穴道,並用错金标明名称。铜人的铸成,不独成为医学教学上的重要工具,也正是现代人造人体医疗模型的前驱。王惟一在我国针灸学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