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和(1771年5月27日-1840年),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幼名石桐,号粤溪生,晚号脀叟。 满洲正白旗人。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以贪婪蠹国而臭名昭著的和珅眼看自己的女儿一天天长大,就想着给她找一个合适的人家。找了一个又一个,不是门不当,就是户不对;不是才疏学浅,就是貌不惊人,后来,总算遇到一个满意的,他就是尚书德保之子英和。英和,字煦齐,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进士,进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之后,考试优良被授以翰林院编修,主掌修国史、实录、会要等,后迁至侍读。不知是和珅的名声,还是天不作美,德宝竟不同意这门婚事,子从父命,英和就没有做成和珅的女婿。婚事不成,反倒对其今后的升迁起到很大作用。
嘉庆三年(1798)英和升为侍读学士,负责撰著记载等事。四年(1799),太上皇驾崩,嘉庆皇帝亲政。早就对和珅看不惯的嘉庆帝以和珅二十大罪状宣示天下,赐其自尽。由于皇帝得知英和曾拒绝与和珅女儿的婚事,得到皇帝赞赏,从此对他非常信任和重用。被迁至内阁学士,在内阁大学士之下,负责传达正式诏命及章奏,为从二品官。五年(1800),授礼部侍郎,为礼部副长官,协助尚书,管理部务,同时兼副都统(清代八旗驻防军长官称将军或都统、副都统,官阶正二品)。六年(1801)担任内务府大臣,掌宫廷事务,并被调入户部。正在英和青云直上之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波折,由于英和不到旗署,被仪宗王揭出,遂被罢去副都统之职。
嘉庆七年(1802),在南书房任职。一次,随从皇帝行幸木兰,射一鹿而献上,赐黄马褂。不久授翰林院掌院学士。九年(1804),皇帝到翰林院,赐一品服,加太子太保,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即入值军机处办事。时奉诏考查巡视去五台行典礼之事,上疏说“教匪刚刚被平定,百姓没有得以休养生息,请等几年以后再议论此事”。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由于论及大学士刘权之徇情想保荐军机章京,皇帝很不高兴,曾两次斥责他,被罢值书房、军机之职,降为太仆寺卿,掌皇帝车马与国家马政。皇帝的喜怒哀乐决定着一个臣子的命运,这一次,给英和打击很大,他冷静了,他做得对还是不对,他无法找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说即使有好的愿望,也未必有好的结果。自此以后的几年英和总还算顺利度过。之后,英和曾历任内阁学士,理藩院、工部侍郎。
英和曾多次奉命核查一些事情。河东盐税归入地丁银,而蒙古盐侵越内地,他奉命同内阁学士初彭龄去会同巡抚进行察议。上疏说:“不禁止水运不能限制蒙盐,不设官商不能杜绝私贩。请求阿拉善(今内蒙古阿拉善盟)盐只有陆路行销,河东之盐仍改商运,吉兰泰(阿拉善额鲁特旗南境定远营西北)盐池所产也招商运办。”十二年(1807),与侍郎蒋予蒲一起查南河(谓大河以南之地,曰豫州)料物加价,议定准允增加,但仍要进行限制,地方上听从这一意见。由于办事得力,英和又值南书房。十三年(1808),命暂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调户部,入武英殿。十八年(1812),随从皇帝去热河,正赶上林清起来造反,命令先回京署步军统领,并活捉林清于黄村西宋家庄。实授步军统领,工部尚书。
十九年(1814),围绕开捐一事,廷议时意见不一,后英和同大学士曹振镛等再次商议,后独自上疏说:“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大捐只为权宜之计,本朝曾多次举行。纵观以前所为,就可知这一次不一定会收到大的效果。窃以为开捐不如节用,开捐只能暂时得到一些补给,节用每年都会有余,请嗣后谒陵,可以三年或五年一次,使民力得以缓解。秋天去木兰打猎,为我朝家法,虽然是这样,蒙古已今非昔比,也请求能够隔年一次。于外藩生计大有好处。各处的工程奉旨停止,每年可节省数十万至上百万不等。天下无名之费太多,即便对于国体没有伤害,也不得任其浪费。即如裁撤武官名粮,未必能禁武官不役兵丁,而骤然增加养廉百余万,请下令部臣详查除正项经费外,历年增出各项,可裁则裁,可减则减,长期这样下去,国家就会慢慢宽裕。至于开源之计,不得因事所牵扯利益问题,一概加以驳斥。新疆每年支付兵饷百数十万,皆为内地所累,那里的金银矿长期以来是封闭的,露出地面的矿床非常丰富,足以支付兵饷,各省的矿厂,也应详细查明予以兴办。”疏一呈上,皇帝下诏,以名粮已整饬核办,开矿流弊甚多,仍依众议。这一年英和被调入吏部,又命其暂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皇帝驾崩,宣宗(道光帝)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待英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呢?宣宗继位之始方锐意求治,任命英和为军机大臣,调户部。英和也竭诚为之献计献策。一次,英和面陈各省府、州、县养廉不足办公之用,主张查明各项规定分别决定是保存还是去除。皇帝采纳他的话,让疆吏议论此事,而中外臣工多数认为这样做不可,下诏停议,于是罢置军机,专任部务。道光二年(1822),授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年(1824),《仁宗实录》写成,加太子太保。五年(1825),洪泽湖决堤,阻挡运河水道,河、漕都受到严重影响。皇帝下诏筹划海运,疆臣拘于成例,认为这样不行,英和上奏陈述海运、暂时停止漕运为救时之计,后又上疏:“河、漕不能兼顾,只有停止河运来治河,雇募海船以利海运,而任事之臣不敢这样做,一则考虑商船到津,难以交卸,一则即使海运能行得通,漕运一些官员、旗丁、水手也难以安插。”他陈述防弊处置之策非常全面,诏书下至各省妥议此事,仍有很多推诿,认为不便行之,只有江苏巡抚陶澍尽力推行,拨苏、松、常、镇、太五地所隶属漕米,以河船分次海运。六年(1826)八月,运米之船先后到达天津,皇上非常高兴,下诏嘉奖英和创议,特赐紫缰以示奖励。这一次如果没有江苏巡抚陶澍的极力推行,不要说皇帝的嘉奖,能够不受惩罚,那就是英和走运。一个新的想法、举措要想变为现实,总要受到成规旧俗的束缚,要想打破必然要有勇气,还要有牺牲。英和临事沉稳处事有法,有突破创新这是可贵的,但是给他的回答却不是尽如人意的。
像张格尔侵犯回疆,英和上疏陈述进兵方略,筹备军需,并举荐长龄、武隆阿可以担任此事,多被采用,七年(1827),上奏商人请求在易州(今河北易县东)开采银矿,下诏斥责其冒昧,调理藩院,罢南书房、内务府大臣。不久,因为家人增租连累,出为热河(今河北东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都统。八年(1828),命令其勘测南河工程。回疆平定,官复太子太保,授宁夏将军,因有病请求解职,结果答应了他的请求。
英和为官几经升降,如果从此别无他事,安度晚年,也算善终了,然封建官吏能善始善终者寥寥无几,英和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当初,营建万年吉地宝华峪,命英和监修,他曾说过汉文帝薄葬之事,皇上非常赞赏,商议后与旧制有所裁省,待竣工之后,孝穆皇后奉安。至是地宫浸水,遣责在事诸臣,因为英和始终过问此事,受责最重,被夺职,籍其家。早在开工之时发现有石母滴水,只是用土拦挡,商议设龙须沟出水,英和未允许。议定罪死刑,正赶上太后以皇上说不想因家事而诛杀大臣,于是押解发配黑龙江充当苦差。子孙一并被撤职,十一年(1831),放回,又给其子孙官。二十年(1840)死,赠三品卿衔。
英和通达政体,遇事有所作为,而多次因罪被黜,多次掌管文衡、爱才好士。从他的父亲到两个儿子一个孙子,都凭词林起家,为八旗士族之冠。子奎照,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因事夺职,后又起用为左都御使。奎耀,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至通政使,后为南河同知,奎照子锡止,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官为长芦盐运使。