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览(627—698),唐初著名道士,名晖,法名玄览。其先祖于晋末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据王太霄《玄珠录·序》载:十五岁时,“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年三十余,曾与二三乡友往茅山学道,途中觉同人非仙才,遂归故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于是行坐起住,唯道是务。年四十九,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李孝逸召见他,很受敬重。后为道士,隶籍至真观,居成都。士人与道士多慕其学,常相与谈经问道,尊称他为“洪元先生”。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师等及弟子们谘论“妙义”,询问经教,其所受言,各录为私记,经王太霄汇集,并题为《玄珠录》。在该书中,王玄览因袭《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说,分“道”为“可道”与“常道”,认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可以不老,因此“可道”无常,而“常道”是实。他认为,道生万物即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谓“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其思想源於道家而杂有佛教。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保存至今的著作是其谈经论教的语录《玄珠录》。还有《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老经口诀》等。
王玄览对佛道二教的经教,留心研讨,其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渊源于道家而杂有佛家色彩。他一生勤于著述,但其大部分著作现皆已亡佚,仅有《玄珠录》两卷流传至今,收入《道藏》太玄部,是现存研究王玄览道教思想的主要材料。作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王玄览思想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富含个人特色,他的思想及理论充实了道家的义理,对后世的道教有深远的影响。对其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不仅对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究唐时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极具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