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 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19世纪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文艺理论家。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父亲是位共和主义者,曾在拿破仑军队当将军;母亲信奉天主教,是个保皇主义者。雨果的一生漫长而又曲折,他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亲身经历了欧洲和法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写下了浩瀚的作品。他是法国人民的儿子、浪漫主义的旗手、人道主义的代表。雨果童年跟随父亲到过风光秀丽的意大利和西班牙。11岁随母亲和两个哥哥回到巴黎。母亲要他攻读工艺和工业学校,然而他对数学、诗歌、文学颇感兴趣,尤其崇拜作家夏多布里昂。14岁开始了他漫长、曲折而又光辉的创作生涯。1814年至1826年是他创作的第一阶段。在创作上以夏多布里昂为楷模,歌颂保皇主义和天主教,作品中具有明显的拥护波旁王朝的思想倾向。代表作为《文学保守人》和《颂诗集》。1826年他的《短歌行和民歌集》问世,标志他脱离保皇党,转向积极的浪漫主义营垒。1827年至1848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阶段。浪漫主义宣言书《克伦威尔序言》发表,向古典主义宣战,雨果本人因此而成为浪漫主义的领袖。代表作《一个死囚的末日》,抨击了残酷的法律制度,要求废除死刑,展示出他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1830年剧本《爱尔那尼》问世,提出了浪漫主义归根结蒂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的精辟论断,导致古典主义的惨败和浪漫主义的彻底胜利。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秋叶集》、《心声集》以及《光与影集》。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强烈的民主思想和高昂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1845年他被选为贵族议员,路易·菲力普授予他“法兰西世卿”的称号,致使他在文学上的声誉下跌。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菲力普王朝,提出建立共和国的口号,雨果才回到共和国的立场,被选为制宪会议的议员。1815年他转向左派阵线,反对波拿巴第三反动政变宣布帝制,因而被波拿巴放逐,长达20年之久。1851年到1885年是他创作的第三阶段。他在布鲁塞尔、大西洋中英属杰西岛和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同拿破仑三世展开不调和的斗争,写下许多富有战斗性和人道主义的作品:《小拿破仑》、《一个罪行的始末》、《惩罚集》、《默想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凯旋式地回到巴黎,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参加了国民自卫军,投入普法战争。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雨果愤怒地反对刽子手屠杀公社社员。写出了《凶年集》。最后,他以长篇小说《九三年》结束了他的文学生涯。1885年这位文学巨人病故于巴黎。法国举国致哀,他的遗体安葬在伟人墓—先贤祠。雨果几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以及《九三年》,都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贯穿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其中《九三年》是一部人道主义的典型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小说。《悲惨世界》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与艺术风格。小说中提出只有通过仁慈、宽恕、博爱的道德力量才能改革社会,杜绝邪恶。雨果坚信,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性愈益败坏,只有道德感化才是医治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雨果的创作长达60年之久,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总共79卷之多。作品中洋溢着他人道主义的理想和仁爱、善良、正义等精神;为贫苦人民与革命者仗义直言。正如他在临终前总结自己的创作时所说:“我在我的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歌中向权贵和铁石心肠的人呼吁,替小人物和不幸的人鸣不平,恢复了小丑、听差、苦役犯和妓女的做人权利。”梅里美(Merimee, Prosper 1803—1870) 法国小说家。生在巴黎一个画家家庭。曾在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取得律师职称。1834年被任命为历史古迹监察员,曾多次在法国和科西嘉岛作旅游视察,并撰写纪行。1844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在大学里,他就对文学颇感兴趣。1822年他与斯丹达尔相识,确立了他的艺术观。他的创作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注重人物的典型化和细节的描写。1825年发表了由8种短剧汇成的《克拉拉·加苏尔戏剧集》,内容抨击了封建教会与贵族。1828年历史剧《雅克团》问世,描写14世纪法国农民起义。接着受司各特的影响完成长篇历史小说《查理九世时代轶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1829—1830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塔曼果》,描述贩卖黑奴的船上的奴隶们奋起反抗,与奴隶贩子白人同归于尽的故事。其他象《马特奥·法尔哥内》和《攻克堡垒》也相当出色。这些作品结构严谨,既有现实主义风格,又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情调。此外,还有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高龙巴》和《嘉尔曼》。前者描写科西嘉岛一个家族复仇的故事,后者写吉卜赛女郎嘉尔曼在爱情中宁死不肯受男子的摆布的故事,表现了她热爱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梅里美的作品文字酣畅流利,情节离奇曲折,富有地方色彩和异国风情,人物性格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