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650年-693年),初唐诗文家。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幼年聪明好学,显庆四年(659),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与崔融等由中书令薛元超荐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受从叔杨德干之子杨神让参加徐敬业讨武案牵连,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被召入习艺馆,教习宫人。如意元年(692),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率百官御洛南门观看,杨炯献《盂兰盆赋》,词甚雅丽。是年,于衢州新设盈川县,任杨炯为盈川令,即卒于盈川任上。其卒年史无明文,闻一多《唐诗大系》断为695年。据晚唐时冯贽所著《云仙杂记》卷9及《太平广记》卷265载,杨炯为人恃才简傲,不容于时,曾称朝官为“麒麟楦”,意即无德而著朱紫,犹如驴子披着麒麟皮。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时称“四杰”(即初唐四杰)。其文学主张见于所著《王勃集序》。序中批评了唐高宗龙朔初年以来“争构纤微,竟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建不闻”的绮靡文风,而提倡“宏博”的文风。杨炯所作赋、序、碑、铭等文章,皆用骈体,排宕恣肆,被张说称赞为“文如悬河,酌之不竭”。其诗以五言律诗为主,写边塞题材较有特色。如《从军行》表达了唐代文士慷慨从军的壮志,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已开盛唐边塞诗的先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其文集30卷,已佚。传世的后人辑本《杨炯集》存诗34首,文50余篇。《全唐诗》卷50编其诗为1卷。《全唐文》卷190至196编其文为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