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表正,明乐论家。生卒年不详。字本直,别号西峰山人,福建延平(今福建永安县)人。活动年代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前后,是明代古琴声乐派江派中著名的琴学家。其音乐美学思想,认为琴的审美功能,具有伦理感化与教育的作用,提出“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的美学命题,强调审美教育通过情性的中介达到育人治身的作用:“是故圣人之制,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弹琴杂说》)。要求弹琴时,应用幽静的审美环境,平和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审美创造的主体与客体的契合无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同上)又强调审美接受者的“知音”,如未遇知音,则“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反映其不取悦于人而自乐的审美态度。又认为音乐意义的诠释,在于理解而后能获得审美趣味,由此得到审美愉快的心理体验:“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徒多无补。”(同上)反对弹琴时“飞抚作势、轻薄之态”的表演习气,主张以“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的风韵和标格,表达琴艺的高尚情趣,“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最后归结为人的“读书”修养,反映其仕人风度与审美理想。著有《弹琴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