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收(507年-572年)北朝魏齐间文学家、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少以文才显名,北魏末除太学博士,累迁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北魏分裂,魏收仕东魏,仍修国史。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他有志撰成《魏书》,于天保二年奉诏,天保五年完成,纪、传一百一十卷,十志二十卷,总共一百三十卷。书中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以及前后二表一启,皆出自他一人之手。成书如此之快,主要是北魏有撰修国史和起居注的传统,魏收得以取资。由于魏收德望不足以服众,立传论事有掺杂个人情感之处,加之魏齐时代相接,北魏官吏的子孙为祖先争名,一时间群起而攻之,迫使魏收几次修改,并落了个“秽史”之名。其后直到唐代,总有人试图再撰魏史,取代《魏书》皆未如愿,这说明魏收对北魏史实的了解,他人无法企及,《魏书》的史料价值不可否定。就史学思想而言,魏收是重视“实录”的,《北史》本传称他“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芜,志存实录”,是有事实根据的。其次,他著史颇具创新精神。在十志当中,他首创《释老志》,魏晋以来佛教盛行,对帝王平民都发生了很大影响,以往史书没有专门记载,魏收始创此志,弥补了这一缺憾。他还根据北魏特点,创立了《官氏志》,其中的“姓氏部”分别列举拓跋部和所属各部落、氏族原来的姓氏及所改的汉姓,基本上反映了拓跋部落的形成和许多部落、氏族间的离合过程。这都说明魏收对史书要反映社会的客观现象这一点,是有认识的。再次,书中虽有不少篇幅记载灾变、祥瑞之类内容,为现代学者所诟病,但因果报应之类不及以往史书那么多,如《天象志》只记天象变化(如彗见、日蚀等),至于天体星宫分野一概不记,便深得刘知几的赞赏, 《史通·书志篇》称其“凡所记录,多合事宜,寸有所长,贤于班、马远矣。”在史书如何服务现实政治方面,魏收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他著史于北齐之时,而北齐由东魏禅位而来,他适应北齐统治者的需要,写北魏分裂的历史以东魏为正统,对东魏史事叙述详赡,不惜笔墨,对西魏着意贬斥,其军政大事或只字不提,或语焉不详。二是以浓墨重彩为高门大族树碑立传,对他们的谱系姻亲,不论亲疏详加胪列,竟有一传之中列举五、六十人者。当时人便对书中“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分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表示异议,魏收答以“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可见魏收有意借史书为当时的门阀制度服务。在今日看来,后者或许有保存史料的效果,前者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