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1914年8月25日—1995年12月11日),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后名杨君默、杨默,抗日战争后期始用杨沫。原籍湖南湘阴县。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8岁进小学,13岁考入北京西山温泉女子中学,后因家庭破产而辍学。曾在河北省香河县、定县当过小学教师,在北京当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曾在北大旁听。这期间,在动荡的生活中开始结识一些地下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学生,并在他们的启发下,开始学习马列主义。1934年在北京的《黑白》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散文《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1936年在上海的《中流》和《大晚报》副刊上,还发表了《某家庭》、《死与逃》等几篇反映中国人民悲惨生活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短篇小说(署名小慧)。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晋察冀边区,在冀中地区做过妇女工作和宣传工作。1943年起,先后担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的编辑或副刊主编,写下不少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罪行、鼓励群众坚持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散文、特写等。这些作品由于战争环境,大多已散失,未能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她在北京市妇联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完成了1948年动笔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生活与斗争的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2年调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1957年转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58年出版她的代表作、反映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在党的培养下锻炼改造,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9年作者将《青春之歌》改编为电影剧本,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同名影片,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影片被评为国庆10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最优秀的影片之一。
1960年她被全国妇联定为“三八红旗手”。1963年到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分会任专业作家,被选为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由于疾病缠身,这几年只写过短篇小说《房客》、《红红的山丹花》、《我的医生》等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不顾“四人帮”的迫害,从1972年至1976年写成了反映抗日战争生活,表现抗战时期共产党内路线斗争和知识分子锻炼成长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粉碎“四人帮”后,经作者修改于1979年分3部出版。新时期她还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以及《青春之歌》的续篇《芳菲之歌》等。1995年12月11日,杨沫去世,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